查看原文
其他

天台人讲故事┃“明岩寺的由来”

一为 天台山文化 2022-05-11



相传,寒山子在寒石山隐居的时候,经常去明岩洞修禅,曾留下诗句: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

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那个时候,明岩洞前还没有寺院,等到真正有寺院的时候,已经是在寒山子离世200年以后的五代十国了。

说起这座寺院,也与寒山子有关。

五代后唐时的一个夏天,一位名叫“全宰”的禅师,因羡慕十二头陀修行得道,四方参学。

有一天,遇见一位石霜禅师,他告诉全宰禅师:“天台的明岩、寒岩是唐代著名隐士寒山子隐居的地方,那地方山峰耸立,瀑布潺潺,是天下隐居佳地,也是出家人修行的好地方。”

出于对寒山子的敬仰,全宰禅师决意去天台山明岩修行。

于是,他独自一人披星戴月从余杭来到了天台的明岩。

全宰禅师俗家在钱塘,是一个从小见不得血腥的孩子,如果看见邻居有人握刀宰杀鸡鱼,仿佛大祸临头,惊恐万分。母亲是一位贤惠通达的女人,她知道自己儿子有一定的慧根。

有一天,母亲领着他走了几十里山路,来到了径山寺,投法济禅师门下,削发皈依。

全宰禅师终于来到了明岩山谷,两边山崖高耸,山谷的深处有一条瀑布从崖峰飘然而下。清风吹过,湿润的水雾扑面而来。崖下有一汪水潭,清澈见底,几条小鱼无忧无虑地游弋着。

全宰禅师掬起一捧水喝了一口,甜丝丝的。

他抬起头,发现眼前竟然是一个巨大的洞穴。

夜色降临,月色昏暗。

全宰禅师独自一人禅坐在空旷的洞穴里。

谷间,虎豹的咆哮声夹杂着几声悠长的哀鸣声。洞口是野兽一双双青绿的眼睛,阵阵腥风涌进洞中。

月色时而明朗,时而黯淡。

全宰禅师双目微合,心里却有些不安。

此时,空中忽然传来吟诗的声音:

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

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

这不就是寒山的诗吗?全宰禅师想,寒山子一定知道我在这里修行,他的心立即安静了下来,静静地盘坐在石上。

关于全宰禅师在明岩20余年的修行,在《神僧传》中都有记载。

人们经常看见,山上的恶鸟山精都要为他让出洞窟,鬼神为他扫路,或是服侍他左右,或替他汲泉,或给他供果。

全宰禅师在明岩苦修的故事,后来慢慢开始在民间流传,甚至传到了吴越王宫。

当时吴越国的王宫里,有一位昭仪,姓孙,人称孙昭仪。这位貌美如花而心怀慈悲的女子,听到全宰禅师在寒山隐居的明岩苦修,感动得落泪。她又很爱读寒山的诗,所以孙昭仪作出一个决定,她派使者将自己的积蓄转交给天台的镇将陈希靖,并附了一封信,表达要为全宰禅师在明岩洞建造一座寺院。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受孙昭仪之托,天台镇将陈希靖立即着手置办木材,请来工匠,在明岩前大兴土木。

一年后,寺院大殿落成。寺院初名为“云光院”,号“暗岩”。数年后,径山寺的禅侣将全宰禅师迎归镇国禅院。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云光院升为云光寺。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云光寺改大梵寺。

宋《嘉定赤城志》记载,大梵寺有田743田、地216亩、山122,已经是一座富庶一方的大寺院了。

一直到明代初年,大梵寺才更名为明岩寺。

美文欣赏┃《隋塔印象》陆军

有图为证,每个节目都值得点赞┃2019天台县“天天大舞台”季展演“火爆”后岸村文化礼堂:“百姓演·观众乐”有你更精彩

“三服务”我们在行动┃明天(6月27日):天台文化馆“文艺百师团•美丽乡村行”在溪南村文化礼堂举行文艺辅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