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文欣赏┃《情寄寒山》 文\ 孙淡月

孙淡月 天台山文化 2022-05-10

引子


寒山子是我国唐代历史上很有传奇色彩的大德高僧,也是一位著名的白话诗人,可与李杜齐名,他从初唐开始就隐居在天台县街头镇寒石山上,长达70余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和动人的传说。

而今,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被寒山子的传说所吸引,慕名到天台县街头镇寒山脚下寻觅寒山子的遗迹,品读寒山子诗。

一首又一首的寒山子诗又开始被吟唱、传颂,逐渐形成了“学者爱评寒山文化,师生爱读寒山诗,群众爱听寒山故事”的文化氛围。在寒山文化引起全国各地关注的同时,那个挖掘呵护寒山文化二十多个春秋的陈兵香,慢慢地走近了我们……


圆梦

陈兵香是天台县街头镇人,出生在寒山脚下孟湖岭脚村。小时,陈兵香听多了寒山子的趣闻轶事,对寒山子充满了祟敬,小小的脑袋里,埋藏着一个梦想:我要为天台的寒山子立传。

参军后,还时常叨念着家乡寒石山上寒山子动人的传说。

机缘巧合, 退伍分配在街头镇工作的陈兵香,在1984年调进了县文化馆,被任命为街头镇文化站站长。 

一个春日的午后,也是陈兵香任文化站长的第五天,这个住在寒山脚下,听着寒山子传说长大的陈兵香决定文化站的工作就从搜集寒山传说开始。

那天,当他说出这个决定,并要求文化员予以配合时,习惯地搓了搓自己那双结实的大手,心里有种沉甸甸的感觉,寒山传说不少,但资料还是一片空白,走这条路并不轻松。

陈兵香搜集传说的第一步就是造声势!因为寒山子住寒石山,游走在山林田野间,他的传说大部分来源于居住在寒石山附近的村民。

当村里放电影、演大戏,陈兵香早早就站在台上或屏幕前,在表演或放映前几分钟,见缝插针地宣讲几句。

有次,急于看戏的观众,起哄让他下台去,他却笑嘻嘻地说:各位父老,别急,别急,马上就好。他的嗓门很大,而且是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形式一鼓作气的讲完,村民们听着感觉挺新鲜,通俗易懂,很有宣传效果。久而久之,众人见了他就亲热地说:“宣传部长来了”!

街头镇的村民,在“宣传部长”陈兵香的影响下,也时不时冒出了“寒山文化”这个新鲜词语。陈兵香趁机组织了业余“采访队”,开始了采访工作。

“采访队”队员们天蒙蒙亮起床,摸黑回家。各自回家往嘴里扒几口冷饭后,又汇聚到文化站,对资料进行整理、核对。

陈兵香笑称“采访队”成了“突击抢收队”。

一天、二天,一月、二月,看着不停忙碌地陈兵香,瞧不顺眼的人开始闲言冷语:这陈兵香是不是想出风头想疯了,上面没有这一任务,却不循规蹈矩干正事,自己主动搞,经费哪里来?何况,寒山文化一片空白,到时别弄得一身臊!……

对这些冷嘲热讽,陈兵香装聋作哑不予理睬,为了实现心愿,他不给自己喘气的机会。

秋日的一个下午,太阳明媚,空气中流淌着桂花的清香,陈兵香抚着桌上厚厚一迭经过市、县文联认可的寒山子的资料,欣慰地笑了。


寻缘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诗中的寒山寺,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赶往苏州,寻访寒山子的遗迹。

为了弘扬寒山文化,陈兵香认为,如果让天台的寒山同苏州的寒山结缘,就能使寒石山的寒山文化很快传播。于是,他风尘仆仆地赶往苏州,兴冲冲地来到了寒山寺。

守门僧看着这个裤脚一边高一边低,一脸倦容的陈兵香不让进。说好话,套近乎也不行。眼见天色越来越暗,陈兵香急得原地打转,最后,他在包里翻出寒山子的诗,让其通报方丈,终于得以进入寺内见方丈。

陈兵香小心翼翼地拿出寒山子隐居天台县寒石山70余载的史料,递给方丈,94岁高龄的性空方丈与51岁的天台县街头镇文化站站长陈兵香,在寒山寺内为寒山子的归属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第一天,谈得不欢而散,第二天,第三天……

一连五天依然没有收获,而性空方丈有了拒见之意。

陈兵香暂时放弃说服方丈的意图,采取迂回方法,先上苏州档案馆查找资料,找古稀老人核对史实,凭着一股咬定目标不放松的犟劲,在人生地不熟的苏州他搜集到以寒山子闻名的寒山寺,竟然没有一点寒山子遗迹的史实。

当一脸憔悴的陈兵香再次出现在性空方丈的面前,有根有据的说明寒山寺同寒山子相联属于牵强附会时,性空方丈不得不松口,他主动地伸出了双手,紧紧地握住陈兵香的那双结满老茧的手掌……

1986年,在台州寒山文化研讨会上,性空方丈寄来对联祝贺:明岩寒山两钟应,天台姑苏一脉承。


受挫

陈兵香笑称自己:眼睛向下,磨嘴皮,贴脚皮。只要听说哪里有寒山子的传说、诗歌,就不分日夜,不分路途远近,能乘车的他就乘车过去寻找,不能寻车的他就步行。

为了省点费用,他常常是住最便宜的床铺,吃最廉价的饭菜。当他听说美国、台湾也流行寒山热。就想尽一切办法,托熟人,寻关系,向美国、台湾发信,尽可能得到一些资料。

陈兵香挖空心思,联系上蒋经国夫人的秘书,并发信要求提供有关寒山子的学术论文资料。而回信被扣公安局,八个警察围坐在他家中,要求他详细交代通信经过。

威风凛凛的警察,用警惕的目光审视着陈兵香,并提醒他“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村里人团团围在他家门口,以为他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盘查进行了一个月,陈兵香从惊讶到愤怒,最后悲哀地发问:“难道搜集寒山文化还有错,你们浪费了我多少时间?!”

是啊,我们尊敬的警察同志怎能领会到陈兵香对于寒山子的那份痴情,怎能理解他会不计回报的付出。

整整一个月盘查,警察发现不了什么问题,这件事最终是不了了之。

然而通信事件对于一个长在农村,当过兵的陈兵香来说,似天塌下来了,让他寝食难安,提心吊胆,要知道名誉对于一个曾是军人的他是何等的重要啊,为此,他整整瘦了一圈。

不过,在寒山资料收集过程中,陈兵香觉得还是乐大于苦。一个传说、一首诗歌的收集,都令他欣喜万分,爱不释手。

面对满满一大筐的寒山子资料手稿,陈兵香胸中的郁闷一扫而光。

陈兵香眼睛一眨又有了一个想法,他想筹措资金,让筐中的手稿变成铅字,掀起寒山文化的热潮。

于是,他嗵嗵嗵踏进县长办公室,嗵嗵嗵闯进市府大楼……他先是眉飞色舞地介绍一段寒山子在寒石山隐居的佚闻,让你怦然心动,然后要求提供资金,支持出刊。

令他特别感动的是,一些企业在他的一番介绍下,无偿的提供了部分出刊资金。

终于,他筹集到了资金几十万元,用于收集资料,出版刊物,召开专项研讨会。

他自己的工资也常常贴进去,她的老婆,一位勤劳而善良的农村妇女,也在默默地支持着他的事业,从不为他工资没拿到家而抱怨。

不过,由于集资次数多,有人见到陈兵香就挪揄:“讨饭头来了”!

初听这个称号,陈兵香有种不被理解的苦恼,他认为自己是从事高尚的寒山文化事业,为挖掘寒山文化四处求爷爷告奶奶的,没有一分集资款用来自己享受,还常常把自己的工资往里扔,可是,对于寒山文化不屑一顾的人,他认为让他们理解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不过,他细想想自己还真像是个讨饭头,大到一期刊物的出版,小到一次会议的餐饮费,他都要去讨来钱以作经费。

他自忖,人家称我“讨饭头”就“讨饭头”吧。

扬名

1993年陈兵香退休了,家里人劝他在家安度晚年。是啊,这个走路嗵嗵嗵,裤子打补丁,说话哌哌声的陈兵香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可是,刚回家几天,陈兵香就浑身不得劲儿,身上不是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不舒服。

是啊,陈兵香虽然从文化站站长的位置上退职了,但他无法抗拒寒山子给他的吸引力,无法忘却让寒山文化冲出天台,走出省城的心愿。

老婆笑他,天生就是劳碌命,最后不得不放手让他“瞎忙”。

陈兵香又一头扎进寒山书画社中忙开了,他希望利用书画来带动人们对寒山文化的参与热情。

1993年6月份,在他的精心组织下,成功举办了上海写字沙龙,并利用这个机会邀请书法家们来寒山参观。

兴致勃勃的客人看到风光秀丽的寒山,捧着一本本散着油墨香的寒山资料时,客人们赞不绝口。

此时,陈兵香的心情非常激动,寒山文化在上海引起强烈的反响,对提高寒山文化的影响力是强有力的支柱。

2003年7月美国凯恩先生来“寒山文学社”,对《寒山文化》刊钟爱有加,回国后要求参加寒山文化研讨会。

小县城里一个普通的退休人员,就凭他对寒山子那份挚情之心,不但跨进了上海艺术交流的殿堂,担任了上海中华书画社理事,还与苏州寒山艺术社结成友好社,多次来天台展览书画和研讨寒山文化。

于是,上海、苏州之间的两地文化交流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2004年,陈兵香又有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他向29个省市相关单位、社团、书画名家发信,请名家书写寒山子诗。

1000多封信中,各附一两首寒山子诗。情真意切的信,超尘脱俗的寒山子诗,深深打动了29个省市的书画名家。

书画名家能写则写,能画则画,一时间就收集到寒山子书画230多幅,其中117首是硬笔条幅,让寒山子隐居70余年的寒石山上诗满山。

春去秋来,二十余年,没有寒山文化专项资金的陈兵香,硬是把寒山文化搞得红红火火。

目前,陈兵香搜集的文化资料装满9个柜,资料盒有450个。编辑了40多期《寒山文化》刊。

“寒山魂”、“当代寒山”、“文化大使”等称号纷纷被陈兵香所获得。

上海中华书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顾延培对陈兵香事迹也大为赞赏。

尾声

2006年5月,上海中华书画协会发文批准成立天台工作站,上海宝山画院批准建立天台工作室,长三角书院批准建立天台分院。陈兵香以一个文化大使的形象在天台与上海之间不停地忙碌着,相信寒山脚下的陈兵香定会同寒山文化一起影响和激励着更多的人参与文化事业。


(撰稿:孙淡月 2006年)



寒山子(生卒年不详)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寓居浙东天台山。唐代著名诗人。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江天台寒岩,因称寒山子或寒山,以桦树皮作帽,破衣木屐,喜与群童戏,言语无度,人莫能测。常与国清寺僧拾得友善。好吟诗唱偈,有寒山经常在山林间题诗作偈,其诗通俗,表现山林逸趣与佛教出世思想,蕴含人生哲理,讥讽时态,同情贫民。后人辑成《寒山子诗集》3卷,《全唐诗》存诗312首。元代传入朝鲜、日本,后译成日、英、法文。

唐寒山《诗》之一七八:“多少天台人,不识寒山子。莫知真意度,唤作閒言语。”

唐李山甫《山中寄梁判官》诗:“更无尘事心头起,还有诗情象外来。康乐公应频结社,寒山子亦患多才。”

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摄影:范珍初、陈红军、范登科、戴玉珍、徐春凤

美文欣赏┃《神雕》 文/ 曾标营

美文欣赏┃《火性泥巴》 文/ 孙宇行

美文欣赏┃《梦寒山》陆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