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非遗传承人戴清标的“打镴情缘”

天台街头镇 天台山文化 2022-05-11




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








戴清标,天台县街头镇人,今年65岁,天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镴器制作技艺传承人。他17岁学艺,19岁出道,见证了镴器从80年代到21世纪的衍生。他低调从容、技艺精湛,每一件镴器都渗透了汗水。他打镴50余载,耄耋之年仍坚守,铸就非遗“传承梦”。



“和以前相比,现在真的很幸福!”

“17岁师从永康打镴师傅开始学习,19岁学成后自己出来单做,当时家里条件不好,觉得学一门手艺还可以谋生!”说起过往,戴清标神情中不免带点沧桑。

80年代,刚成年的年纪便背上“行囊”四处“闯荡”,这个“行囊”是戴清标谋生的“宝贝”,因为打镴工具种类多,重量也不轻,只能用扁担挑着,瘦弱的肩膀也磨出了厚厚的茧。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步行;没有固定居所,随“遇”而安;没有营销手段,靠嘴揽活。用戴清标的话说,以前打镴那叫“落家做”,碰到有人家要做的,就是吃住全在那,等做完了又去找下家。

后来生活水平渐渐好了,买了辆自行车,方便省力很多,但是生意还是要四处去“兜”。踩坏了四辆自行车,戴青标的“足迹”遍布椒江、路桥、绍兴、奉化等20多个县市区。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都是人家找上门来,我也可以在家里做,心里很踏实。”说到现在的生活,戴清标的嘴角不自觉的上扬,甚至开心的笑了起来。

戴清标家住在街头镇古街里,客厅里的橱柜摆放着近40种制作好的镴器,有些用袋子包装的是已经售卖的,戴清标日常制作镴器的地方便在隔壁房间。

“现在是有订单就做,没有的话就唠的清闲,在家享享福!”尽管这么说,这位“镴匠师傅”还是不怎么清闲,多的时候一年还会做个七八百只镴器。



“打镴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不难!”

刻刀、钻刀、铁锤、火钳……打镴的工具大大小小有近三十种,每种功能都不同。

熔化镴块、剪裁、打样、焊接、打磨、雕刻……打造一件镴器并非易事,前后需要历经十几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要“精雕细琢”。






锡瓶、酒壶、蜡台、花瓶……光镴器的样式就有几十种,每种造型、花样都不一样。小的镴器镴含量少,大的镴器光镴含量就有十几斤重,手工需要制作三四天才能完成,单打磨这道工序就要敲打上万下。

当被问及打镴难不难时,戴清标“不以为然”的说道:“不难啊,一点都不难!”他口中的“不难”其实是他近50年来熟能生巧的见证,他的“不以为然”也正印证了“打镴”已经深深的印在了他的生活里。

其实,谁都知道完成一件精美的镴制品除了时间、体力、技术,更多的还是需要耐心和细心,在戴清标的打镴生涯里,这些“名词”可能淡化的几乎可以抹去,他所付出的已经升华至无比热爱的情怀。



“这门手艺丢不掉!”

打制镴器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以前台州人嫁女儿都会请一位技艺高超的打镴师傅,制作一套精美的镴器作为嫁妆,这不仅是传统习俗,也饱含父母对女儿的爱和祝福。



多年来,这个习俗一直没变,也造就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持续传承下去。然而,在戴清标眼里,“这门手艺丢不掉”除了因为习俗、因为喜欢,最大的原因还是人情。朋友的“友情推荐”、一些“拒绝不了”的“人情订单”、许多因打镴结缘的有识之士、因客户“固执要求”而累积的感动……

“现在通讯发达了,一个电话、一个定位,客人就能上门找到我!”2018年的,平桥镇张思村村办农家乐办喜事要制作60把酒壶和12把茶壶,托熟人找到了戴清标,因难以婉拒戴清标花了三个多月才完成了这个“艰巨任务”。

谈起缘分,戴清标感叹道:“缘分这东西,确实很神奇!”2018年一次偶然机会认识了在石梁疗休养的上海人陈先生,恰巧陈先生对镴器也颇有研究,就这样两人因“镴器”结缘,时常会探讨镴器制作的工艺提升、样式升级等问题,陈先生还将于7月1日来天台为戴清标设计镴器logo。

“打镴是我毕生的唯一追求,也是我这辈子值得骄傲的‘事业’,我会用尽我的全力让这门手艺一直传承下去!”戴清标肯定的说。



的确,近半个世纪,戴清标一直在千锤万打中坚守着镴器的温度,一有空便坐在家门口敲敲打打。在他眼里,这门手艺已经不再是敲敲打打的营生,而是几代人的情愫和心香的延绵。



综合来源:天台街头镇、无限台州

镴器制作技艺

镴器是旧时普通平民的“传家老物件”,是家庭看得见的财富,旧时的人们常以镴器的多寡来衡量家境的好坏。同时,用镴器存放物品,不易受潮、变质;冬日里,将烫过的黄酒盛于镴酒壶内,能持久保温;寿字台和香炉又是日常礼佛、祭祀的用品。

旧时,闺女出嫁时,家人会打制一套锃亮的鑞器做嫁妆,而新娘的嫁妆中,镴器最受人注目,镴器越多,娘家越有面子。寻常人家一般会打制成套的饭盂、酒壶、寿字台和茶叶罐、香炉等日常器具,大户人家除此之外,还会打制诸如落地新花台、五字台、充花台、荷花灯、九连灯、风灯、香船、摇钱树等镴器。

我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实际上,过去的民间手工行业,常见的一般可以归纳为镴匠、石匠、雕花匠、木匠、泥水匠、箍桶匠、竹匠、裁缝等八行,旧称“八作手艺”。镴匠便是其中之一,通常都称“打鑞师傅”。

打镴的工序较为繁琐。第一步,要把制作材料准备齐全:搬来两块大小一样的方形青石板,取出一根小麻绳,盘放在下边的一块石板上,绳子的两头则拖在石板外边。要浇注啥形状的镴板,就把绳子盘成啥形状,要是想把镴板浇厚一点,就放一根粗一点的绳子。

第二步是“熔锡”。打镴师傅会事先用钢锅或铁镬在火炉子上熔化锡块、铅块等金属,等镴液熔化得差不多时,打镴师傅就手执铁钳端起锅子,将炽热的镴液往绳子盘成的“嘴巴”里灌注,再把上面的石板盖上,用力一踩,多余的镴液喷洒出来后,将上面的石板抬起,一块银亮的镴板就呈现在眼前了。

第三步是裁剪。镴板浇好后,把纸板贴在其上面,用剪刀像剪铅皮剪布头一样剪成自己想要的形状。手艺好的老师傅,一般是不需要先画好模板什么的,镴器的尺寸大小和花形样式早已心里有数了。

第四步是焊接,就是通过敲打与焊接等工艺程序,将制作好的各个部件组装到一起,成为一个完整漂亮的镴器。

(文字综合自网络)

“非遗保护 健康生活”┃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我们的节日,我们的礼堂”┃白鹤镇繁荣村文化礼堂里的热闹事:“包粽子迎端午,传承民俗文化”
征文┃“写写我家乡的节气故事”:24节气浙江民间传说故事等你来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