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明寺,千年讲寺旧名蓝

孙明辉 天台山文化 2022-05-11

天台山古刹散记


民国八年,公元1929年初秋的一天,有着“中国近代第一旅行家”之称的蒋叔南,与几位好友在高明寺用过晚餐。月色已经照在台阶上,兴致很好的年轻人从客房取来洞箫,来到山门外的清凉桥上,边赏月,边吹箫,箫声清悠,月光如水,山色空蒙,桥下的溪水泛着银光。

子夜时分,辗转不寐的蒋叔南就醒了过来,当钟楼传来第一声响时,他便披衣而起,寺僧定融引着他来到大雄宝殿,点亮烛光,殿中供奉的三尊铁佛,高一丈余,十分的庄严。殿外,月光如水。


陈太建年间,智者大师在佛陇的修禅寺给弟子们讲《净名经》,忽听寺外响声大作,寺僧们出来一看,只见山谷间架起一道七彩虹桥,一个个罗汉或执手炉可持盖,飞驾而至。又一日,智者大师正在给予弟子讲《净名经》,一阵清风,将大师面前的经页“呼”的一下扬起。在明朗的阳光下,飘然的经页,在葱郁的山谷里悠然地飞舞。大师与弟子忙追了出去。当他与弟子追到山谷,风停,经落。大师直起腰,环顾四周,眼前是树荫浓蔽,绿草如茵,幽泉潺潺,蝶飞鸟语,大师欣喜万分,不禁地惊叹:天下还有如此钟秀之地,乃好地方也!

日后,智者大师在这里建起一座道场,称“幽溪道场”。他还写下了“幽溪”二字,日后不知那位石匠将大师的手迹刻在寺对面的一块岩石上。此前大师已在山岗上建起了修禅寺、太平寺。

初时的“幽溪道场”是什么样,谁也说不清了,恢宏是谈不上的,史载是“诛茅为茨,编荆为户”,大师就是在这里开始了说法讲经,弘扬佛法。

在此后的四百多年,“幽溪道场”曾更名净名寺、智者幽溪道场、幽溪道院、高明寺。幽溪道场,高明寺,“明”与“幽”,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意境,是不同角度看高明寺的不同的感受。来到寺前,一片青翠的树荫遮天蔽日,一条小溪就在碧草绿叶间静静流淌,“幽”光一片;而在山岗望去,寺院宛似一朵莲花,飘浮在半山腰上,日月照耀,聚而不散,故又“高”又“明”。明也好,幽也好,古刹的钟声伴随着经页翩翩的传说,在山谷间回荡了。


公元1580年的秋天,一位年轻的僧人和一位年迈的僧人,从智者塔院沿着松林间蜿蜒的小径,来到了幽溪。午后的阳光显得一些散漫,山谷间,林中的树叶色彩斑斓。

眼前一片碎瓦残壁,杂草疯长,环顾四周,两人神色沉重,时光也凝滞了一般。呜咽的幽溪伴着草丛里的声声虫鸣,似乎在断断续续地叙说着往事,残壁上似乎还映印着智者大师的身影,那台阶上似乎还留有大师的履痕。

自明嘉靖后期开始,高明寺寺况愈下,失守的寺僧,忙去寄身国清寺,寺产由此并入国清寺,殿宇墙裂顶坍。

当年智者大师弘法的圣地,竟然如此的潦倒。年轻的僧人不禁对天长叹。这位长叹的僧人,就是传灯法师。他来自浙西的“龙游”小镇,俗家姓叶。这一年他26岁。另一位是他的师父百松大师。

传灯注视着佛陇山岗,在那片浓茂盛的松树林里,有一座“智者塔院”,院里供奉着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的肉身塔。传灯大师自己也没想到,日后的命运,要与眼前的这座荒芜破败的古寺连在一起。

传灯大师又一次来这片废墟时,已是六年后的春天。此时的他名声显赫,成了一位受人拥戴的法师。每当他起身从法席台上下来,总有许多居士簇拥上去。

那是一个春雨初歇的上午,他与居士和弟子来到这里。雨后的群山更为苍翠,阳光更为明亮。传灯大师的心情,也如是这雨后的山气一般,清新而振奋。

修复一个已经成为废墟的寺院,比新建一个寺院要更为繁重。先是赎山、赎田、赎地。史载,传灯与师弟无脱曾来到国清寺,商议赎买山田基址,可是募来的银子不及一半,只得再募再赎。明万历十十四年,公元1596年,传灯开始营建大殿、僧房、禅堂、楞严坛、山门、两廊、钟楼、藏经阁,过程零碎而又漫长,前后长达32年。


1981年初夏,高明寺修复仍是一片的繁忙,住持觉慧开始兴建方丈殿,殿就建在大雄宝殿后面,也就是传灯大师当年楞严坛旧址。

楞严坛,最早出现是在佛经中,1612年正月初七,大师开始着手营建“楞严坛”,并同法孙受教一起去苏州募化炉镜、幢幡、圣像,为了完成楞严坛,1614年夏天去了苏州北禅寺,主讲《法华经》。

大师精心构建他心目中的“楞严坛”。他显得从容稳健而游刃有余,在他的《幽溪别志》有详细的描绘:“楞严坛”建于寺院最高处,坛台呈八角形,坛土用的是大雷峰上五尺以下的净土,经捣筛成粉,后在水中沉淀,取其最细腻的粉土,拌和旃檀、沉水、苏合、熏陆、零陵、甘松、白胶、郁金、青木、鸡舌等十种香。坛的正中是莲花钵,四周有八面大镜,十六只香炉……,这座庄重严肃而有些神秘色彩的“楞严坛”成了当时中国佛教三大讲坛之一。

当时,一个很有名的文人虞淳熙撰《楞严海印三昧坛仪碑记》,“世行楞严坛,自无尽灯师始;世有楞严道场,自天台山始。”大书法家董其昌书丹碑文,陈继儒篆额,名僧、名人、名寺、名坛,都聚集在这块石碑上。这块碑堪称“三绝”。

可是这块碑并没有立于楞严坛,而是嵌于西方殿两壁,而且,碑在苏州刻成后,迟迟未运回高明寺。一直到传灯大师的法孙寒月求访才得之,其弟子瑞符将它运回寺里。此时,传灯法师已经圆寂数年。

那座令许多人心仪神往的“楞严坛”,何时烟消尘散,史志中没有确切的记载。国清寺保留了一块当年楞严坛的铜镜,透过铜镜似乎能瞅见大师端坐在坛上修持诵经的身影。

明代万历年间,是一个专制强暴与个性解放并举的复杂时代,这座在东南偏僻山涧的古刹里,正演绎着中国佛教学术的沸点。从佛陇山岗下来的石径上,走来一拨又一拨天南海北的学僧,高僧大德也纷至沓来。山谷的草叶和溪水都似乎浸透着佛学的气息,从荡漾的山风中都能听到那令人肃然起敬的法音。



风清月白之夜,传灯大师时常会独自一人伫立大殿前的院中,仰望着佛陇山岗,四周寂静而空旷,他似乎看见智者大师那双略带思索的眼神,似乎感觉到顶上的飘落的经页……,冥冥之中,相隔一千年的两位天台宗大师,就在这如水如梦的月色中在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弟子们常常发现,在万籁俱静的深夜,大师在油灯下笔耕不止。他用蝇头小楷在营造着一座着比佛殿更为壮观更为永恒的宏伟建筑。他高屋建瓴的佛学思想,如是奔突喷发的岩浆一般。他留下的著作可以用“惊人”二字来比喻,不仅有70卷的佛学著作,并著有山志、史志65卷,他还留下上百首的诗歌。他撰写的30卷的《天台山方外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史诗一般气势,成了天台山志中的旷世之作。他成了天台山留下著作最多的大师,也是明代最有影响力的高僧之一。

面对他卷帙浩繁的著述,没有人不惊叹他的精力之旺盛和毅力坚韧。他如是一个勤劳而精于耕作的老农,又逢上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他广种而又多收,硕果接踵而来,目不暇接,令当时乃至后来许多人所望尘莫及。

高明寺外的有一奇洞,人称“圆通洞”。一块巨石覆顶,三块巨石为壁,“一穴才容膝,居然景自幽。溪声长在耳,山色只盈眸”(传灯诗句)。那是大师常去的地方,后来他索性在洞后的石罅间构一小阁,开四面窗。他的《圆通疏》就是在这里完成的,为什么大师要来这里著书?这洞到底为大师带来多少灵感?还因为大师的著作为洞扬名,没人去考究这些问题。“圆通洞”成了后来许多僧人禅坐静思的好地方,闭思跏趺,耳根圆通。

大师的雅兴在于看云,处于山谷的高明寺,云是常客。大师有一个看云的好地方,那就是寺外东边的一块崖石,他缓缓地踱出山门,穿过竹林,来到崖石上,双脚盘起,禅坐着,静看云蒸霞蔚,风起潺流。“云在瀑流声里度,瀑从云脚石边沄”(传灯诗句)。他写下了“看云”二字。

正是因为这位传灯大师,使得明代的天台山,星光璀璨,佛光一片,他为沉寂多年的天台宗思想带来了柳暗花明,冰破春流。

1628年的春天,窗外竹林的竹笋无拘无束地伸展着,大师禅坐在在寮房,当弟子端着一碗粥轻轻走到他跟前时,只见他坦然而安祥地合上眼帘,在他的面前还留下一幅墨汁未干的五个字“妙法莲花经”,钟声缓缓地敲响……。




蒋叔南在定融引导下,来到大雄宝殿,跨入门槛,眼前是高高的三世像。与别的大雄宝殿供奉的不同,立在佛祖两旁的不是佛祖的大弟子阿南、迦叶,而是弥勒菩萨、文殊菩萨。定融告诉他,这是是依据《法华经》记载的佛祖与弥勒、文殊的一段对话而设定的。大殿的三尊佛像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此,而是这三尊佛像均铁铸,而且从铸成到立于此殿,历经传奇。

明万历年间,高明寺修复工程如火如荼。

一日,传灯法师对弟子说,大殿即将竣工,殿中想铸三尊铁佛,永为寺中之不朽。你们愿担当此任。弟子们面面相觑。一会儿,一位带有苏州口音的弟子高声答:“弟子某能殚其力,愿充其役!”传灯抬眼一看,是一位身材孱弱、脸色泛黄的年轻人。他叫正迹。传灯法师对于这位弟子并不看好,此时只得派他出去化缘。

信心满怀的正迹出寺时,杖悬一幅“募造铁佛疏”,身披一衲,腰持一瓢。正迹来到杭州武林,投仙林寺,暂栖于钟楼下。晴日,出去乞从食化缘,雨雪天,则在寺中,正迹第一年就募得施主三百人,生铁二三千斤,转年施主就寥寥无几,正迹仍不放弃。一日,一位算卜的先生卜了一卦,对他说:“你的缘当在东北方,秋末冬初间,必得成就。”于是按其指向,昼夜赶路。

一日清晨,正迹正走着,“吱呀”一声,路旁一家大门开了,从门里走出一位老者,问:“小师父可吃早粥?”正迹答:“未也。”又问:“且进来喝点粥吧”。老者姓沈,是一位居士。正迹喝完粥。沈居士问:“师募何缘,来自何寺?”正迹答:“天台山高明寺,化铁铸佛三尊,未有大施主与我开疏。”沈居士说:“看来你是有缘,我老伴有金银首饰数十两,每欲作福,若劝发心,当她助矣。”问他老伴,欣然允从。沈居士又曰:“佛祖像已成,文殊菩萨像,我同你一起去女婿张大学那里化之。”于是,一同来到女婿家,也是欣然乐成。

三尊铁佛铸成,高一丈夫有余,重达万斤,法相圆满,“土塑木刻亦未有胜其妙者”。四周的百姓闻讯争相瞻仰礼拜。此时,正迹已经奔波了九年。可怎么才能筹到一笔运费运回高明寺呢?正迹只得赶到圣果寺,找到讲经的传灯法师。传灯法师出面化得了运费。

这一年的初夏,三尊铁佛启程,在钱塘江岸上船解缆,船到鲨子门,等待海潮。国为铁佛高而船小,一半搁在船缘,恰逢大潮来临,巨浪如山,载佛的小船在浪中上下起伏。船老大惊慌不已,唯恐要翻船,于是想把佛像推入浪中而保全船人的安全。见此状,正迹放声大哭,喊道:“宁可翻船也不能弃佛!”话说完,潮平风息,船老大用竹稿轻轻一撑,船平稳航行。全船人无不感到佛像之神威。

经杭州湾出海,在定海小舟换大船,到临海码头,不想当地久旱,滩高水浅,铁佛在岸上搁浅一月有余,后用民船历经十日到达天台清溪,接下来是旱路。当数百人抬着铁佛,喊着号子,登金地岭,翻过山岗,下百松岭,终于抵达高明寺。在峻岭徒坡上缓缓挪动时,抬像的人面如坚毅,高声称佛,其场景令人惊叹。许多人感叹:“苟非幽冥神助,人力所不能也。”当铁佛安危在石座时,“山呼谷应,人喜神欢,莫不赞叹”,正迹俯身跪拜在铁佛前,久久地。传灯大师欣然写下《幽溪道场铁佛功德纪》。

1968年,在大雄宝殿里伫立的铁佛,遭遇了灭顶之灾,从此停止了它传奇的脚步。

 “台高常见月,山静独闻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高明寺的钟开始扬名,后人将它与国清(寺)松、塔头(寺)风、万年(寺)柱、华顶(寺)雾并称天台山五绝。高明寺是独有钟楼,没有鼓楼。

2006年,了文住持开始高明寺钟楼又一次重修,与距上一次重修已经过去了23年。钟楼虽然保留了原先的三层结构,可是高度却抬升了数米,而且四周建有外廊。钟楼上梁,开始悬挂大钟,再进行钟楼四周的建筑。这一次钟楼比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建都要华丽,许多人都赞可与黄鹤楼、腾王阁媲美。钟也是史上最重的一口钟,底层仍保留以往供奉地藏王菩萨,地上着大大小小的绣迹斑斑的铁钟。

钟楼最初是建于明万历年间,临海县令万永康捐出俸禄,为高明寺建造钟楼,寺僧受教主持建造,然而未完工终由资金不足,钟楼搁浅。明崇祯七年,台州知府李天秩继续捐俸,终于完工。楼高三层,七丈有二,“钟铜万斤,声闻数十里”此后高明寺修钟楼数次重修,钟楼也似乎与大殿同等的份量。上十年代初,觉慧方丈重修高明寺,在一位侨居国外女居士的捐资下,建起了钟楼,铸铜钟重2500斤。



本世纪初的一天,从华顶茅篷走下来了一位二十出头的僧人,住在高明寺藏经楼上,阅读和整理寺里的藏经。一天,他踏上了高明寺说法堂,以其独到的见解而精辟的论述,震惊四座,此后,他游走于江浙一带的各大寺院,讲经说法,声誉遍布大江南北。他就是“兴慈”。他马不停蹄地在江南一带讲经说法,并募资重修了天台山的方广寺、华顶寺。他的一个“佛”字镌刻在崖石上。他以自己半生对佛的丰厚的感受,凝聚在这崖刻上。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的早春,高明寺住持观通早早地在寺院外的清凉桥上向山岗张望。天还有些寒冷,他穿着厚厚的僧袍。

几顶轿子闪闪悠悠地穿过树林,沿着石径来到高明寺。从轿子下来的是天台县县长。还有一位身着长袍的老人,就是“戊戌变法”的发起人之一康有为。

观通法师双手合十,恭敬相迎。康大人走进山门,观通向他描述了一千四百年前智者大师讲《净名经》那如诗如画的一幕,康大人有些浑浊的眼里,刹时透出一种兴奋的豁亮。

康大人兴致勃勃地为高明寺的山门、大雄宝殿挥毫提写了的匾额,署名:“海南康”。

康大人喝了茶,观通法师领着他上了藏经阁,在阁中珍藏着一部乾隆版《大藏经》,这部由亲王允禄、贤良寺方丈等人主持,于清乾隆三年完成的佛教经典,后人称之“龙藏”。它不仅是皇家编修,而且仅印刷100部,颁赐给各大寺院。

清光绪二十九年,上海设立了高明寺的下院,主要是联络朝廷请“龙藏”,负责的僧人正是观通法师。康大人小心翼翼地翻开“龙藏”,散发着油墨的青香。

“文革”的浪潮也从山下县城波及到了山上,“造反派”来到高明寺,将殿中的佛像毁了。为了保证“龙藏”的安全,寺僧们趁着夜色,将藏有“龙藏”的书箱从寺后的小门搬出,藏在山上一个洞中。数年后,才将“龙藏”请回。

1978年夏天,国清寺已经是游客如织,高明寺却是大殿空空。胶丸厂迁出后,高明寺一下子静寂下来。觉慧法师与寺僧们如是久别重回老家一般,清扫殿宇,不时地有香客寻到这里,寺僧们知道,高明寺的重兴之日已经指日可待。


三年后的初秋,高明寺大殿佛像开光,进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巨赞法师撰写殿楹。时隔多年的水陆法会开始了,朗朗的经声回荡于幽溪山谷。 

“烟霞清净尘无迹,水月空灵性自明”(沈定庵)。钟声停息过后,那余音仍然悠长地在空中回旋,四周显得籁寂,时光也显得有些缓慢,过了好一会,从东边的峰峦升起了犹如银盘似的月亮,寺院便沉浸在这如水一般的月色里,月色中的天地好如是清洗了一般,纯净得纤尘不染。夜空澄明,疏星点缀。在高明寺北边的山岗上,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屋,传灯大师的墓塔就在这小屋里。而在西边那片幽暗的松树林里,就是智者的塔院,曾经与高明寺同呼共吸的两位大师,注视着山谷中的古寺。经页翩跹和一幕和寓意深远的钟声,成为人们永远回味的美好意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