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不需要性生活的人

报大人 十分心理 2022-10-21

 · 更多心理学帮助,进入幸福研习社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好报(ID:haobaonet)


谈谈集两年之观察,我眼中的“奇葩人物”老林。


 01 


最近文章中多次出现“老林”。令许多朋友对老林这个人升起了好奇。


作为一个写作的人,一个观察世界、观察人、试图了解每一种存在的人,我对老林的好奇是自然而然的。


他以前的事我不太了解,仅就这两年我看到的而言,他是一个根本停不下来的人。不干活他就会感觉到无聊。


他在以福建屏南为踞点展开的油画公益教学,改变了成千上万人与艺术的关系。这里面包含当地农民、下岗工人、退休大妈、残疾人,以及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油画学习者,涵盖了各种社会阶层的人。


学画者沈明辉,个子1米2,一张油画收藏价数千


他同时主持着屏南多个古村的复兴工程,将文化创意引入古村,让有情怀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人(城市中产阶级为主),与古村的原有生态相结合,衍生出新的生活方式,将原本在工业化浪潮中凋蔽、空心化的古村,重新焕发出生机。


以龙潭为首的几个古村的百年老宅,是开展这场新生活运动的“容器”。而这些老宅的翻修,使之从农民都不愿意入住的残破空间,变成城市中产阶级纷纷认领的诗意栖居,这里面的改造工程量之大,以及所需的创意成分之高,可想而知。而几十栋老宅改造的设计工作,老林一肩挑。


老林的古村老宅改造项目:豹舍书馆


他的脑洞之大,不夸张地说,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而近两年来,他每天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包车往返双溪公益教学点,与龙潭村改造工程现场之间,每天要跑120公里山路,路上耗费的时间是3个小时。


在双溪,他每天面对来自各地的画友,点评他们的画作,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他的每堂课,都令画友们听得如痴如醉。因为他是“唤醒灵魂”式的艺术教育。与中国体制内的艺术教育完全背道而驰。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人格独立”“个性绽放”“拥抱鲜活的生命体验”,因为他认为作为一个人,这无疑是生命中最宝贵的品质。


那么多平凡的人,以及身心残障人士,短时间之内画出惊人画作,成为一个个令人瞩目的艺术创造者,是以这种“唤醒”为前提的。


老林在双溪艺术教学现场


而在龙潭,一栋栋破屋所潜藏的魅力也被他一一“唤醒”,变成魅力非凡的居住空间。他具有站在废墟上展望美好未来的空间想象力,和强烈人文情怀。


 02 


有人看我写老林的文字后说,你是不是爱上他了。


还有人说,不要被洗脑。


谢谢这些关心。


我得说,老林这样的“奇葩”确实令人有一探究竟的兴趣。如果不是有机会走近这样一个人,并较多了解他的作为及他的内心想法,我根本不愿意相信这世界上有这种人的存在。


许多人有深刻的思想,却在行动不上作为。


有的人疯狂将自己投入到各种繁忙的工作中,以屏蔽思想的痛苦,或者不愿意面对思考所导致的困惑。再或者就是,最大可能地争取个人利益。


老林以上皆非。


老林在龙潭古村


他一方面宣称自己是个“虚无主义者”,看透一切,一方面,又享受劳作和创造的过程。


老林每天疯狂忙碌,吃得少,睡得少,对金钱甚至是无感的。他的诸多个人收入、包括卖画收入,都投入进了对艺术公益团队和乡村小学师资薪酬支付里面——以弥补政府投入暂时无法响应的部分。


其实我还很好奇的一点是,老林有妻有女,但长期两地分居。在屏南,他实际上是单身状态,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尽管来屏南学画的女画友众多,不乏有美貌者,也不乏对老林暗送秋波之人,但通过长达两年的近距离观察,我敢说,我知道老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借用来屏南学画的一位资深作家的话说,老林就是“性”的DI端人口


我也曾用戏谑的口吻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一个不需要性生活的人。



这篇文章其实不是在探讨老林有没有性生活、需不需要性生活,而是想表达:每天疯狂的工作和创造,以及思想的大喷发,让他获得的是头脑高潮,他可能真的不需要性生活了。事实上,他度过自己时间的方式基本上都在公开场合。真正属于自己隐私空间和睡眠的时间,每天充其量只有四五个小时,还怎么有时间有精力去享受那种凡俗的欢乐?


 03 


如果你觉得我描述的是一个不可信的奇葩,是我被洗脑后的不客观言论。很简单,只需在屏南呆上一年半载,像我这样天天近距离观察老林,你也会有跟我一样的感叹。


那么,问题来了。


老林何以如此疯狂地,简直可以称作是不要命地,甚至可以说是不计个人回报地,去做眼下他在做的事情?


难道是一种救世主情结?以此来获得一种上帝的视角和感受,满足自己内心极高的存在感需求?


我确实这么想过。


事实上,老林在与我许多次的对谈中,多次提到传教士。他说他欣赏传教士精神。中国近一百年多来,许多的学校,医院,不是由当时的政府兴建的,而是由西方的传教士来兴建的。



我们可以不在意传教士的“上帝之爱”,但有一点是不容怀疑的,从清朝到解放前,西方传教士给中国的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改变和推动,是现在许多中国人所不了解的、也无法想象的。


想想当时,带着使命感,一位位传教士来到一个与自己语言不通、生活习性完全不同的国家,身处疾病、灾荒、战争甚至民众敌意所导致的生命冒险之中,甚至找到连今天的普通中国人都很少知晓和涉足的偏远地区、“蛮荒之地”,去布洒“上帝的光”,去举办学校,兴建医院,帮助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条件,并且都是无私奉献,不索求回报,“这就是人的伟大。人身为被欲望控制的,极其卑微的生命,却能够做到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这就是文明的了不起,这就是人能够使自己超脱虚无和无意义之处。”老林说。



 04 


如果只是说出于对传教士精神的敬仰,和对“超越个体生命局限性”的追求,使得老林成为现在这样一个疯子一般投入工作的人,这理由未免有些空洞。


有一天,我听到老林亲口讲述他三年前的一次濒临死亡体验。


此前,我听屏南县政府文创办主任张峥嵘谈过此事。那是老林作为一个希望到乡村进行公益艺术教育的志愿工作者,第一次与县政府人员商讨合作的一次晚餐之后。


那次晚餐结束,大家都往餐馆外面走。张峥嵘注意到,老林有些状况不对。他突然慢了下来,对张说:“能不能帮我叫辆出租车?”


张正在诧异之际,就见老林一屁股坐到了餐馆前的台阶上,有气无力地。又对张说:“有没有止痛药?我头很痛。”


张又诧异了,他对老林说:“要什么止痛药?直接去医院吧!”


话还没说完,老林就在地上躺倒了。


他们大惊,赶忙叫车送老林去医院。初诊结果:脑血管破裂,颅内出血。


连夜,老林被送往福州的大医院,进行抢救。


准备到屏南进行艺术公益教学的老林,教学还未开始,却先被死神差一点造访了。



在福州的医院,迎接他的是一次开颅手术。


老林后来告诉我,他并不怕死。在被推进手术室准备开颅之际,他记得他躺在手术台上,还对身边的女护士开了个玩笑:“你真漂亮!”


老林还给我讲了他父亲临终时的一个段子。父亲80多岁,病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鼻子上插了管子。一家子人围在病床前,不知老爷子的生死。老林的大哥拿手背去父亲的鼻孔处试探,看还有没有气息,结果父亲睁开眼睛,说了一句:“还没死呢!”


这一句“还没死呢”,让病房内的沉重气氛顿时全消,大家爆发出一阵哄笑声。然而就在这阵哄笑声中,父亲真的走了。这竟成了父亲最后的遗言。


老林从小到大没怕过什么人,唯独对父亲一直心存敬畏,没想到父亲一生的最后时刻,留给他这样一段回忆。这让老林感觉到,死,可以是一件不沉重的事。


没想到,没几年之后,老林自己就与死神擦肩而过。他的开颅手术将他从死神那里带了回来。


这个经历给他的影响是什么呢?



 05 


张峥嵘当初给我讲老林这段开颅手术的意外事件时,是想告诉我,老林这个人,简直是疯狂的。


因为他认为,经历了这样一次意外之后,毫无疑问地,他们所商讨的艺术公益教学,自然是无疾而终。


然而三个月后,张峥嵘的办公室里进来一个人:是老林。


他手术初愈后,立刻回到屏南县,继续与张探讨上次未探讨完的、关于在屏南的乡村开展艺术公益教学的事。


这是怎样一个疯狂的人啊。


带着肃然起敬的态度,张决定给老林的愿望提供政府层面的支持。


后来,老林团队在屏南的漈下古村开展的油画公益教学一炮而红。迅速又拓展双溪艺术教学中心,接受更大范围的学习者——从屏南四里八乡前来学画的残疾人,退伍老兵,农民,到来自全国、全世界各地的画友……


老林和漈下古村的孩子们


再后来,随着有些画友希望在美丽的屏南古村长期留下来,古村复兴计划又启动了……


每一个经历过屏南这些地方的艺术复兴的人,无不对老林用艺术所创造的奇迹感到震惊,同时,有人对他那种疯狂投入其中甚至到了不顾身家性命的的状态感到不可理解。


靠文化创意复兴的龙潭古村


为什么?图什么?


这些对老林的行为感到不可理解的人,我想,多半是不了解老林的内心状态,尤其是,这场濒临死亡的经历带给他的影响。


 06 


在某一个深夜,老林跟我聊过这次濒临死亡带来的变化。那次聊天,我甚至产生一种特别的沉重感。我在想,他也许是担心自己突然某天就旧病复发,说不定人就没了,所以他告诉我他的内心所想。


在那次聊天后,我问他,“关于这次开颅手术,如果我以后文章中想写到,可以吗?”他思考了一秒钟后说:“可以。”


“那次开颅手术后,我的个人梦想没有了。”


这是一个让我有些诧异的话。如此激情奋斗的老林,怎么会是一个没有个人梦想的人?


他说,是的。所谓的梦想,就是对生活一些美好的憧憬,比如,很多人会去憧憬,找一个好地方,好好享受生活,或者,遇到一场爱情,体验爱情的美好。


夕阳余晖下的龙潭古村


“这次差点死掉的经历,让我感觉到,生命的时间不多了。”老林说,“没有时间了。”


“很多梦想不敢再去想了。时间消耗不起了。而且有时会牵涉到别人。比如说,爱情,就要对那个人负责。人随时会没掉,还怎么去负责?”


“剩下的,就是使命感了。就是你觉得这一辈子非干不可的事。这个与梦想无关。”



说到“使命感”,我想到了老林关于传教士的那些论述。


 07 


从事艺术公益教学以前的老林,我还不认识。只能通过各种聊天,拼凑出一个印象。


老林从小就“奇葩”,他说他高中时就在研究,宇宙的终极奥秘是什么。


为了寻找答案,他涉及大量书籍,从哲学,到科学,从霍金的“时间简史”,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都力图去搞清楚。


他是如此一个奇葩的存在,自然没有考上大学。他高考那年的作文题目是“论近墨者黑”。老林交出的答卷上写着:“论近墨者未必黑”。作文零分。


没能考上大学后,他开始了游荡生涯。买着火车站票,甚至有时通过“逃票”的方式,他去往各个城市,尤其是喜欢混进当地的各所大学,去看看大学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慢慢地,他发现,大学并不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后来他试图学习画画。结果发现,他怎么也学不会那些“专业”的画画技法。由于跟艺术有了些关系,他后来进入生意场,做起了“行画”生意。


这一入行,就是近二十年。由于敢想敢干,有着赌徒式的狂放,他做生意的势头凌厉迅猛,一度将行画仓库开到了迪拜。最风光的时候,他每年经手的生意上亿。


然而,他又一次次地破产。在他的历次破产经历中,他发现他对经济规律的看法是准确的、对艺术品的感觉是到位的,但总是遭遇了错误的合作伙伴。他有大量外国客户,与许多外国客户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然而跟中国的合作伙伴,却往往出了问题。


很多年之后,他觉得商界不好玩了。他看透了商界里暴露出的人性问题。


在退出商界的时候,他继续思考自高中时就曾深度沉迷的问题:宇宙究竟是怎么回事,“世界的存在”,到底因何存在。


2007年,他将他找到的答案,写成一本名为“数性宇宙论”的哲学专著,在香港出版了。他将自己对“存在为什么存在”的思考写在了这本书中。



这是一本极少有人能够读懂的书。然而在对世界有过如此透彻的思考后,他的“天眼”似乎打开了。


其中一个例子是,他突然发现自己能画画了。


曾经买卖“行画”近20年,他不曾碰过画笔。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拿起画笔,画出了一幅令自己非常震惊的画。


老林的第一幅自画像


于是,接下来几年,他变成一个每天疯狂投入艺术创作的人。


老林的画风,自成一格


并因此,在艺术论坛里,他跟各种艺术家们探讨关于艺术的命题。


结果,他的“奇葩”论点,往往遭到群喷。


在多年接触艺术圈之后,他有一个结论,觉得中国的艺术圈,并无真正的艺术可言,因为这些“艺术家”在玩各种新奇概念的同时,忘掉了艺术真正应该关注的主体——人本身。在每天跟一帮以艺术家自居的人争论了多年之后,他厌倦了:“你无法跟太监讨论什么是人格独立。”


于是,他脑洞又开:与其在艺术圈子里面去推广自己的艺术观念,不如,用他的艺术理念,去将工人、农民、白领青年,直接转变为艺术家。


跟老林学画的漈下农妇陈祥李


于是,他将普通人转变为“艺术家”的公益艺术教学开始了。这一教学活动的核心很简单:在教给大家画油画需要掌握的“光学原理”的同时,他试图让每一个人相信——“每个人天生就会画画。你只是需要摆脱各种教育和洗脑告诉你的关于艺术的错误观念,拿起画笔来,认真地、投入地试一试。只要你开始这个行动,‘自证系统’就会发挥作用。”


他的公益教学,也许是发自于对艺术圈的“不平之气”,然而却将来自德国艺术先驱人物博伊斯的著名观点“人人都是艺术家”,演变成了在中国发生的一场关于艺术的大众运动。


博伊斯动人的艺术口号,在中国变成一个现实


他的艺术公益教学从江苏南通的一个艺术园区起步、在上海进一步推广,最终,在福建屏南落地生根,开创出后来的这番盛况。


 08 


好几次跟老林聊天,我总是希望探寻到这样一位奇葩人物,他的生命当中,他的心路历程里面,有什么在他的成长路上起到关键作用的“触点”。


除了上面提到的种种,老林还提到过两点,让我记忆深刻。


一个是他还在八岁时,有一次早起到户外刷牙,突然听到父亲对一帮小孩发出怒吼,那帮小孩正在踩踏他邻居家的菜地,当时老林心里也感到一阵暗爽,因为那个邻居跟他们家关系很不好。但他听到父亲一声狮子吼:“你们这些小孩,要讲道德!”


这是老林第一次听到“道德”一词。听父亲这么郑重地提到这个词,他感觉到这是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词,而且与超越个人利益有关。父亲就是这样在他心里树立起了“道德”的观念。



另一个触点发生在老林16岁时。那时他喜欢玩刀,家里搜集了各种刀具,并且因为喜欢出风头,得罪了学校附近的一帮小流氓。有一次,这帮小流氓追赶他。他知道一个人打不过一帮人,拿着一把刀疯狂逃跑,在翻越过一座院墙摆脱这帮小流氓后,他放松下来,却发现手上已经被围墙上的碎玻璃扎得鲜血直流。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到,肉体是多么脆弱。与人进行对抗,展示肉体上的勇猛,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情!”


那确实是个开启的时刻,因为从那以后,老林在发展自己智力、试图用头脑去理解和影响这个世界的路上,越走越远。


·END·






更多往期精彩话题:

马斯洛 | 自我实现者的14个特质

大卫·林奇 | 超觉静坐30年带来的收获

凯文·凯利 | 未来20年人类生活的12个趋势


● 长按二维码加入幸福研习社


咨询电话:188-0137-4573 / 138-1124-8084

回复目录,提取所有往期文章目录,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