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金华市教研中心副主任卢晓宁:新质生产力驱动下,职业教育教研如何培育“工匠型”人才丨教育全面服务“三支队伍”建设大家谈⑩

之之和阿江 教育之江 2024-05-07



卢晓宁

金华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浙江省特级教师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如何对标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人才?卢晓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详细分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路径方向,深入解读如何以“全景教研”服务人才培养。


记者:新质生产力是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基础和主要驱动力,要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那么,职业教育该如何对标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来培养人?


卢晓宁: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对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呢?我觉得要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创新能力,还要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那如何培养呢?我认为有两条有效举措:


第一,强化创新实践,在“创作”中培育科学技术素养。目前,职业学校每年举行创新创业比赛,比赛设有三个赛道,即技术革新赛道、商业创意赛道、模拟创业赛道。有校级-县级-市级-省级等不同层级的比赛。2023年金华市中职学校参加技术革新赛道的作品就有23个,“柔性定位夹具”“绿色环保多功能微型隔离带清洗机”“新型家用儿童雾化器”等,作品种类丰富、创意新颖,技术含量不低。


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是,通过比赛平台,在职业学校营造了创新创业的氛围,激发了职校生创作的热情,并在创作中锻炼整合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我记得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就有一位学生由此迷上了滑板车设计与研发,自己开办了公司,且每年都有新产品的推出,成为小有名气的创新型企业家。为了让学生人人参与,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每年举行学生的毕业作品展,邀请家长、企业家、社会人士来校参观。这让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技术,也收获了用技术进行创新的喜悦。


第二,强化产教融合,在“交替”中提升职业素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新”。新技术、新生产资料、新型劳动者都在产业一线日新月异。职校生只有在产业一线才能学到新技术,了解新情况,才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新质生产力的魅力。


为了让学生接轨产业的转型升级,职业院校有两种有效的方法:一是创办“校中企”,如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引进了全市最先进的非标门生产线,围绕非标门的设计、生产与销售,开设系列课程,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到最新的产业标准,学到最新的技术,了解非标门各个岗位的人才需求。二是创办“企中校”,如兰溪职业中专,在当地政府的牵头下,珠宝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学习、生活都在企业,半天理论学习,半天车间学习,学生在工学交替中增强了职业成熟度,提升了职业素养。

记者:省委“新春第一会”聚焦人才,强调了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其中一支队伍是高素养劳动者队伍,而这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密不可分,请您谈谈人才培养与教研的关系,如何通过“全景教研”来服务人才培养?


卢晓宁:教研是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的。那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全景教研”的概念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较多的样态,目前主要有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中本一体化、长学制、分段式、普职融通式等5种模式。这些模式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各有哪些利弊,是“全景教研”关注的首要问题。为此,“全景教研”,我们实施三个举措:


首先是“全方位”观察。组建了5支教研小分队,分别到5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班级,通过跟班观察、师生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成长的状况。


其次是“多镜头”聚焦。人才培养是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为了更客观全面地分析研究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因素,教研小分队的成员类型力求多样化,每支小分队由特级教师、名师带队,成员包括本专业的老师、非本专业的老师、教务主任、教研员和企业界人士。一类成员,代表着一个镜头,“多镜头”聚焦,使研究分析的结论更具有参考意义与价值。


第三是“全景式”反馈。每次“全景教研”后,我们都对调研学校的领导及中层做“全景式”的反馈,比较分析5种班级的调研数据、育人模式、文化特征、学生建议等,以期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客观与理论依据。

记者: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从当前的大环境来说,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同还有待提高,对于从职业院校走出来的学生还不够重视。就教育本身来说,如何通过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来改变这种现状?


卢晓宁:教育吸引力取决于所培养人才能有好的出路。就社会大环境而言,“学历迷信”对职业教育来说不大友好。但打铁要靠自身硬,职业教育要如何发展好呢?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树立“工匠精神”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我发现只要有“工匠精神”的学生,他的前途就是无比广阔的。职业学校这样的毕业生不在少数。


比如,毕业于浙江商贸学校烹饪专业的杜辰浩,学得一手西点绝活,主攻花艺烘焙,现已创办了“烘焙花艺研究所”,还回母校当了烹饪专业兼职教师,今年还被评为了“浙江工匠”;金华市婺城区职业中专(金华实验中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韦育珍,毕业后一直耕耘在学前教育领域,创办了华彩东方教育集团,目前旗下已有多家幼儿园,2023年被评为“浙江省三八红旗手”。


因此,我认为,职业教育要有吸引力,一是要将“工匠精神”根植于心,将各行各业技术成才的成功人士请进学校、课堂,让学生迷上专业与技术;二是要强化生涯指导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习有目标,行动有方向;三是要加强优秀毕业生事迹的宣传,树立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数媒中心记者 吴锦珑 丁锦烨

责任编辑 | 吴锦珑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

投稿邮箱:zjsjytwx@163.com



更多精彩

» 动态调整优化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教育部作出部署


» 寻找优秀乡村教师!这些教师可以报名→


» 5月1日-4日公安警察院校招生综合测试!明天起先网上确认


» 考生别错过!2024年三大专项计划常见问题解答来了


» 我的找工作面试正装,是“杭电爱心牌”!| “浙”些举措助就业2024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