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一种坚守,叫“死磕到底”

李天时 院长请回答 2023-09-03

一张照片,一段未知的旅途。

你看,他再一次出发了。此刻,我坐在电脑前暗暗设想,这一次出发,他会给自己或者给你们留下又一份怎样的礼物?

也许是一篇随行游记,也许是一段精雕细刻的VCR,你不停地对比两年前,会发现他的文笔已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摄影技术和剪辑思维愈发纯属,而他这个人,却愈发隐匿无声。
这是成熟,他天然就带有一种与年龄并不匹配的稳重——智近于妖,每一次迷雾探索,他永远都能够找到出口,并用自己的方式,燃起火把,告诉你们他就在那里。
舞台上的闪耀自不必说,每一位都期待着吉隆坡的晴朗。无论是去到现场的人,还是端坐在电脑前,等待前方传回的影像,用自己的方式,发出更大的声音的人,有的人偏爱他的执着、坚定、诚恳、风光、潇洒、从容与乐天知命。
我更珍惜他的真实。
似乎因为有着一段难忘的共同记忆,所以,我总是隐隐发觉,他与你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不再是单方面的追逐,而是双向奔赴。
你们之间更多的是心照不宣和会心一笑。
以及,如下图中评论的那样“稳如老狗”。
你们相处的方式越来越像朋友,这正是他本身的真实所带来的礼物。
早在10年前,我便发觉,他身上的这份真实,在内娱早已绝迹。他像每一个身陷险境的普通人一样,呼唤光明,比起呈现在照片和视频里,他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就像邻居家那个常年在外工作,偶尔回家还会和你谈论起家长里短的男孩,以及网络上更多热议的话题。
他读书写作,自然不害怕贻笑大方。有些字句,韧劲十足,发人深省。而在他那些更为广泛的爱好里,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为他,你们说了无数遍的“遇见更好的自己”,他教会了你们“好好生活”,也和你们一起去寻找更灿烂的未来。
反观内娱,许多流量更热衷于闭门造车,生产出一批又一批温室大棚里的萝卜白菜,离开温室,即刻枯萎,甚至需要追随者的起哄和黑公关的保驾护航,他们轻易不敢说话,一说话必然是代笔写下的逐字稿。
而在许多人看来“消失的欧神张”其实并没有消失,一转身,我们发现他不过时走入了我们的生活,把自己最真实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分享。他从来不会主动去说自己的歌坛荣誉,也并非要时时刻刻把舞台镁光灯集于一身。
哪怕提及曾经的真相,也是用最温柔的语言,娓娓道来,情绪平稳地接受命运给予的每一次挑战。这是他作为已然耀眼的明星,最普通不过的一面,但,在一个经济利益飞速轮转,热衷于造星运动的时代,这份“贴近”与“贴心”实属难得。
内娱多的是粉丝与偶像之间彼此割裂、彼此妖魔化、彼此工具化的例子,就像有人说“一边在神经紧绷、竭尽全力地堆完美人设、疯狂造神,而得到的除了掌声,更多的是疯狂。而另一边将自己的个体情绪掐灭,融入集体进行依恋和跪拜,得到的除了赞许,更多的是崩塌。”
他们之间,只有表面上的融洽,更多的是对彼此的不安,因为没有“人味”,离开了包装的流量,哪怕独立在镜头前说一句话,都像便秘一样难堪。
而他,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岿然不动,永远有属于自己的特质“干净、自我、理性”,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他像是一棵从时间的河流里长出的树,四周沙尘四起,而他就那么遗世独立地站在风中。
当风里持续的腾起热浪和呼唤,有人问:下一个春天,会在何时降临?
我想答案只有四个字:死磕到底。

END

     ☆ 加星标  不失联 ☆     

一点儿悄悄话 | whisper

世界那么大,我们一起捕捉温情的小瞬间

不论怎样,我们都是夏天的爱人

我就是一朵曼陀罗,你别害怕我

让我去拥抱你,跨山海,平岁月

网暴常态化,新时代的“从来如此”,对吗?

亲爱的少年:黑夜很长,但偏爱更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