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外事 | 我的老房东松山五郎

欧阳江旋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欧阳江旋 广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原广东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二级巡视员。


老房东松山五郎去世了。从日本友人箱井幸惠女士微信联系中获悉消息时难免带来伤感,但还是能坦然接受的,毕竟90岁高龄的长者,哪一天突然驾鹤西去都在意料之中,唯三年后才获悉此噩耗,未能及时为老人家供上一炷香表达哀思而至以为憾。入夜,脑海中忽然浮现松山老人笑容可掬的慈祥面容,本以为平静的心境竟掀起阵阵波涟,30余载忘年之交的镜头一帧一帧展开,久久未能入眠。

笔者与松山五郎结识于1986年,屈指一算竟有35年的时光。彼时,刚刚从教师队伍提前退休的他全身心投入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的青年组织——日中青年交流协会的活动中。

笔者曾在“峰岭”公众号发表过一篇短文,题为《躲过原子弹袭击的他,为什么要翻译中国人的战争自传?》(点击阅读),介绍了松山先生上世纪90年代在广州体育学院短期学习太极拳期间,接触到一位中国老太太的自传体《命运的云,没有雨》一书后深为触动的情景,随后的几年他依靠对中文字面一鳞半爪的理解能力,借助字典和懂日语的中国朋友的讲解,硬是将一本中文自传翻译成日文版并成功上架书店的故事。

图为松山先生的译作《珠江流转》


日文版译名为《珠江流转》,忠实还原了原著中一位广东普通老太太历经沧桑的人生经历。松山先生在后记中自述了翻译时的心境:“第六、七、八章详细地诉说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翻译过程中禁不住泪流满面,以至打湿了原稿。”短短的一段话,不难洞察老人当时的内心世界,也正于此,也不难理解一位并不会中文的日本老人为什么能够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忠实还原了一本外文原著的内在原因了。

1988年初冬,笔者作为广东省友协干部以交流联络员的形式前往日中青年交流协会工作4个月。此前,随战士杂技团赴日访问演出时曾在老人家府上寄宿数日,由此结下不解之缘。彼时,松山先生独居一座两层楼的房子。这下子又成了我的房东,不仅提供免费食宿,还每天开车接送笔者到青年交流协会办公室上班,当上了“专职”司机。

 老人送货的面包车和协会租赁的办公楼


日本的民间组织都是依靠会费和社会捐助开展活动的,他每月除了利用有限的退休金缴纳比其他人更高的会费以外,还另外打了一份送货工作,以弥补协会日常开展活动经费的不足。

上世纪80年代,正值中日关系的蜜月期,民间交流的友好气氛空前高涨,尽管如此,当地警方对亲华团体依然还是有所戒备的。协会门前时常有鼠头鼠脑的警方便衣溜达,松山先生则不时提醒还不明就里的我注意防范。

 协会办公室一隅


松山先生居住在广岛福山市一处偏僻的小镇,我与老人家“三同”(同吃、同住、同行,我戏称为“洋插队”)。在日本,松山先生这个年纪的老人似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都有一定的亲近和了解,这给我通过聊天提升日语水平也带来便利条件,日常交谈中即便出现表达不地道的词句他也能迅速理解我的意思并予以纠正,还不时灌输新的句子。

有一次,他见我在屋子里肆无忌惮地翻箱倒柜时开了句玩笑说,你这是“軒先を貸して母屋を取られるわね”,我一时没有明白,经解释后我俩禁不住同时哈哈大笑。中文大意是“借住屋檐且栖身,一朝翻身变屋主”。的确,随着日子的加深,初来乍到的客气消失了。

一起去超市买菜、做饭、晚上围着暖炉侃大山,爷俩融洽快乐。在一个屋檐下,我给他讲讲广东的民俗情,他给我辅导许多书本上学不到或不好理解的日语。譬如“一寸の虫にも五分の魂”(匹夫不可夺志,弱者不可轻辱);“月月に月見える月は多けれど、月見る月はこの月の月だ”(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霞の奥はしらねども見ゆる限りは桜なりけり”(霭霭深处不可测,若出其里尽春光);“明日あり思う心の仇桜夜半に嵐の吹かぬものかは”(世事无常,时不再来)。

30多年过去了,当年老先生讲解过的日本成语词句记忆犹新,不过,中文对译是否精准,还仰望高人赐教了。

 窗外飘雪的镇景


对一个终年不见雪的南方人来讲,那一年广岛的冬天感觉异常寒冷,窗外雪花飘絮,老人家翻出了一件厚实的西装外套给我试穿,恰好合身,顿时一股暖意流淌心田。这上衣手肘两边各有一块像补丁似的高级皮垫护着,显得非常时髦。殊不知回国后被一次陪同外宾来粤访问的京官领导发现,把我拉到一边批评道:“接待外宾怎么能穿补丁衣服呢,影响国家形象啊。”听罢忍俊不禁,苦笑不得。

 笔者在日中青年交流协会主办的中国武术展览会馆内留影。


与中国的交流让松山先生深深爱上了太极拳,也带动了青年交流协会一帮子年轻人学习中国武术的积极性,他们还不时举办宣传中国武术的图片展览或表演会。

 松山先生在家展示中国第六届全运会海报


日中青年交流协会会员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有退休教师、银行职员、名不经传的画家、书法家、小诊所医生、加油站工人、小商店主或公司小职员、还有不少家庭主妇等。虽然他们并不富裕,有些人甚至需要依赖乡下年迈父母送来大米和蔬菜缓解拮据的生活费用,但他们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参与与中国人的友好交流,那份热情实在令人感动和敬佩,也使笔者真实感受和理解了日语“草根の交流”的含义。回国十几年后发现报端也不时出现草根阶层这个词句,不知道是否属于来自日本的外来语。

 日中青年交流协会当年欢送笔者回国的合影。左一为松山五郎。

 部分学员欢送笔者回国时的合影


在松山先生的安排下,笔者开班教习中文,一帮退休大叔大婶积极捧场,虽然发音不准,今天学了明天忘记,但依然乐此不疲。课堂上他们与其学习中文,更乐意与笔者交流,倾听一个中国人口中的中国故事。

与其在协会办公室接听电话、研究探讨双方交流项目,笔者更乐意陪着松山先生跑跑送货、上门催款或到周边邻居家瞎聊,以此更好地体验日本生活。为此,在老房东的安排下,笔者得以利用空余时间到当地学校参观,给学生们介绍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了少麻烦“专职司机”,经老先生的几次指导后去驾校书面考试,居然一次就通过,并拿下了摩托车驾照。

2个多月后,日中青年交流协会根据与广东省友协开展文化交流项目的协议,邀请了我国内著名画家和书法家林墉夫妇来广岛生活体验和创作,屋檐下又多了两双筷子,夫人苏华老师除了外出写生、参观,还义不容辞地负责一日三餐的买菜掌厨,给只有爷俩略显冷清的松山家增添了浓浓的家庭气氛。

不过也带来“次生灾害”,老人家厨房与客厅相连,属于开放式设计,短短1个月内,中国人做菜特有的油炸煎炒的火烟香味弥漫四周,附着室内墙纸,那个长期不打理的抽油烟机也自然锦上添花,油腻更重了,不狠下功夫是难以清理干净的了。松山老人倒是毫不在乎,饭点一到,桌前一坐,好一副享受的模样。那神情分明在说,反正你们买菜做饭,你们俨然是房主了,爱咋滴就咋滴,还是那句话,“借住屋檐且栖身,一朝翻身变屋主”。俺就是一个过客。(一笑)

 展示苏华老师画作的日本朋友,右二为苏华老师。


天暖了,花开了,每天一大早在松山先生的指导下,与苏华老师在屋前草坪学习太极拳,两个中国人在国外向日本人学习中国的国粹,听似笑话,却又那样真实。写生、作画、裱画裱字,老人家的屋子几乎成了工作间,到处铺满了斗方画和其他作品。

 笔者陪同林墉老师夫妇参观当地的画廊

 出席当地节庆民俗活动

 林墉老师夫妇与当地日本朋友交流座谈后的留影纪念

 松山家桌面、窗前摆满了林墉苏华老师即兴的斗方画

 回国后《广东外事》刊登的相关交流活动图片






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短短一个多月,林墉苏华夫妇广泛接触了当地各界名流,参观画展,实地写生创作,这一切当然离不开松山五郎这位专职司机的敬业精神。

松山先生积极参加的日中青年交流协会还接待过国内著名画家范曾、书法家刘炳森等。林墉老师夫妇回国后,著名雕塑大师曹崇恩也应邀两次赴广岛创作并寄宿松山先生家,同样把老先生的住宅当成了工作室。

 曹崇恩大师创作的日本普通老百姓的雕像

 坐落于日本仙台东北大学校园内的鲁迅雕像出自曹崇恩老师之手。图片来自网络


搞雕塑做泥巴的场景众人均可想而知,原来整洁的屋前屋后乱了套。可老人家依然那样乐呵呵地甘当“借住屋檐下的过客”,帮着将制作雕塑用的泥巴一车一车地往屋子里拉,松山五郎先生的无私奉献和帮助也使曹老师旺盛的创作热情迸发出来了,回国前他留下了包括原子弹受害者等许多日本普通老百姓的雕塑形象。

 笔者陪同曹崇恩老师向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赠送铜像

 为坐落于广岛和平公园一隅的纪念碑落成仪式。左二为曹崇恩老师。

 曹崇恩老师为松山五郎制作的塑像






曹崇恩老师的创作获得当地媒体的称赞和热评。杰作《母子爱》纪念石碑安放于遭受原子弹受害地广岛和平公园公园一隅,呼吁促进中日世代友好、维护世界和平的心声引起共鸣,至今吸引游人驻足思考。

 来自国内首家卡拉OK的访问高管与培训员工在松山家门口合影,前排左一为松山五郎。


不经意间,投宿松山五郎府上的中国客人越来越多,几乎应接不暇。笔者与这位老房东开玩笑说干脆挂一个牌子,题名“松山迎宾馆”。老人家一听拍着大腿连声叫好,这个牌子需请大书法家苏华女士书写才配得上。可惜,忙忙碌碌,这好主意终究没有实现。

那一年,国内第一家正式营业的“卡拉OK广州”高管和员工赴日培训期间一直下榻“松山迎宾馆”,依然是自己买菜做饭,延续了松山老先生家中国油烟味。

“松山迎宾馆”陆续下榻过的不仅仅广东的,还有来自外省的其他客人。

为了感谢这位无私奉献的好房东,上世纪90年代中,广东友协邀请了松山五郎先生来粤做客。老朋友们重逢倍感亲切。

 书画家苏家姐妹陪同老先生在广东参观访问


书法、绘画名家苏家姐妹两度陪同老人到江门等珠江三角洲一带参观访问,为老人家后来的译著提供了基础。回国后迈入耄耋之年的松山老先生拗不过女儿的一再要求,于2000年初搬到了大阪,享受与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

 松山先生与当年广州体院教习太极拳的恩师以及广东省友协的朋友欢聚一堂。期间,还前往时任广州体院外事处长易洪陶“官邸”住了一段时间,体验了一把中国式生活。


但是,解不开的依然是那份中国情结,他保留着广岛中国太极拳协会会长的头衔,在大阪附近拉起了一座新的山头,教习太极拳,带动了另一片的中国热。

 2014年笔者赴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任职,老房东特意邀请那帮子太极拳爱好者们欢聚一堂。

 松山先生陪同途径大阪的我省考察团参观大阪城


大凡有中国团组途径大阪,他还不时帮助跑个龙套,陪同参观,接机送机,所有的费用支出均自掏腰包。

 老先生三年前精神矍铄的形象,怎么看都不似迈入90高龄的老人。


3年前初春,笔者与老先生通电话问候,东瀛那头传来的声音依然健朗,中气十足:“我已经迈入90门槛啦,这份健康也是托了中国太极拳的福气呀”,没料到余音犹在竟成了最后一次的通话。

 图为1988年笔者为老房东松山五郎作的肖像画


珠江流转,蜿蜒而行。时光冉冉,岁月如梭。这就是长达35年之交情,我的忘年之交老朋友、老房东——松山五郎。斯人虽然已去,音容笑貌犹在。虽然老人家走的那一年未能送上一炷香,亡羊补牢犹未为晚,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缅怀他对中国人民的那份情谊和友好感情,道一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的老房东,您一路走好。

2022.岁末羊城




-End-

图文 | 欧阳江旋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