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握手为何握出了反感

作家 汪洋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人物简介   


卢秋田 1961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先后出任中国驻卢森堡、罗马尼亚和德国大使,为德国统一后首任驻德大使,从事外交工作40余年;曾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

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古今中外并无二致,但其表达的内心活动在东西方可能就相去甚远。

西方人朋友见面,拥抱一下、亲一亲脸是十分平常的事,大家习以为常,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而在中国,即使是很亲密的朋友也极少这样做,其意义也就截然不同了。

握手倒是东西方都通行的一种礼仪,初次见面,为表达友谊,大家握一握手,既亲切又大方。追本溯源,握手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当时骑士们流行为了女人或名誉而决斗,决斗之前,为了体现公正性和骑士精神,互相握一握手,表示手中并无其他暗器或利物存在。可见握手最初既有互相信任的友好,也有互相戒备的敌意。流传至今,握手中敌意的成分已荡然无存,留下的是信任和友好的表示。

握手事虽小,但学问不少。对外交往也要讲究握手的学问或火候,例如握手时是应该主动握还是被动握?握轻握重?握长握短?

周恩来总理迎接来访的尼克松总统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时,为了表示友好,尼克松在舷梯上即早早地向周恩来总理伸出了手,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很久很久,象征着中美关系的和解。这是在外交圈中广为流传的一个例子。

握手没握对,也会引起误解和反感。在荷兰期间,卢秋田曾全程陪同国内来的一个艺术团访问荷兰,前后约半个月左右。该团在荷兰的一些城市先后演出了十多场,受到当地人民的普遍赞扬。协助该团工作的荷兰朋友杨森先生对此非常满意,认为双方合作得非常愉快。在此基础上,双方签署了一项长期合作的协议。代表团回国前夕,特别举行答谢宴会,感谢为此次访问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的荷方主人,尤其是亲自陪同的杨森先生。答谢宴会的气氛非常热烈,大家一致认为,此次访问演出非常成功,又签署了重要的合作协议,真是可喜可贺,该代表团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对荷兰的访问。

卢秋田大使

不久后,卢秋田在一次酒会上又遇到了老朋友杨森先生,他一如既往地健谈和风趣,向大家介绍荷兰人的几大怪:“一是每到夜幕降临后,荷兰人家家户户都拉开窗帘,室内灯火通明,向过路人展示室内的一切;二是荷兰人爱把挂历挂在洗手间,而且用红铅笔在挂历上标明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因为洗手间是每天都去的地方,有事不容易忘记;三是荷兰政党林立,在两个荷兰人中可以有三个政党,即:甲是一个,乙是一个,甲乙在一起又可以另立第三个政党。”大家听了哈哈大笑。

后来单独交谈时,卢秋田顺便问起他对那个代表团及中国人的印象,他的表情一下子严肃起来,说:“卢先生,我们是老朋友了,我就实话实说吧,我非常讨厌那位团长。”

卢秋田吃了一惊,忙问:“他有什么地方得罪你了吗?”他先摇头后点头,卢秋田很纳闷,便请他坦率地说说。他诚恳地说:“我承认那位先生是有才干的,可令人遗憾的是他不是一位令人愉快的合作伙伴。应该说我对这位先生总的印象还可以,但有一件事令我感到非常不快。”卢秋田请他说得再具体一些。他显得有些不痛快地说:“此人缺乏对别人的尊重。当我进来的时候,这位团长握着我的手表示欢迎,眼睛却盯着我后面的人,竟然还跟他说话,这分明是对我的轻视,尽管在言谈中他并没有流露出这种情绪,但眼神是真情的反映,是无声的语言,也更容易感染人。”

对他的这番评论,卢秋田确实感到有些震惊,转念又想,他是不是对该团有点别的意见而借题发挥,或者是对那位团长有某些成见而吹毛求疵呢?虽然这么想,卢秋田还是解释说:“据我了解,他对您是尊重的,也十分感谢您的合作,如果有您所讲的那种情况,一定是无意的。”杨森先生显然不愿意继续讨论这个问题,只是说:“但愿如此。如果他是荷兰人,我决不会同他交朋友。”说完便扭转了话题,但他的这番谈话却深深地印在卢秋田的脑海中。

后来,卢秋田为了印证他的那种感觉是否有一定的普遍性,经常留心观察并请教其他一些荷兰朋友,他们对此的感觉惊人的一致。至此,卢秋田对杨森先生的故事更加深了认识。说句公道话,我们的这位同志确实并没有不尊重杨森先生的意思,如果他能早知道对方会有这样的误解,想来他会立即纠正的。可惜这种心理活动很难反馈到他本人,致使这位同志直到访问结束后自我感觉始终是良好的。这样不该发生的事情常常会发生,而且发生了当事人还“执迷不悟”,无法立即纠正,实在令人遗憾。

-end-

文字 |《从黄浦江到莱茵河:前中国驻德大使卢秋田传》

作者 | 作家 汪洋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