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方外事人员的素质和要求(下)

夏永芳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夏永芳 曾先后担任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助理、上海市复旦外事管理教学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外联部部长等职。




点击阅读:地方外事人员的素质和要求(上)


宣传交流

向国际社会做宣传中国、争取民心的工作,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接受中国、亲近中国,成为中国的朋友,是地方外事的重大任务和深刻内涵。为此,地方外事人员要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交流,不断增强外宣意识,改善外宣语言,注重外宣艺术。

在实践中磨练提高,承担重任。图为2001年参与接待摩尔多瓦总理塔尔列夫。

贯穿在各项外事活动中的中外沟通、交往、宣传、说服、感化等,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对话、交流、交锋、交融。因此从本质上说,外交外事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有很多学问包含其中,如:迎宾待客要“以礼相待”,与人交谈要“双向互动”,待人处事要“诚信为本”,处理问题要“内紧外松”,宣传说理要“寓教于乐”,结交朋友要“人情味和个性化”,还要注意“文化差异”“求同存异”等等。对外宣传交流是外交外事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必修课。

知识沉淀

外事人员承担了向世界宣传中国和应对国际社会对中国关注的重任。要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阶层、具有不同观点、带着不同问题的外国人打交道,必须要有广泛的知识积累,做“通才”和“杂家”。这些知识包括:外交外事、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或概括成:世情、国情、市情、区情等。有人诙谐地说,外事队伍是“3958部队”(指接触的外宾“三教九流”,遇到的问题“五花八门”),外事干部必须“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

1995年9月,我以大会观察员和妇女论坛成员的身份出席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亲身体验20世纪规模最大的公共外交活动。

1995年,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有一个“妇女与和平”的论坛。在讨论过程中,有一美国男子站起来说:“中国政府执行的是侵略性的政策,如搞核试验、向巴基斯坦出售导弹、侵占南沙群岛、出兵越南、在台湾海峡搞军事行动等等。我很想听听中国妇女对你们政府的这种政策有何看法?”

当即,许多中国与会者举手应答,有一位说:“让我们来看看美国、中国和前苏联试验核武器的情况吧。美国试验了1300多次,前苏联715次,中国迄今试验43次,并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有一位说:“中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侵略过别的国家,没有一兵一卒派遣在别国,恰恰是美国把军队派到了世界上许多地区和国家,包括越南。”

另一位说:“大家刚才看到了南京大屠杀的录像,在那场屠杀中30万同胞被杀,2万妇女被强奸,日本军人还搞杀人比赛。为什么中国人遭受如此的苦难?就是因为那时中国太弱,中国军队不能保护老百姓,这是我们的教训。我们理解我国政府核试验的政策……”

在平和而以理服人的气氛中,那个美国人灰溜溜地离开了会场。

礼仪形象

外事干部除了在工作中能够运用外交礼宾,体现国家外交政策之外,还要懂得遵循国际交往的礼仪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外交人员个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自己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语言谈吐等。

与时俱进,开创外事管理新局面。图为与多国驻沪总领事和夫人开展友好交流。

一位俄罗斯总领事在临别时对我说:“三年前,我刚到上海时,你第一个在上海国际机场迎接我,自此以后,你成了上海的一张面孔,一张非常友好的面孔。”还有不少总领事说,“你的笑脸一直温暖了我们的心,让我们觉得很轻松,感觉如在家中”“欣赏你的优雅风度,感谢你的理解和帮助,我们从中得益匪浅,你成了当代中国的绝佳广告”……这些评论是对我的肯定,也说明礼仪形象的对外影响。

我认为,外交外事人员的总体形象应该是:仪表端庄,举止文明,谈吐高雅,善于交际诚信友善,不亢不卑,个性幽默。

岗位育人

地方外事工作既有政治性,又有专业性,更具综合性。这对地方外事干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应该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外事人员如何培训、提高,目前较普遍的做法是高校就读和出国留学。对我这样一辈子从事地方外事工作的人来说,虽然上了大学,也去过国外进修,但得益最多的一条途径是岗位磨练。

在岗位育人的道路上,上海的外事工作可视为一所大学校;各种繁忙的工作任务可视为向第一线外事人员提供的各种课程;参与外事活动的领导、同事、群众,以及众多来访或常驻上海的外国人都可视为老师;实践——总结——提高——积累既是工作,也是学习的基本模式;中文、外文是两种缺一不可的工作和沟通工具;“多干”“多思”“多写”是每天的必修课。我体会,“多写”的实质是“多思”,“多思”的基础是“多干”。“三多”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岗位上磨练的重要手段。长期坚持“三多”的过程是一种持续积累、提高素质的过程。

在国外开展跨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深入民众,做社会调查。图为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中西部了解黑人青年的生活状况。

出国访问是一项重要的外事活动,也是帮助外事人员了解世界和工作对象的最好课程。上世纪80年代初我赴美交流考察,为自己设置了“房东交谈”“参观访问”“民间交往”“影视课堂”“社交对话”“即席演讲”等多种课程。10个月内,记下80多万字的工作笔记,写成了《美国青年的精神主宰》《美国家庭解体和儿童的悲剧》《文明社会里黑人的境遇》《美国的“第三世界”见闻》《美国人对中国的兴趣》等调研报告。对我深入了解美国社会、做美国人的工作打下扎实基础,终身受益。

我在上海地方外事这所大学校里勤奋实践,深入钻研,不断总结,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没有读到的知识和技能,涉及理解政策、外语翻译、公关宣传、推介上海、工作调研、综合写作、演讲表达、礼仪形象……让我在外事领域里从“一张白纸”“一无所有”到秀出“彩图”,收获“财富”。

岗位育人,边实践边学习可以更多地调动外事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学得苦,学得累,但基础扎实,学以致用,成效显著。只是,“干中学”有时变成了“以干代学”,因此,要特别重视加强外交理论、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学习,以从根本上提高外事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生从事地方外事的深切感受是:地方外事是一个大舞台,人们可以在这个舞台上触及世界,演绎出有声有色的国际交流的活剧来;它是一所大学校,人们可以在这所学校里投入自我,创新追梦,学到最真最活的知识;它是一门大学问,礼宾接待、外事管理、中外交流、国际国内、中文外文……可以说,它既是外交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集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End-

图文 | 《激情岁月》 

作者 | 夏永芳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