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早点回老家发展,是好是坏?

幽哥 职场蛙 2021-07-27

开篇,我们来欣赏一首《七绝》。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作者当时17岁,男性,刚考出去上学,这是离开家乡之时,他留给父亲的一首诗。

这位作者,实际上就是毛泽东,是我们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领袖。


大家先做个选择题。

此后,毛泽东再次回家乡共计大概多少次?你猜下。


公布答案之前,我们再做一个。你现在每年回老家几次?



我最近忙了一周,但也在同时思考,《事业逆袭这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我也在想,如何才能写就《群友案例100人》,成功案例要写,失败案例也得有,具体比例,就根据实际分布来,而不要刻意多写逆袭者。


对于体裁,我也在参考各类名人传记,我们虽然都是普通的人,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故事,你也不能过分用编年体写就,太乏味了。但时间,却一定要写,这才有历史时空的既视感,至少主人公的年龄要写。


就在这些天,还是各种问题不断涌来,有一类一直很多。

比如,如下这位小瑞,他比较恋家,一人来到大城市,倍感孤独。大致看我的文章学会了跨城市求职,但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有的孤独感思乡情,在他入职之前汹涌而来。

我并不是不鼓励他在上海留下来,只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在大城市闯事业


再看仙桃小王,小王刚毕业去了宁波,后来跳槽进了上海,不久又在武汉工作了,现在回了仙桃。因为想着迟早要回老家,所以他去年已经在仙桃买了房子。


这样已经蛮好,他还有什么疑问呢?

是的,他的问题比较矛盾,他去过三四个城市工作过,现在好不容易回了老家,却来问我他要不要去澳洲,并且多次强调自己这个人很恋家


实际上,这个矛盾的根源是他自己造成的,小小年纪背上了每年8万的房贷,这个压力完全靠着自己仙桃的工资,是不够支撑的。正常的做法是,在仙桃每年还贷3-5万,或者请父母共同承担一开始的房贷。他是给自己压力过大,买了市中心大房子,这就逼着自己去寻找更高的工资。甚至再去上海一线城市也不够本,他准备去澳洲。


然后,来问“我要不要去?”并且他说自己特别恋家。


他这实际上也不是个矛盾,心中早有打算,从自己准备回老家和买房算贷款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会走到这一步选择。恋家的他,不得不出去继续打工赚高工资。他发信息给我,只是为了跟人聊下天。


继续再看,确实也很多群友回了老家,比如回了十八线的这位D师兄。D师兄也不过毕业六七年,回老家后找了份月薪万把块的工作,相当不错了。但也因为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勾心斗角的办公室政治,还有成家立业问题,不断问我。

我们选择一点,如下截屏中,大家看下他回老家2年后的感慨


这就对了,回了老家,哪怕一直在父母身边,哪怕兄弟姐妹经常看到,实际上也是各过各的。不是让你成天将父母拴在裤腰带上,才显得你孝顺。


我之前说过,40岁之前不要考虑父母的养老,你要利用这15-18年全力奋斗你的事业。何况,在父母才50岁上下尚年轻的时候,你一直跟父母一起,不是成天跟父母讨论隔代的矛盾?你们聊不到一块儿去啊。

只有七八十岁的父母,才能成为“老小孩”,此时跟你就没有矛盾了,因为他们成了“孩子”,会听你的。你这么早回老家,52岁的父亲49岁的母亲,那就是你的“持不同政见者”。


当然,老家小城市确实也有各种好处,毕竟人脉关系熟悉。但事业折腾的空间确实不大,小城市体制内的工作确实非常超值,但并不是你一回去就能进当地公务机关或者事业单位的。你大概率还是待在体制外的小企业中,事业发展受限,工资低老加班,这些是常态。


如下这位群友,在老家才毕业半年就结婚了,去年底我教她在当地月薪翻倍跳槽了。但今年她各种抱怨。你说抱怨有用不?

如果抱怨有用,那别的女孩为啥都喜欢找高富帅呢?再不然,人家为何要精挑细选大城市和高工资工作呢?


大城市更有机会,你看如下重点高校分布,一看自明。

教育资源分布就是不公平的,如果“迟早要回老家我就早点回老家”,那迟早要死亡我就干脆不出生,不是更好?要么出生后请妇产科大夫将你捏死?不行,大夫还得坐牢。

这是归谬法,我也不是怂恿你留在大城市,只是你得根据时代来选择自己的道路


没有一个时代,是坐吃等死的时代。自古如此,即使在老家奋斗事业,也不是成天坐在家中。

所谓“父母在,儿不远行”,要看你自己多大岁数。

当你自己的孩子都出生了,你就是父母,孩子是以你为家,你在哪家在哪

当你35岁过后,你就是家庭的顶梁柱,父母就成了老小孩,你就是他们的家

当你50岁时,父母都可能帕金森,这是什么意思?这代表着75岁他她已经不认识你,但你要一直赡养他们到临终的80或85岁,你要么接他们回你家,要么送到养老院。


巨婴,是不懂这个道理的,他们明明不是富二代,却在30岁过后,都40岁甚至50岁了,还将父母所在的地方当成自己的家。那地方,标准的应该叫做“出生地”,大一点叫做“家乡”。


谁都爱自己的家乡,但并没有说谁都要在家乡或者家里发展事业。


你这么早回了老家,又抱怨老家没有事业发展机会,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父母培养你读大学,你是不是也不应该读,你就在本地读到高中即可,也别出来读大学了?还恋家,你活着,你就是家,你已经成年。


古语已经说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里官二代富二代成年稍微慢点,但你又不是官富二代。你可以恋家,放在心中即可。你过早回老家,就是辜负了父母培养并供你出去上大学的良苦用心,本身是指望你能在外有个人模狗样,没想到你这才毕业就想回家图安稳,你这是重复父母的故事,将来你会继续让你的孩子重复你纠结是否进大城市的故事。


心理的这道槛,你迈不过去,你就等着45岁再来体验我今天说的话吧。


古往今天,各种人物,莫不如此,你看鲁迅,鲁迅是在老家学会了医术、看病救人?还是在老家弃医从文的?要么在老家成了一代文学大师?


不讲鲁迅了,本文开头答案揭晓下。 伟大领袖毛泽东自从离开老家韶山冲,总计5次回过老家。


第一次,是28岁时,革命事业有了起色,他回老家鼓动兄弟姐妹参与革命。


第二次,是32岁时,二回韶山。


第三次,34岁,回韶山是研究和考察农民运动。这次是1927年1月份,那年下半年他主导并发起了著名的秋收起义。


第四次,是1959年6月,此时早就成了毛主席,时年66岁,阔别家乡已经三十二年。我们来欣赏下,他此时纪念回到家乡的《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是1966年73岁时,回老家看了下。


此后,直到伟人83岁去世,也没回家乡。他那么高的职位,也没有要求将自己的墓地选在老家,正应了当初的那句话,埋骨何须桑梓地?因为人生无处不青山


当然,我们大多数都是平凡人,但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家乡正好就在一线大城市,且是市中心,并且从小就读的这座大城市最顶尖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毕业后也在这座一线城市工作,且家里几套房,自己毕业不久也买了一个大套,叔叔还是副市长,阿姨是当地企业家,等等。这就是想象中的美好,真的这种人,你见过几个有一番成就的?很少,别忘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你自己环顾你身边,无论哪个有出息的同学,还是事业逆袭的老乡,亦或是资产万贯的叔叔阿姨,他们、她们有几个是大学毕业后回老家成就的?

不是说老家不好,这就是一个悖论。缔造了新中国的人,这是多么大一个事业,他也是来自韶山,却不是从小出生在北平。

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陈毅......其他各类有所建树之人,莫不如是。


本篇,是为《群友逆袭案例100人》的基调篇,却并不是说回了老家的人我们就不写,也不是被抛弃。所有选择都有优劣,也都因人而异,只要你能打通最后那一公里。


最后,你问:早点回老家发展,是好是坏?

回答: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你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并结合这个时代,但固守老家的思维,肯定是默守陈规的,事业发展相对空间不大。


当下思维差之毫厘,未来事业谬以千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