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人是怎么计时的?

鹏陈万语 行游环宇 2023-10-12

中国古代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等。

而比较常用的则是“十时辰制”、“十二时辰制”和“更点计时法”。

1

十时辰制 


白天的五个时间节点为:朝、禺、中、晡、夕;

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为:甲、乙、丙、丁、戊。

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逐渐转变为夜间安全巡逻时的附加授时节点,称为五鼓、五更。

据载,这个“十时辰制”从隋朝一直延续到清末。

2

十二时辰制 


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为十二时。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但是,古人生活多元化后,开始显得词不达意,于是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古人将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每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2个小时。

今人以晚上12点为开始,而古人却是以11点。

子时:23点——1 点

丑时:1 点—— 3 点

寅时:3 点—— 5 点

卯时:5 点—— 7 点

辰时:7 点—— 9 点

巳时:9 点——11点

午时:11点——13点

未时:13点——15点

申时:15点——17点

酉时:17点——19点

戌时:19点——21点

亥时:21点——23点

3

更点计时法 


这种计时法出现比较晚,主要用于夜间计时,将一夜分成5个时辰,一个时辰为1更,1更相当于现在2个小时。

一更:19点——21点

二更:21点——23点

三更:23点——  1点

四更:  1点——  3点

五更:  3点——  5点

根据记载


从西周开始,中国的历法逐渐稳定了一年十二个月的概念。以日比作岁,也采用十二时辰划分一日,并将日期切分点(换日点)固定在夜半。

聪明的古人发现,把杆子倾斜一定程度,无论什么时候,影子都能够均匀地投射到一个圆形的平面上,于是日晷便诞生,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随着日晷的诞生,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并刻在日晷上。日晷虽然很方便,但要是碰到雨天、雪天或阴天等情况,它便成了摆设。

所以到了汉朝时期,古人又发明了更为准确的漏刻计时,即在漏壶里面盛满水,中间插上有刻度的箭,通过水位降低来计算时间。

最常见的漏壶为一刻之漏,当时的人们把一天分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漏完一壶刚好一刻。所以我们现在把十五分钟又称为一刻钟。

这种漏壶计时虽然不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但需要人不断地往壶里加水,特别不方便。

到了宋朝,人们在前人计时的基础上发明出了能观天象,又能计时间的“水运仪象台”。它每隔十五分钟就会有小木人自动敲鼓一次,每隔一小时就会有小木人打铃一次,时间上的误差不超过十秒。

据载,“水运仪象台”是北宋时期苏颂、韩公廉等人发明制造的,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开始设计,用了7年时间才建造完成。“水运仪象台”是是一座高12米,宽7米,三层楼房高的巨型天文仪器,它以漏刻水力驱动,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在当时处于世界科技领先水平。

“水运仪象台”它具有三项令世界瞩目的发明,首先它的屋顶被设计成可开闭的,是现代天文台活动圆顶的雏型;其次,它的浑象能一昼夜自动旋转一周,是现代天文跟踪机械转移钟的先驱;第三,它的报时装置能在一组复杂的齿轮系统的带动下自动报时,报时系统里的锚状擒纵器是后世钟表的关键部件。

宋朝有部分先进的土木工程、航海术和冶金学方面的发明。这些发明和纸币都推动了宋朝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沈括确定出北极星几个世纪运转的位置,这使得海员在航行时利用指南针更准确地确定方向,开启了航海时代,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往期精彩



江南八大水乡

中国八大瓷都

中国四大名园

中国特色小镇——和平古镇

《论语》十大名句


按压二维码

更精彩呈现

行游环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