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嘉庚文化”

鹏陈万语 行游环宇 2023-10-12

当踏入“红砖绿瓦”、“白墙红瓦”的学村第一天,一首旋律优美、意涵深远的“福建私立集美学校校歌”成了进入这里孩童的启蒙,几十年过去了,这首校歌仍朗朗上口,时常萦绕在脑海里。

听人家说,“红色”是闽南文化吉祥的象征;“绿色”则代表着清新、和平、青春、成长;“白色”表明纯真、诚实。连建筑的颜色都赋予这么美好的涵义,可见校主的殷殷希望。

是啊!“闽海之滨,有我集美乡······。‘诚毅’二字中心藏,大家勿忘,大家勿忘!”。

在东南沿海“胜地冠南疆”的集美半岛有座学村——集美学村,进入这座学村,可以从牙牙学语开始,一直读书到大学毕业。

目前这座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学村,拥有在校师生十万余人,形成了由学前教育至小学初中、高中,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上世纪初,有一位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爱国爱乡的老华侨陈嘉庚先生,从1913年在他的故乡创建第一所小学开始,几乎倾其所有,从幼儿园到各类专科学院,其中于1927年,创办的集美幼稚师范、集美水产航海学校、集美商业学校 ,成了后来集美大学的“顶梁柱”。如今,已经开花结出硕果,1994年,有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厦门水产学院、集美航海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福建体育学院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诚毅学院、厦门工业学校等纷纷诞生正如校歌中的“桃李尽成行”。

集美学村其建筑琉璃盖顶、雕梁画栋,将中国闽南元素与南洋风情相互融合,融中外建筑风格于一炉,体现了典型闽南侨乡的建筑文化风格。

2006年5月25日,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早期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6年9月,集美学村入选“首批中国二十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据资料,陈嘉庚、陈敬贤兄弟矢志兴学育才,造福桑梓,曾言:“更鉴于吾闽文化之衰颓,师资之缺乏,海外侨生之异化”,便于1918年春创办了集美师范学校。为了鼓励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激励莘莘学子发奋图强,组织编写了《校歌》、《校训》。

“诚毅”成了集美学村的“校训”,

“诚毅”成了集美人的精神支柱,

“诚毅”教育培养了集美莘莘学子的优秀品格,

“诚毅”影响了几代集美人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动力。

据史料记载,“集美”在历史上分属同安县西境和海澄县三都。

昔时的同安县,境内有一条河流叫东溪, 经过石浔村流入大海,当地人将这段小溪称为“浔江”。集美是浔江西岸的末尾端,大陆的尽处 ,也是浔江的末端尽头。因此,闽南人称之为 “浔尾”(闽南语读成“尽美”)。明朝天启年间,当地人士陈文瑞从苏州府吴县县令告老返乡,将家乡名称同音的“尽美”改成为书写的“集美”,取意于“集天下之美”,“集美”地名终于出现在福建的版图上。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 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今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1913年,陈嘉庚先生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1949年,陈嘉庚先生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政协筹备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先生在北京逝世,归葬于集美鳌园。

据称,陈嘉庚先生原计划花3万元建一座“归来堂”,以鼓励海外族亲不忘故土,常“回家看看”。但后来又想:“校舍未复,首先建住宅,难免违背先忧后乐之训耳”,于是缓建。直到陈嘉庚先生去世,仍未建设。政府听闻后,拔出专款,一年后才建成“归来堂”,完成先生生前遗愿。

陈嘉庚先生一生兴办教育,先后捐建了118所各类学校。这位曾经富可敌国的南洋巨富,临终前银行存款只剩下300多万元,老人立下遗愿,将50万元捐建北京华侨博物馆;50万元用作集美学村福利基金;余下的200多万元依然用于校舍建设。

据称,陈嘉庚先生在经商遇到困难时,也倾其所有保证学校的正常运作,“宁可卖掉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的故事成为美谈。

一位小时候因贫困而辍学的成功商人,却深深懂得: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因此,倾其一生财力建设集美学村。

老人去世后,为了不占用集美的每一寸土地,可以用于建筑校舍,自己却安葬在海边一块填海的角落。据传,他这样可以欣慰地含笑于九泉望着集美学村的莘莘学子认真学习的情景。


参考书籍:《南侨回忆录》




往期推荐



“三山五岳”指的是哪些山岳?

中国摄影天堂——霞浦

中国四大名园

在海外,闽南话为何称作“福建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