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0万人“接力”看的舞剧,真的“猴赛雷”

余驰疆 人民文娱 2022-10-24


醒狮,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对舞狮的一种昵称,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民俗文化。



“人无狮不聚,狮无人不灵”,这是全剧的核心,也是醒狮文化的精髓。



|作者:余驰疆

|编辑:余驰疆 李一安



大幕开启前,没有人知道演出将会怎样。


7月19日晚上10点,广州歌舞剧院原创舞剧《醒·狮》在四川大剧院完成了舞美、灯光、音效的装台,也完成了整剧的合成联排。然而,所有人都在等待通知——受突发疫情影响,原定在7月20日开演的大戏,或将面临暂停。


身为艺术总监,史前进颇为忧虑。“这次是全国优秀舞剧邀请展演的重要板块,之前已连续推迟了两次。”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自己甚至做好了打包返回广州的准备。


· 史前进,舞剧《醒·狮》艺术总监、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表演系,1997年加入广州歌舞团(现广州歌舞剧院有限公司),主演、导演、监制了《红梅再世》《西关小姐》《岭南行走》《龙舟》等多部大型剧目。


很快,剧组和剧院召开紧急会议,一个新的方案应运而生——线上直播。不到两天,调动设备、对接平台、沟通演员、发布消息逐一完成,终于在7月21日晚拉开帷幕。


乐声响起,清末广州三元里长街的热闹景象徐徐展开:走街串巷的百姓,叫卖传统小吃鸡公榄的商贩,听曲饮茶的看客,还有锐气逼人的舞狮少年……


紧接着,英国的战炮打碎了祥和,三元里的少年们从对抗到团结,从迷茫到觉醒,怀揣守护家园的决心,打响了抗击敌军的第一枪。


“说实话,整个剧场真的很空。”饰演男主角龙少的依力凡·吾买尔对记者说,“但是作为演员就是要相信整个剧场是爆满的,让自己完全融入角色里。”


观众席是空荡荡的,但在另一个“次元”里,演出座无虚席。随着直播进行,网友们“奔走相告”,观看人数不断攀升,100万、200万、300万……《醒·狮》成为当日焦点,还有网友自创话题:#向全世界安利舞剧《醒·狮》#。


舞狮少年的热血,爱国情怀的壮烈,岭南文化的烟火气,以及演员精湛动人的演绎,都成为《醒·狮》一夜破圈的理由。但对史前进和剧组而言,这背后,是一趟漫长的创作之旅。


· 《醒·狮》海报




三年调研


史前进的《醒·狮》之旅,始于一个不经意的感动瞬间。大约20年前,还是广州歌舞团演员的他随团出国,演出结束后,不少当地华人遇见他,直问:“你是广歌的?我家就是广州!”不论留学生还是老移民,每当看到与家乡相关的表演,都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也反向感染着每一位表演者。


十几年后,成为团长的史前进仍忘不了那种乡愁的感动——这是自下南洋时代起,岭南文化里最动人的情愫之一。



2013年,史前进决定创作一出深植岭南文化的剧目,于是,他开始了从民间到学术、从历史到当代的调研。“黄飞鸿系列电影里狮王争霸的场景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在与专家、团队不断讨论后,醒狮成为他创作的突破口。


3年时间,史前进带着团队走遍广东各地。在佛山,他们见到了传承200多年的“黎家狮”。道光年间,黎家狮创始人黎辉振为避战乱,从江西迁至佛山,在石路铺(现纪纲街)开设店铺以扎作狮头为生,取名“黎祥新”。百年时光,黎家的技艺代代传承,战火中也未断绝——上世纪30年代后期,佛山沦陷,黎家仍然坚守狮头制作,成为当时佛山乃至广东舞狮的精神领袖。今天,黎家狮传承至第五代黎婉珍和第六代周嘉欣,竹扎成骨、纸融为形、色绘其神,每一个细节都由她们手工制成。1992年,徐克拍摄《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所有狮头便都出自黎家狮。


而在广州三元里的走访,更让史前进确定了故事主题。“在三元里历史文化展览馆采访时,我突然看到了一句话: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他说,“我们就想到将广东最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与民间爱国故事结合,赋予醒狮更辽阔的故事背景和家国情怀。”


于是,《醒·狮》的故事有了雏形。在广州三元里,阿醒与龙少是最出色的舞狮少年。阿醒在个人理想和母亲期待的矛盾中挣扎,龙少在鸦片侵蚀和自我觉醒间斗争,二人相遇、相斗、争霸,最后又在外敌入侵时携手反抗,守护家园。整个过程中,舞狮成为两位男主人公人物叙事时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人无狮不聚,狮无人不灵”,这是全剧的核心,也是醒狮文化的精髓。


2016年,广州歌舞剧院推出25分钟的短舞剧《醒》,这便是《醒·狮》的前身。




五步成“狮”


从灵感到短舞剧,史前进和团队花了3年;从短舞剧到两小时的《醒·狮》,又耗费了两年。“光是剧本,大的调整就经历了13稿,小的也有七八十次了。


最终,《醒·狮》定下六幕:起势、探青、醉睡、入阵、发威、醒狮。这六幕,表象上看是在讲醒狮,实则是借由“狮形”,表现中华民族在欺压中觉醒反抗,从而获得尊严和力量的蜕变过程。


与以往“先有本再有演”的舞台创作不同,《醒·狮》的演员们早在台本诞生之前,就已入阵。“首先是熟悉,因为所有人都没有接触过醒狮,所以要先让他们掌握舞狮的基本动态。”史前进说,“这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才是真功夫。醒狮之所以成为武侠电影的重要元素,就是因为其武术特性。舞狮者必习南拳,醒狮最基础的动作是南拳马步,咏春拳、洪拳、蔡李佛拳都是舞狮者的必修课。大众最为熟悉的醒狮采青,更讲究以南派武术贴身进步、见缝插针、以快制胜。若没有扎实的武术功底,要在舞台上手举狮头腾空飞跃,攀登长凳,几乎不可能。


因此,练舞先练武。“南狮王”赵继红之子、广州工人醒狮协会会长兼总教练赵伟斌,中国武术七段、全国武术比赛冠军马小斌,相继担任男演员们的“教头”,进行了一系列魔鬼训练。在《醒·狮》的纪录片里,落日时分,排练完的依力凡还要跑到天台上倒立行走。



基础能力训练后,演员们开始做人物小传研究和剧本分析——这是第三步。“除了舞蹈动作外,我们还要了解很多事情。”醒母扮演者刘星月对记者说。为了更贴近角色,她跟着黎家狮学习狮头扎制技巧,再将整个过程转化为舞蹈动作。剧中,醒母带领女同胞击狮鼓、振士气,为了这一幕,史前进一度把排练场搬到刮风下雨的户外,让演员们在雨中练习。“鼓槌在雨中落下会更有力量和节奏,激起水花的同时也会激发演员自身创作的欲望。”


第四步,体力训练。两小时的舞剧,既要武又要舞,还得顶着五六斤的狮头,极其考验演员体力。正式排练后,演员们早上9点开始练基本功,之后体能侧重训练,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下午继续排练,直到晚上10点。“舞蹈需要线条性肌肉,我们专门设计了方式方法,锻炼演员腰腹、手臂的力量。”


最后是完整的联排。2018年9月首演前,演员们都是分场景排练,第一次联排后,所有人都累趴下了,“都瘫倒在舞台上,好多人都哭了,真的是五年磨一剑”,史前进说。




岭南非遗大集合

 

在阿醒的扮演者庞冠宇看来,《醒·狮》的动人之处,除了“舞+武”外,还在于丰富性。“里面既有男子气概的猛劲,也有阿醒与龙妹之间感人的爱情,还有非常多岭南文化的延展。”他对记者说。


比如,他和龙少相遇相斗,就是在广东人最熟悉的茶楼里。广东非遗木鱼歌响起,女主角头戴极具地方特色的“大头佛”,手持葵扇登场,化作“引狮人”;原本竖立的茶桌侧摆,桌面朝向观众,演员则藏于桌后,仅留头和手臂于桌面,用一段“扣指舞”将广东茶桌上的扣指礼仪展现得淋漓尽致。此时台下的观众,如同在二楼俯瞰一楼,看尽茶馆里的推杯换盏、磨茶剥豆。


“还有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席狮舞,也被我们运用到舞剧中。”史前进说,“比如最精彩的‘狮王争霸’,为更好体现场景感,我们融入了潮汕地区的英歌舞,将原来五六十厘米的英歌棒截成两段,改良为短棍舞,更增加了气势。”



不少人看完《醒·狮》,都说是看了一部“岭南非遗文化的大集合”。


“《醒·狮》最终要讲的就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对于这项传统,全世界的华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而我们也希望通过舞蹈,让更多人看到我们千百年来的奋斗精神和拼搏精神。”


或许,这才是“爆款”得以诞生的根本原因。



长按上方二维码

关注人民文娱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