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11月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身体的历史,以及人类肉体的最后终结

任大刚 冰川思享号 2020-08-21

任大刚

冰川思想库联合创始人、研究员,专栏作家。曾任东方早报评论部主任,澎湃新闻网社论委员会主编,梨视频评论总监。现任梨视频研究院院长。出版有《与孔孟对话》(中文、韩文)。

专栏文章:

《不确定的年代里,我们谈谈祈福、凶兆和预感》

《全球都在禁止中小学生用手机》

80年代的食堂,学校是怎样管学生吃饭的?

《机器人进入战场,人类真的准备好了吗?

《从富士康到王村村,串起一个无聊时代》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已经和即将上映32部国际大片。其中非常明显具有科幻或未来色彩的片子罗列如次:《玻璃先生》《阿丽塔:战斗天使》《惊奇队长》《 雷霆沙赞!》《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哥斯拉2》《X战警:黑凤凰》《黑衣人:全球追缉》《蜘蛛侠2:英雄远征》《X战警:新变种人》《终结者6》和《星球大战9》。


也就是说,科幻或未来色彩的大制作影片,占到三分之一强,接近二分之一,如果加上火爆一时的《流浪地球》,可以断定,人类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担忧、焦虑正群体性地弥漫于公众。精明的电影投资商不会率性而为,他们一定敏锐地嗅到这种普遍的情绪,从中发现商机,大发横财。


几乎所有科幻类文艺作品中,科技带来的都是麻烦和灾难,人类对灾难的防止和拯救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这大概也是一种“续集”阴谋。但格致出版社的《历史上的身体——从旧石器时代到未来欧洲》却提供了另外一种答案:对科技发展的担忧,似乎是多余的。


▲《历史上的身体——从旧石器时代到未来欧洲》(图/网络)


这部书系多人合著,涉及学科知识非常浩繁,举凡历史、考古、神学、哲学、伦理学、文化学、医学、科技等等,无不囊括,科技里面又包括时髦的基因技术。可惜最时髦的人工智能并未进入作者视野,略显遗憾。尽管难读,但不失为一部启人心智的作品。



01


我最感兴趣的,是该书提及的面向未来的科技与身体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今年已经公映的《阿丽塔:战斗天使》。


《阿丽塔》的剧情是,公元26世纪,钢铁城中著名的改造人医生依德在上等人居住的悬浮城倾倒的垃圾中发现了一个半机械少女的残躯,他将她改造成有着机械身体的少女,并为她取名阿丽塔。阿丽塔失去了过往的记忆,对世界充满好奇。她遇到了街头少年雨果,两人互生好感。阿丽塔偶然发现自己有着惊人的战斗力,而她在面对厮杀的过程中,慢慢恢复了记忆,也开始想起自己的使命。


这个剧情的关键点,是怎样把一个只剩下头部和胸腔的残躯改造成一名楚楚动人的少女斗士。当然,电影中的细节镜头可以一晃就过去了,但这个情节的详细补充,可以参照前两年的“换头术”新闻。


《阿丽塔》剧照(图/网络


“换头术”的最新的消息是,首位志愿者已经找了一个漂亮的女朋友并生下一个孩子,过上了美满的生活。何时出现下一次“换头术”新闻,公众需耐心等待。


很多人之所以坚信“换头术”,实际是有很多技术已经在做“换头术”的支撑。1954年12月23日,人类历史上进行了首例器官移植,移植的肾脏存活了8年。时至今日,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设备的改进,肾、肝、心、肺、骨髓及小肠、关节、甲状旁腺、胰腺、骨髓的移植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这是人类医学在不到70年里取得的成就。既然如此,换头术又有什么理由不会不期而遇?


从技术进步的轨迹来看,再等个五六百年,到《阿丽塔》所描绘的26世纪,相信“换头术”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难题,而人体内出现不少人工制造或培育的各种器官,恐怕也不稀奇。


人会不会变成我们不能接受的那副样子?这是《历史上的身体——从旧石器时代到未来欧洲》要回答的问题。



02

 

该书断定,没有迹象表明,未来时代会扔给我们一些我们真正无法从观念上和社会生活上掌握的东西。也就是说,未来社会出现的那些今天看来实属匪夷所思的东西,在未来的观念上是可以接受的,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也不会有问题。


该书举了很多人类已经出现的例子,多是说明人类会欣然接受它。


比如,我们用钛合金髋关节、电池驱动的心脏,以及咬得动砖头的植入式牙齿,部分地替换我们的躯体,而这并未把我们变成机器人。我们经疫苗强化和抗生素强化的超级身体,能够免受一系列的杀手伤害,为我们赢得平均20年的额外寿命。但我们并未沉沦在自命如神的傲慢之中,却用这多出来的时间发展退休后的爱好。


又比如,尽管眼镜改善了脑袋里面的视野,但它架在鼻子上,偶尔还会在不便的时候被取下。尽管假肢(比如木腿)有重量并帮助人们运动,但身体自身看上去保持不变,它显然就是自然身体结束而机器开始之处。


人与驾驶的汽车之间越来越融为一体,但是在某些方面,很容易给汽车和身体划出边界:汽车是当你爬出它之后依旧留在那里的东西。而在其他方面,汽车依然与你同在并帮助构造你的身体。


▲近日,以色列科学家“首次”用人体组织3D打印出人类心脏(图/东方IC


该书认为,对技术的担心由来已久。19世纪初期,曾经出现过著名的毁坏机械纺织机的行动。大约同一时间,对技术的恐惧开始被玛丽·雪莱等作家通过《科学怪人》这类作品表达。浪漫主义视角日益将工业化英格兰这个“黑暗的撒旦工厂”同英格兰乡村的绿水青山相对比,对自然的控制与统治成为日渐让人揪心的事务。


1932年,阿道司·赫胥黎( Aldous Huxley)的小说《美丽新世界》中,600年后的未来阴森可怕,因为人类是大规模无性繁殖的工业产物,按照给他们预定的社会角色加以优生学改造,并被制作得没有个性也不要求自由。


直到20世纪90年代,关怀的焦点都是物理学的巨大发展,核武器似乎准备好随时毁灭社会。但接着,遗传学的新发展,焦点转移到生物科学上,关于身体的时代——新的狂怒也随之而来。如果说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曾威胁毁灭人类社会,那么新的生物技术似乎承诺了某种更令人震惊的东西:重造那些意味着是一具人类身体并完全能成为一个人类的东西。这个,显然比《科学怪人》中只是拼接从不同尸体上分割下来的肢体然后注入活力的想象科学多了。


与人类的“担忧史”相呼应的大众文化是电影创作。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对工业时代的挖苦讽刺,七八十年代以《终结者》为代表的核战威胁与物理学上的时空穿梭,九十年代以《侏罗纪公园》为代表的遗传基因技术,亦步亦趋,对应着上述科技发展与人文忧思的轨迹。


不错,《摩登时代》的痛苦已经在逐渐因工业自动化程度的大幅提高得以减缓,随着冷战结束,全球陷入核战争的威胁已经大大降低,恐龙的复活并没有排上议事日程。电影上的担忧,似乎是杞人忧天,徒留娱乐。



03


但是2018年11月26日,一则“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消息引起热议。消息称,上述成果由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带领团队完成,项目由一莆田系医院通过伦理审查。


互联网上的大热点一般不超过三四天,但“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持续了五个月之久。最新的消息是,2019年4月14日的《纽约时报》报道称,贺建奎博士后导师史蒂芬·奎克对其研究知情,正接受斯坦福大学的调查。根据披露的往来邮件内容,贺建奎经常告知奎克项目进程。他对此回应称,自己一再建议贺建奎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备,他以为贺建奎也做到了这点。


▲贺建奎(图/图虫创意)


人们之所以如此担忧,只是因为技术改造人的身体,已经发生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样态。而且目前的基因改造技术,已经脱离通常的对技术的中性评价,明显地表现出深层次的恐惧。这种担忧与担心核战争爆发大概不相上下,但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比如,核战争让人担心的是人类文明的灭绝,而目前的基因编辑技术所让人担心的,不仅有婴儿个体的健康和法律秩序,还有对人类伦理的持续轰击。


不可否认,从古至今,人类的伦理规范一直在变化,但是变化是缓慢的,人类可以通过多代人进行充分调适。基因编辑婴儿的出现,却让人必须在一代之内完成一种重大伦理观念的转变。精神生活、文明秩序这些东西,平时看不见摸不者,人往往忽视其存在。而一旦触发,有多少人会陷入精神崩溃,法律秩序是否会崩塌,伦理道德会不会破产,根本无法预料。


今天似乎不能只是按照过去的经验来评判新技术的当下影响。不可否认,人类社会正在享受有史以来最大的技术红利,人人洋洋自得,但焉知那不是一颗毒丸?尤记前几年,人们还在热烈欢呼互联网社会的到来,但今天,对它感到恐惧的人不是明显增多了吗?


教宗本笃十六世似乎是清醒的,他已经声明反对在任何形式的研究中使用胚胎,因为对待胚胎的方式把胚胎视为某种物,而非某个人。


有史以来,人类改造自己的身体,一个是天使方向,一个是魔鬼方向,正好对应着“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这句臭大街的名言。但后者是无法琢磨的人性,而前者是摸得到看得见的躯壳。


有史以来,人类中的一小部分人总是热衷于改造他人的灵魂,可惜难得成功。既然改造不了灵魂,那就改造身体。在想见的未来,这个容易办到。在日益变动不居的肉体面前,灵魂因其不移,而显得愈加高贵。仅从这点,人因其灵魂而为人。


(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号ID:icereview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

今日头条·财经头条号百强

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

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

新浪财经·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

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