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大杜厦奖学金|马国淞: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南大党委学工部 南大学工 2022-11-27

“又携书剑路茫茫”,结束采访时,马国淞对自己做出了这样的期许。


回头看自己在南大的成长之路,从懵懵懂懂的地学大类新生,到成长为有担当有本领的南大环境人、拿下杜厦奖学金,他将我们好奇的成长故事娓娓道来。


而谈到未来,他已满怀期待。



01立志成为美丽中国建设者

谈起选择分流到环境学院的决定,马国淞回忆自己仍在地学大类时的思考:“大类分流制度给了我们充分了解各专业特色的空间和发现自身兴趣的机会。


我在大一的时候选了环院的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的授课老师都很幽默,在课上讲了很多用专业的环境学理论和技术来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案例,让我对环院所关心和研究的内容产生了极高的兴趣。”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这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鲜明态度、坚强信心、坚定决心。


参加环境学院莱茵河国际云科考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相关专业方向正是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我相信未来大家会越来越多地关心环境问题,也会有越来越多属于环院学子的用武之地,所以在分流时我更加坚定地选择了环院。”


坚定不移地投身于这样伟大的事业,扎根于马国淞心中的环境梦开始萌发,并随着他的努力落地生根,一天天成熟起来。



02

  用完美主义要求自己 
 用探索精神对待成长


“在学业上我一直认为自己并不是天赋型选手”,马国淞谦虚地和我们这样形容自己——


实际上他已经连续两年排名专业第一,获得过国家奖学金、南京大学优秀共青团员标兵、优秀学生等荣誉。


在奖学金答辩现场


在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时,马国淞非常自然地说,对于学业,最重要的就是“注重一点细节”。


从他自身的角度看,“可能因为我本身有一点完美主义,每次我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到完美,不管是对于课程作业、报告还是复习考试都是如此,每次把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一点点,我们的潜力就会逐渐被激发出来。


不过他并不想把青春局限在课堂,寄予生活更多希望和期待的他更像是充满活力的雏鹰。


在环境学院就读的前三年中,他积极参与了各类活动: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跨境可再生资源能效评估方法研究”,有一作SCI在投;担任环境学院绿色地球生态科普团团长,两篇科普文章刊登于《污染防治技术》;担任2018级环境规划与管理班长、环境协会副会长、2020级和2021级新生朋辈导师、环境学院新媒体中心副主任、校媒“小南时光”主播、地学大类学生会副主席等职务。


朋辈导师经验分享


参加江苏省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


“把握机会、做出选择、大胆尝试”,回顾自己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马国淞这样总结道。


在他看来,学业之外无论是学术科创、爱好特长还是学生工作、志愿服务,都是我们充实自己课余生活,锻炼本领的机会。


在美好的大学青春岁月里,能有一个充满归属感的爱好或趣事是难得又难忘的


“寻找目标,勇敢地迈出探索自己、探索社会的第一步,之后尽快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为之付出心血。”


他补充说,“在积极发掘和享受大学生活多样性的同时,也要逐渐摸索出生活的平衡点,作为学生本质上要以学业为基础,不能在五花八门的选择中迷失自己的本心。


坚定自己的目标,并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需要哪些必需的肥料,需要怎样勤奋地浇灌,这些营养帮助他在南大的舞台上完成汪洋恣肆的绽放,成长为今天的优秀模样。



03 挑战自己是不是一门大学必修课?

“想起来,我最难忘的就是大一刚入学的时候,鼓起勇气去参加了新生文艺汇演的朗诵节目”,我们也想不到,


看起来温文腼腆的马国淞曾站在恩玲剧场的台上慷慨激昂,代表那一级南大新生直抒胸臆,展现风采


但在这背后又是一个跳出自我怀疑的桎梏,勇敢挑战自己的成长故事。


参加新生文艺汇演


“当时我在公众号上偶然看到朗诵节目的选拔推送,虽然我自己很感兴趣,也非常渴望登上恩玲的舞台,但那个时候刚刚进入大学不久,其实不是特别自信,所以没有立马报名。”


像大多数内敛的同学一样,马国淞在刚进入南大时收敛着自己的锋芒,小心翼翼地做着波澜壮阔的心理斗争。


对马国淞来说,当时选择坐在默默无闻的观众区看完文艺汇演,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并静静地等待成长的想法,也并非没有存在过。


而他“偏不”,他想给自己一个改变的机会,一次彻底让自己解放自己的不安,自信地变成心目中“大学生”的机会。


于是他说服了自己,并在彼时深刻意识到“学会独立判断和自主选择、勇敢跳出舒适区是进入大学的必修课”


为了不留下永久的遗憾,他选择报名参加了竞争激烈的两轮面试,最终他在众多优秀的竞争者中突出重围,站上了恩玲的舞台。


“很多时候机会就摆在我们面前,就看你敢不敢去争取。”



04 心怀热爱,奔赴山海

“我参加了很多志愿活动和学生工作,比如说我们环境学院在南外仙林分校给小学生开设的环保科普课,或者是担任朋辈导师,都让我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收获了成就感和自身的提升。


南外仙林分校环保科普


在采访时,他向我们耐心解释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环境小知识,比如快递中心丢弃的纸箱如何参与到“碳排放”的全过程,垃圾处理的方式又是如何改变这些事件对于环境的影响。


自如地穿梭在“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分析”、“环境经济学”等等专业课程之中,马国淞既有理工科思维的清醒,又有管理学所需的热情


他始终记得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很大一部分的学习和研究内容是从政策、经济、管理、社会等视角来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这就决定了自己热爱的专业和现实生活中大家切身感受到的、广泛关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场景切换到现实生活中,小到企业关于如何减少治污成本的决策,大到国家宏观生态环境规划、碳中和战略的制定,都离不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对于马国淞来说,那就是他更为广阔的未来和一望无际的天地,一切正待他舒展身手,前去奔赴。



05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马国淞不想对于未来太早下定义,他特意在答辩稿的开头写下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来提醒自己。


对他来说,活在当下要比给自己的未来下定义重要的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努力总是要先于规划未来的宏伟蓝图。


采访快要结束时,我们发现马国淞作为“理工科男生”并不“典型”,他常常对生活抱有诗意的期待和感悟,比如“风物长宜放眼量”——


这是他在采访的最后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纠结于一时的成败得失,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未来会有无限可能。


“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当下的事情做好,至于结果如何,时间自然会给予你想要的答案。”


图片来源|马国淞

文编|王宇烽

美编|王宇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