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真的没用了?

万连山 格隆 2023-12-29

作者 | 万连山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建安12年,曹操初定河北,袁绍之子袁熙、袁尚收拢残兵,投奔乌桓首领蹋顿。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曹公依郭嘉之策,亲率5千虎豹骑,卸下辎重、换马不换人、日夜兼程,千里奔袭柳城。

蹋顿提早察觉危险,倾巢而出,两军在白狼山遭遇。此时,曹军已赶了十几天路,体力透支,战况极为惨烈。

幸亏张辽神勇异常,将蹋顿斩首,敌军立刻溃败,20多万军民全部投降。

清点俘虏时,随军司马大为不解:“中原人皆以为胡人个个彪悍,为何其中多瘦弱之辈?”

张辽道:“胡人逐水草而居,哪里有中原农耕收获稳定!只有少数勇士能吃饱,其余皆勉强活着而已。”

司马还是不解:“既然中原人远胜胡人,为何印象中胡人更强呢?”

张辽道:“中原有文采飞扬者、有德高望重者、有机巧百变者,也有悍勇非常者,处处皆长无一不精。

而胡虏只有血气野性可用,便成了标志。且,中原人接触的胡人,多为南下劫掠的精锐,于是造成认知偏差。

中原膏腴之地强者居之,胡人若真彪悍,便不会在漠北啃沙子了!”

中原人为何厉害且全能?

因为咱们人太多、太卷了,少有心思单纯之辈。

不说出人头地,但凡混出点名堂的,哪个不是人精。

此花不开彼花开,就连面上无须的小青年都深深懂得,良禽择木而栖、识时务为俊杰的道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绝没有人在一棵树上吊死,哪一行都有人挣饭吃。

可不就全能了吗。


01

消失的冲动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3年12月23日至25日举行。

据教育网统计,今年报考人数438万,比去年减少36万。

这也是2016年以来首次下降。

可能有人觉得,前两年基数太大,今年减少说明不了什么。

请看另一组数据。

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仍在连年创新高。

从2021年的909万人,到2022年的1076万人,再到2023年的1158万人,预计2024年将达到1187万人。

两组数据结合起来看,忽略二战、三战、N战因素,2021年考研人数占应届生比例为41.47%,2022年为42%,2023年为41%。

2024年突然就降到了36.9%。

很显然,比例严重下滑,说明今年学子考研的热情确实下降了。

这是个转折点。

主要原因有三点,我们由轻及重说起。

第一,学费大幅上涨。

今年,不少高校都官宣将大幅涨价。

比如华东理工大学,将部分理科专业新生的学费,提高54%至每学年7700元,将文科专业学费提高30%至每学年6500元。

研究生更贵得多,专硕基本12000起步,热门专业涨大几万的,比比皆是。

而且,一些高校发布通告,表示床位有限,无法为所有研究生提供住宿,只有博士生和学术硕士优先考虑。

等于大部分硕士生还将自费住宿。

更糟糕的是,就连研究生奖学金也经历了一些调整,奖项和金额都有所减少或取消。

对家庭条件有限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不可承受之痛。

第二,院校招生结构的变化,学硕招生收窄、专硕成报考主流。

据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

怎么扩大?一些高校正在缩减学硕。

目前,已有复旦大学、北京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宣布,部分专业学硕停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经济形势的严峻,降低了对学历价值的预期。

年轻人的信心减弱了。

之前应届生想的是考个研,在学校里多躲个2~3年,等经济恢复后,再拿着一纸硕士学位走向社会大施拳脚。

可是今年更严峻的就业形势,打了无数人的脸。

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就业越来越难,使人倾向于更关注短期的稳定,不如早早走向社会占个坑位。

而不是先投资一笔费用,博未来更长周期的回报。

人都是现实的,年轻人要先想办法尽快找到工作先养活自己,在职人士要努力保住自己的饭碗,不被优化和裁员。

归根结底,就是考研这笔买卖的性价比,越来越低。


02

赔本的买卖

过去十年,考研的热度一年比一年高。

没办法,如今,大学生在同龄人中的比例约为70%,人数太多了。

再根据下面的历年出生人口数据,假如平均18岁高中毕业。

我们拿出生人口乘以70%,可以算出,至少未来十年内,每年依然会有千万高校生毕业。

物以稀为贵,大学生不值钱,已是不争的事实。

学历贬值+内卷,越来越严重。

研究生稍微好点。

因为研究生每年只招一百万人,报考人数越多意味着门槛越高,所以硕士学历的贬值速度远远低于本科。

但这只是相对的。

谁都知道,研究生学历能给自己镀金,也是给自己将来就业增加必要的筹码。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本用至少两三年的时间,去搏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普通人越来越没资格去谈论延时满足。

最近,有传闻称,美团外卖小哥得“付费跑单”,引起轩然大波。

尽管辟谣了,依然可以看出普通人的焦虑。

据《2022中国零工经济行业研究报告》,我国一线城市的灵活用工占比达到25.6%。

具体多少人没有确切数据。

2021年官方数据是突破2亿,今年必然更多。

不可否认,极少数人的“灵活就业”,是财富自由的体现,是提前退休了。

但绝大多数打零工的人,基本都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或跑滴滴等卖力气的行业中。

除了某些主播,更多人只是为生活所迫而已。

那些在工地上卖力气的,在大街小巷穿梭送外卖的,他们难道不知道稳定的工作保障更好,有公积金、有社保?

为什么选择去做日结?难道嫌钱烫手?嫌椅子扎屁股?嫌空调风太凉?

不是,他们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稳定,是快点拿到钱,去养活自己和家人。

这不是什么急功近利,而是在无奈之中,唯一的生存策略。

这才是贫穷的最大危害。

它让人没有勇气去做长期配置,为了生存,只能被迫做短期策略。

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现象,未来可能难见减少。

预计到2036年,“灵活就业”群体的规模,将突破4亿人。

这说明,就现在的预期而言,其中肯定会是有越来越多人失去抗风险能力,他们只能去打零工。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的,只要选择了这条路,就不可能有资格谈什么延时满足,谈什么富人思维?

而且,如果你打零工,或者大学时做过兼职,就知道,国内的这些“灵活就业”渠道,几乎全部都是外包。

这意味着什么?

C端被私企垄断,B端被GQ垄断,市场早就被瓜分殆尽,普通人几乎没有选择。

只能去干外包。

而外包最令人诟病的问题,是它极其低廉。

毕竟,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外包已经是绝对的下游,根本赚不到多少钱。而比外包更下游的打零工者,就更不可能赚多少钱了。

更关键的是,外包是不交社保的,他们得自己攒钱养老。

你要是跟他们说:别攒钱了,多多消费。

他们只会当你是傻逼。

同理,你跟大学生说:别太早进入社会,多读点书再出来。

大部分人一样会嗤之以鼻。

多读几年,出来快三十了,干几年就要被“优化”,傻不傻?


03

尾声

问:有什么东西你以为很值钱,其实很便宜?

答:我。

相信此时此刻,读书无用论仍然甚嚣尘上。

越来越多人觉得,除非小孩真有天分,读那么多年书白瞎时间,不如早早去学门手艺。

这种想法极其现实,也不能说它完全错了。

毕竟,资本需要有用的工具,不需要有思想没用处的工具。

如果真的降温了也挺好,因为现在的年轻人真的是太焦虑了!很多人恨不得大一就开始准备考研了!考研直接变高考!

我无法确定,这是不是一个共同摆烂的时代。

大家一面感叹人心浮躁,一面又在说人文社科没有用,丝毫意识不到其实是自己认知缺陷的问题。 

越发感觉到,有些人的精神,已经空虚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只发展一方面是瘸子你懂吗?瘸子跑不起来的。

但现实又像泥潭,你越陷越深,连路都没法走了。(全文完)

PS华为和长安合资开新公司,主打智能化,长安汽车全日封涨停板。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下半场,华为是国内实力最强的公司,长安链、华为链,到底如何选择?到底哪些标的最受益?
想获得更详细的产业链标的资料包+一周的直播复盘体验后台回复关键词“题材挖掘”,添加小助理领取!
▍往期回顾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