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腾网米都没‘发现’的赛道,正野火燎原中

吴迪 竞核 2024-01-18


不仅仅只是“见色起意”


COS委托确实火了。


自今年年初起,这个流行于小圈子中的线下娱乐形式,开始越来越多的进入大众视野,并在漫展扎堆的暑期来到了关注度顶峰。竞核也先后带来了《这届CJ展,我想看的乙游咋就集体缺席了》、《Coser委托月入30万,叠纸北极光雷火米哈游懵了》两篇报道。


不过可惜的是,囿于男性的身份,笔者一直无法切实了解COS委托的实际过程。直到我们找到了资深乙游玩家墨墨,通过女玩家和当事人的视角,得以对COS委托有了更多的认知。也是从她的口中,笔者了解到了一次典型的COS委托,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


线下乙游展=BOSS直聘


见到墨墨,笔者就感受到了她的开朗、外向、以及充满能量。作为资深乙游玩家,她对于四大国乙有着深度的体验和氪金,对于一些偏小众的乙游产品也多有涉猎。最重要的是,她热衷于各类乙游相关的衍生娱乐,COS委托自然是其中之一。

 

不过,聊天过程中的各种圈内黑话,屡次让笔者发懵。为了避免大家出现一样的情况,先来做个给相关术语的青春版科普。

 

  • 梦女:指幻想与二次元角色发生互动的女性;

  • 委托老师:即对接单coser的敬称,本文中与coser同意;

  • 推:即喜欢某位角色,单推就是喜欢一位角色,多推则是喜欢多位;

  • 烫热温冷:指某位角色目前的人气状况;

  • 谷子:即英文“goods”的音译,指游戏相关的周边商品;

  • 上皮:指按照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与人交流;

  • OOC:Out Of Character的缩写,指coser做出了不符合角色设定的行为。

 

“情绪主导的冲动型消费”,这是墨墨对自己多次委托经历的总结。她告诉笔者,促使她下单委托的,往往是一个强烈的念头。念头的来源有很多,可能是单推的角色出了新卡新剧情加深了喜爱,或者是当下特别想谈恋爱的心情,甚至干脆就是看到了某个神颜coser“见色起意”。

 

在涌起念头后,墨墨第一步就会在小红书等平台寻觅喜欢的委托老师,并通过她们的个人主页,查看过往妆造,进行初步的筛选。当然,很多接单coser自己也会发布委托条,罗列自身基础信息和优势,方便单主了解选择。

 

有意思的是,除了线上平台,国乙only等线下乙游展会也是达成交易的前线。并且面对面的形式,能令单主和coser进行更直接的沟通和匹配。这使得线下捞人的方式,在效率和成功率上都要比线上高出不少。以至于圈内一直戏称,国乙only就是COS委托的BOSS直聘。

 

国乙现场的coser互动,侵删请联系

 

在找到潜在人选后,墨墨的下一步行动并不是直接发起沟通,而是查看该coser有没有被别人挂过雷,且提到的雷点自己能不能接受。确认之后才会进入到沟通环节,了解需求、费用、档期等事项。

 

经过这些环节,委托才真正得到实质性推进,即单主交付定金,一般为总额的30-40%。紧接着,coser会进行试装,敲定约会的妆面和造型。单主则填写coser发来的问卷,明确约会过程中的各类细节。

 

图源为小红书用户“奈奈(接委托版)”和“9ine”

 

一般来说,问卷涉及的方面包括互动细节、个人习惯、行程安排等。典型问题包括委托中如何称呼单主、双人互动的尺度、饮食习惯和忌口等。当然,过程中也会确认一些偏个人的需求,比如i人单主希望coser可以负责对外社交,以及主动拉起话题。也有一些单主会需要coser全程上皮,或者不接受聊太多三次元的东西。

 

敲定完这些后,就是等待约会的到来了。墨墨表示即便事前功课做足,还是有些雷点难以避免,例如coser是否对委托上心,能不能带来真的恋爱感觉。换个角度想,这样不断操心却充满未知,甜蜜与苦涩兼具的过程,可能也是一种恋爱模拟吧。


不作为是最好的作为


可以发现,如果把整个委托粗略分为沟通、约会、售后(返照片、平台互评等)三个阶段的话,沟通会占用70-80%的时间。


过程中的信息收集、信任建立、需求沟通,效率是非常低的。墨墨也告诉笔者,她一般会把整个流程时长控制在半个月左右,因为太长的等待和拉扯会将热情与冲动消磨殆尽。


可与此同时,乙游玩家对COS委托的需求又在切实地增长,这其中显然存在着消除交易摩擦的商业机会。既然如此,平台和厂商是不是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了呢?事实却是,这些能够向前一步的参与者们,都选择了不作为。

 

在过程中提供信息分发能力的小红书,不仅没有顺势提供商品化的服务,在交易中收取服务费。反而取消了委托墙,并删除了不少相关笔记,默默减弱着自身的介入程度。

 

在笔者看来,这或许是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由于COS委托的服务过程基本发生在线下,事中监管基本不可能。万一未来出现了引发舆论声讨的恶性事件,促成交易的平台方势必因事前管理审核不力受到波及,对平台形象造成巨大影响。

 

并且,这一因素同样也在影响着二游厂商们。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厂商们对于和传统文化和异业品牌的线上联动兴趣十足,毕竟这能带来实打实的收入。反观线下,厂商亲自下场的案例并不多,且还是以IP形象授权和商品售卖为最主要的形式,例如7月大火的《未定事件簿》与茶百道联名活动。



至于涉及到cosplay、玩家社交等元素的漫展同人展,则是厂商们极少参与的类型。截至目前,包括知名度最高的国艺only在内,笔者没有看到任何一场线下同人活动,拿到过乙游产品的官方授权。

 

此外,四大国乙中也没有一款产品,钦定过自家角色的官方cos形象,因为此乃圈内大忌。cos的像与不像,本就是非常主观的判断。玩家间即便有分歧,也没有能够战胜对方的实锤。可一旦官方下场定调,势必会激发玩家矛盾,于角色于游戏都有大害而无一利。

 

因此在大型漫展上,邀请头部coser进行cos,基本就是厂商的极限了。像《未定事件簿》所幸连coser的脸都不露,4位角色均以Q版大头的形象与粉丝见面。可即便如此,粉丝们还是会因为coser的皮下状态吵的不可开交。

 

 

如此看来,对于靠游戏内充值赚钱的厂商来说,不作为可能就是最好的作为。对玩家cos行为表示友善,对商业cos行为保持中立,让COS委托始终是玩家个人行为,而非厂商企业行为。或许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这都是国乙们的态度和策略了。


出圈了,问题也来了


俗话说,供需不平衡是市场繁荣最好的燃料。即便平台与厂商无意加入,玩家热情和需求的增长,还是让COS委托这门生意,在这两年进入了野蛮生长的阶段。


在看到COS委托有赚钱机会后,许多原先活跃在其他圈子的coser,开始涉足乙游cos。甚至有不少自持相貌出众的素人,也进入到了市场之中。他们中好一些的会自己置办一身行头,有一些所幸将拿来主义贯彻到底,服饰化妆全部都要单主买单。


那么,COS委托的钱真的那么好赚吗?仅凭一张脸,就能在圈子里立足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墨墨告诉笔者,出众的五官容貌和外形还原,确实是大部分单主选择委托老师的首要标准。但在这表层需求下,更关键是要符合角色氛围。比如齐司礼是性格清冷的设定,她就不会选择一个五官欧式,看上去就很外向的coser。

 

最让她无语的是,很多新晋coser连最基础的功课都不愿意做,在百度百科上看了些角色介绍便出来接单。别说分清官设和同人私设,就连角色的背景故事、性格喜好都是一问三不知,完全无法营造出角色还原感。

 

对于单主而言,COS委托带给她们的是情绪价值,花费不菲目的就是为了和二次元老公们,进行一场想象中的甜蜜约会。而不专业coser无法上皮、不经询问处理个人事务、临时改变行程等行为,无疑是在她们的雷区蹦迪。基于此,为了应对供给侧的鱼龙混杂,游戏自证在圈子里越来越流行。

 

图源为小红书用户“茶茶”

 

所谓的游戏自证,本来是乙游玩家们用来证明自身纯度的方式。验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氪条值、角色卡数量、好感度、图鉴完成度等。只有在这些方面达标,才能被认可是资深玩家,并达到一些活动的准入门槛,比如国艺only。如今,这些标准被拿来作为委托老师的“从业资格证”。

 

此外,小红书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避雷贴和吐槽贴,帮助其他单主更好的鉴别coser。从效果看,这些措施确实保护了一部分单主的体验,也劝退了一些想赚快钱的coser。

 

但新加入圈子的不止有coser,也有单主。新单主们显然不是个个都有高纯度,也不那么在意coser的上皮能力。因此整体来看,整个圈子的参与者还是在扩大,热度也在不断走高。那么,这样的趋势能持续多久?COS委托的上限又在哪里?


保持小众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先说观点,笔者认为COS委托正在破圈,但它无法成为一个所有乙游玩家都能参与的娱乐形式,背后的原因主要基于商业模式和政策风险。

 

首先就是商业模式的局限。COS委托具备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高度特质化。coser选用什么造型、约会行程如何安排、包含哪些服务和互动内容。这些零零碎碎的细节都需要单主和coser一一确认,每一次交易都不尽相同,很难做成类似电商的标准化商品。这也意味着它非常难以量化管理。

 

同时,这门生意对消费者设置了不低的门槛。最基础的就是,不是所有乙游玩家都能做好线下cos奔现的心理建设,能够迈出这步的人不算少,但也绝对不多。

 

委托中的现场求婚环节,图源为小红书用户“不要香菜女士”

 

除此之外,不管是动辄几百上千元的单次消费额,还是前期大量的沟通成本,都对单主的经济实力和厨力程度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注定不会是一个大用户群体。同时,COS委托并不属于高频发生的娱乐类型,这些都限制了它的市场规模和想象空间。

 

当然,这一结论的前提是将参与者限定在女玩家和女coser之间。如果把性别的限制放开,似乎前景一下就打开了,但这并不现实。

 

目前,男性单主完全不能为委托圈所接受,在未来也不太可能大众化。男单主找约女coser约会这种事,势必会受到主流价值观、舆论风向和法律法规的巨大排斥。

 

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存在客观需求,开始有男性coser在利益的驱动下加入到这个市场。墨墨就表示自己对于委托老师的态度是男女均可。但如果是男coser,她会把约会地点放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并和家人朋友全程报备,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这其实也符合前述的COS委托存在监管风险,而参与者性别边界的模糊,则会进一步加大这一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COS委托的爆火并非个例。一些以兴趣主导的亚文化圈子,在乙游影响力扩大后,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并诞生了不少商业化的行为,典型如语C、同人文、同人绘画等。乙游玩家巨大的消费潜力,也在这些圈子的带动下,被市场和行业所关注。

 

笔者相信,厂商们对乙游玩家商业潜力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未来肯定有更多新奇的模式迸发而出,竞核也会保持对这一领域的关注。


*爆料丨合作丨招聘:点击阅读原文或戳微信号  luoxuanwan111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连腾网米都没‘发现’的赛道,正野火燎原中

吴迪 竞核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