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鉴】修史中的“天命难违”

葛剑雄 历史真有趣 2022-07-20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政治家受到的历史教育,都是跟现实紧密结合的,坚持的是大一统的观念,当然还要跟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相适应。

  比如说清朝修明史,想要证明什么呢?要证明它得天下的正当性。所以清朝进关以后就造了舆论,你们明朝不是我们清朝亡的,而是你们明朝的流寇李自成灭的,你看崇祯皇帝不就是被他们逼死的吗?我们大清进关是帮你们报仇,你们感谢我们还来不及,怎么还要反抗我们呢?

  明朝像史可法这些人坚持抵抗。相传多尔衮写信给史可法——也有人说这封信可能是伪造的。不管怎么样,史可法的回信代表了当时明朝臣子的心态——你对外说你给我们报仇,谢谢你报了我们的仇,但是你报了仇就该回长白山去呀,怎么反过来把我们的天下都变成你的了?你还要我们感谢你?

  清朝方面怎么辩解的呢?——我们是想回去,老天爷不答应,老天爷把天命托给我们,我们能不接受吗?你们明朝已经失掉天命了。

  所以你看清朝修的明史里,虽然崇祯皇帝有很多缺点,包括生性多疑、反复无常,但是他勤勤恳恳,最后自己上吊前还写下没有脸见人的字样,把头发都披着,他也不是昏君暴君呀,这样更加证明:明朝已经失去天命了,我们是得天命的。所以清朝修明史就是要证明这一点。

  等到清朝政权稳定了,它要为自己修国史,也就是要为将来修自己的历史做准备了。那么它就在明史里设一部《贰臣传》,就是把投降清朝并为它立下汗马功劳的,或者起过很重要作用的那批明朝降臣,像洪承畴、钱谦益这些人,专门给他们设一个人物传,叫《贰臣传》。乾隆皇帝讲到这些人时甚至说,这些人虽然投降大清是天命,但毕竟大节有亏。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那个时候清朝的政权已经稳定了,到了它把伦理道德的标准提高的时候了,同时在《明史》里面把曾经抵抗过清朝的这些人统统写进《忠臣传》,都是忠臣。下令各地修《地方志》的时候,把曾经抵抗过清朝的军队并战死的人,如果是官员的话,都要写进《忠臣传》;是老百姓的话都要进《义民传》;女人都要进《节妇传》,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

  这样一来有什么好处呢?本来那些当初抵抗过清朝,有被杀的,有自杀的,有的被管制的那些以前的乡绅、官员、知识分子,都抬不起头来,而且内心都潜藏着对明朝的怀念,以及对清朝的疑心。清政府这样一做,大家觉得这是天命,而且你看现在的皇上多么仁义。

  而且在中国的广大乡村,原来的价值观念,原来的传统道德又重新得到延续,原来的乡绅体系重新恢复,好人还是好人,忠臣还是忠臣。

  清政府还公开了当初袁崇焕事件的真相。袁崇焕是明朝的大臣,崇祯皇帝让他解救北京被清朝包围的危境,在抗击清军的战斗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时清朝用反间计散布流言,说袁崇焕表面上抵抗清朝,其实跟清朝暗中勾结。崇祯皇帝相信了谣言,就杀了袁崇焕,而且是用最残酷的“凌迟”,把他千刀万剐。当时北京城里的人以为他真的是汉奸——原来你要出卖我们!所以行刑的时候大家站在边上拿钱买他的肉,割下来一片,老百姓就买一片,买了就生生吃掉。他是这么死的。但是到了乾隆的时候清朝政权稳定了,就公布袁崇焕是明朝的忠臣,当初是我们大清要推翻明朝,用的这个反间计。于是给袁崇焕平反,进行表彰,并在北京给他建祠堂,这个祠堂到现在还有。

  那么它为什么要公布这个内幕,为什么要这样大张旗鼓地表彰呢?因为它已经通过修史来证明了它的合法性,同时肯定这一批人延续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这样对它的政权巩固更有好处。

  你看,通过修史,历史跟现实就这么联系起来了。

文章来自《今晚报》2015年11月9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