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有趣

其他

【议程】第六届西安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程

会议议程一、开幕式(7月20日上午8:30——9:00)主持人:张天社(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1.领导致辞:邬连东(西安文理学院副校长、教授)2.领导致辞:王纲(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长)3.专家致辞:萧正洪(陕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国际长安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教授)二、学术交流:长安古都文明互鉴(7月20日上午9:00——11:30)1.《与新罗僧人慧超的文明观》——车光镐(韩国又石大学教授、韩国文明交流研究所研究员)2.《民国时期关学研究的辐射与影响》——刘学智(陕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陕西关学与实学研究会会长)3.《长安古代文明对西方影响》——范德博(荷兰莱顿大学亚洲研究国际学院教授)4.《丝绸之路对汉唐文化的影响》——徐卫民(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评议人:
2022年7月19日
其他

【论文】史念海: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

中国历史上建都年代最长久的城市当数到长安。长安作为都城竟长达千有余年。在其地建都的王朝和政权也多至10余个。其中有的历史较为短促,甚至不足以具数。最为悠久的当推西汉和唐代。西汉绵延200余载,唐代亦已近乎300年。唐代上承西魏、周、隋,中间并未稍有间断,合而计之,已多超过500年。这些王朝和政权以长安为都,各有其具体的因素,彼此不尽相同。刘邦初建帝业,其都城所在,乃是着眼于关东的洛阳,稍后才定鼎关中。其所以作此决策,是因为关中有四塞之险,可以据以防守,不虑其他势力妄图颠覆。唐代承周隋之后,长安已久作为国都,不须再作其他计较。其实唐代所承受的,还不仅是这一座都城,而是自宇文泰以来早已形成的关陇集团的力量。宇文泰本为北魏武川镇将,席六镇的余力,据有关陇各地,与当地人士相联系,浸假成为强大的军事势力。近人治史,以关陇集团相称,不是妄加之辞。这一军事势力不因周隋政权的更迭而有所削减,下至唐初依然存在。唐高祖李渊由太原起兵,并不南下先据有洛阳,而是直指长安。当时王世充正占据洛阳,兵力尚相当强大,不应即与之角力。长安实为关陇集团核心所在,得到长安,不仅可以消灭王世充,更可进一步消灭其他势力。正是这样,当时并未考虑到关中的形势是否险要,关陇集团已经以关中为核心,也就用不着像刘邦那样多事考虑斟酌。秦汉之际所谓关中是指沂、雍、河华之间的地区。汧、雍是山名,也是水名,汧山、沂水即今陕西千阳县的千山、千水,雍山、雍水在今陕西凤翔县,皆在陇山的近旁。河谓黄河,华指华山。汧、雍、河、华之间,用现在的地理来说,就是陕西省的中部。这里是一片可以从事农耕的富庶地区,而且从周秦以来,都是如此。这也是促使刘邦以关中为都的因素。这样富庶的地区,唐时还未多有改变,周隋两代久居其地,已见其利,也是用不着李渊再多所用心的。由此可见,汉长安城能作为一代的国都,其主要的因素实在于地理方面。唐代建都长安虽起因于社会人事的因素,其实地理因素和前代并无显著的差异,就无须再多斟酌。具体说来,就是汉唐长安城的生态环境相当优良,对于当时国都的繁荣和发展,都具备有利的条件。兹特再作说明,以期有助于汉唐两代史事的理解。一、汉唐长安城的优良生态环境当刘邦选择国都之时,刘敬、张良等人皆建议以关中为宜,并盛加称道关中的四塞。四塞之说,并非起自汉初,早在秦昭襄王时,谋臣策士就已一再称道。何谓四塞?历来学者解释不一。既以塞相称,当与其周围的山地有关。关中南倚终南山,也就是后来的秦岭。秦岭高耸,其间仅有若干谷道,通向南北。虽说是谷道,却也险峻,可以据以防守。秦岭蜿蜒,就在长安城南,山势深厚,不只以堪供防守见称。关中西有陇山,东有崤山。陇山雄峙于西鄙,崤山委蛇于东疆,皆可设关置守,而设于崤山的函谷关,自战国以来即已有名于世。战国时所谓关东诸侯,就是以函谷关为限。就在汉时,关东、关西几乎成为当时人士习用的言辞。关中北侧也有山,可与终南山相对。早在周代,诗人歌咏就不时以南山北山并提。不过所谓北山并非仅只一山,而是岐山、嶻[山+辟]诸山并称。诸山虽皆耸峙,却并非连在一起,其间间隔有的还相当广阔,说到防御就不易为力。当时四塞皆相应设置关隘,北边的关隘,即所谓萧关,乃设于陇山北端,远在今宁夏固原县,更在岐山诸山之北。对此历来虽有不同的解释,但萧关远隔于沂、雍,河、华的关中之外,确也是实际的情况。汧、雍,河、华之间的关中平原,在汉、唐两代皆可以说是异彩杂陈,作为关中中心的汉、唐长安城附近更是如此,和现在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当时的具体情况是应该再作探讨的。关中虽属平原,就全国来说,实际上却只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黄土高原为高土堆积而成,黄土疏松,易于受到侵蚀,故时时在变化之中。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早在旧新石器时期,即已有先民在其上徜徉,而且其遗迹的众多,令人惊异,足见其时生态环境的优良。可是迄于今日,黄土高原遍布沟壑,与前迥异。这当然是不断演变的结果。不过应该指出,虽说是长期的演变,然而最为严重的,却只是近五六百年间的现象,并非自远古以来,都是这样严重的。汉、唐两代也在不断演变之中,不能以后来的情形相提并论。远在周代,渭水最大支流的泾水是十分清澈的,可以从水上看到水底。可是到了秦汉两代,泾水竟然十分浑浊,有利于灌溉农田。这样浑浊的程度,竟然持续到唐代。还在西周春秋及其以后一些年代中,泾清渭浊成了定论,甚而知人论世,也有以此来作比方的。可是到了唐代,一变而为泾浊渭清,杜甫和其他诗人的篇章,也都经常涉及这样的称谓,仿佛也成了定论。特别引人注意的是黄河的名称,从远古以来,一直是称为河水的,汉时才称为黄河。河水显黄,足证挟带的泥沙很多。这都是黄土经过侵蚀的现象。黄河流域广大,这样的侵蚀可能还是表面的现象,不是十分严重。关中平原就不明显,最多只是个别特殊的现象,原的变化就是具体的例证。原是一种特殊的地形,在黄土高原上相当普遍。凡高起而上面平坦的地方都可以称为原。关中平原是总称,其间原是很多的。由陇山之东直到华山之下黄河之滨,连绵不绝。原有大有小,并不皆同。最大的当数到早周之时周人聚居的周原。原来的周原,相当于今凤翔等4个县的大部分,还有宝鸡等3个县的小部分。原是容易受到侵蚀和切割的。周原在汉魏之间就已被切割分为积石原。迄今周原只剩下岐山、扶风两县之间一小块地方,已经是很小的原了。可是汉唐长安城附近原的分割就不至于这样的迅速。现在西安市位于龙首原上。龙首原东有铜人原,铜人原西南有白鹿原,龙首原南有少陵原、凤栖原、乐游原、神禾原,少陵原之西有毕原、高阳原、细柳原、马邬原等。这当然是长期演化而成的。早在汉时就不是如此。汉时长安城南只有一个白鹿原,由灞水之西直到汉长安城之西。东晋未年刘裕征伐后秦之时,就有人明白地如此指出,当非虚语。后来有人说,汉时已经有了少陵原,这是妄说,不足置信。因为少陵乃是汉宣帝许皇后的陵名,以陵名为原名,应是汉代以后的事。南北朝时,郦道元撰《水经注》提到长安城附近一些原,就没有提到少陵原。后来到了唐代,原的数目增加了,上面提到的几个原,唐代都已有了。唐代的原有两种形态,有些原与原之间有河流相隔,显得两原是隔离的,少陵原和白鹿原之间隔着浐水,少陵原和神禾原之间又隔着潏水。这是一种。有些原与原之间,难得有明确的界线。近年来西安市南郊三爻村,在一处工厂建筑的地基里,发掘出几座唐人坟墓,墓中都有墓志。有的墓志说,葬于少陵原,有的墓志却说葬于毕原,还有的墓志说葬于凤栖原。这个工厂的基地并非很大,就是再大的工厂,也不可能占据的地面大到涉及三个原的。这又是一种。不佞近年来翻检唐代葬于长安城附近墓志数百通,发现唐长安城外有许多小原,据目前手边的资料,不下30个原,后来陆续还有增益。由于已经知道墓志出土的地方,可以确定一些小原的地址。地址确定了,却找不到原的边界,也找不到和其相邻的原的界线,可能随地异名,各因其习惯而定出的原名。上面提到白鹿原,本来是直到汉长安城的大原。唐代有了少陵原。少陵原和白鹿原以浐水为界。白鹿原分出少陵原,这应不是人为的原因,而是浐水河床下切所形成的。浐水河床原来下切不深,浐水两岸就只有白鹿原一个原名。浐水河床下切深了,浐水两岸的原显得分开,因而就成了两个原,并且有了少陵原的新称。河床下切也是自然演变的一种方式。隋时曾引浐水人长安城,其引水口迄今仍未消泯,不佞曾为测量,其引水口下距现在浐水水面,已有8米。如果隋时就已如此,引水口凿于高崖侧壁,岂非荒唐。唐长安城外的河流并非只是一条浐水。其他河床当然也一律下切。不过下切虽深,河谷并未显得展宽。原面并未显得有所缩小。原名确实是增加了,原面土地的利用似并没有受到很多影响。从原名的增加来说,唐长安城和汉长安城明显有所不同。原面的广狭大小,似并不至于有很多的差异,还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汉唐长安城外不仅有原,原间还有河流。河流之多竟达到8条。当地的人自来就有八水绕长安的俗谚。这句俗谚可以远溯到西汉中叶武帝在位的时候。司马相如在那时撰著的《子虚赋》中就明确提出:“八川分流,相背异态。”所谓八川就是泾、渭、灞、浐、沣、滈、潏、潦。其中的潦水就是现在的涝水。滈水的源头应是现在的交水。这八川、泾、渭在城北,灞、浐在城东,沣、潦在城西,滈、潏在城南,却也绕城西向北流去。这八川,只有渭水是主流,其余七水皆是渭水的支流。在范围不大的地区中,一条主流同时有七条支流,而且四面围绕都城而流,在他处不是少见,简直就是没有。以前有人说过:滈水的源头是滈池,这是错误的说法。一条河流的源头怎能只是一个滈池?这是讲不通的。这八条河流到现在皆依然畅流,只是流量都减少了。其中浐水更为显著,到盛夏之时,经常断流,这是历史上所少有的。现在浐水东岸有新石器时期的半坡遗址。遗址中出土的彩陶,陶器的面上大都绘有鱼形,还出土有捕鱼工具,这分明显示出当年浐水中是产鱼的,不然当时的人怎能对鱼这样的熟悉?如果当时浐水流量不大,甚或有时无水断流,不能产鱼,当时的人怎能有绘鱼的本领?那些捕鱼工具又能有什么用途?新石器时期太久远了,也许不足为据。近年在西安市南郊香积寺东北温国堡发掘出一条沉船遗迹,是在潏水岸边发现的。这分明是用于渭水水上的船只。现在潏水上有桥,便利车马行人。其实现在渭水是很浅的。行人大可以脱去鞋袜,徒涉而过。绕汉唐长安城的八水,除泾、渭两水外,其余六水都发源于秦岭北坡。为什么这几条河水的流量到现在大都大为减低呢?这是秦岭北坡森林和植被被摧残破坏的结果。不佞曾有专文论述。不过这是后来明清时期的问题,与汉唐长安城并无多少关系。反过来说,汉唐时期这几条河水的流量能够保持相当高大,也和当时秦岭森林的茂密、植被的丰盛有关。森林能够茂密,植被能够丰盛,固在于不受人为的摧残破坏,然气候的温暖、雨量的充足亦实有以致之。气候的寒暑燠温时有变化。汉唐长安城所在的关中,就全国来说,实是一隅之地,不能不受全面现象的制约。虽然如此,还是可以略事论述的。远在半坡和姜寨人活动的时期,当地的气候本是相当热燠的,现在一些只能生存于南方的动物在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中都能发现其遗骸,就足以证明。新石器时期以后也还有所变化。至于汉代气候,说者间有违异,一说继春秋战国之后继续温暖,一说已经转寒,还有人认为战国时期的温暖期延长至景帝之时。西周时诗人所赋的诗篇间有提到终南山下的梅树,可以作为温暖的物证。汉代关中未多见梅树的记载,仅《西京杂记》中有所提及。《西京杂记》据传为葛洪所撰,不仅时代靠后,而且小说家言,难于置信。然汉代长安城旁却可栽种柑橘,既能栽种柑橘,梅树也就可以生长。柑橘移植自南方,中间还有一段过程。《三辅黄图》有这样一条记载说:“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林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密香、指甲花百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甘橘皆百余本。上木,南北异宜,岁时多枯瘁。”可是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也曾说过:“卢橘夏熟,黄柑橙楱。”这两条记载是不同的。就以柑橘来说,如果上林苑中所植的柑橘百本皆不成活,怎么还能说到“卢橘夏熟”。不佞以前论汉代气候时亦尝引用这两条记载。当时曾说过:“两者所记,殊不相同。移植异木,自是一时盛事。所植在上林苑中,司马相如作赋,也必然会据以描述。后来没有成活,就和司马相如无关。”现在看来,当时是过于重视《三辅黄图》的记载。《三辅黄图》虽详载汉长安城内外诸事,却非出自汉时人的手笔,可能引用旧典,也许还有若干传闻之辞。其中间有不实之处,近来有人校正,为所指点者亦有若干。上林苑所植得于南越的奇林异木未能皆获成活,也可能与移植的技术有关,不能尽诿之于南北异宜和气候寒温的差异。况且《三辅黄图》已经明确指出:所植的异木,“岁时多枯瘁”。也就是说其中也有成活的。《三辅黄图》为汉代以后人的撰述,姑且置之不论,司马相如则不同。司马相如以善于作赋有闻于当时,且为汉武帝所赏识。其所撰的赋殆无不经汉武帝的阅读,就是其身故之后,汉武帝还曾搜集其遗篇。其撰《上林赋》正当其声誉最为崇高之时,如何敢有虚言以致遭受汉武帝的谴责?如果上林苑中卢橘没有成熟,他怎么能在赋中写出“卢橘夏熟”的名句?以前不佞还曾征引过西汉末年汜胜之所说过的一段话。汜胜之说:夏至后70日可种宿麦。并且说,种的早了,就容易生虫,种的迟了,不仅穗小而且颗粒少。汜胜之这段话是在汉长安城说的,应该是最为重要了。夏至后60日已近于白露。东汉时,崔寔作《四民月令》,也提到白露种宿麦的事。他把麦田分成薄田、中田和美田三种,白露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再后10天种美田。汜胜之的意思是种麦不宜过早,过早天气太热,崔寔以白露种薄田,不早种恐怕地薄长不上来。迄至现在,关中尚流传有这样的农谚:“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仍仿佛汜胜之和崔塞的遗意。当然具体的时日是否完全相符,尚须作仔细的推算。如果彼此符合,则汜胜之时关中气候已显示转寒。即令如此,也应是西汉后期的事,因为墕胜之于汉成帝时为议郎,去武帝时已久。后来到了唐代,气候转得更为温暖。汉代长安城和关中虽说可栽种梅树,可能还不很普遍。唐代梅树是唐长安城习见的树种,曲江尤为繁多。不仅长安城中有梅树,关中到处都有,当时诗人李商隐路经关中偏西的扶风县,还为当地的梅花写成诗篇。扶风县如此,其他各县也应该都是一样的。唐长安城内也有橘树,唐代皇帝曾以宫中橘树所结的橘赏赐臣下,李德裕还为此撰写了一篇《瑞橘赋》。这显示出唐长安城虽有橘而不是栽种的很多。这不是多少的问题。能够种植橘树就足以说明当时气候温暖的程度。正是因为气候的较为温暖或更为温暖,有利于森林和一般植被繁殖和发育。汉武帝时,东方朔就特别指出长安城外的山上有豫章、檀、柘异类之物,以这样的森林和山上出产的矿物以及山下农产品的丰富,称道当地是陆海。这不是东方朔一家之言,和东方朔同时的司马迁以及后来的班固也都曾经有所道及。有人说,当时气温不高,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森林。这样的说法过于勉强,难于令人置信。汉长安城附近的森林,文献记载不少。如果说文献记载不足以置信,地下发掘的遗物是应该可以作为证据的。前几年承宁夏回族自治区友人见告,宁夏南部六盘山下泾源县就发掘和发现不少原木,经C14测定,当为汉代遗物。今泾源县远在汉长安城西北,纬度很高,地势也很高,其正常温度应该低于汉长安城。六盘山下,汉时都有森林,怎么能说汉长安城南秦岭之上就没有森林?汉长安城南秦岭之上有茂密的森林,唐长安城南秦岭之上的森林同样郁郁葱葱,唐代诗文中对此更多有记载。据其所记载,不仅漫山都是森林,就是山上道路两旁都密布着林木,行人在山中走过,竟然难于见到太阳。还有记载说,由于山中到处都是森林,在长安城的曲江中都能看到水中反映出来的树木倒影。这样的记载并非过分夸张,应该是可信的。山上如此,山下更为别致。汉武帝时,司马迁论关中的富庶,于南山的檀、柘之外,还提到鄠、杜竹林。鄠、杜为两县,郡县今称户县,杜县在今长安县的西北,都在汉长安城的附近。司马迁还特别提到当时一个人家如果能在渭川(即渭水两岸)有千亩竹林,其收入可以和千户侯相仿佛。当时像这样的人家应该是不少的。后为到了唐代,关中竹林更为普遍繁多。郡县东南有一个司竹园,园周回百里,置监丞掌之,以供国用。这个司竹园可能隋时已经设立,唐高祖在太原起兵时,其女平阳公主就纠集很多人众,举兵于司竹园。司竹园以外的竹园更多,向西扩展,一直到陇山以西,杜甫在秦州所作《秦州杂诗》中就曾三次提到竹林。直到北宋时,苏轼在凤翔还亲眼看到好几处竹园。可能当地在唐时都曾经盛栽竹林,到苏轼时还未消失。当然栽种竹林只是植被中的一种,其他树木也应该是很多的。唐代诗人在慈恩寺大雁塔上赋诗很多,好多诗中都提到所能远望到的林木,极一时风景之胜。森林的郁郁葱葱,一般植被繁杂茂盛,诚然与气温的寒暑燠温有关,也与当地的温度和降水量多寡相联系。以前纪传体的史籍中往往列有《五行志》,记载天气的变化。汉、唐两代史籍,如《汉书》及新、旧《唐书》,亦皆辟有专篇。有关长安城天气的记载都较为具体,可以征信。汉唐长安城与其他地区一样,有干旱之年,也有雨涝之岁。大旱往往成灾,不过大旱之年究竟不多,还可以说是稀少,两次旱年之间的差距也较为远些。旱涝相比较,倒是澍雨还显得多些。唐代长安城曾经不只一次以久雨之际排水不及,街道上积水很深,车马行人都受到阻塞,城外河流也曾遇到泛滥事故。概括来说,应该是雨量较为充沛,潮湿时多,干旱日少,有利于森林和一般植被的繁殖生长,对农耕经营就更为有利了。前面曾经提到自明清以迄现在,长安城外诸河水的流量都大为减少,甚至盛夏之时还有干涸的情况。其原因是由于秦岭北坡森林和植被的破坏。汉、唐两代这些河水的流量都很大,正说明当时秦岭北坡的森林植被并未受到很大的破坏。核实来说,并非毫无破坏,只是破坏的程度并不过分严重而已。汉、唐长安城都是都城,都城中宫殿的修筑,就需用相当多的材木。石炭的发现和使用较迟,汉、唐两代都无此物,日常生活炊膳和取暖,势须伐木烧炭,汉唐长安城中人口众多,木炭的消耗量应该是很大的。唐代后期,长安城中宫殿建筑所需的材木曾经远取于岚、胜二州,显示秦岭山中已经没有巨大的材木。虽然如此,还并未影响发源于秦岭山上诸河水的流量。如果说有影响,那应是唐代以后的北宋年间了。二、优良生态环境的人为运用汉唐长安城外这样优良的生态环境,还应再加上当地土壤的肥沃。汉唐长安城位于黄土高原。黄土疏松易于耕耘,早在撰写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篇中即列黄土为全国土壤的上上等,也就是最好的土地。黄土为当地土壤的总称,还可细加区分。其中所含的物质,可能还有更多的差别,不过雨水充足,日照较长,都可获得很好的收成,成为富庶地区。远在新石器时期,这里的人口就已相当众多,迄今其遗址已多有发现,甚至较现代村庄尤为稠密。周秦两代的先世能够肇兴,就是凭藉这里上田的优势,说得更远些,早在后稷之时,这里就已是“禾役穟穟,麻麦幪幪”。这两句话见于《诗·大雅·生民》篇,是周人称颂乃祖的盛绩。穟穟形容禾苗长的美好,幪幪形容麻麦长的茂盛,这都可以说明汉唐长安城附近的富庶,其来久矣。就是这样富庶地区吸引了刘邦来此建都。前面曾征引汉时人对于长安城外富庶的夸耀,称之为陆海,以比喻当地物产的繁多。此话出自于东方朔。东方朔首先提到汉长安城外的山,说“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异类之物”,这是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东方朔接着还说:“又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土宜姜芋,水多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之忧,故丰镐之间,号为土膏,其价亩值一金。”东方朔的话是不错的。汉长安城外,当时只有白鹿原,这样广大的原,是可以发展农业的。唐长安城外的原是比较多些,如前所说,有些原与原之间并无明显的分界线,实际上还是相连在一片的。东方朔所说的汉长安城外的农田亩价一金,这是当时全国各地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就是后来魏晋时期还是如此,直到南北朝时江南太湖流域和其东南的沿海附近才能有这样高的农田价值。黄土高原的黄土能够显得肥沃,需要有充足的雨水。如前所说,汉唐时期降水是较多的,但也不免有雨水欠缺的年月,甚或干旱,发生灾荒。汉唐时期人们是会充分运用优良的生态环境,克服这样的困难的。引用水流灌溉农田,早在周秦两代就已经讲究实行。《诗·白华》篇所说的“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就是具体的例证。滮池在丰镐附近,池水虽可灌田,为数可能不会很大。周人还有以《甫田》为题的诗。诗中有句说:“黍稷稻粱,农夫之庆。”可见当时种稻是相当普遍的。种稻是离不开水的。应该说当时农田水利已是相当的发达。后来秦国开凿郑国渠,引泾水向东一直通到洛水,灌溉盐碱土地数万亩。这一项巨大的灌溉工程,一直受人称道。汉时以长安为都,依然能坐享其利。汉代接着不断开渠引水,成就更大。当时在郑国渠旁先后开凿六辅渠和白渠,还引渭水开凿成国渠、灵轵渠和蒙茏渠。成国渠自郿县(今陕西眉县)引水,直通到始平(今陕西兴平县)和咸阳(今陕西咸阳市)。汉长安城附近浐、灞、沣、滈、潏、涝诸水的引水渠道虽未见诸记载,但东方朔所说的陆海中农作物,首先提到的是粳稻。粳稻种的很多,显示当地的渠道不少。可能这些渠道都不是很长,所以不见于记载。显然可见,通过这些渠道的开凿,已经构成一个农田灌溉网,这个灌溉网西起眉县。东至新丰、高陵两县(今为临潼和高陵县),北起泾阳(今泾阳县)之北,南至秦岭之下。汉长安城正位于这个农田灌溉网的中央。唐代承受汉代旧迹,使这个灌溉网继续发挥作用,并没有很多的减低。正是有了这样的农田灌溉网,农业不断得到发展,汉唐长安城就不断显现富庶繁荣。然而更大的引水工程,却是汉唐两代的漕渠。漕渠引渭水东流,由汉唐长安城通到渭水下游和黄河,用来运输山东的漕粮。漕渠引渭水的地方,后来称为兴成堰,在今咸阳市西南。汉代在开漕渠之后,还在长安城西南开凿昆明池。昆明池汇集沣、滈和潏水。昆明池水流出,会人漕渠,也可以说是对于漕渠水量的补充。其实没有昆明池,沣、滈和潏水,还是会流人漕渠的。漕渠由汉长安城南流到城东,结合浐、灞两水,循渭水之南向东流去。唐漕渠大体沿用汉漕渠的故道。迄今汉唐漕渠的故道尚多未湮没。汉唐两代不仅开凿漕渠,运输漕粮,而且引水人长安城中,供应城内用水,且用以美化城内环境。汉代引用的为潏水,唐代则在潏水之外,还引用浐水和义谷水。汉时捅水本是由长安城南,北流经长安城西,注入渭水。汉长安城筑成后,又在城西建筑建章宫,潏水实际上是穿过建章宫的。渭水虽经建章宫北流人于渭水,却有支津绕城西城北,东北人于渭水。后来漕渠凿成,也就汇人漕渠,就在城墙之外还有一条王渠,绕城流去。引入城内的水道称为明渠。明渠由汉长安城西面最南的章城门之南流人城内,经未央宫内,再经长乐宫北,由城东面中间的清明门南流出城外,与绕城的王渠会合。未央宫有沧池,长乐宫内有酒池,都应是明渠在城内储水的池沼。唐代引清水人城的最初有两条渠道。这是承受隋时的旧规。两条渠道一为永安渠,一为清明渠。永安渠由长安城外郭城南面三门中最西的安化门内大安坊之西人外郭城,一直向北流去,由内苑的景耀门流出,北流人于漕渠。清明渠则由安化门人外郭城,北流折东人于皇城,再由皇城入于宫城,储于诸海子之中,再由海子北人漕渠。引用浐水的为龙首渠。龙首渠在行将入城时分为两支。一支由外郭城东面三门中最北的通化门南流人外郭城,入于当时南内兴庆宫,由兴庆宫西流入于皇城、折北入于宫城,亦储于海子,也由海子北人漕渠。龙首渠另一支,是由外郭城北,西流人于大明宫的东内苑,再由东内苑汇人浐水。引入唐长安城的还有义谷水,义谷水亦发源于秦岭山中,其实本是潏水的一个源头。引义谷水的渠道为黄渠。黄渠注入曲江,并由曲江溢出,人于曲江西北外郭城的诸坊。唐长安城外郭城内园林很多,都是藉着这几条渠道的水流兴建起来的。还应该特别指出:唐长安城引用潏水的渠道除过沿用隋时旧迹的永安渠和清明渠外,还有两条,一条是唐中叶引的,由外郭城西面三门的中间金光门人城,注入西市的池中,以储由山上运来的材木。这条渠道引用的水流,历来一直有错误的说法。据说,西市所储的材木是由秦陇运来的。秦陇远在长安城西,运道至少要经过渭水。现已查明,唐长安城西和渭水河谷高低相差,迄今犹有10米。就以10米计算,引渭水入城,根本是不可能的。所引的只能是潏水。在此之后还有一条引水的渠道也称为漕渠。这条漕渠的渠道也由金光门人城,大概就是利用早年已经开凿成的渠道。入城后仍先流到西市,再由西市东流,折而南流,又复东流,再转而北流,由皇城之东,北流注人大明宫的太液池,又由太液池流出汇人浐水。早年流到西市的渠道是为了运输材木,问题还比较简单。这时再凿漕渠是为了运输南山的木炭。唐时尚未发现和使用石炭。长安城中百万人家,取暖炊膳所使用的皆是木炭。这样多的木炭如何运到长安中,确实是不易解决的问题。为了满足长安城中的需要,就开凿这条漕渠。南山木炭在山下装船,一直运到城内。长安城内渠道里能够行船,这是亘古未有的大事。甚至当时皇帝也亲自出来观看,确实是少有的。此事见于文字记载,应该是确实无误的,并非当时人过分的夸大。20世纪50年代,西安市南郊香积寺附近温国堡曾经发掘出一艘沉船,这是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就是证明。这也说明当时潏水流量是相当大的。潏水流量虽大,却未贯穿唐长安城,为了运输木炭到城内就不能不开凿这样通到城内的漕渠。这里可能引起一个问题。潏水流量很大,究竟只是渭水一条支流。潏水都能行船,渭水当然也是一样,甚至还会更好。潏水侧旁开凿漕渠,是为了引潏水流人长安城内;在渭水侧旁开凿漕渠,是为了运输漕粮。运输漕粮就不必运到长安城内,为什么也要开凿一条漕渠,沿渭水之南东流,而且汉、唐两代都是如此?这当然是各有原因的。渭水下游流经关中平原东部,河道多弯曲,由汉长安城东行,至于现在潼关的黄河岸边,路途长300余里,由渭水乘船,水道却长达900余里。漕船逆水而上,就须耗费许多时日,这是汉长安城下开凿漕渠的一个缘由。唐长安城下的漕渠,是隋时开凿的。隋文帝为开凿漕渠还特颁布一道诏书,说开凿漕渠的原因,是由于渭水下游流浅沙深。按诸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渭水下游地势更为平坦,渭水中挟带的泥沙就会随处沉积,抬高河床,河床抬高了,河面就相应展宽,这就必然形成流浅沙深,不利于漕舟的运行,因而也就不能不开凿漕渠。三、优良的生态环境与汉唐长安城的创建汉唐长安城创建时,由于都能善于运用生态环境,故其规模皆显得瑰伟壮丽。汉长安城位于龙首山下渭水南岸,就不能不充分利用山水的形势。当时为了修建未央宫,还铲平了城南的一段龙首山。龙首山就是后来的龙首原。龙首原在渭水南岸突兀高起,故在当时就称为龙首山。汉长安城虽就近似长方形,但四面城墙除过东城墙南北端直外,其他三面皆有若干曲折处,而南北两面的城墙曲折处更多。未央宫是铲削一段龙首山才建立起来的。未央宫之南长安城的南面最西城门,也就是西安门,只好设在龙首山麓了。可是西安门东的安门却更向外突出。安门之东的覆盎门却又向内凹人,较西安门更为偏北。显然可见,汉长安城的南城墙是随着龙首山北坡的曲折形势建筑的。只是未央宫的规模过于弘大,才不能不铲削一段龙首山。汉长安城的南城墙因龙首山的形势而显得曲折,其北城墙也多曲折,则是随着渭水的河道而有所变化。现在渭水已向北转移,而且移得很远。汉长安城始建之时,渭水却是侧城而流,由西南流向东北。城随水势,则是愈到东北就愈显得突出。汉长安城北城墙也是三座城门,横门最西,也是在最南处,其次是厨城门,就较横门偏北,最东的为洛城门,也就更偏北了。汉长安城南北两城墙都显得曲曲折折,因而就有人比之于天上的南斗和北斗。这样的比喻很恰当,汉长安城遂有斗城的名称。不过有人却说,汉长安城是按照天上南斗北斗建筑的,这就与实际情况相违背,也汩没了建筑汉长安城的人士对于生态环境的善于运用。这样的情形可以汉长安城的西城墙作为说明。汉长安城的西城墙也有不只一处的曲折处,可是天上并没有什么西斗和东斗。汉长安城西城是濒潏水建筑的。潏水在流过西城墙最南的章城门后,就转而流向西北。清水流远了,可是其支津却仍然向北流。支津也有弯曲处,所以章城门北的直城门就稍稍内缩,不与章城门平齐。潏水支津绕汉长安城西北角,随北城墙之北向东北流去。可是汉长安城的西北隅并非端正的直角,而是向内凹人。这显然是先有潏水支津而后筑城的。当时并未因建筑汉长城而使支津改道,正是这样才能更显得汉长安城的壮丽。唐长安城并未遵循汉长安城的旧规,而是移向东南的龙首原上。为什么要有这次迁徙?当年移建都城时,隋文帝曾经颁布过一道诏书,指出汉长安城过于狭窄,而且历年已经久远,难于从新改建,还是易地分建为良。还应该指出,汉长安城自始建至于隋时,数百年间,城中积水下渗,地下水亦受到污染,碱卤不堪饮用,不能不另迁新都。以后事征验,这应是确实的记载。现在西安市城墙绝大部分本为隋唐时皇城旧址。唐长安城虽告圮毁,皇城却由五代时沿用至今。迄今东西大街之北,井水皆苦咸难饮,东西大街之南亦有多处如此。今城的西南部尚有以甜水井为名称的街道,可知井水甘甜实为珍贵。今西安市内外皆已不再汲引井水,然年事稍长者,犹能历历言之。以今例古,可以想见其时不能不迁徙都城的一个原因。汉长安城在龙首山下,唐长安城则在龙首原上。汉唐之间,虽已经历数百年之久,龙首山上逐渐敉平,成为龙首原。然尚有突兀高起之处。隋文帝所颁布的迁都诏书中就仍以龙首山相称,不过诏书中亦曾称道其地“川原壮丽”,堪为新都筑建之地,实际上当已成为原状,与高起的山势不同。话虽如此,原上原下的高差,现在测量犹有10米左右。龙首原既然高于汉长安城,水源何在?这是建都之初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如何解决新建都城引水问题?龙首原虽高于汉长安城,引水却并不困难,甚而还较为容易。龙首原南接少陵原。少陵原南隔清水为神禾原。神禾原之南即为终南山麓。终南山下虽皆系平原,原面却一例向北倾斜,直至于渭水岸旁。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由于潏水河谷下切过深,潏水两侧的原畔皆显得耸起壁立,仿佛不可逾越。就是少陵原上近潏水处犹起伏数道高堰,唐时已有人别称之为凤栖原。少陵原西北,凤栖原之西又有所谓毕原者。凤栖原较之少陵原南部已显得低下,毕原更显得平坦。潏水就是由少陵原和毕原之西流向西北人于渭水的。从现在地形观察,少陵原南端最高,毕原已较低。毕原虽低于少陵原南端,却高于龙首原。因此由毕原西侧引水人唐长安城,乃是由高趋低,自然下泻,用不着多费气力。隋时始迁都时,即已引渭水入城,流经清明渠和永安渠,唐时更引潏水为漕渠,也流人城内,就是这样的道理。唐长安城所引用的水流,潏水而外还有引浐水的龙首渠,引义谷水的黄渠,都是适应少陵原的向北倾斜的地势,引水成渠的。少陵原本止于浐水西岸,岸旁原边尚有龙首渠引水口的遗址。由于浐水河谷下切较深,龙首渠引水口仿佛悬于空间,这是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的。生态环境变化很大,在现在看来仿佛很不合乎常理,如果了解当时情况,也就可以释然。至于义谷水,出山不远处就是少陵原东南端,因势利导,自然成为渠水。黄渠下游注入曲江。曲江在唐长安城东南隅。黄渠所经皆在唐长安城外,与清明、永安、龙首诸渠不同。前面说过,唐长安城位于龙首原。龙首原本来称为龙首山,由山变成原,显得原面已经敉平,实际上还不尽是如此。唐长安城有6条高岗,皆由西向东,微向北趋。隋时设计建筑都城时,就把这6条高岗包括在城内,并按《易经》六爻的释意,由北而南,分为九二、九三等。当时以九二置宫殿,九二高岗即在宫城之内。九三横于皇城之内,依《易经》的规定,设置王朝的官署。也就是说,依据高岗分布的趋势,傅会《易经》的旧说,作为不同的布置。经过1000多年的变化和近年来城市的建设,这些高岗大都已经和其附近的平地一样,轻易看不到其间的差异。只能在较为精密的地形图上,显示当地等高线的高低稍有一些差异。可是当时所谓九五的高岗,在现在西安市南郊南关正街的东西和小寨东西路之北,还能明显看到。现在的南关正街以前称为草场坡,以坡相称,足见其地势的不平。现在南关正街相当平坦,成为城郊重要的道路,可是两侧高楼之后犹可见高耸的岸壁,特色依然存在。当时的玄都观和大兴善寺皆建在这个高岗上。玄都观遗址久已湮没无闻,大兴善寺迄今犹为佛教圣地。正是因为有如此不同的地形,也影响到城内的引水渠道。唐长安城的外郭城内,以里坊相区分,里坊之间分别形成街道。其南北向的街,以朱雀门街为主。朱雀门街亦称天街,北起皇城南面正中的朱雀门,南至外郭城南面正中的明德门,中间就是通过这条九五高岗的。朱雀门街东西的街道,分别称为朱雀门街西一至五街,和朱雀门街东一至五街。清明渠由朱雀门街西第一街北流,永安渠由朱雀门街西第二街北流,都在这几条高岗之西。唐时引潏水的漕渠,由外郭城西面正中的金光门流人城内后,折而南流,经过两坊之地,再折而东流,由朱雀门街西第三街东流至朱雀门街东第二街再折向北流,就是为了绕过所谓九四的高岗。龙首渠在唐长安城的东半部,远离这6条高岗,但也不能流到朱雀门街之西,也是这样的道路。唐长安城还有两处高地也应在这里一并提到:一为乐游原,一为大明宫所在地。乐游原在外郭城东面三门中最南的延兴门内,主体延袤于新昌、升道、宣平、升平诸坊。青龙寺就在新昌坊内。乐游原以原相称,为外郭城中最高处。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在原上赋诗,谓可以远望昭陵。大明宫在外郭城北,也是在唐宫城的东北,当地高敞,当时在其地建筑大明宫,为正式朝会和接见外宾之所。由于地势高敞,不仅可以远眺终南山,还可以俯瞰长安城全城。大明宫早已圮毁,其遗址犹为高丘,耸峙于陇海铁路西安车站之北。汉唐长安城的生态环境是优良的。汉唐长安城虽非一城,相距不远,皆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关中平原在汉唐时期皆以富庶见称。汉唐长安城不仅有泾渭等八水围绕,且南倚终南山。终南山上森林覆盖,郁郁葱葱,山下平原又遍地竹林,到处碧绿成片。由于八水围绕,使汉唐长安城皆位于农田灌溉网的中心,更增加富庶的程度。又由于气候温和,甚至燠热,雨量充沛,八水流量皆相当高大,因而能利用水力,修凿漕渠。唐时长安城渠水中竟然可以行船,这是亘古未有的大事。今后发展不可预知,在今天说来,应该是空前绝后的伟业。由于生态环境的优良,汉唐长安城都可说是瑰丽宏伟。汉长安城以斗城见称,足见其善于利用地形。唐长安城较之汉长安城更为弘广,城内竟然包括了6条高岗,还有一个乐游原。汉长安城因山势水势,南北城墙曲曲折折,显得筑城之时,已尽利遽自然之能事。唐长安城由于高岗横峙,不尽平坦,而司设计者却能利用这样的形势,使城内建筑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可以说是别开生面,与古不同。汉唐长安城今仅存遗迹,由这样的遗迹想念当年的雄风,皆能令人徘徊留连,不能遽去。注:本文为不佞最近在日本东京学习院大学的讲演稿,故未逐一注明所征引史料的出处。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
2022年3月16日
其他

【书讯】席会东 《三秦经纬:陕西古代地图集》出版

五、本书在引用古文、碑文或古代地图中的文字时,其中的繁体字或古体字凡能改为标准简化字的,皆以通行的简化字代替。但若因地名、人名或其他古文字改为简化字易发生误解的或意义缺失的,仍保留原字。
2020年6月6日
其他

【会议】2018年“一带一路”西安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程及相关安排

题: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研究主持人:李宗俊(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评议人:曾文芳(陕西省委党校教授)高建新:唐朝中日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正仓院藏唐琵琶面板上的丝路骆驼图案解读Himad
2018年11月8日
其他

【书讯】《2017西安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论文集出版

点击标题阅读往期文章精选【书讯】8卷本《秦直道》出版【书讯】王建国著《西安历史地理略论》出版【书讯】周亚著《晋南龙祠:黄土高原一个水利社区的结构与变迁》出版【书讯】《万物并作:中西方环境史的起源与展望》出版【书讯】马强著《历史审美与历史地理论集》出版【书讯】葛剑雄《天地史谭》出版【书讯】辛德勇《发现燕然山铭》,齐东方《花舞大唐春:解读何家村遗宝》出版【书讯】赵东《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出版【书讯】周宏伟《古代西南地理问题新论》赵东《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出版【资讯】代表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高水平的著作来了!【书讯】《丰镐考古八十年·资料篇》出版【书讯】史红帅《近代西方人在西安的活动及其影响研究(1840—1949)》出版【书讯】《长安学研究》第3辑,《一代明君武则天》论文集出版【书讯】《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出版【书讯】中国先秦音乐文物考古与研究【书讯】朱士光《历史地理学的传承与开拓》出版【书讯】盛世荣华:隋唐时期【书讯】《陕西考古会史》出版【书讯】《徐旭生陕西考古日记》出版【书讯】《2016西安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出版【书讯】李令福《唐长安城郊园林文化研究》出版【书讯】唐晓峰、姚大力等著《拉铁摩尔与边疆中国》出版
2018年10月30日
其他

【书讯】8卷本《秦直道》出版

1/16总印张213.5总字数(单位为“千”)3000左右内文总页码3060装帧(平装、软精装、硬精装)简装出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预计入库时间2018.8.30Ø
2018年10月25日
其他

【会议】第一届“中国西北区域史研究”论坛

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学术活动第一届“中国西北区域史研究”论坛邀请函(第1号)学者台鉴:素闻
2018年10月21日
其他

【会议】大西安建设与丝路文化融通发展高峰论坛

为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响应西安市政府的大西安建设规划和目标,深入挖掘西安城市建设发展的文脉和历史根基,扎实推进大西安建设的理论研究,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丝路文化高地,推动学术理论、文学艺术参与国家战略、城市发展和服务社会,促进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特色文化产业和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凸显丝路文化的独特性、国际性特征,进一步发挥西安文化交流东西互鉴的独特优势,构建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大西安的追赶超越打造新的文化产业增长极,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曲江出版传媒集团和西安历史地理学会联合举办“大西安建设与丝路文化融通发展高峰论坛”活动,共同探讨“大西安建设的内涵”、“大西安建设在丝路文化融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大西安建设促进丝路沿线文化融通的路径”等三方面议题。参会信息如下:一、会议报到及参会时间地点1、2018年11月16日全天报到,报到地点:西安曲江银座酒店2、2018年11月17日举行学术会议,会议地点:西安曲江会议中心,3、2018年11月18日代表返程二、会议论文参会代表请提交论文全文或摘要,请于2018年
2018年10月21日
其他

【会议】西夏建都兴庆府9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议程

由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主办的“西夏建都兴庆府980周年学术研讨会”将于10月19—21日在宁夏银川召开。会议论文集目录来源:西夏学研究院
2018年10月18日
其他

【会议】第八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本土·地域·差异第八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碰撞,引发当代建筑的多元化发展,建筑思潮与理论不断更迭与嬗变,建筑史教学与研究也面临着各种新的问题。本届研讨会以“本土·地域·差异”为主题,探讨当下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趋向,探讨如何平衡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主题本土·地域·差异:建筑史教学与研究的趋向与视野分议题1.
2018年10月18日
其他

【会议】2018长安论坛会议日程安排

点击标题阅读往期文章精选【预告】国际论坛:丝绸之路、古地图与地理知识交流【重磅】这个省高校教师不再“终身制”,铁饭碗被打破之后……【荐读】陕西一分钟【资讯】西安列国庆黄金周十大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榜首【荐读】2018年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TOP50【荐读】最新高铁格局,正在深度改变中国【赞叹】59岁女副教授,如何靠1分影响因子的文章斩获诺贝尔奖!【荐读】1949-2018,《人民日报》头版的国庆【荐读】我爱你,中国!【荐读】烈士纪念日,向先烈致敬!【悲痛】中国又一位巨星陨落!他临终留下的两张纸条,令人泪目!【荐读】钱穆
2018年10月14日
其他

【荐读】秦汉文明,辉煌再现——陕西秦汉考古综述

--------------------------陕西秦汉考古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肩负历史重任。十年来,秉持“传承既往、与时俱进、着眼当下、开拓未来”,以及以“项目(课题)为依托,科研为主题,协作为力量,服务为宗旨”的理念,围绕秦汉时期城址、聚落、陵寝、中小型墓葬、祭祀遗址、交通道路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1秦汉城址主要对秦雍城、秦汉栎阳城、秦咸阳城、汉长安城、眉县柳巷城遗址进行了持续、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对各遗址范围、布局结构、文化内涵、历史沿革及外围环境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秦雍城考古从“宏观”向“微观”转型,遗址布局、发展序列、城市聚落结构得到基本确认,并对遗址水系环境与城防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秦汉栎阳城遗址先后确定了三座古城,三号古城时代为战国中期至西汉前期,即文献所载的秦至汉初栎阳城。栎阳城遗址范围内分布多座古城,与石川河多次改道对城市的破坏有直接关系。栎阳城遗址三号古城2017年发掘现场秦咸阳城遗址围绕确定城界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北区整体面貌和空间布局基本确定。发掘的府库遗址确定了秦置北宫并设乐府的历史事实,是咸阳城考古中第一次可明确用途、名称的建筑遗址。秦咸阳城府库遗址出土石磬汉长安城考古主要围绕大遗址保护和未央宫遗址区申遗开展,为研究提供了新资料,获得了新认识。汉长安城北新发现的渭桥遗址,不仅对了解长安城周边交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渭河河道变迁及古代桥梁技术提供了新资料。汉长安城厨城门一号桥遗址眉县柳巷城遗址为一处东汉晚期坞堡建筑,城墙、城壕、马面、角楼等防御设施齐全,推测为东汉末年董卓所建郿坞。--------------------------2秦陵与西汉帝陵宝鸡太公庙秦陵勘探发现了秦公大墓及车马坑、兆沟等设施,并在墓葬附近发现了平阳城的线索。雍城秦公陵园在单座陵园发现隶属的陪葬墓区,为进一步研究雍城国人墓葬分布和下一步秦公陵园考古提供了新方向。咸阳原秦陵近年来发现并确认的战国秦陵有周陵镇秦陵、司家庄、严家沟战国晚期大型秦陵园。秦芷阳陵区考古新发现了陵园壕沟、陪葬坑、小型陪葬墓、建筑遗址等遗迹,对四号陵园的一处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时代为战国晚期,为享堂类礼制建筑。西安“韩森冢”战国秦陵确定了墓葬形制、陪葬坑,墓葬等级、时代逐渐明晰。上述新发现,填补了秦陵发展、研究的缺环,深化了认识,使秦公、王、帝陵的发展序列日趋完善。周陵镇秦陵陵园总平面图秦始皇帝陵考古既有新发现,又对以往的认识不断修正。对一号兵马俑坑、百戏俑坑进行了新的发掘,丰富了秦俑的类型。在大规模新材料的支撑下,各项研究更加科学、严谨与系统化。西汉帝陵考古完成了除阳陵以外的其它10座帝陵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对部分建筑遗址、外藏坑进行了发掘。确定了所有帝陵陵区范围和基本布局,探明了各个陵园的结构、封土情况、墓葬形制、外藏坑、建筑遗址、陪葬墓等,发现了诸如多重陵园、陵区道路系统等新的遗迹现象,大致了解了文物遗存的性质、内涵。对研究中国古代帝陵,特别是汉代帝陵制度的发展变化具有重大意义。长陵邑西墙(部分)遗迹茂陵K15出土马骨--------------------------3中小型墓葬考古新发现为秦墓及秦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新材料。秦雍城遗址附近发现秦墓700余座,发掘36座;咸阳、西安地区发掘秦墓600余座,主要分布在秦咸阳城的西北部;渭南地区近年在中小型秦墓考古中取得重要突破,发现数量超过3300座,发掘数量87座,对于研究秦国势力东扩及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汉墓在陕西地区分布范围更广,发掘数量多,但资料公布的较少。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石家街汉墓、支家沟汉墓是近年新发现的列侯级别墓葬,丹江、乾佑河等流域发现了3000多座崖墓,极大地促进了商洛地区的汉墓研究。诸多学者从墓地、墓葬、器物等方面对秦汉墓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科技方法、手段在研究中的应用更加普遍。张安世墓园布局图--------------------------4其他遗址秦汉离宫别馆考古除在千河下游地区发现东周、秦汉时期遗址40余处外,对淳化县的甘泉宫遗址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工作。甘泉宫遗址分为西城、东城两部分,发掘验证了西城西墙年代及门址结构,确定西城时代是南北朝时期,与汉甘泉宫遗址无关。秦直道、秦蜀古道是陕西重要的古道路遗存。秦直道考古在道路的走向、修建方式、沿线建筑遗址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秦蜀古道近年来发现313处道路遗存,绘制了完整的秦蜀古道线路图。水利工程遗址对郑国渠、昆明池开展了大量的工作。郑国渠遗址考古围绕渠首遗址、走向、相关设施进行了调查,对白渠进行了解剖性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昆明池是汉长安城附近的大型湖泊,具有蓄水供水、防洪排涝等作用。近年来的工作逐步确定了池岸位置与池深、进水渠与出水渠等。眉县尧上遗址、秦汉邰城遗址考古对研究秦汉时期制陶、铁器加工具有重要意义。尧上遗址发掘灰坑10座、窑址2座,出土有建筑材料、陶器残片等,初步认为这里是秦汉时期的制陶作坊遗址,遗址所在区域可能是秦汉眉县县治所在。邰城遗址确认了战国秦汉邰城的位置、范围,获得了厘清布局结构的线索。发现了陶范与芯,铸器类别可辨者达数百件,以及与铸铁有关的遗物,作坊的使用年代为西汉前期。凤翔雍山血池遗址是坛场、祭祀坑、建筑、道路等构成的“畤”文化遗存。发掘各类遗迹250余处,出土各类器物2600余件,完成了遗址的调查工作,确认各类遗迹3200余处。血池遗址是继礼县鸾亭山“西畤”后,与文献记载吻合、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性质明确、持续时间最长,功能结构趋于完整的国家大型祭祀遗址。秦雍城血池遗址正射影像图血池遗址出土玉器组合--------------------------5结语回首十年,收获颇丰,出版考古报告、研究专著10余部,发表考古简报、论文数以百计,6项成果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个项目获得田野考古奖。这既是对秦汉考古人的肯定,又让我们感受到未来的重任。今后,在考古学理论、方法上,应加强与历史文献、其它学科、自然科学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拓宽工作对象,加强单位之间的合作;成果转化方面,加快资料整理,树立“保护、研究、展示”三位一体理念,提高服务社会意识;为创造新的辉煌共同努力。秦汉考古研究室来源:考古陕西点击标题阅读往期文章精选【荐读】刘津瑜:美国人文学科是怎样做学术评议的【荐读】诺贝尔奖为何最权威?——因为获奖者不用像乞丐一样填表和自吹【荐读】王汎森:学问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注意】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成果鉴定和结项有关规定【注意】教育部清理1453科研项目:
2018年10月13日
其他

【重磅】这个省高校教师不再“终身制”,铁饭碗被打破之后……

以往,人们说到教师这个职业时,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稳定这两个字了。为什么呢,老师是个铁饭碗啊!近日,江西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全省高校建立岗位动态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我们的高校老师想保住“铁饭碗”,怕是难了~~~什么是岗位动态管理机制?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啊~请往这儿看↓↓↓五大亮点创新十足【亮点】打破终身制的铁饭碗积极探索准聘长聘制改革。实行最长聘用期限制和有限次数晋升管理,在规定期限内未获聘长聘岗位的,合同期满自动终止聘任。长聘岗位一般设置在教授岗位,属于终身教职。【亮点】业绩不佳的院系可降低高中级岗位比例鼓励高校将岗位分配到各院系等二级单位,并根据评估结果定期动态调整其岗位结构比例,对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予以重点支持;对于教学、科研、管理业绩不佳的院系等单位,可降低其高中级岗位比例。【亮点】管理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聘用严格“双肩挑人员”的考核。确因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需要,申请兼任专业技术岗位的,必须符合教学或科研正高级岗位聘用条件,严格控制比例,并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同时,对于“双肩挑人员”要严格执行“双岗双责、双重考核”。【亮点】工勤技能岗人员原则上只减不增在岗位设置方面,提出逐步减少工勤技能岗位数量,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除接收政策性安置人员外,高校工勤技能岗位人员原则上只减不增。【亮点】实行高级职称自主评审进一步增强了高校自主权。高校结合用人需求,在政府主管部门核定的岗位总量和岗位结构比例内开展职称评审,鼓励高校对教师分类评价。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中山大学早已打破“铁饭碗”早在03年的时候,中山大学就对于除附属医院外的全校教师推行职务聘任制,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教师“终身制”和“铁饭碗”的现象。教师职务的聘任分为“有固定期限聘任”和“无固定期限聘任”两种。助教职务为有固定期限聘任职务,首次聘期最长三年,续聘期为一至三年,最多可续聘一次;讲师职务为有固定期限聘任职务,首次聘期三年,续聘期三年,最多可续聘两次;副教授一般为有固定期限聘任职务,每个聘期三年,可以连续聘任,在受聘满三年后,若双方商定续聘,可以申请签定无固定期限聘任合同。教授职务则为无固定期限聘任职务(长期聘任职务)。取消编制带来的好处每个教育的改革都会有一批既得利益者,也会有一批被损害的利益者,但是我们要为教育前进做准备。教师编制被取消是大势所趋,聘任制的实行是立足学校的长远发展,更多、更好地引进人才。编制内外凭本事说话教师队伍中的事业编制,就是教师职业的终身工作保证,全面享受党和政府给予的各项福利和待遇。而没有事业编制的教师,却难以同工同酬,享受同等待遇。取消教师编制后,编制内外一切都要凭借能力,定期考核,清理一些尸位素餐的老师离开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战斗力以及凝聚力!调动教师积极性、创新性取消编制意味着没有成绩就没有续约,所有的回报都需要老师的付出。高校不再用编制来死死捆绑老师,最大限度的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老师自身也会不断的学习提升,以保住来之不易的饭碗,老师群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教学的正能量。避免高校养懒人江西省实施的准聘长聘制的优势在于将“短期聘用制”与之前的“铁饭碗制”相结合,避免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和养懒人两个极端。“准聘期”的作用是辨识人才,“长聘期”的作用是宽容用才,使通过准聘期考核的优秀人才可以沉下心来从事长周期、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打破教师教学的局限性有编制教师可以做任课老师、辅导员、行政人员,无编制教师最多可以当任课老师,不可能成为行政人员的。从授课形式上,打破教师的教学的局限性,极大限度的调用所有的教师资源,打破资源垄断。编制被取消虽然高校教师手上不再捧着“铁饭碗”了但希望通过这项改革能把优秀教师手上的“铁饭碗”升级成为“金饭碗”你怎么看待高校教师打破“终身制”?来源:中国高等教育点击标题阅读往期文章精选【荐读】陕西一分钟【资讯】西安列国庆黄金周十大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榜首【荐读】2018年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TOP50【荐读】最新高铁格局,正在深度改变中国【赞叹】59岁女副教授,如何靠1分影响因子的文章斩获诺贝尔奖!【荐读】1949-2018,《人民日报》头版的国庆【荐读】我爱你,中国!【荐读】烈士纪念日,向先烈致敬!【悲痛】中国又一位巨星陨落!他临终留下的两张纸条,令人泪目!【荐读】钱穆
2018年10月1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预告】国际论坛:丝绸之路、古地图与地理知识交流

论坛信息第二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分论坛三:丝绸之路、古地图与地理知识交流论坛议程09:30-12:00第一专题:古地图与丝绸之路沿线地理知识的建构主持人:张晓虹
2018年10月11日
其他

【荐读】陕西一分钟

秦砖汉瓦,钟鼓雁塔千年文化,华夏精髓这里有中国南北分界的秦岭有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还有红色记忆薪火相传的延安《陕西一分钟》古今在这里交融
2018年10月10日
其他

【资讯】西安列国庆黄金周十大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榜首

据携程发布的《2018年国庆旅游预测报告》显示,西安位居“十大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第一名。国庆假日期间我市旅游市场秩序良好,无重大旅游投诉,无重大旅游安全事故。
2018年10月9日
其他

【荐读】刘津瑜:美国人文学科是怎样做学术评议的

文章导读我自己在哥伦比亚大学古典系读博士期间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中文的或英文的都没有,能否毕业、获得博士资格和是否有文章发表没有关系。虽然博士毕业的要求因学校因专业而各有不同,但人文学科通常对博士生不做发表文章的硬性要求。导师是否鼓励学生发表文章也因人而异。
2018年10月7日
其他

【荐读】2018年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TOP50

根据地级以上城市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人均旅游消费、旅游业比重、交通便利程度和旅游基础设施六个维度来进行评比,进而计算出中国旅游城市的排名,选出前50名进行展示。数据主要源自CEIC数据库,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以及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纵观前十名,与去年相比,前三名岿然不动,依然是北京重庆和上海。“帝都”北京作为祖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独占鳌头并不让人意外,其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基础设施都排在首位,旅游总收入达到5469亿元。山城重庆今年在抖音的帮助下大火了一把,旅游总人数达到54230万人,是接待游客最多的城市。上海排名第三,2017年接待游客达到32718万人,虽仅次于重庆,但只占重庆游客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上海旅游总收入为4470亿元,占上海2017年GDP的15%。稍有变化的是广州和天津排名互换,广州排在了第四名,而天津排在了第五名。广州地处珠三角区域,交通便利。2017年广州旅游总收入为3614亿元,仅次于上海。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广州有53个国家A级景区,例如长隆旅游度假区,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等。杭州比去年前进两名,挤在了成都和武汉前面,排在第6位。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近年不只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旅游业也不甘落后,国家A级景区扩展到91个,旅行社达到767个,有着丰富的旅游基础设施;人均旅游消费为1867元远远超过成都和武汉。除此之外,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成功举办之后,进一步将杭州推向世界。文章来源:商业排行榜
2018年10月7日
其他

【荐读】最新高铁格局,正在深度改变中国

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高铁已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已变成现实,高铁改变的不仅是不断刷新的“中国速度”,更为区域与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模式与机遇。高铁以高速、大容量、集约型、通勤化的特征,在中等距离的出行上具备极强的竞争力。高铁从无到有的十年也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十年,无数大中小城市因高铁而串联,人、钱、物在城市间、地区间的流向更加便捷和高效,高铁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中国城市的格局,借力高铁,一座座城市正在崛起。►
2018年10月6日
其他

【赞叹】59岁女副教授,如何靠1分影响因子的文章斩获诺贝尔奖!

【荐读】1949-2018,《人民日报》头版的国庆【荐读】我爱你,中国!【荐读】烈士纪念日,向先烈致敬!【悲痛】中国又一位巨星陨落!他临终留下的两张纸条,令人泪目!【荐读】钱穆
2018年10月5日
其他

【荐读】王汎森:学问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王汎森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作为一名从事中国近世思想、学术及文化史研究,同时又受到现代学术训练的历史学者,王汎森是一位现代学术的提倡者。然而,他也感觉“现代学术被逼着不再有以前传统学者所享有的那种‘召唤’。”不久前,在他来复旦大学讲学之际,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本报记者任思蕴见习记者李纯一
2018年10月5日
其他

【荐读】1949-2018,《人民日报》头版的国庆

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1963年1964年1965年1966年1967年1968年1969年1970年1971年1972年1973年1974年1975年1976年1977年1978年1979年1978年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发现了么,近四年左上角都是一样的。祝大家假期快乐!凑齐不易,欢迎转发
2018年10月2日
其他

【注意】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成果鉴定和结项有关规定

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鉴定和结项办法》,现将一般项目成果鉴定和结项有关要求说明如下:一、组织实施1.成果鉴定和结项工作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重点验收项目最终成果的质量和学术水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成果质量和创新性放在首位,注重实际价值,严把项目验收的质量关。2.地方高校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单位,中央部委所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以学校为单位,由各单位社科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二、申请与受理1.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为3
2018年10月2日
其他

【荐读】我爱你,中国!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们将千言万语化作一句生日快乐,我的祖国!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疆土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我们爱你灵动婉约的南方也爱你雄浑辽阔的北国长江黄河、三山五岳洞庭潇湘、苍洱毓秀我们爱你巍峨挺立的大山也爱你涓涓轻盈的秀水上下五千年岁月悠悠中华文明世代相延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生生不息亲如一家还记得英法联军在圆明园中点起的大火曾经积贫积弱的国度人们经历过无数苦难与屈辱你说要建立一个富强的中国而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屹立东方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可知道1936年柏林奥运会除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他中国队员均在初赛即遭淘汰你说要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而今中国人在世界赛场摘金夺银继北京奥运会之后我们很快还要在家门口迎来冬奥会不会忘中国曾在航天领域“单打独斗”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项目却被拒之门外你说要自立要自强而今神舟飞天,天宫对接我们靠自己的力量正式开启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不敢忘81年前卢沟桥的枪声宛平与北平不平,华北与中国告急南京南京,痛彻心扉40多天的屠杀,30万同胞罹难你说落后就要挨打而今人民军队正大步走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道路上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今天的中国巨轮远航,包容开放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在即共建“一带一路”让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今天的中国生态改善,绿意盎然50多年前的塞罕坝黄沙遮日、遍野荒芜如今已是百万亩林海满目苍翠今天的中国科技进步,风云际会人类迄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正瞄向深邃无垠的宇宙今天的中国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2018年10月1日
其他

【会议】中国古代都城考古新发现国际交流研讨会会议通知

在中国的文明长河中,许多城市做过统一或割据政权的都城。都城历来是一个政权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还是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是当时物质成就和精神文明的最高见证。都城遗址大多规模宏大,历代考古学者薪火相传地进行发掘和研究,近年来从文明早期的良渚、石峁、陶寺,到汉唐之间的长安城、洛阳城、建康城、邺城,再到封建帝国中晚期的辽上京、元上都、明中都,都有重要新发现和新的研究成果问世,有些甚至改变了我们对古代中国的看法。为此,拟于2018年11月在南京举办“中国都城考古新发现国际交流研讨会”,为各都城遗址一线发掘者和研究者提供交流平台,同时也向社会公众介绍中国古代都城考古的新进展。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新发现交流与研究”,诚邀各都城遗址发掘者和研究者参与交流,与会相关事宜现通知如下:一、会议组织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古代城市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南京市文广新局、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承办单位: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二、会议时间及地点1.会议时间:2018年11月11日至14日2.会议地点:南京市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三、会议日程11月11日下午:与会者报到。11月12日上午:开幕式及研讨(每位学者40分钟,点评人10分钟)11月12日下午:研讨(每位学者40分钟,点评人10分钟)11月13日上午:研讨(每位学者40分钟,点评人10分钟)11月13日下午:研讨(每位学者40分钟,点评人10分钟)11月14日上午:参观六朝博物馆及南京城市考古工地四、会议报名如有意参加此次研讨会,请将姓名、单位及联系方式发送至邮箱NJUCSA2018@163.com,我们将邮件发送会议正式邀请函,报名时间截止至2018年10月25日,联系电话025—89687839。参与会议研讨发言者需携带论文参会,论文截稿日期为2018年11月5日,投稿邮箱为NJUCSA2018@163.com,本次研讨会论文拟编辑成会议论文集出版。五、会议相关事宜1.本次研讨会不收取任何会务费。2.会议产生的住宿及差旅费由与会者自理,会议期间的交通费、餐费和考察费由承办方承担。中国考古学会古代城市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南京市文广新局
2018年10月1日
其他

【荐读】烈士纪念日,向先烈致敬!

今天是9月30日第五个“烈士纪念日”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日子近代以来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0万名烈士英勇牺牲他们用英勇和热血为后世迎来新生用生命和无畏捍卫过民族尊严或许我们无法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但那每一段英勇都不应被忘却总有一个时间节点能够唤醒久远的记忆让人们在历史的坐标里仰望崇高、砥砺精神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的斗争被逮捕后备受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1927年4月在北京遭军阀绞杀他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抗日名将吉鸿昌率部战斗至弹尽粮绝后被特务暗杀受伤,并遭逮捕临刑前,他写下气壮山河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方志敏率红军北上抗日于1935年1月在江西被俘他用敌人劝降的笔纸写下《可爱的中国》“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赵一曼1936年8月英勇就义,年仅31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给儿子写下遗书:“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最后孤身一人战斗几昼夜壮烈牺牲敌人割下他的头颅并剖腹检验发现他的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抗日将领张自忠曾参加徐州会战等战役1940年与日军作战时不幸牺牲牺牲前,他写下鼓舞士气的抗战书信“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和平年代不再有枪林弹雨和隆隆炮火但仍有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抉择你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请记住这些面孔吧是一个又一个他们为了我们的幸福而让自己归于沉寂他们共同的名字叫烈士!李敬忠
2018年9月30日
其他

【会议】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地缘关系学术研讨会二号通知

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地缘关系学术研讨会通知(第2号)由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主办,山西师范大学承办,山西省地理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协办的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地缘关系学术研讨会,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被誉为“华夏第一都”“华夏文明之源”的帝尧古都——临汾正在张开双臂欢迎您,山西师范大学地理学院的师生们热切期盼您的到来。为了方便您安排行程,现发布本次会议的第2号通知,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会议主题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二、会议内容1.政治地理学学科体系建构;2.中美朝韩地缘关系等国际热点问题的政治地理解读;3.“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缘关系基础;4.大国关系与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演变;5.中国与周边国家岛礁及海域争端的解决机制;6.地缘关系研究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三、会议时间、地点1.会议时间:2018年10月12-14日2.报到时间:10月12日全天报到3.报到地点:山西省临汾市●天鹅大酒店(五星级。注:因原定的红楼大酒店无法容纳参会人员规模,故改为天鹅大酒店)四、交通与住宿(一)交通及乘车路线1.凡乘高铁到达临汾西站者:临汾西站——天鹅大酒店,建议乘出租车前往,车费大约10元;2、凡乘普通列车到达临汾者:临汾站——天鹅大酒店,建议乘出租车前往,出租车费大约8-10元;3、凡乘飞机到达临汾者:临汾乔李机场——天鹅大酒店,可乘机场免费大巴或机场102路大巴到市区鼓楼北站下车(2-3元),然后乘出租车至天鹅大酒店,车费8-10元;4、凡乘长途大巴到达临汾者:临汾长途汽车站——天鹅大酒店,建议乘出租车前往,车费10元左右。5.凡因特殊情况需要接站者,请与会务组联系,我们将为您安排接站车辆。(二)住宿1.天鹅大酒店(五星级):位于临汾市向阳西路与滨河东路交叉处,特邀嘉宾及会议代表均下榻该酒店。2.房间及房费标准注:各位专家和代表原回执中预定的房间因更换酒店作废,请接到2号通知后重新填写回执确定住房类型并发至会务邮箱zzdlydygx@163.com,或发短信给会务组王蕾老师,电话:15035768259,短信必须注明:工作单位、姓名、性别、年龄、房间类型等。五、会议注册费用及支付方式(一)参会费用:参会者需缴纳会议注册费,一般代表1300元/人;中国地理学会有效注册会员1100
2018年9月30日
其他

【书讯】周亚著《晋南龙祠:黄土高原一个水利社区的结构与变迁》出版

近日,中心周亚副教授新作《晋南龙祠:黄土高原一个水利社区的结构与变迁》列入“田野·社会丛书”第二辑,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周亚副教授长期致力于社会经济史和环境史研究,本书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并得到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资助,是其十年来研究水利社会史的成果结晶。在此书出版之前,相关内容已在《史学月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山西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得到了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此书的出版,是我校20年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又一力作,也是中心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研究理念的新实践和新成果。内容简介:龙祠水利社区的结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间阶段性和地域特殊性,且每一个重大的变迁节点都是国家力量介入的结果;“地水夫钱一体化”原则、水利管理的精英化、上下游利益关系等要素的“固化不变”则是水利社区实现长期稳定的基本保障。本书充分利用田野调查中新发现的碑刻、水册、契约、档案等文献,从环境背景、水利开发、水利组织、水权形态、水利制度、水利技术、水利景观、区域互动等多个角度透视龙祠水利社区的结构,并在千年尺度中探求其变迁发展。将水利社会史的研究时限下延至集体化时期是本书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深入探讨了这一时期国家在水利工程、技术方面的成绩和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积极探索,同时也对工程质量、管理方式、传统文化等予以了深刻反思。作者简介:周亚,男,1982年3月生,山西长治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山西大学民间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1999年9月考入山西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2003年7月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入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学专业),2006年7月获历史地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9月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9年6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留校任教。工作以来,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多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目前主持2017年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附录:《晋南龙祠》后记后
2018年9月29日
其他

【注意】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获奖项目公示

2018年9月20日,经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评审委员会三轮投票评选,共有18项田野考古发掘项目荣获2016~2017年度田野考古奖。其中一等奖4项(含得票数相同的项目)、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现将获奖项目名单公示如下:一等奖1.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彭菲申报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时代:旧石器2.云南通海兴义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通海县文物管理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李小瑞申报单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时代:新石器、商周3.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凤翔县文化旅游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田亚岐申报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时代:秦汉4.四川渠县城坝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渠县博物馆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周科华申报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时代:汉晋二等奖1.浙江宁波大榭史前制盐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北仑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雷少申报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时代:新石器2.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天门市博物馆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孟华平申报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时代:新石器3.宁夏彭阳姚河源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马强申报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时代:商周4.新疆奇台半截沟镇石城子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田小红申报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时代:汉5.江苏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太仓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张照根申报单位:南京博物院时代:元三等奖1.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安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陈星灿申报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时代:旧石器、新石器2.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高陵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杨利平申报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时代:新石器3.山东章丘焦家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山东大学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王芬申报单位:山东大学时代:新石器4.福建明溪南山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傅宪国、周振宇申报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时代:新石器5.湖北武汉市黄陂盘龙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张昌平申报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时代:商代6.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樊温泉申报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时代:东周7.河南洛阳市伊滨区庞村镇白草坡村东汉陵园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严辉、张鸿亮申报单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时代:东汉8.江苏扬州市蜀岗古城南北城门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汪勃、王睿申报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时代:汉晋9.重庆钓鱼城范家堰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合川区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博物馆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袁东山申报单位: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时代:宋
2018年9月21日
其他

【书讯】《万物并作:中西方环境史的起源与展望》出版

未来陕西古籍资源将更“数字化”【荐读】谭其骧:中国历代政区概述【荐读】量地制邑,度地居民——中国行政区划幅员的历史变迁【荐读】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中国行政区划的划界原则看完记得点ZAN!↓↓↓
2018年9月20日
其他

【资讯】榆林学院明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 致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图片自榆林学院官网)西部网榆林讯(记者李明)今天(9月19日)上午,记者从榆林学院了解到,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核查,同意该校从2019年开始在材料与化工、农业(农艺与种业、畜牧)2个授权点开展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
2018年9月20日
其他

【重磅】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历史考古类立项名单

经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并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现将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名单予以公布,共613项。附件: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名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18年9月19日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2018年9月20日
其他

【悲痛】中国又一位巨星陨落!他临终留下的两张纸条,令人泪目!

活着的时候籍籍无名,但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国脊梁!9月14日那天,他走了,留下了10个字……这位在病床上插着氧气管,手上扎着输液针仍在坚持工作的人,叫李德威。倚靠在病床上的他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像个战士一样,顽强冲锋!弥留之际,他已经说不出话来,他躺在ICU(重症监护室)病床上几次用手势示意护士,想借用她手中的笔,可他的手也已经很难握住笔,但仍坚持着,颤抖地写下了“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10个大字。第一次写出来的字护士不大认识,他耗尽最后的一丝气力,又写了第二次……“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的不是自己,不是亲人,而是始终放不下的事业,和正在崛起的祖国!他临终未都能放下的固热能,是一种无污染的地热能源,固热能的发电利用率是光伏发电的5.2倍、风力发电的3.5倍,同时在获取地热能的同时还可降低地震及相关灾害的强度。固热能已经成为全球发达国家都在争分夺秒追逐和探索的新能源热点。经过近30年的研究、科考,他已经初步预测青藏高原、华北地区、东部南部沿海大面积存在优质固热能——干热岩。2018年,李德威在海南琼北今年3月,利用他的地学与地热理论,经过66天的钻探,海南琼北打出了中国东部第一口干热岩钻井。他的努力,已经为固热能的开发和利用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2018年9月19日
其他

【会议】2018年“一带一路”西安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函(二号)

——边疆朝贡制度的理论依据与思想特征【论文】段清波:论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论文】王永平:唐代长安的庙会与戏场【论文】王建革:19-20世纪江南田野景观变迁与文化生态【论文】孙周勇
2018年9月19日
其他

【书讯】马强著《历史审美与历史地理论集》出版

马强,男,陕西汉中市人,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蜀道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秦汉、三国、唐宋史),出土石刻文献、中国地理学史兼及史学理论等。学术兼职有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韩国《亚洲研究》通讯编委,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兼聘教授,重庆市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重庆市三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重点社科基地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西华师大)学术委员,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咨询专家,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武则天研究会理事,中国唐史、宋史学会会员。2007年与2015年曾在中央电视台十频道《地理中国》担任三国文化节目主讲嘉宾。出版《汉水上游与蜀道历史地理研究》、《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知研究》、《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审美与历史地理论集》、《出土唐宋石刻文献与中古社会》等六部学术著作。问师求学漫漫路,耕耘坎坷总是情
2018年8月17日
其他

【荐读】钱穆 : 我坚信我们的民族,还有其更伟大光明的前途

未来陕西古籍资源将更“数字化”【荐读】谭其骧:中国历代政区概述【荐读】量地制邑,度地居民——中国行政区划幅员的历史变迁【荐读】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中国行政区划的划界原则看完记得点ZAN!↓↓↓
2018年8月17日
其他

【荐读】王小波:有些崇高比堕落还要坏

一种编写生活的脚本,另一种去演出这些脚本。前一种人是古代的圣贤,七十年代的政工干部;后一种包括古代的老百姓和近代的知青。所谓上智下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这个意思吧。
2018年8月16日
其他

【大家】王子今:文化史视角下的秦直道考察

秦王朝统治时期,是中国交通事业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历史阶段。而秦始皇执政后期规划发起的直道工程,在中国古代交通史册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对于秦直道,除了关注其交通史、工程史、行政史方面的特殊意义之外,从文化史视角考察,也可以有重要的发现。司马迁保留的文化史记忆正是由于《史记》“纵”“横”“全体”的文化史观察,才保留了有关秦直道珍贵的历史记忆。《史记·秦始皇本纪》写道:“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又《史记·六国年表》:“(三十五年)为直道,道九原,通甘泉。”秦始皇去世,秘不发丧,车队经直道返回咸阳,“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中国历史文献汗牛充栋,而只有司马迁留下了有关秦直道的明确记载,这得益于他亲身行历直道的体验。《史记·蒙恬列传》写道:“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尊重和珍爱“百姓力”的伟大学者基于独特历史感觉和文化立场发出的洪亮声音,伴着踏行直道的沉重脚步,形成远彻千百年的影响力。若无司马迁对于秦直道出自极开明的文化史理念的关切、考察与记录,后世可能永远无法得知这一交通史上伟大道路工程的存在。秦直道规划的文化史背景秦直道规划的直接动机应是策应蒙恬部队在北河的军事进取,实现“河南地”与秦王朝重心地区的高效率交通。然而“千八百里”“直通之”的设计,或许也有特殊的表现神秘主义意味的文化理念在起作用。秦直道通行的重要路径在子午岭上,而咸阳以南越过秦岭的交通干线子午道循子午谷南行,沿线有直河。“子午”快读与“直”音近。子午方向在古人的意识中,具有今人不易理解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西汉王莽的政令看出一些端倪。《汉书·王莽传上》记载:“(元始五年)其秋,(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汉平帝的皇后是王莽的女儿,7岁时因王莽“秉政”的权势,强行“配帝”,当时平帝年仅9岁。按照汉代社会上层的婚姻制度,王莽的女儿只能“待年”才能实现正常夫妻生活。所谓“有子孙瑞”,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时年十四,始有妇人之道也。”一条道路的开通和“皇后有子孙瑞”的关系,暗示“子午”的方向,与生育、生殖相关,即有生命象征的含义。张晏的解释是:“子,水;午,火也。水以天一为牡,火以地二为牝,故火为水妃,今通子午以协之。”颜师古说:“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汉道者,名‘子午谷’。又宜州西界,庆州东界,有山名‘子午岭’,计南北直相当。此则北山者是‘子’,南山者是‘午’,共为‘子午道’。”颜师古将子午岭与子午谷联系起来考虑,以为“共为‘子午道’”的意见,给我们有益的启示。这一认识为后世学者所承袭。如康熙《陕西通志》卷三《山川·庆阳府合水县》“子午山”条:“直南直北,随地异名。南有子午峪,北有子午岭。”又道光《鄜州志》卷一《山川》“子午岭”条写道:“子午岭。州西二百里,与终南子午谷相对。……秦直道在此。”秦直道沿线还有另一处重要的神秘文化存在,即位于甘泉的“匈奴祭天处”。《史记·匈奴列传》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径路神祠在雍州、云阳县西北九十里甘泉山下,本匈奴祭天处,秦夺其地……”“匈奴祭天处”和华夏人祭黄帝处,因直道彼此联系,是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而“径路神祠”一语如果来自意译,则“径路”与“直道”义近,也是耐人寻味的。秦直道交通的文化史意义
2018年8月16日
其他

【赞叹】当《故宫十二美人图》遇上新科技

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一套清宫旧藏美人图,共12幅,是由清初宫廷画家创作的工笔重彩人物画。每幅尺寸相同,均纵184厘米,横98厘米,绘在品质精美的绢底上。以单幅绘单人的形式,分别描绘12位身着汉服的宫苑女子品茶、观书、沉吟、赏蝶等清娱情景。这套图原是圆明园“深柳念书堂”围屏上的装饰画。雍正帝昔时对这套图屏十分赏识,为了妥帖保管,传旨将它们从屏风上拆下。不仅如斯,《清档》记:雍正十年(1732年)八月间又传旨将拆下来的这12幅图“着垫纸衬平,各配做卷杆”藏于宫内。如今故宫著名的《十二美人图》,古装美女们贤淑文雅了几百年后,也不甘寂寞地投入现代生活了!由设计师在图片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让静态古画中的深宫美女“活”了起来。下面就来一起欣赏吧!▼烘炉观雪图仕女临窗而坐,轻掀帐帷,观雪赏梅。户外翠竹披霜带雪,遇寒不凋,显现出固执的生命力;白色腊梅则以“万花敢向雪中击,一树独行全国春”的风味尽情绽放。梅花不仅是闻名的观赏花,又以花分五瓣,而拥有“五福花”的美称,被人们用以寄意幸福、长命、吉利。暮然回首,发现早已越时空。▼倚榻观雀图室内仕女斜倚榻上,把玩着合璧连环,室外喜鹊鸣叫喳喳,女子目视喜鹊,不觉入神。画家意在表示冬去春来,女子观赏喜鹊时的愉悦心境,但却不自觉地将宫中女子精力空虚、孤寂压制的表情溢于画面。背屏上书满了“寿”字,虽有祈寿延年之意,却也不敌“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祈盼。若问闲情都几许?心思都在表情里。▼▼▼捻珠观猫图仕女于圆窗前危坐,轻倚桌案,一手娴雅地捻着念珠,正观赏两只游玩顽皮的猫咪。此图的取景面很小,仅透过二分之一的圆窗来描绘繁复的景色,但因为画家参用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将远、中、近三景放置得有条不紊,从而扩展了画面空间的纵深感,显得意韵悠长。窗下钟声滴答,近处猫咪玩闹,光阴便在这似有似无中悄悄流逝。葡萄美酒夜光杯,拖稿又被编辑催。▼▼▼博古幽思图仕女坐于斑竹椅上垂目沉思。身侧环抱着陈列各类器物的多宝格。多宝格上摆放的各类瓷器,如“仿汝窑”瓷洗、“郎窑红釉”僧帽壶,以及青铜觚、玉插屏等,均为康熙至雍正期间最流行的陈列器物,具有典型的皇家的富贵气派。这些器物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真实性,也映衬出仕女博古雅玩的闺中情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VR
2018年8月15日
其他

【往事】亿里:听老爸讲的抗日故事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家都在写着属于自己的纪念性文章,学历史的我总也想写点什么。打开自己的抗战记忆库,发现里面东西不少,只是缺乏干货。书本与课堂上学的、小说影视剧中看的都是别人的,不新鲜。只有老爸给我讲的抗日战争时期的那几个故事,似乎还有点意思,与报刊上的不太一样。好吧,那就写出来贡献给大家,题目就叫:听老爸讲的抗日故事。一、老日头来了这个故事发生在新庄寨,就在日本鬼子来的那一天。1938年,鬼子进中原,咱新庄寨(我们行政村的乡镇所在地,现在为安徽省萧县新庄镇政府所在)就是日本先头部队经过的地方。那时候从河北(丰县与萧县以黄河故道为界,丰县辖河北,萧县管河南,以前均属于徐州府)梁寨到黄口有官路(土公路),中间的站点就是咱新庄。官路经过咱庄东地里,我就在那亲眼看到过过日本兵呢。记得是春夏之交,我和前门油店你四大爷一起到东大窑那儿割草。我抬头向东北看的时候,见官路上一片黄色,还动着,像过蚂蚱(蝗虫)一样。就说:四哥你看,咋恁多的蚂蚱。你四大爷一看,马上拔腿就跑,嘴里喊着:老日头(我们那儿老人对日本人的称呼,意思似乎与日本鬼子差不多)来了,快(跑)。原来那不是蚂蚱,是走在东官路上的大队日本军人,他们穿着黄军装,戴着大沿帽。我赶紧跑啊,连盛草的槎头都没顾上背。我们幸运地跑开了,新庄寨里的王三羔(可能是小名,我们家乡称男孩为羔,骂人的话就是王八羔子;三羔即第三个男孩子,跟二妮为第二个女孩子一样)就被老日头给抓住了,还差一点就送了命。原来日本军走到了新庄寨,想核对一下行军路线,就抓住了他。翻译官问:这里是啥地方?三羔说:新庄寨。日本军官盯着手里的地图看了又看,带着怀疑的口气命令说:再问一遍。你问多少遍,三羔都说这儿是新庄寨,没错。老日头又问:那顺河集在哪儿?三羔说:知不道,这里没有,没听说过。按老日头的行军路线,这里明明就应该是顺河集,地图上标着呢。这个年青人为何却说不是呢!日本军官想,他是不是中国人的奸细,想引我们走错路,于是命令把三羔绑在了寨门口的大树上。翻译官上前就给三羔几个大耳刮子,还说:快说实话,不然皇军会砍你的头!王三羔哪见过这阵势,老日头的东洋刀在他面前晃来晃去,早知道情况不妙,就是不知道原因为啥,吓得尿了裤子,眼泪直流,后来连话也说不清了。这时候三羔的二大爷来找他,仗胆走过来,向翻译官问清原因,马上说:绝对误会了,千万别杀人!原来新庄寨西北二三里就是原来的聚落,因位于故黄河内外两堤套内,故叫顺河集。二十多年前搬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建成了新庄寨。那里早成了庄稼地,三羔年纪小,咋知道这些呢。说清了这些,老日头最后还是把王三羔放了。本文提到的地名分布及路线示意图王三羔被他二大爷从东洋刀下救出来的这事好像不是瞎编的,不仅有名有姓,而且附近好多上年纪的人都知道。我常常给我的研究生讲这个故事,它说明日本人近代化走在了我国的前头,曾派人到中国内地用先进的方法测量编绘了地图,后来在侵略中国时就派上了用场,据说日军用的地图比中国军队还详细呢。这个故事中日军用的地图确实详细到了很具体的村庄,也可以证明上述说法还是有依据的。同时还可以知道,我们所学的历史地理专业还是有用的,王三羔差一点丢了性命就因为不知道二十几年前的村落变化,而他二大爷能够救他则因为多了这点知识。二、跑反第二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庄上,我爷爷还出场了成为主角之一。抗战时老日头占领咱黄口七年多,在黄口车站驻扎一个小队,修了个炮楼子。老日头平时就在营地训练,对周边老百姓祸害不大,而他们一出动,中国人就大祸临头了。带领维持会扫荡八路军与便衣队不用说,就出来一个日本兵就会有不小的动静。这天有一个老日头出了黄口向北走,谁也不知道他要干啥,老百姓都害怕了,赶紧跑反。啥叫跑反呢?就是为避兵匪之祸,大家扶老携幼,带上能带的值钱东西向“北堰子”跑。那里是堵塞黄河决口时留下的夹堤子,形成大片低洼地,有望不到边的芦苇荡,好葬身,解放后建成了新庄水库(我们经常去游泳、摸鱼)。妇女还要换上破烂衣裳,年轻漂亮的还不忘在脸上抹一把锅灰。咱这叫“跑反”。那个年代兵荒马乱,跑反是常事,大家都好像习惯了。张庄的跑到了华楼子,花楼村的人一听说“老日头来了”也赶紧跑啊,咱庄的人也都跟着向“北堰子跑”啊。我们村叫关老庙,在黄口镇正北九里左右,向北还有一个村庄就到“北堰子”。你说这样一直跑下去也不是个事,听说就是一个日本人。于是你爷爷就充胆大的,叫上一个伙伴留下来,在咱村头迎着了那个老日头,问他干啥来?不知道他们如何交流的,反正老日头也没有啥事情,就是出来瞎转悠,走了好几个村庄见不到人,也就一直走过来了。你爷爷说:那就到俺家喝茶吧。也快晌午(中午)了,我们给你做饭吃,别再向前走啦。于是叫人来打酒杀鸡,赶紧炒菜做饭。你爷爷招呼着他在庄里转了转,还看了咱庄上的关老爷庙,就坐下来喝酒吃饭。老日头可能喝了,一斤都不够,喝到下午三四点,老日头似乎喝醉了,走不动了。最后是你爷爷套了一辆大车,把他送回黄口的。记得当时听了这个故事,我还问:那我爷爷这不是干了汉奸的事情吗?老爸说:那可不是。不这样的话不知道老日头走到哪,他要是发脾气了,还不知会干出啥坏事呢。老乡们还都感谢你爷爷呢,知道没事了大家就可以回家干活了,也不担惊受怕了。你爷爷后来说:我可是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啊。咱家有杆土枪,就在院子的秫秸圌子里,那要是被老日头发现了,不光我活不了,咱全家也都会玩完。我想了一会又说:鬼子就一个人,后来还喝醉了,那为啥不用䦆头啥的磕死他算了?他们可是侵略军啊。我爸严肃地说:鬼子可不敢惹!杀他一个他们会灭你几个村庄的。你不知道,黄口东面的黄庙、孙庄那几个村庄就被老日头围剿过,杀了不少人,差不多就是杀光烧净。后来我从《萧县志》所载的“日军暴行”一节上,果然看到了
2018年8月15日
其他

【论文】郜峦等: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研究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强调的是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空间”和历史学的基本概念“时间”有机结合起来。历史地理学家卡尔·苏尔(Carl
2018年8月15日
其他

【大家】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什么?

楼先生说,最近几年,我们都在强调文化自信。但是近百年来,我们对于自己文化的自信实际上是有所丢失的。他认为,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对文化有所了解。如果我们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意义,要想建立起文化的自信就很困难。楼先生说,我们对于文化的认识,不要总是以简单的、绝对的好与不好、先进或是落后来判断。不同的文化,都是一种历史的、区域的产物。文化的区域性是很强的。不同的区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需要互相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才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只有多元,才能够推动文化之间的互动,彼此取长补短。同时,文化也需要变化,需要一种内部的认同。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吸收,都要保持它自己的主体,否则就会沦为其他文化的附庸。中国文化历来都是一个多元的、包容的文化,在形成自己主体的根基上,吸取其他文化有益的部分来发展自己。简单来讲,中国文化跟世界其他文化的最大区别,就是中国文化是以向内为主的,而其他文化是以向外为主的。中国文化注重于人自身。人既是万物的一员,又与其他万物很不相同,是最特殊的一员。其他万物在自然中生存,它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被规定了的,没有多少主体性、主动性可言。唯有人在万物之间具有相当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中国文化常讲“人为贵”,“贵”就是贵重、重要。中国人常把天、地、人三者并称。天地是万物的根源,天生地养,把人放在天地之中来认识。中国文化认为,天、地、人都不是外部世界的某一个力量创造的。天地自身的变化就有了万物,就有了人。人因其主体性、主动性,可以与天地并列,“赞天地之化育”,参与到天地万物的变化中去。《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天有其时”,“时”就是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的德性,就是因四时而生万物。“地有其材”,地的德性就是养万物,自然形成一个相互循环、自我养育的环境。“人有其治”,“治”就是治理。人在天地万物之间,就要参与到天地万物的变化之中去。一、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色是管好自己、管住自己楼先生问道:我们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是由什么来支配的?用中国传统的说法来讲,就是“心”。我们的心怎么想,我们就怎么去讲、怎么去说。当你成为一个人以后,支配你肉体的活动都是你的思想、你的心。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心念很重要。一念之差,就会万劫不复。我们需要端正自己的心术。《礼记·礼运》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人在天地之中的位置,就像心在人体上的地位。人是集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精华而成的。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让天地万物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所谓“天人感应”,天地本有自己运行的规则,但人去干预以后,天地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人是很渺小的,但他又能对整个万物的变化发生作用。道家讲顺应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就是告诫人们要认识万物自身发展的趋势,不能按照人类的想法去随意改变。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又有内在的和外在的关系。在中国文化中,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生成的,不是造物主造出来的,物与物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内在的关系,体现为生命之间的血脉联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之间,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向内”而不是“向外”,强调任何事情都要反求诸己、反躬自问。古代的射礼,就包含了一种人文的意义。在射礼中,射中与否,都取决于自己的身心是否端正。射礼本身是一个正心的过程,告诉人们要保持自己的心正,不能怨天尤人。中国的教育传统是“为己之学”。《论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荀子》说,“为己之学”就是君子之学,就是“美其身也”,让自己的人格更加完美。为己之学,就是“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过程。而“为人之学”,就是“以为禽犊”,把学习当做一种积攒财富的手段,然后拿着这些财富去做交易。荀子讲,为人之学没有对人生发生任何的作用,只不过是贩卖家而已。中国文化认为,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提高自身。《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文化又是一种“修身文化”。《大学》有“三纲领”、“八条目”。“八条目”其实是一个修身过程。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把它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部分。小学的年龄段是8-15岁,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日常的生活规范)和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六艺);15岁之后入大学,学习的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这是对“八条目”的简化与总结,强调把自己“修”好,才能“治人”。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色,是管好自己、管住自己。二、儒教是“宗教”吗?中国文化以人为本,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但真正的人文精神的含义是什么?《周易·贲卦·彖传》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最初是与“天文”相对的。“天文”就是天以刚柔交错而呈现的状态,“人文”就是人以文明以止而呈现的状态。中国文化中的“人文”其实与西方文化中的“神文”相对。西方的文化,尤其是中世纪的文化,是以神为主的,一切以神的意志为转移。西方近代历史上的3次改革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都力图冲破神的文化,而建立人的文化。如果我们用西方宗教“造物主”的观念来观察中国的文化,那么我们会认为,中国文化中是没有“造物主”的观念的。“敬天法祖”才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国人把祭祀天地的权威都推给了天子,由天子履行祭祀天地的权利,而普通百姓则是以祭祖为主。在上个世纪初,很多人都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宗教,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康有为则不以为然。在欧洲游历后,康有为认为中国变法的失败,在于中国人缺少能够统一的精神力量(宗教信仰),提出需要一种宗教来团结国人,即“以孔教为国教”的观点。但在当时遭到一片反对。有趣的是,章太炎虽然反对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的说法,但他也认为中国需要一种宗教信仰,提出了“以佛教为国教”的看法。楼先生认为,康有为的认识很有意义和价值。中国的孔教和西方的耶教很不一样。前者围绕着人展开,是一种人道宗教;后者围绕着神展开,是一种神道宗教。楼先生认为,我们对于“宗教”概念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宗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不一定要有一个造物主的信仰才算是宗教,更不一定是一神的信仰才算宗教。简单说儒教是宗教当然不对,因为它的文化样式就不一样。古代的文化样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而我们今天的文化是一种分科型的文化,把文化分成科学、宗教、哲学、艺术等等门类。但在古代,宗教、科学、艺术、哲学往往是混融在一起的。所以,简单认为儒家就像今天的宗教那样,很单一的话,当然是不可取的。但如果认为,儒家里没有宗教的内容,也是不对的。儒家教导人们不要忘掉祖宗,不要忘掉天生地养,就像西方文化中教人不要忘记上帝造人一样。中国文化认为,做人不能忘本,做人要有感恩心,要有敬畏心;而做了坏事,就要受到天谴和祖宗的惩罚。从这个角度讲,二者是一样的。但中国文化不是建立在离开我们世界的、在我们世界之上的一个造物主的信念上,而是建立在我们的世界之中。中国文化强调人的自觉,由人的自觉落实到人的自律。而这一点,在儒家的身上体现最为明显。三、发扬中国文化的自觉自律精神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强调“仁”的概念。孔子之所以强调“仁”,是为了挽回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状态。怎么挽回呢?就是把你一切的行为都回到周礼上去,回到原原本本的“仁”。《荀子》说:“智者自知,仁者自爱。”《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就是自爱。只有自爱的人,才会去爱人,也才会被人爱。一切都要从自身做起,才是中国文化自觉自律的理念。自觉自律,也是一种道德的观念。在先秦时期,“道德”是与“仁义”相对的。道德是一种天性,而仁义是一种规范。在某种意义上讲,仁义也就是一种修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能够把内心的质朴与外在的修饰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外在的表现都是内心本质的一种表露。文明以止,也就是要通过外在的教育,让人明白“止”的道理。所谓的“礼”,它的作用在什么地方?“礼别异”,就是通过礼,让我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状态及区别。人与人是平等的,但不等于人与人的身份是一样的。我们要通过礼来认识不同的身份,还要认识到不同身份背后担当的责任和义务。作为父母,“生而养,养而教”就是他们的责任;作为子女,“父慈子孝”,对应的责任就是孝(还包括顺、敬等)。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楼先生认为,魏晋玄学家王弼对“孝”的定义最为妥帖:“自然亲爱为孝。”孝是一种自然亲爱的伦理。相比于西方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强调职责,强调尽伦尽职。教导人们通过礼乐教化明白自己的身份,然后按照自己的身份去尽自己的职责。人类不仅需要自我管理、自我节制,还需要把这种管理与节制扩之于万物中。谈到北京的变化,楼先生戏称自己是“北京水资源匮乏的见证人”。1955年,他到北大求学,那时的海淀区,还随处可见水塘。而现在,很多水塘都消失了。现在我们强调“生态伦理”很重要,但楼先生还一直呼吁要建立“科技伦理”。什么是“科技伦理”?就是在我们人有能力去做的时候,还要考虑该不该做。要更多地考虑到我们跟万物的关系,考虑子孙万代的事情,考虑到能不能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人的自我认识问题,也是一个科技伦理的问题。我们人要有一种自觉性,也需要发扬中国文化的自觉自律精神。人文文化,还可以相对另一面来讲,就是物文文化。物文文化,就是一切以物为中心。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引起了西方很多人的思考。人从神的光环下站出来了,本来应该更理性。可是,人怎么能做这样没理性的事情,去发动战争呢?一切战争最后的目标,不就是争夺资源和财富吗?为了争夺资源财富,人类可以互相残杀,做出非常不理性的事。人的自我主体丢失了,变成了物的奴隶。有的学者提出:我们现在还应举起人文主义的大旗,被称为“新人文主义”。也就是要重新树立人的主体性,回归自我。但真正要做起来,却是很困难的事情。来源:网络。点击标题阅读往期文章精选【大家】葛剑雄:一带一路的历史被误读【大家】韩茂莉
2018年8月13日
其他

【悲叹】千年佛像被修复成“喜洋洋”: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发布文章,讲述了四川安岳地区古代佛像的保护现状,十分堪忧。安岳地区的石窟佛造像大多建于唐宋两朝,现在却被当地文物部门“修旧如新”,变成了动画片里“喜洋洋”的既视感。内容如下:四川安岳石窟
2018年8月13日
其他

【荐读】要申报2019年教育部课题?这31个关键问题必须搞清楚!

未来陕西古籍资源将更“数字化”【荐读】谭其骧:中国历代政区概述【荐读】量地制邑,度地居民——中国行政区划幅员的历史变迁【荐读】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中国行政区划的划界原则看完记得点ZAN!↓↓↓
2018年8月13日
其他

【论文】黄兴涛: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

近十年来,美国的“新清史”研究颇有影响,也的确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它强调满人在清朝的某种主体性地位,注重从满人主体性的角度来研究清史,对于丰富清史研究的意义不言自明。但在正视清朝历史这一独特性的同时,也不应走到另一个极端:有意无意地轻忽乃至淡化其大一统国家的“中国性”,更不能将两者简单化地对立起来。笔者以为,从满人的主体性视角出发,探讨一下有清一代满人的“中国认同”问题,对认识“新清史”所涉及的相关史实应该不无助益。一、问题意识的由来与满人“中国认同”之确认清代满人是否认同与如何认同“中国”,这在以往的国内学术界似乎不成问题,至少不是什么有意义的问题。但对于美国“新清史”来说,这却无疑是一个需要明确提出并给予认真回答的重要问题。因为在被称之为“新清史”的学者当中,喜欢像罗友枝(Evelyn
2018年8月13日
其他

【大家】葛剑雄:一带一路的历史被误读

《政府工作报告》有个重要规划,就是“一带一路”的建设。“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这个规划提出后,一方面大家热烈响应,另一方面,好像实际动作也不多;一方面,得到有些国家的热烈回应,另一方面,也有些国家提出质疑,甚至认为中国是否要搞新“马歇尔计划”,搞扩张。我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历史。很多问题,无论是经验和教训,历史上都出现过,至少可以成为我们未来发展的借鉴。另外,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丝绸之路的历史真相是什么,很多都是从教科书、影视作品或者新闻报道中形成对丝绸之路的概念的。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也不是中国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对中国的丝绸有需要,才形成了丝绸之路。所以查中国的古籍,是找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词的。1860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中亚考察,提出“丝绸之路”概念。他结合考察情况,又对照中国历史,提出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存在着这样一条丝绸之路。公元前二世纪,张骞通西域,开了这条路。但这如果仅仅是一条交通路线,在张骞通西域以前,早就存在了。比如说,公元前16-11世纪的商朝,在河南安阳发现的妇好墓里,发现的玉器就是昆仑山的和田玉,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存在着从新疆到内地的交通路线了。张骞通西域,是有向导的,并不是他开的这条路。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贸易。当时汉武帝为了打败匈奴,他想派张骞去现在的阿富汗一带去跟大月氏联系,大月氏本来在燕山这一带的,后来是被匈奴赶过去的,跟匈奴有世仇,因此汉武帝希望能联合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但张骞被匈奴扣住了,一呆呆了十年,后来逃脱,来到大夏,找到了大月氏。但大月氏已熟悉了这里的生活,不想再打仗了。张骞呆了一年多,用历史书上的话说“不得要领”,就回来了。这时,汉朝已经打败了匈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带了很多人,浩浩荡荡,也带上了中国的丝绸、金银财宝,沿途散给这些小国,巩固汉朝对这些小国的影响。后来中亚、西亚的人发现丝绸是好东西,然后把丝绸带到了罗马帝国。罗马那边有钱,但没有丝绸,所以有非常强大的需求。因为丝绸适合长途贩运,并且利润高,所以李希霍芬把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为了贸易和利润开辟过这条路。这些历史现在有些人不清楚,还以为是中国人为了卖丝绸才开了丝绸之路。即使在这以后,中国也从来没有通过这条路输出丝绸。在这之后,每当有战乱,或者西方的需求变小了时,这条路也就不通了。因此从有了这条路后,往往是通的时间短,断的时间长。因为当时的自然条件恶劣,而运输代价是很高的。到了安史之乱,唐朝从中亚节节败退,一直退到长安附近,丝绸之路基本上不存在了,变成了中亚内部的一条路。而这时,阿拉伯人掌握了航海技术,到了广州、宁波这些地方。海运一通,丝绸之路的价值就没有了,因为海上运输量大,除了丝绸,还增加了茶叶、陶瓷等日用品。所以丝绸之路并不是始终都有那么多的价值。现在的形势和当时完全不同。现在建设“一带一路”的主要动力来自我们自己,如果没有对方的配合,没有对方的需求,这个经济带能建设起来吗?新疆外面现在是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如果这些国家没有需要,不跟你配合,你建得起来吗?他们就是需要,是不是只有从中国才能获得呢?他们的油气是不是只能卖给中国呢?所以说,因为历史上曾经有过繁荣的丝路经济,所以现在就一定能够复兴,这是错误的。比如我们已经在阿塞拜疆建了油管,但这油管还要通过中间的国家,如果我们还要跟更远的国家建立经济带,还是需要跟途中经过的国家和地区全面协调。还有就是要有双赢的思路,如何让对方有相应的需求,共同得利,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古代的丝绸之路,再现辉煌。丝绸之路畅通的前提是中央王朝的统一和控制。汉朝没有控制中亚,匈奴人就会把路截掉,西汉鼎盛时包括今天的新疆,也包括新疆境外的巴尔喀什湖,这就能畅通了。东汉就出现了对西域控制三通三绝,三次畅通过,三次又断绝过。唐朝对西域的控制不止新疆一带,而是远到中亚,甚至西亚,所以可以牢牢地控制。我们今天要建丝路经济带,我们要不要有战略控制能力?一旦对方发生毁约或者动乱,我们怎么办?这里不是没有教训的。当初我们在利比亚援建那么多项目,2003年,我到利比亚亲自看了中国援建的输水管道项目,等到利比亚动乱,我们匆匆忙忙撤退,留下的被战乱毁了、被抢走了,到现在也不让恢复。我们现在怎么保证丝路经济带建设项目的安全,如何不因对方或中间的问题而损失?去年吉尔吉斯斯坦一批人闹事,我们200多辆集装箱卡车被抛在路上。我们现在建缅甸输油管道,已经建成了,如何保证它的安全呢?现在斯里兰卡政权更迭,不确定的因素就来了。我们国家一直强调不干涉别国内政,但人家干涉你的内政啊。如果我们的丝路经济带没有得到对方的认同,我们该怎么办?有没有预案。我们有没有促使他们向有益于我们的方向发展的措施,有没有安全的底线?比如美国的外交政策非常明确,保卫海外的交通线,很直接。我们如何确保丝路经济带的成果,维护我们正当的权利?我这次提了个提案,建议国家从现在开始建立“一带一路”的培训系统。现在连一些领导、专家都不明白,先对相关的领导、专家、企业培训有关“一带一路”战略的考虑、相关的历史背景,相关的政策等,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东西,再由这部分人逐渐扩大到从业人员和公众。此外,还要多向公众包括境外的人解释,不能光搞些空洞、甚至是错误的宣传。比如我看到有幅漫画,画的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运了各种各样的物资,这是不可能的,运丝绸之外的东西是赚不到钱的。这样时间长了,就会对公众误导,也容易让境外的人产生“马歇尔计划”的联想。这不是偶然的,而是跟我们自己说的话有关。(本文经过电话采访,由葛剑雄先生口述,薛莉整理。葛剑雄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2008年当选为第十一届中国政协常委。)来源:网络。点击标题阅读往期文章精选【大家】韩茂莉
2018年8月12日
其他

【赞叹】这些自掏腰包到中国沙漠植树的日本人,他们想干什么?

在日本,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内蒙古的沙漠,在漫漫黄沙中播撒和平友谊之种。自1991年成立以来,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已组织超过1.2万人自费赴内蒙古种植约410万棵树,为中国治理沙漠做出了积极贡献。1日本老人与中国沙漠的300万棵树距北京约600公里,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境内、库布其沙漠腹地,有一个地方叫恩格贝。27年前,这里荒凉贫瘠,30万亩土地不见人烟;27年后的今天,这里风景秀丽,人们争相观光,成为知名的生态旅游区。这个沙漠里的绿色奇迹与日本老人远山正瑛和他带领的数千名日本志愿者密不可分。远山2004年2月去世,享年97岁。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他就着手中国的沙漠绿化研究。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远山被聘为恩格贝沙漠开发示范区总指导,并组建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在中国治沙十余年,老人的足迹遍布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地,带领7000多名志愿者植树约300万棵。远山在日本大力宣传治沙的意义,鼓励更多日本民众到中国植树。1998年他荣获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2001年荣获联合国“人类贡献奖”。远山去世后,大批日本志愿者继承他的遗志到中国植树,每年约有300名志愿者报名。记者近日走访了远山曾工作和生活过的日本鸟取县。鸟取市企画推进部文化交流课主任山田雅一告诉记者,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每年都组织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到库布其沙漠植树,今年的绿化活动分别在7、8、9月开展,每次活动持续6天,人均费用为17.8万日元(约合1万元人民币),全部由个人负担。山田介绍,2007年鸟取大学、鸟取环境大学和鸟取县政府等共同成立“库布其沙漠植树活动支援会”,每年组织学生到库布其沙漠植树以传承远山先生的精神,促进日中友好。2通过在中国植树为侵略历史道歉“日本曾对中国发动过侵略战争,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远山先生一直感到非常悲痛,所以在晚年希望通过在中国植树为侵略历史道歉。”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理事石田敏光告诉记者。石田早年曾跟随远山到中国植树,在他的眼中,远山先生是一位坚韧不拔的实干家。“远山先生常说,研究治沙理论的人太多,而真正实干的人太少,所以他坚持身体力行,种更多的树。”事实上,远山很早就与中国结缘。1935年他来到中国留学,研究农耕文化和植物生态。次年,他在库布其沙漠购买了一块沙地以作研究之用,但日本随后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打乱了他的计划。石田介绍,远山认为战争不能重演,日中之间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从鸟取大学退休后,远山便将自己的后半生都投入到中国的沙漠绿化事业之中。对于植树,远山有自己恪守的一套科学理论。他对树坑的深度、宽度、树苗之间的距离以及土壤的松软程度等都做了详细规定,要求志愿者们每个细节都不能出现偏差。不仅对他人如此,他对自己更加严苛,坚持每天种树10小时。为了支援种树,他甚至变卖了在鸟取县的多处房产,在日本的电视台、大学、社团大力宣传,为募集来中国治沙的资金奔走疾呼。正是在远山的感召下,包括石田在内的一大批志愿者前赴后继,坚持年年到中国植树,让绿色成为中日友好最动人的底色。3“沙漠之父”的最后一平方公里沙丘在日本,远山被誉为“沙漠之父”。因为在他的长期努力下,日本漫长海岸线上24万公顷的沙丘得到有效治理。为了让人们铭记绿色的来之不易,远山特意留下了一平方公里沙丘作为教育基地,供人们参观学习。在鸟取县东伯郡北荣町的一块田地里,石田对记者说,5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沙丘,在远山先生的治理下,现在种植了山药、西瓜、葡萄等农产品,鸟取县人民一直感谢他。作为荣誉市民,远山的照片至今高挂在鸟取市政府的大厅内。远山曾执教的鸟取大学里也立着纪念他治沙功绩的石碑。鸟取大学前任理事岩崎正美曾多次跟随远山到中国考察。回忆起和远山一起工作的日子,岩崎说,劳作时的远山一直是头戴旧遮阳帽,身穿黄工作服,脚蹬高筒雨靴。即使在耄耋之年,他依旧以身作则,温暖和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鼓舞着如今的年轻志愿者们。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岩崎说,希望日中两国能够培养更多治沙人才,加强在环保领域的合作,续写日中友好的绿色篇章。来源:新华社点击标题阅读往期文章精选【荐读】天亡大明朝!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瘟疫【可悲】唯一因马屁拍的太肉麻被斩首,头颅在菜市口挂了12年【荐读】2018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复试试题【赞叹】百年前光绪帝在北大的演讲,完全超出你想象!【荐读】回趟家,就知道东北为啥不行了【荐读】一个博士生的返乡亲历:为什么我们越读书越困窘?【悲叹】1958年的“教育大跃进”【悲叹】教育系统的腐败,是将神圣的事业看成了牟利的途径【大家】易中天:中国教育丢掉了根本【荐读】易中天:中国教育最不拿人当人,让人不能原谅【思考】凭什么教育一定要是快乐的?【专栏】“遛娃师”折射出家长陪伴教育的缺失【原创】中国古代社会与水利问题【原创】明代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论文】论淤灌是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要阶段【追思】陈忠实的水利情结【悲叹】副教授舍不得装空调被热死,中国的大学老师到底“有多穷”?【话题】我国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贡献有多大?【荐读】北大教授:没有底线伦理,社会会崩溃的【悲叹】高校教授:“我这样做有错吗”【赞叹】行业认可度最高的九所低调大学【大家】余英时:如何读书——做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赞叹】行业认可度最高的九所低调大学【悲叹】鲁迅笔下的九类知识分子【悲叹】救命药:国内卖2万印度卖200!中国人为什么用不上平价救命药?【视频】任志强:说真话是要付出代价的【荐读】郑宗义:放任人文学科萎缩,社会将付出沉重代价【观点】楼宇烈:群魔乱舞的时代,要想办法让正气压过邪气【悲叹】刘亚洲:老百姓啥也不信,专家啥也不懂,媒体啥也不说【荐读】一个博士生的返乡亲历:为什么我们越读书越困窘?【荐读】冯骥才:不能靠糟蹋文化来赚钱【赞叹】唐朝女人也背“LV”?!【荐读】中国丝绸最早何时传入古代希腊【视频】马云:失败者总在怪别人,成功者总在怪自己【视频】面对威胁崔永元发最新视频:“讲真话,动真心,负责任,挺得住。”【赞叹】科研界的足球大V【荐读】进出口银行前行长:中美关系已经发生根本变化【视频】中国队勇夺世界杯冠军【视频】老梁炮轰范冰冰,说的狠啊【视频】北大教授猛烈大胆的演讲!【点赞】一“砖家”在节目现场辱骂复旦大学教授,老教授的反击太漂亮了!【愤怒】核心期刊《求索》编辑卖版面谋利200万获缓刑,原主编巨额受贿【惊叹】历史,是吃出来的!【趣史】谁才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女儿?【赞叹】唐朝女人也背“LV”?!【赞叹】古籍修复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发展【赞叹】科研界的足球大V看完记得点ZAN!
2018年8月12日
其他

【论文】傅梦孜 :对古代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再考察

古代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与域外、甚至更广远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序幕与进程,丝绸之路的历史已有数千年,对亚欧大陆各国人民交往影响十分深远。中国首先开创丝绸贸易,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与背景。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宏大倡议后,对古代丝绸之路相关历史进行再考察,有助于今天对“一带一路”问题学术研究的深入。一、相关概念溯源1.1作为标志性交易媒介的丝绸顾名思义,丝绸之路与丝绸直接相关。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丝绸作为一种纺织品,这一产品符号对中国与域外、亚欧大陆各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如此源远流长,以至其他任何一种产品可能都难以与之类比。在古代,这种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柞蚕丝和木薯蚕丝为主织造的纺织品发明、起源于中国。中国历史传说中,被誉为中华民族之母的黄帝元妃嫘祖(公元前2550年)被视为“先蚕”,即始蚕之神。《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蚕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丝绸之于中国,远古时期即成为国家商品之骄傲。正可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很早就闪耀出了丝绸的光芒”。有学者称,“丝绸比中国四大发明要古老得多,而它对人类的贡献又绝不逊色于四大发明”。在有文字记录之前,考古出土的文物资料成为“说明蚕桑丝绸的可靠依据”。大量考古发现,呈现出先前蚕桑丝绸的一些痕迹。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了。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发现了纺织工具。1926年,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考古队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一个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半枚被刀子切割过的蚕茧。半枚蚕茧的出现,一时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重视,日本考古学者对这半枚蚕茧经过“野生”、“家养”之辨后,最终还是承认它的“家养”性质。这半枚蚕茧成为当时能借以证明丝绸起源于中国的“唯一实物凭证”。由于同时还出土了纺轮,人们推断当时已经开始养蚕、抽丝、织绸。因此“这半枚蚕茧的出土,使中国是丝绸之源的说法获得实证”。1958年在浙江吴兴县湖州钱山漾和河南郑州以西15公里的荥阳青台遗址均发现了丝织品。青台遗址最早由瑞典人T.J.阿尔纳(T.
2018年8月12日
其他

【大家】韩茂莉 |中国历史地理:扛起跨学科与通识教育的大旗

通识教育,不等于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琐碎了解,满足于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应当深入到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脉络之中,帮助当代青年深刻体会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提升自己的感受力与判断力。“谢谢同学,谢谢大家,谢谢站着的同学们。谢谢大家。”每节“中国历史地理”之后,中国历史地理课的韩茂莉老师总以这几句话为结束语,然后深鞠几个躬历史、地理在当今浮躁的时代下,似乎并非显学。它们注定同功利的喧嚣无涉,唯有坐穿冷板凳,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地理与历史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研究思路也颇为不同。在学术的象牙塔中,地理研究应当是在田野中“把裤子坐赃”(罗伯特·帕克),再运用精确的定量方法,给出对地形地质的准确刻画;而历史学应当是沉潜于书斋中,在浩如烟海的文献材料中仔细比较,捕捉人类发展的点点星光。地理学更多的似乎是空间的展布:自汪洋大海到千里戈壁,经纬度的纵横排列交错出无穷无尽的变化;而历史学更多的似乎是时间的流变:自茹毛饮血到郁郁乎文,生与死的生生不已标记出千姿多彩的个体。在这样的交接点上,历史地理以跨学科的手段,研究文明的沿革与发展。历史地理学在中国还非常年轻,顾颉刚先生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挑战的20世纪初创立“禹贡学派”,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先河。传递至今,北京大学的韩茂莉老师接过历史地理研究的大旗,在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中,传承着民族的血脉与记忆。中国历史地理这门课程的火爆程度在第一次开课时就可见一斑:每周的中午便有同学们携便签纸前来占座,到了临近上课时间甚至一座难求;来迟的同学会站着听完韩老师的讲授,这样的场景在以课堂环境“自由”著称的北大实为罕见。在此之前,若有人称老师会在每节课上感谢站着旁听的同学,那必定沦为戏说。但因为韩茂莉老师的存在,这成为了现实。这门课在北大已经开办了很多个年头,无论春秋,都能看到韩茂莉老师悉心讲授的身影,而每次新学期授课时,都会有“老朋友”再度前来,感受课程的魅力。韩老师的语速并不快,仿佛涓涓细流,从未有凝涩阻滞——数年的讲授中,似乎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融化在了她的血液中,对课程设计的熟稔,使得她在讲台之上游刃有余,看似不经意的“段子”也仿佛经过了精心设计;她在讲授中甚至不必依靠幻灯片的提示,每一个段落都了然于胸。韩茂莉老师语气温婉柔和,讲课时仿佛在和自己的子女交谈,时不时还会引上一句自家先生的研究,让同学们颇为“羡慕”。韩茂莉老师的课程从中国的“疆域”讲起。中国传统中并没有现代意义的“国家”概念,在笼统的“天下”概念的统摄之下,始终处于“有域无疆”的状态之下,以文明的标尺区分华夏与夷狄。直到1689年,中国和西方文明对撞之下,《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第一次拥有了明确的边界。随后,她会回溯到历史时期,勾勒秦汉以降中国的行政区划,不仅让同学们看到政治的沿革,也从区划的重新设定观察行政与监察、文官与武官的矛盾,透视中华文明的特征。中华帝国幅员辽阔,交通问题极为关键,今日四纵四横的铁路客运将空间压缩,而在历史时期中,中华民族的人们同大山大河搏斗,也留下了诸多故事供后人镜鉴:诸葛孔明权衡再三,拒绝子午谷奇谋;邓艾剑走偏锋,奇袭成都;明英宗朱祁镇受宦官蛊惑,在土木堡败于瓦剌……在今日研究历史时期的交通,更是以史为鉴,反省历史中的功过得失。中华文明是大河文明,长江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在历史时期孕育了中华绚烂的文化。然而,大河也为坚固的黄土地增添了几分不确定性:季风气候,旱涝多变,洪水时期河流的改道是农民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每一代统治者维护邦本的关键课题。韩茂莉老师为同学们展现出河流在历史时期的变化,也展现了中华民族面对赫拉克利特式力量的艰苦抗争。她的课程内容丰富,不仅有学科建设以来的普遍观点,也涵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将历史同地理结合,给同学们以丰富的滋养。韩老师的“涓涓细流”,将同学们一天的疲惫洗去,使人在享受中进入历史世界,穿梭于上下千年的流变。大学的院系划分,使得许多同学对地理、历史的了解还停留在高中阶段。但是韩茂莉老师的课程,却仿佛将同学们拉回了几年前的高中课堂,使不同院系的北大学生同那些古老而又新鲜的知识相伴。通识教育,不等于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琐碎了解,满足于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应当深入到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脉络之中,帮助当代青年深刻体会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提升自己的感受力与判断力。深入而专业的研究是通识教育的内在要求,浅层的识记只是垃圾知识的堆砌,并不能对我们人格的养成提供帮助。韩茂莉老师的课程,辅助前沿的研究,深入了解历史时期的特征,伴随着老师亲切而温暖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使北大人成为更加“博雅”的年轻人。“谢谢同学,谢谢大家,谢谢站着的同学们。谢谢大家。”作者:张寒凌
2018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