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价彩礼,为何频繁出现在农村的基层女性当中?

李砍柴 小李耕田 2023-10-17

本文作者 | 方一一

责任编辑 | 丹尼尔李‍‍

“我打工一个月就挣6000元,哪来那么多钱?”

夏军今年30岁,在江西农村已经属于大龄男青年,但他却迟迟不敢谈女朋友,问及原因,夏军无奈地说:

“在当地,结婚要求男方在县城有房有车,还要出至少28.8万元的彩礼,这样一来至少要有70多万元,实在是难以承担。

这几年,年纪大了,父母也着急,想着先把家里的房子卖了,凑钱给我在县城买个房子。”

“天价彩礼”成为许多年轻人爱情的拦路虎。

网图

对于农村男青年而言,更是苦彩礼久矣。

每当此时,总有人将天价彩礼的“锅”甩给女方——“简直是在卖女儿,农村人太穷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发家致富的路子。”

但真的如此简单吗?

天价彩礼为何频繁出现在农村的基层女性当中?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不能少,少了会被人看不起。”

今年春天,小赵结束了自己五年的爱情长跑,与女朋友分手了。

分手的原因并非感情不和,而是小赵实在没法承担对方提出40万元彩礼的要求。

小赵也试图和女朋友谈过这一问题,希望能少付一点彩礼,但女方始终不松口。

小赵前女友来自福建一个县城,父母对她的要求是不能嫁出县城,否则就属于远嫁。

但小赵从小出生在城市,即使去福建工作,也只会选择省会。

这样一来,两人要想在一起,注定要“远嫁”。也正是因为远嫁,前女友父母说要给多一点。

因为嫁到本地基本都要给30万,少了会让村里人看不起。

“我感觉自己并不是在谈婚论嫁,而是在谈一桩买卖。”身心俱疲的小赵最终提出了分手。

“不能少,少了会被别人看不起。”这种攀比心理成了彩礼居高不下,甚至越卷越高的原因之一。

网图

而在农村这个熟人社会中,往往攀比会更为突出,街坊邻居谁家收了多少彩礼钱,大家都十分清楚。

加之在传统观念里,彩礼高代表嫁得好,不少父母为了“面子”也不能让自己家收的彩礼少了一点。

“别人家嫁女儿收30万,我怎么能收20万,难道我的女儿比别人差吗?”

在很多人看来,彩礼一方面象征着男方的家庭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象征着男方家庭对女方的态度。

27岁的李楠是一位全职妈妈,提起彩礼,她总是劝诫身边的女孩:千万不要裸婚,千万不要不收彩礼。

李楠结婚时,由于丈夫家资金紧张,加上李楠父母通情达理,曾明确表示:就算要了彩礼,最后也会让李楠带回小家庭。

她便决定不要彩礼了,只希望丈夫一家能够体会自己的懂事,对自己多一些体贴。

但让李楠寒心的是:婚后婆婆逢人就讲自己的儿子十分能干,以至于一分不花就娶回来老婆。

李楠的老公也并没有因此多体贴李楠一点。

网图

李楠没有工作,自然也没有收入,每次孩子要买点什么总要伸手向老公要钱。

这让她感到十分屈辱,因为每次老公都会一脸惊讶说:

“前两天不是才给你,怎么又要钱?怕是钱都拿回娘家了。当初假模假样一分不要,现在一直倒贴娘家。”

本来好心好意为男方减负,却不料被如此猜想,李楠实在是后悔:“早知道,宁愿当初被骂物质,也不能现在被看不起。”

这倒是让人想起前段时间大火的一段文案:“八抬大轿,抬的是大家闺秀;重金娶妻,娶的是完璧之身。明媒正娶,娶的是贤良淑德。敢问姑娘占哪样?”

或许在某些人眼里,你什么都不要,自然不必珍惜。

如此说来,这彩礼,倒是不得不要了。

“他家庭条件又不好,不攒点钱以后怎么活?”

一方面彩礼被看作是面子与态度的象征,另一方面,许多人也将彩礼当作日后生活的保障。

心瑜与老公都出生在江西赣州,是高中同学,算是知根知底,结婚时要了16.8万元的彩礼。

谈起彩礼,心瑜说:如果他家庭情况好一点,也不用这么多彩礼。

心瑜家在县城,从小到大基本想要什么父母都会满足,父母也早早给女儿在市里、县里都买了房。

但相对而言,她老公家庭环境就没这么好了。

心瑜老公上面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父母也没有稳定的工作,从小到大没什么零花钱,读大学也是靠助学贷款。

最初两人在一起的适合,心瑜妈妈极力反对,但后来拗不过女儿,再加上男孩子虽然家里穷,但为人踏实,在事业上也敢想敢为,这才勉强同意。

谈彩礼的时候,心瑜母亲坚持要男孩子出一点钱,想着万一以后有什么变故,女儿也好有个保障。

心瑜说自己并不是一个物质的人,只是如果他一点钱都不出,总还是觉得不平衡。

网图

和心瑜相比,她的堂姐与堂姐夫显然没有那么多的顾虑。

堂姐与堂姐夫名校毕业,之后一个进入了国家电网,一个在公司当上了总裁,结婚时双方都没提彩礼的事儿。

心瑜说,势均力敌的两个家庭,能力都很强。

双方家庭买房、带小孩都一起出力,都想齐心协力让小家庭过好,这种情况,彩礼没什么意义的。

因为害怕未来出现的不确定,希望有一笔钱作为自己,这也成为彩礼存在的原因之一。

就像薛兆丰说的:“万一婚姻出了问题,能做一点垫底。”

也正是因此,出现了经济越不发达地区,彩礼要得越高的现象。

当然,一些地方,彩礼不光是给嫁出去女儿的保障,还是对女方父母的一种“赡养担保”。

汉学人类学家弗里德曼提出了婚姻偿付论,将彩礼看作是男方对女方劳动力丧失的一种补偿。

何来补偿一说呢?

这要追溯到我们的婚姻制度。

中国自古以来便以从夫居作为婚姻制度,男女双方成婚后,默认女方成为男性家庭的一员,包括后来生的孩子,也会被冠以男方姓氏。

新娘要在这个家庭承担起劳作、生育、抚养子嗣的责任。

因此,中国流传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说法。

何谓“嫁”?“嫁”字本身也是一个会意字,在小篆文中,其字形左边为一女子,右边为“家”字的古文形式,表示结婚即成家。

《说文解字》说将“嫁”解释为:女适人也。《易•序卦》中亦有“嫁,归也”的说法。

也就是说,在我们传统思想中,认为女子出嫁才是有了归属。这对于养育女儿的家庭来说,实际上是一种对女儿人身权利的让渡。

“嫁”的古字

辛辛苦苦养育女儿十几、二十几年,怎么能白白送人。

况且在大多数农村,认为“养儿才能防老,女儿都是给别人养的”,彩礼自然也成了一种养老的补偿形式。

“第二年,我两个哥哥都娶到媳妇了”

除了攀比、保障以及补偿心理的推动,造成农村“天价”彩礼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严重失调的性别比例。

当适龄适婚的女孩子日渐稀少时,彩礼自然会水涨船高。

在中国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男女性别比都处于失调状态。

以一直被诟病彩礼天价的江西为例,适婚男女比例达到了120.8:100。

网图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方面,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一部分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生男偏好,但现在适婚孩子的父母,刚好赶上了计划生育。

这样一来,一些女孩子想要出生便没那么容易。

微博上有一个女孩子说,出生后爸爸看到她是女孩子,便想掐死她,以便再生一个。好在有外公外婆的保护,她才顺利活了下来。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

自己的女儿,或许20年前被埋在了土里,如今,不得不高价去娶别人的女儿。

另一方面,在城镇化与打工经济兴起之后,农村地区的更多女性得以通过教育或就业等途径进入经济发达地区。

她们从农村出逃,向城市流动。但是男性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要承担家族责任,往往更容易选择留在农村。

这让本就失调的性别比,进一步严峻起来。

也正是因此,一些人认为,彩礼之所以水涨船高,是因为一些女性和女方家长坐地起价,待价而沽。

所以,提到整治“天价”彩礼,往往教导女性“要独立”“不要物质”,可是,女性真的是受益者吗?

或许并不尽然。

学者陶自祥在中国部分省份的农村地区调研后发现了一个现象:为了降低儿子打光棍的风险,家长会强迫女儿早婚,以准备儿子结婚所需要的高额彩礼。

网图

陶自祥团队在山东农村调研时曾遇到一名云南妇女。她称自己16岁就被“卖”到了山东。

之所以用“卖”,是因为她的婚姻只是为了让两个哥哥能娶上媳妇。

那时云南老家的彩礼最高才一万元,所以就算是她嫁人,也不能满足两个哥哥结婚的费用。

人贩子给他的父亲出了一个主意:嫁到外省。

“就这样,我为家里挣了三万元。第二年,我两个哥哥都娶到媳妇了。”她毫无感情地陈述道。

高额彩礼的负担,从农村男性转移到他们姐妹身上。

从这个意思讲,彩礼不光是压在男性身上的大山,更是铐在女性身上的枷锁。

高价彩礼之下,许多农村女性也并非受益者,同样也是被害者。

写在最后

彩礼,本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结婚礼俗,《礼记》中说“男女无媒不交,无帛不相见”,《仪礼·士昏礼》中将下聘视作是婚事已成的礼仪。

熟人社会的攀比、不确定性的未雨绸缪与补偿、重男轻女之下的性别比例失调等多重因素的叠加,让农村彩礼水涨船高,也衍生出诸多社会问题。

一方面,彩礼的持续上涨成为农村社会“致贫”“返贫”的重要因素,甚至将一些家庭逼入绝境。

部分地区丰厚的彩礼

安徽一个30多岁的男子,因付不起彩礼,差点割腕自杀。‍

河南55岁的单亲大妈,为了给儿子凑彩礼,嫁给了一个老光棍。‍‍

河北南皮的老太太,因为没法拿出儿子结婚用的彩礼,一时想不开,选择上吊。

此外,有人因为彩礼问题大打出手,影响着社会稳定。

2017年春节,因彩礼问题,河南安阳汤阴县一名男子在新婚之夜与妻子发生争执,盛怒之下,将妻子锤杀。

另一方面,一些适龄男青年由于支付不起彩礼,要么只能打光棍,以至于农村光棍数量不断上升。

要么为了完成结婚任务,低价购买痴呆新娘,以至于该地区数年后出现了大量痴呆人口。

也正是如此,国家开始出手治理“天价彩礼”的不良风气。

但不良婚俗背后所牵扯到的性别平等、农村养老保障以及人口问题等,都并非一日形成。

我们只有不逃避问题真正的成因,才能让彩礼回归到“礼”的本质。

至于这位少年天才,能否成为下一个雷军,下一个马云,一切还要交给时间。

往期推荐

1943年,山东老农用粪叉砸倒一名汉奸,首长得知后慌了:打错人了!

痛心!风雨飘泊,故土难归,中国文物为何多次流失海外?

你的「赞」+「在看」,砍柴都看得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