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主义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历史沿革与发展逻辑

中社学人 2023-08-28







马克思主义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历史沿革与发展逻辑



摘要:“一个进程”、“两个结合”、“三次结合”引发“三次飞跃”的历史主脉,
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命题和话语体系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程、内在逻辑与多重动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话语定格过程,
深刻反映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展开与聚焦过程
具有丰富的理论意涵,

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鲜明品格,

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演绎的本质规律,

淬炼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当代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集中阐释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创新内容,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进而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为一种话语范式得到了定格。从话语层面透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沿革,可以得出,党的理论话语体系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演绎的内在机理与深刻意涵,淬炼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路径。探究马克思主义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逻辑,是建构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理论体系的应有之义,将为我们在新征程上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行动指南。



一、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历史沿革


从理论命题生成和话语体系建构的角度来看,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功能定位及其内在关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经历了从“一化”到“三化”到“两化”的历史演进过程。这一过程并非是单纯的话语主题词转换,而是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总命题下,涵盖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探索路径模式、理论创新命题指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任务的系统性变革过程,是我们党基于历史方位、时代主题、中心任务的发展变化,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演绎规律,作出的战略性调整和结构性话语变革。因而,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历史主脉,才能透视党的理论命题与话语体系嬗变的内在逻辑。


1.“一化”、“三化”、“两化”的渐次出场及话语嬗变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正式提出,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体推进,再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一化”、“三化”和“两化”各有其历史出场顺序和时代语境,探究三者渐次演进过程中标志性的历史坐标,有助于我们对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历史脉络达成宏观层面的学理性认识。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探索酝酿与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问题的迎刃而解,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原理的实际应用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这是党面临的关键问题。党的早期领导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实践中去的思想,但正值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未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1928年,毛泽东率领部队挺进井冈山,创建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的革命道路,在实践意义上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938年,毛泽东在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从理论上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3]党的七大正式确立以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4]从而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根本上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历史的脉络赓续。


第二,“三位一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语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动态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应用,内在地包含着将其与中国的时代特征、人民大众相结合的属性和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三化”的核心,时代化、大众化随着中国化进程的展开,逐步上升为党的理论命题,并构成了“三位一体”的话语整体。党的十四大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发展要求,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则首次作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完整表述,[5]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党的话语体系中正式成为一个整体,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任务有了更加全面、准确的概括。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整体性锤炼与概念化定格。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话语结构产生了由表及里的重要变化,一方面,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叙事和理论阐述中更倾向于将“中国化”与“时代化”并列使用;另一方面,大众化的本质特征、任务要求愈加内化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各项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百年来党的理论创新经验归纳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7]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系统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为一个概念整体,在理论层面上的科学性和在话语层面上的变革意义。


2. 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历史载体


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相继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发展历程的三次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后三次飞跃。“一个进程”、“两个结合”、“三次结合”环环紧扣、辩证联动,锤炼出破解时代之问的理论密钥,驱动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上的“三次飞跃”,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渐次转变就是以此为载体的动态演绎过程。


第一,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话语变迁统一于“一个进程”,并始终遵循“两个结合”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应用及发展,整合凝练为一个总命题,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内在地包含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的理论意涵、实践指向和话语要素,三者作为总命题的子项,从不同维度解决时代的基本问题,并最终服务于总命题,也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实现在中国的“具体化”。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渐变,首先反映在政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变迁,因此,话语变迁并非是一种孤立的迭代更替,而是发轫于理论与实际的辩证呼应,厚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需要的逻辑演绎过程。从“一化”、“三化”到“两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作为载体,始终遵循“两个结合”的本质要求,推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向中华文化根脉和世界历史视野双向纵深发展。


第二,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战略目标转换内嵌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三次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目标转换,是从“一化”、“三化”到“两化”内在变化的重要方面,它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三次结合”同频共振、相伴相生。“第一次结合”横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任务,促使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密钥,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伟进程。“第二次结合”产生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8]逐步充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战略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了话语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三次结合”发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中心任务发生转变的现实情势,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命题提升、目标定向和话语创新。


第三,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突破性变革与创造性凝练显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后“三次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后实现“三次飞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同历史阶段理论和实践的辩证互动中经过量变积累才得以达成质变跃升的,[9]同样的,“一化”、“三化”、“两化”的话语主题词在某一节点得到集中凸显或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发挥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后相续的历史进程中就淡化了其他主题词的实际功能。比如,毛泽东思想深刻定义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化特质,认为这种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也鲜明体现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的时代化要求。[11]通过历史的横向和纵向比对与逻辑分析,可见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始终贯穿于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化的量变积累全过程,“一化”、“三化”、“两化”则是对党的理论命题和话语体系突破性变革和创造性凝练的集中概括,它们的质变显现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三次飞跃”的步伐高度吻合的,这充分证明了从“一化”、“三化”到“两化”依托“三次飞跃”历史载体的必然规律。



二、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发展逻辑


逻辑是对历史发展的理性概括和抽象化总结,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历史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内在关系的客观演变过程,我们不仅要通过“一个进程”、“两个结合”、“三次结合”引发“三次飞跃”的历史载体,考察从“一化”、“三化”到“两化”渐次演绎的外部呈现和历史语境,还要在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底层逻辑的基础上,剖析从“一化”、“三化”到“两化”得以生成的逻辑动因及其意涵,解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为一个概念整体的内在机理。


1. 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多重动因


回溯马克思主义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历史坐标和动态进程,有助于从由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中把握“两化”定格的逻辑动因,包括历史演绎的内生动力、外部成因及主体推动力。


第一,不同时期理论与实践、目标与现实间的矛盾张力,是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内生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历史上的渐次出场、组合绑定及其主导地位的变更,一方面体现了不同时期目标与现实间矛盾张力的变化,而另一方面,矛盾张力的内容及性质变化也从根本上推动了这一历史进程的发展。建党初期,党内对于如何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存在明显分歧,产生了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张力,同时“三座大山”与中华民族、人民大众的矛盾,也迫切要求党探索以民族形式具体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问题,毛泽东提出并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和战略路径,使其成为党的理论创新和革命实践的总命题。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理论内涵、目标指向有机整合,提炼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核心命题,这是基于新的结构性矛盾作出的重大科学研判,蕴含着矛盾张力持续促进社会变革的唯物史观的深刻规律。


第二,世界格局、时代主题、历史文明的深度变化是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外部动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12]世界格局、时代主题、历史文明等外部因素的加速演变,成为我们党以全新视野锤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驱动力。一是世界格局处于非平衡、不稳定状态,国际秩序、经济布局发生深度调整,人类面临更多共同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和系统观念,以战略思维把握好中国同世界的辩证关系,以中国实践深刻回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逆风逆流中遭受冲击,国内外矛盾复杂多变,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守正创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立场观点精准识变、主动应变,提出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三是人类文明在历史演进中不断收获崭新成果,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更加驱动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和自信自立,以强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永葆现代化中人民性的本质属性,确保党永远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主体动力。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人民群众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创构到现实实践的不可或缺的主体变量,然而,这一变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动量和增量。这是因为党的最高理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有通过党的统一领导,人民群众才能组织起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目标才能稳步实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验证理论彻底性的根本价值标准,只有最彻底的理论才能推动话语体系的良性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及其话语体系建构,源于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因而只有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本统一,才能形成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伟大成就。


2. 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内在逻辑意涵


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蕴含着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15]“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呼之欲出。从“一化”、“三化”到“两化”正是基于“两个行”的逻辑主线,锤炼了党的理论命题、话语体系与实践方式,迸发出理论和实践、历史与现实辩证联动的深刻意涵。


第一,“两个行”是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逻辑主线。从“一化”、“三化”到“两化”历经百余年,之所以定格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符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蓬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有规律凝结成一条底层逻辑,即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归根到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它决定了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历史趋向和逻辑步伐,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又进一步对这条逻辑主线进行解码,形成了“两个行”的理论化表述。一方面,“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前置命题,更是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从“一化”、“三化”到“两化”实质上是对“两个行”的直观话语反映,强化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结构化理论视图。


第二,从“一化”、“三化”到“两化”镌刻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开放性、人民性与实践性的基因标识和鲜明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这些鲜明的理论品格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本质的联系。这主要体现为,从“一化”、“三化”到“两化”这一过程在理论与实践辩证联动中始终渗透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性标识,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主题、回答时代课题的不断发展的开放性标识,以及以人民为中心、指引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人民性和实践性标识。理论基因的内在传承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关键所在。


第三,从“一化”、“三化”到“两化”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演绎的本质规律。从“一化”、“三化”到“两化”是一个遵循并诠释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过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以马化中”和“以中化马”的中国化内在规定性,诠释了与时俱进和守正创新的时代化理论品格,“两化”构成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向度,因此是内置性、规律性的宏观意义范畴,起到战略性、管长远的根本作用。二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人民大众密切结合,形成广大人民群众都可及、可懂、可用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途径和前提,任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都要做到大众化,因而大众化是外化于行的、实施性的具体要求。三是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厘定,以及中国化时代化的整合统一,印证了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的客观规律,标志着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更加系统、科学、成熟,彰显了党的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的内在机理


党的二十大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整合为一个完整的话语主题词,意味着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内在关系发生了重新建构,三者以一种新的逻辑辩证结合,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概念体系。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空间、时间、主体三重维度上的规定性。“三化”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命题,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实践,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内涵价值与功能定位。中国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空间维度的规定性,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之于中华民族的具体呈现,发挥着理论民族化、境域化的职能;时代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时间维度上的规定性,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于特定历史的鲜活体现,具有与时俱进和守正创新辩证统一的理论品格;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在主体维度上的价值取向和路径要求,体现了鲜明的群众性与实践性。


第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语境下的“三化”内在关系。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嬗变,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关系的变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命题统摄下,“三化”发挥着不同职能,而随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和新的目标任务的提出,党的理论命题迎来了新变化。“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创构,打破了原来“三化”的并列平衡关系。其一,中国化与时代化整合统一,成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宏观基本范畴。这一变化与党的理论发展相得益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以解决中国境域的具体问题,展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又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难题,彰显世界广度、时代深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定位代表了其特定的民族性,“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则反映了其包容普惠的时代性。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将时代化提升至与中国化并重的核心位置,正是在话语层面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规定性的本质统一。其二,大众化成为一种内在精神特质和外在方法要求。一方面,大众化的人民性特性内化于“两化”的精神本质之中;另一方面,大众化作为一种传播介质,负载了使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外化于行并深入人心的功能。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鲜明体现了大众化的价值立场和方法原则。其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概念提炼和理论深化,让“三化”突破了形式上的并列,真正建构了功能、价值共时性互融互通关系,凸显了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性意义和引领性作用。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是一个理论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两化”定格为统一整体,承载着党的核心命题之升华,因而“两化”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内涵融通、辩证联动,共同构成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基本点。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要形态和当代主线,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要求;另一方面,“两化”的定格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产生了质的跃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拓新境界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过程。因此,“两化”既是对“一化”、“三化”的总结、综合与提升,更是进一步领航党和国家事业实现全新突破的历史进程,必须深刻把握其历史意义。



三、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当代启示


从“一化”、“三化”到“两化”,外在表现为中国共产党话语范式、理论命题、实践方略的嬗变,内在则负载着“三化”关系的深度建构,以及党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质规律认识的深化,形式与内核历史演变的辩证统一,验证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未来路向。切实把握从“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当代启示,需要我们充分观照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基本内涵、现实基础与未来路径。


1.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基本内涵


我们必须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史纵深,明确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基本内涵,其中包括明确开辟新境界的根本路径、方法原则。


第一,坚持“两个结合”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路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由“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基因重构,使中国化时代化的本质规定性既包含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的辩证互动,即“以马化中”和“以中化马”相结合的逻辑理路,又包含了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互融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时代意义。我们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持续以“两个结合”铸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典范。


第二,“六个坚持”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体系。“六个坚持”是我们党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总结提炼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原则与正确路径。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属性,也是我们党的根本价值立场;坚持自信自立,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基本立足点;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鲜明品格;坚持问题导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旨趣和主要着力点;坚持系统观念,是我们党的基本工作方法和重要思想要求;坚持胸怀天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独有的战略性视野和世界格局。只有把握好“六个坚持”,我们才能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精神实质与实践要求,才能更好地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修养、理论素养和斗争本领,从而愈加接近真理并作出更多原创性贡献。


2.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现实基础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首先分析其现实场域。一方面,新征程上我们将面临更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现实问题与风险挑战,因而开辟理论与实践新境界具有历史的紧迫性;另一方面,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更有基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第一,不断以原创性成果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与社会主义运动在21世纪的蓬勃发展,增强了我们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远观世界的能力和志气。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要进一步建构起与“两化”话语范式、内涵特征、价值目标相适配的理论体系,牢牢把握中心任务,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主线,系统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第二,赓续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实践基础。理论飞跃呈现于实践的伟大飞跃。十年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党的领导优势极大显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得到丰富发展;小康这一千年梦想得到全面实现,我国绝对贫困难题也得到了历史性解决,极大增强了我们在伟大变革中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底气。因此,必须弘扬贯穿伟大建党精神,接续创造第二个百年新成就,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实践根基。


第三,以“两个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价值认同基础。命运与共、情感交融的民族共同体理念,是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最深沉的动因和坚不可摧的纽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正是因为它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时代精华相结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塑了中华民族团结一体的精神命脉和价值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独立自强实现现代化的骨气。因此,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引领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增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与历史认同。


3.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未来路径


随着“两化”命题的凝练突破了“三化”形式上的并列,大众化特质与要求融汇进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实践,“三化”辩证联动、互融互通重构为“两化”,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明了未来路径。


第一,始终坚持创造性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坚持问题导向贯穿工作始终”,[15]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大问题导向就在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如何用根植于中华大地的原创性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两化”激活了与这一问题导向相匹配的目标导向,那就是在一切工作中贯彻中国化与时代化相统一的核心要求。从宏观上讲,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与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相结合,凸显“两个结合”的地域性和时代品性。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最大的时代课题,我们必须以中心任务的战略性调整为转移,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阐释、话语建构、文化赋能和实践探索,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等。


第二,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世界视野。开辟“两化”新境界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在“三化”的成果基础上,生成新的网罗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一是体现时代的共性,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解决这一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共性难题,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影响力。二是展现理论创新的包容性,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借鉴他国发展经验,集百家之所长适应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拓展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提供中国方案,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感召力。三是彰显中国气派,传递中华文明中以“天人合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亲仁善邻”为代表的宇宙观、社会观、道德观等智慧结晶和时代精华,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方式重塑中国故事、中华底色,使中华文化精髓学理化,增强其话语穿透力、理论塑造力,以此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


第三,充分结合大众化的科学方式,有效运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众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开辟具备了主体、媒介和受众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党作为理论建构的主体,必须让理论解读深入群众,做到常态化开展党员与群众的对话交流活动,形成实践先行和理论创新良性互动的工作模式,善于用实绩阐释理论,让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真正融入人民日用而不觉的话语和观念体系。二是在大众化媒介方面,各类传播机构要积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以全媒体形式向社会各群体呈现出来,使复杂的理论具象化、趣味化、生活化。三是在受众方面既要做到全覆盖,又要做到突出重点,尤其是要突出青年受众的战略性地位,坚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导向,关注青年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需要,在宣传工作的理论深度、实践广度、教育温度上下功夫,增进青年人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培育一批有理想、敢担当、肯奋斗的青年力量。



总之,通过“一化”、“三化”到“两化”的嬗变,党的核心理论命题和话语体系实现了内在升华,诠释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根本逻辑的运行机制与现实样态,体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历史必然性、现实紧迫性和主体能动性。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提升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自觉与行动自觉,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参考文献


[1] [16][1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 [13][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6,9,10.
[3]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
[4] 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
[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6]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5.
[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3-64.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9.
[9] 章忠民,郭玉琦.百年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的逻辑与意蕴[J].思想理论教育,2022(2).
[10]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1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2.
[12]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07-28.
[15]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9,44.





相关阅读





作者单位:郭玉琦、章忠民,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 2023(03)


终审:“中社学人”责编曹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