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类学家跟物理学家学什么?

张文义 无为而无不为 2024-03-17


课堂讨论: L. Smolins 2008《物理学的困惑》,绪言,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文义:物理学家看起来很困惑的样子,大家读了有什么困惑吗?

 

(全班沉默)

 

有同学提醒说不要对着整个班级提问,大家都有侥幸心理,要问具体的人。你来。

 

学生1:物理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文义:嗯,非常主旋律,但似乎跟这篇没什么关系。

 

廷崴:物理学很久没有新发展了。上经济人类学时,程老师说相比经济学,人类学有太多学派,彼此很难沟通。是不是人类学也有这本书讲的物理学的困惑?

 

逸璇:书中形容物理学的理论现状更像一种模型和感觉,物理学家觉得缺少对基本问题的深刻见解。我进了人类学后,别人老问人类学是什么,我有时想究竟是这个学科没法解释自己、还是个体没能力。可能人类学也缺少了一个内核。

 

学生4:非常神奇的是,既然没法确证弦是否存在,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追求它,它甚至成为物理学家的职业敲门砖。这给我一种皇帝新衣的感觉。

 

文义:为什么读这篇文章,如果不是非要跟人类学挂点勾的话?

 

学生5:绪言强调了科学作风。大家都不清楚弦理论是否有效,但年轻学者只有进入弦论才有事业发展的机会,其它领域都受到了很大限制,这让物理学陷入了困境。

 

文义:在理论课上读这篇文章,希望大家想想怎么看待学科史。物理学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议题,各自要求不同的研究风格。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家创立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思考时间、空间、物质等基础的哲学式命题。这种研究风格在三四十年代停滞不前了,所以费曼、戴森等新一代物理学家放弃了基础问题,应用理论讨论实际问题,推动了物理学30年的发展。到八十年代,实用主义走不下去了,作者提倡是不是可以在30年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重新回到物理学的基础问题,讨论时间、空间、物质的本质。解决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研究风格。

 

人类学在不同时代也有不同使命,需要不同研究风格。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学科创立,美国面对印第安和黑人等种族问题,英国和法国面对广大殖民地的历史和文化。人类学家因此崇尚科学,在田野中记录客观真实,理解异文化。

 

到五十年代,人类学积累了成千上万部民族志,开始面临另一个问题:这么多资料怎么办?除了谈论田野个案还能干什么?当时,人们经过一战、二战,急需重建生活和社会秩序,期待超越个体的理念。人类学迎来了结构主义,依据大量民族志材料,寻求关于人类本质的理解,探讨平衡、中和、统一的本质。

 

到70、80年代,后现代兴起,伴随着美国的民权运动和之后的冷战,人们怀疑宏大秩序,不想成为社会的傀儡。诠释学派应运而生,彰显个体的创造想象。政治经济学派讨论世界格局,这既是追求自由的道路,也限制了追求的方式。

 

冷战到今天,人类学家力图整合来自后现代的挑战。

 

可惜,今天人类学逃避了时代问题,也错失了时代机遇。我们的课程似乎还是几十年前的样貌:民族文化、田野调查、文化相对论。这是我们时代的生存状况吗?没跟上时代,就会失去向前推进的土壤。

 

后现代以来,人类学家沉迷于细节,醉心于鲜活的个体经验和他者视野,忘记了人类,忘记了时代和社会。经济人类学土得掉渣,没跟上信用崩塌、金融泡沫的晚期资本主义,更没跟上网络时代的注意力经济和网红效应。每个人类学家都生活在这个理性至上的时代,但全中国研究STS的不超过十人。今天,世界古老文明交织碰撞,科学面对来自伊斯兰、基督教、佛教以及其他大小宗教和认知体系的冲击,人类学家却对当代科学的进展熟视无睹。

 

每个时代,人类学家风格都不一样。学理论史,具体理论不重要,得看到学科格局如何配合并改变世界和人,最终探讨我们这一代的议题和研究风格。人类学有科学的一面,随世界而变,也有人文的一面,用理念塑造世界。今天两面都似乎失去了,科学一面只剩下细节,人文则只有莫名的情怀。

 

我博士毕业才读到这本书,很受震撼。给大家读这篇绪言,希望你们的学年和毕业论文能跟得上时代。田野实习要到一个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既是经费和安全考虑的结果,也是学科训练的一环:在异文化,有可能在一个月触摸他者而反思自己。之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硕士论文要正常一点、现代一点。

 

最后提一点,读书要灵活多变。有些书带给你知识、观点、信息,但有些,比如这篇,你并不明白它提到的知识和信息,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但作者传达一种力量、愿望、和信念。改变学科方向的文章,可能提供知识、视角、观点、方法,也可能提供信念、视野、和精神。诠释学派关乎人类创造和想象的信念,带来审美的力量,而在具体操作上却就像个破筛子。政治经济学派也带来新的精神,督促人类学家从理解走向批判、走向行动。

 

这些非知识的内容至关重要。学一个学科,心思都在建立概念的体系、构建知识的脉络,你就不可能对学科产生感情。要在学科中感受到精神的震憾,情绪的冲击,跨域时空与精神祖先共鸣。精神祖先不是理智的,是情感和信念的。

 

(感谢祖力亚尔·热合曼和格桑扎西的课堂记录)


往期精彩文章:




从物理学到人类学的一百条人生道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