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人类学,不要成为人类文化的人形手册

张文义 无为而无不为 2022-06-24
前言
要求从文字中看到鲜活的作者,同时在你的生活中看到人类学的概念,把抽象和具象合起来,不然,要么研究了个体、失去了人类,要么只看见结构、丢掉了人,这是人类学的两个极端。

(图·豆豆)


Boas, Franz. 1940 “The Aim of Ethnology”,In Race, Language & Culture. New York: Macmillan.

 

马歇尔·莫斯,2014 《各种身体的技术》,载《社会学与人类学》,佘碧平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

 

文义:这学期要读很多原文,我们慢慢培养读原文的方法。今天首先读博厄斯的The Aim of Ethnology,建议大家用最直接的方式读:找出你认为非常重要的几句话,然后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这几句话连一起是不是可以表达作者的论点?如果不能,肯定漏掉了其他的重要句子。观点不只是一个想法,更是论证过程。

 

第二,为什么你认为这些句子很重要。讨论时,你会发现你认为很重要的句子,别人根本看不见;别人认为很重要的句子,你完全没感觉。每个人读书都带着自己的价值观、预设和知识背景,读出了自己眼中的世界。明明读的是别人的书,读出的却是自己。

 

这是读书的第一步。但如果读到哪儿都是自己,一遍又一遍确证你是谁,就完了。所以,需要相互讨论,找到自己的边界:那些阻碍你接受新东西的框架、让你发自内心喜欢某句话的原因。这样才能读懂别人。这是人类学的初级阶段——看到自己。不然没资格讨论别人,你只在别人身上看到你的象。

 

课堂讨论因此有两个目标。第一,能不能把你读懂的说出来,让别人理解。现实情况是,你以为懂了,一说就稀里糊涂。第二,为什么别人总读出不一样的内容?两个目标的关键是倾听。以前讨论课出现的最大问题是,不管别人说什么,只想说自己的。学会听别人说,再想怎么回应。

 

南希:首先,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心理反应和身体构造间的某种关联,或许能在个体身上发现,但不存在于群体中。作者希望看到文化、环境、生物等特性,并落实到个体身上,而不是空洞地以文化或结构去框生动的个体。其次,还要了解现今社会的动态变化。我觉得,这跟人类学的整体性有关。

 

文义:把两句合在一起,它们在作者的思考中是什么关系?

 

南希:内和外交织地落实到个体,由个体生动的案例理解人类学想要观察的事物。

 

文义: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考方式:理解人类,先从个体出发,再走到群体,再回到历史。

 

思远:我感兴趣的是历史,源于我对布罗戴尔的阅读。博厄斯强调在漫长、宏大的历史进程中,个体行动如何延伸、又沉淀下来成为结构,从而塑造今天的行动。这是比较打动我的一点。

 

文义:回到什么句子上?讨论要回到作者的原句上,不要先作诠释。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可试读22%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