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34)

汪惠迪 中文知行
2024-09-04


汪惠迪 华语HUAYU 2022-01-28 11:38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有的放矢选课题

送教上门到狮城

 

汪惠迪

1956年夏我大学毕业,9月被分配到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专业是现代汉语,职称是助教。助教的工作是协助主讲教师做教学辅助工作,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上辅导课。

现代汉语课的全称是“现代汉语及实习”,教学方式是大班上课、个别答疑、小班辅导,当时有两个平行班,因此辅导课由主讲教师和我一人一个班上课。教学对象是跟我一样年轻的大学生,其中有应届高中毕业生,也有少数调干,他们年龄大些,有的已经建立了家庭,都是优秀的小学教师被选拔到高校培养,毕业后回去担任中学教师。

在曲阜工作了6年,我因个人原因请调回到家乡常州工作。那时,常州仅有一所工业专科学校算是高校,我回到家乡后,就被分配到常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这是当时常州的“最高学府”。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在职中小学教师提升业务和教学水平,学员都是业余到校上课。

我到任之后,学校因人设事,开设了现代汉语语法修辞课,修读期限为一个学期,每周一次,上课半天(3节),都在下午。

因为是第一次开这样的专业基础课,又只开一个班,对象是小学教师,学额50人左右,全市有那么多小学,所以首批被选派来进修的学员大多是校内优秀的语文课骨干教师,还有分管具体业务的教导主任。我那时25岁,学员大多比我年长。给他们上课,必须认真备课,并且要放低身段,虚心向他们学习,做到教学相长。

由于没有现成教材,只好自行编写,印发讲义。为了贴近学员,贴近实际,教材所用语例全部选自小学语文课本,同时走出校门,去听学员上课,或参加他们的教研活动。有时,得骑一两个小时的自行车到远郊听课。

有一次我到乡下听课,学校设在一个村里,没有饭店,中午只得跟随学员到学生家里吃饭。学生家长轮流“供饭”,以此充当孩子的学费。这样的教学生涯,至今回忆起来,觉得特别有意思。那时人际关系富有人情味儿,老师轮流到学生家里吃饭,学生的家几乎成了老师的家。

1966年年中开始,政治形势急剧变化。“进修学校”带“修”字,“修”得“反”啊,不“反”还“进”?不行!红卫兵革命小将看到后,就用一块红纸写上“反修”二字,贴在我们的白底黑字的校牌上,我们学校成了“常州市反修学校”。老师们看到后,谁敢出声?反正全国都已经“停课闹革命”了,老师们都不教书了,成天开会、学习,“斗私批修”,说是“反修学校”,名副其实啊。后来“复课闹革命”了,学校改名“常州市第九中学”,成了普通中学,我跟大家一样,当了一段时间的初中语文教师。

折腾了几年,驱散了乌云,学校改名常州师范学校,肩负起培养中学师资的任务,于是我们承担了两年制师专的任务。先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后来招收回城的老三届知青。学校设置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等专业,我恢复老本行,又教现代汉语了。以前只教语法修辞,现在连语音、文字、词汇都要教,赶鸭子上架,好歹也都教下来了。教了三四届,我就“外流”香港了。

我的大学毕业文凭到香港后形同废纸,港英当局不承认,我自然也就没法当教师了,于是去当工人。曾几何时还是“臭老九”,居然变身为“老大哥”了。在香港,“老大哥”可不能“领导一切”,只能任资本家压榨。

那时,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创会不久,我从报纸的新闻中获悉后,就去参加了。成为会员后,就有机会参加学会举办的教研等活动,同时结识了学会的领导人。学会主席姚德怀先生和副主席毛钧年先生(已故)都了解我在内地是教语法修辞的,于是学会的语文教学研究部就开设教师进修班,地点就在学会的厅里,当时规定,任何班级只要招满8人就可开班。我曾担任现代汉语专题进修班的教员,这样就有了跟香港的中文科老师互动的机会。

香港中小学的中文课本都不是统编教材,教科书是各出版社根据政府教育部门拟定的课程纲要编写出版,自行销售,学校爱买哪家的就买哪家的。卖课本都必须提供教师手册,以方便教师备课。经一位印尼朋友介绍,我为出版社编写教师手册,出版社给一点“辛苦费”作为酬劳。帮朋友做事,还拿“辛苦费”,反正又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做的,我觉得很不错了。白天在工厂打工,下班后或节假日就编写手册什么的,所以一年到头,我没有假期,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白天黑夜,从未闲着。就这样,间接地慢慢地熟悉香港中学中文教科书,于是萌生了写书的念头。

事有凑巧,正好学会语文教学研究部主任毛钧年先生约我编一本给中学生参考的语文基础知识。他指派一位有经验的中学老师陈玉楷先生做我的指导,我在编书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向他请教。书初稿完成后,就在第三期进修班上试讲,同时请陈玉楷先生审阅,最后修改定稿后付梓,书名就叫《中学语文基础知识》(附练习一册),于1981年5月由雅集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从此以后,这本书卖了印,印了卖,直到如今,去年还卖了594册。从1981年到2021年,从未修订,40年不变。

《中学语文基础知识》

接着,我应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之约编了一本《中学实用语法修辞》,于1982年9月由该社出版。

《中学实用语法修辞》

1984年10月,我应聘去新加坡工作,期间曾应邀为新加坡的华文老师作过有关新闻教学、词汇教学的专题讲座。2000年10月底,我退休回到香港,经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吴英成教授推荐,曾应新加坡教育部聘请,连续几年在新加坡学校假期到新加坡,担任中小学华文老师培训班的教员。

新加坡教育部负责培训的部门,要求十分严格,每次讲座,教员必须先提呈拟讲专题的课程纲要,经他们审核同意后,才编写教材。我向来不喜欢让学生读无本之书,所以每次讲课都发讲义,这样学员听课时就不必忙着记笔记,可以集中精力听讲,在教师引导下展开互动。课程结束后,如有需要,可以随时翻阅讲义。培训课程中小学老师分开,用不同的教材,课程通常各为时三天,每天8小时。课程结束时,学员必须做书面评估,评估表由教育部印发,最后交给教育部。作为教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选题,必须有的放矢,下次再谈。

END

审核|郭   熙

策划|刘   慧

文字|汪惠迪

图片|汪惠迪

编辑|郭   静


往期推荐

1.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33)

2.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32)

3.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3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文知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