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文丨实验法与日记法的结合

萜妹 萜心话 2022-09-14


整体介绍

Jennings, R. E., Lanaj, K., & Kim, Y. J. (2022). Self‐Compassion at work: A self‐regulation perspective on its beneficial effects for work performance and wellbeing. Personnel Psychology. https://doi.org/10.1111/peps.12504 

摘要:

工作环境充满了复杂的要求、困难和挑战,这凸显了每天以自我同情的态度对待工作的必要性。作者认为,工作中的自我同情——一种善良、温柔、关心自己的心态——可能会产生工作中自我调节所需的资源和动力。根据综合自我控制理论(ISCT)和自我同情理论,作者认为,当员工拥有工作自我同情的心态时,他们会通过提高获取资源的能力和动机,表现出更优的工作绩效和幸福感。在一项实验经验抽样研究中,作者发现工作自我同情的心态减少了损耗、增加了工作自尊,从而提高了日常工作投入和日常弹性。因此,员工在工作中取得了更大的目标进步,并体验到了更高的人生意义。在一项补充研究中,作者发现控制同事给予的同情后,状态性的工作中自我同情心态仍与工作结果有关。作者讨论了组织情境下自我同情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The work environment is fraught with complex demands, hardships, and challenges, highlighting the need to approach work with self-compassion each day. We propose that work self-compassion—a mindset of kindness, gentleness, and care toward oneself as an employee—may generate the resources and motivation needed for self-regulation at work. Drawing from integrated self-control theory (ISCT) and theory on self-compassion, we suggest that on days when employees hold a work self-compassionate mindset, they will exhibit greater work performance and wellbeing via enhanced resource capacity and motivation. In an experimental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 we found that a work self-compassionate mindset reduced depletion and increased work self-esteem and thereby heightened daily work engagement and daily resilience. Consequently, employees made greater goal progress at work and experienced higher meaning in life. In a supplemental study, we show that state self-compassion at work is associated with unique variance in work outcomes beyond compassion received from coworkers. We discus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self-compassion in organizational contexts.

基本逻辑:

  • 根据 ISCT,个人获取资源的能力动机协同作用,以确定他们为实现有价值的目标所做的努力(确定耗竭和工作自尊作为近端中介);

  • ISCT 认为能力和动机决定了控制努力(control effort),即追求目标所消耗的实际能量(确定工作投入和弹性为远端中介);

  • ISCT 框架进一步表明,控制努力导致目标制定(确定目标进度为第一个结果变量)

  • 自我同情文献中表明自我同情对幸福很重要。

理论模型:

  • H1:工作中的自我同情心态会减少损耗状态;

  • H2:工作中的自我同情心态会增强工作自尊状态;

  • H3:工作中的自我同情心态会通过减少的损耗与(a)日常工作投入、(b)日常弹性正相关;

  • H4:工作中的自我同情心态会通过增加的工作自尊与(a)日常工作投入、(b)日常弹性正相关;

  • H5:日常工作投入、日常弹性与日常目标进展正相关;

  • H6:日常工作投入、日常弹性与日常生活意义正相关;

  • H7:工作中的自我同情心态会通过对(a)损耗、工作自尊的影响,从而与(b)日常工作投入、日常生活弹性呈正相关,最终与日常目标进展、日常生活意义呈正相关。

(整个研究的假设都是状态性、日常性的,而不是测量的稳定性特质,这与后续的研究设计对应。)


研究方法

样本

作者是在Qualtrics.com上有偿招募的美国全职员工作为被试。

样本筛选过程中,作者保留了至少完成三天调查的被试,因此剔除了69名没有进行任务作答的被试与27名填写不足3天的被试,最终获得了128名被试。

程序

因为上述变量是情景性或者状态性的,所以作者采用实验法+日记法进行的变量操纵和数据采集。

整个实验持续了3周。第一周,被试填写了知情同意书并进行了如人口统计变量等的背景调查;后两周(10个工作日),被试每天分时点进行了问卷填写。

  • 7:00AM:激活自我同情的心态或完成控制组任务;测量损耗和工作自尊;控制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前一晚失眠等控制变量;

  • 4:00PM:测量工作投入、日常弹性和日常目标进展;

  • 8:00PM:测量日常生活意义。

工作中的自我同情心态干预(本文亮点):

在十天中,被试会分别各进行5天的自我同情心态激活或完成控制任务,各样例如下:

  • 激活任务:请回忆一下,当你在工作中经历痛苦时,你对自己是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经历;

  • 控制任务:请回忆一下,你今天开车去上班的经历。

每天的任务都是随机的,所有被试都会经历这10个任务,且每天都是一半人进行激活任务,另一半人经历控制任务。

操纵检验:此次日记研究中没有进行操纵检验,以免影响后续结果。作者是在另一个单独样本中检验了有效性,并根据前人研究对此次干预进行了事后检验。


结果

结果部分前面就非常平平无奇,不展开啦。

补充分析

作者进行了多项补充分析来检验稳健性。

首先,特质水平的弹性可能会调节工作中自我同情心态和损耗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作者将日常弹性汇总到2级,作为个体间水平的弹性测量,然后进行补充分析。结果证明个体的弹性特质是一个调节项(γ = .10, SE = .05, p = .041),考虑它的调节后,原始模型结果基本保持不变。

其次,ISCT认为,控制动机和控制能力可能在功能上是可互换的,这表明控制能力和控制动机之间存在潜在的交互作用,因此,作者测试了耗竭和工作自尊是否相互作用来预测工作结果。作者在最初的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了这个交互项,结果交互作用并不成立。

此外,本研究的一个局限性是,在调查工作结果时,作者没有控制从同事那里得到的同情心。因此,在一项补充研究中,作者调查了在控制同事的同情后,工作中的自我同情心态是否仍会影响工作结果。作者发现,结果相似。


啦啦啦,这篇文献的介绍就到这里啦。


选择介绍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和日记法的结合十分巧妙,而且实际上操作也并不困难(难在前期被试招募与问卷收集过程中,但有偿就好很多了,hhh)。如果小可爱们有合适的选题可以尝试哦。


然后说点题外话。上次推送结束后,有小可爱问能不能建个读书群。萜妹之前也有过这种念头,不过我个人想法是,如果建立起来,还是希望能长期、规范的运作,所以想要思考的清楚、完善一些再来号召大家。小可爱们如果有这方面的建议或者需求也可以留言告诉萜妹。


最后,下一期的推送应该还是范文分享,具体分享哪篇我再纠结纠结。小可爱们,下周见呀~


往期推送

➪范文丨用实验法测量中介

➪范文丨被调节的双重中介模型

➪范文丨被中介的三阶调节模型

➪范文丨多项式回归之基本模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