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贻芳:基础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王贻芳 数理人文 2020-08-19
祝贺王贻芳、陆锦标获 2019 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9/09/07




获奖评语:实验发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为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研究,特别是解释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可能。
获奖者简介
王贻芳:
1963 年生于江苏南京。1991 年获得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陆锦标:
1953 年生于中国香港。1983 年获得美国 Rutgers 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Miller 讲席教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资深科学家。
有关两位获奖者的工作介绍请见以下网页:

http://www.futureprize.org/cn/laureates/detail/31.html


以下为王贻芳院士于 2019 年 5 月 20 日在江苏发展大会紫金山科技论坛的演讲稿。媒体或机构如需转载,请联系《数理人文》(订阅号:math_hmat)。



什么是基础科学研究?


这可以有很多定义,其中一个非常简单的定义就是——基础科学研究是人们认识自然、揭示规律的一种活动。狭义地说,我们在学校里学的数理化天地生就是一种基础科学研究,稍微广义一点的,就包括各门类的基础性研究。一般来说,基础科学研究不会直接产生有用的价值,也就是说不会立刻对我们的 GDP 产生作用。同时,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是公开的,所有的成果最后都通过文章、报告等方式让社会广为知晓。而且它的研究过程也是共享的,甚至很多情况下也是通过多方甚至国际合作实现的。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不要做基础科学研究?是不是让别人(外国)去做,我们拿来就行了?或者让国家或者中央去做,我们地方去做“立竿见影”、“有用的”研究?其实经常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做基础研究?




应该从基础科学研究的特点和作用来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基础科学研究是研究,不是基础科学的学习,大家在学习当中可能都会有这种体会,如果我们不通过自己的实践,这个学习恐怕不会理解得很深刻。所以首先我们必须要通过研究,才能深刻掌握人类已经有的全部知识。第二,只有通过自己的研究,才能首先掌握知识。你要是学习的话,就会比人家至少晚一点,别人已经搞清楚了,你才慢慢开始学。第三,只有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自己的创新想法与手段、技术才会不断涌现出来。


基础科学研究是最好的创新平台。基础研究没有第二,只有第一,我们必须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和技术来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得到别人不知道的知识、规律。


基础研究是最好的人才培养方式。只有经历创新的过程和实践,掌握最新的方法和技术,才能培养最好的创新型人才。今天大家都说我们创新能力不强,不强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人才。缺乏人才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不足。


基础科学研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最好的技术需求。要想在基础科学研究当中领先国际,要想有突破,你的技术一定要是先进的,别人没有或者不会的,否则很有可能别人在你前面先做了。这个技术常常会有一定的规模,企业愿意做。同时,这个研究过程也是国际化的,对我们整个科学发展和人才的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总之基础科学研究会给我们带来重大的科学发现,这些重大的科学发现经常导致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基础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从科学到技术,到人才。基础科学研究是我们前沿技术发展的一个核心推动力,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能够有现代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同时,基础科学研究在国际领先的国家,在国际上是有号召力的,这是软实力的标志。


所以当我们考虑对资源的投入,考虑如何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和地区的时候,要看得稍微长远一点,少一些功利心,这样才能使我们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基础科学研究和工业界的结合,应该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这里列举几个在基础研究中我们与江苏企业合作的例子。


南京华东电子管厂曾生产过小光电倍增管【编注: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简称 PMT),是一种对紫外光、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极其敏感的特殊真空管。它能使进入的微弱光信号增强至原本的 108 倍,使光信号能被测量。——维基百科】,后基本被日本滨松公司垄断。为满足江门中微子实验“世界最高探测效率”的要求,中科院高能所与北方夜视、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立联合体,研制 20 吋光电倍增管,经过 6 年努力,成功达到技术要求,实现批量生产,合同额 2.7 亿元,现在该技术已应用于其它实验。光电倍增管的国产化,打破了国际独家垄断。目前,北方夜视南京分公司新成立了研发中心,和高能所一起建立了院士工作站,致力于研制高速光电器件,该项成果将广泛用于航天、医疗、科研等。


20 吋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


同样是江门中微子实验,我们需要建造一个巨大的有机玻璃球体,其直径(35 米)相当于 12 层楼高。其寿命、透明度、建造速度等都要满足极高的要求,比 2015 年获得诺贝尔奖的 SNO 实验【编注: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Su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y,简称 SNO)是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德伯里2100米深的镍矿中的中微子观测站。因为对于中微子振荡的发现做出重大贡献,SNO 实验主任阿瑟·麦克唐纳(Arthur McDonald)荣获 201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维基百科】的 12 米直径有机玻璃球要难得多。高能所和江苏泰兴汤臣公司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开展亚克力研究,正在冲击这个世界之最,共同打造世界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亚克力企业。


有机玻璃球效果图


同样的例子还有高能所与南京烷基苯厂合作研制液体闪烁体,生产了 320 吨世界上最透明的烷基苯,为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接下来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将需要 20000 吨、透明度再高一倍的烷基苯(合同额至少2亿),相关技术正在攻关中。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江门中微子实验


我们正在与昆山国立联合研制速调管。速调管是大功率微波器件,在广播、通讯、雷达及其它民用产业有广泛应用。国内目前的水平跟国际上差一个量级,大型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要求的指标为世界最高(将来的合同至少十几亿),高能所与昆山国立、中科院电子所联合,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开展研发。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世界级的真空微波器件企业。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工业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们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的需求又带动了工业水平的提高。基础科学研究与工业界的合作,提高了工业界的创新与研发能力;培养了创新型研发人才;企业得到了发展壮大的机会,也获得了进入相关国际市场的门票。同时,国家整体的“硬实力”也得到提高。科学家的创新能力、创新要求和工程师的严谨相结合,是最终提高我们整个国家创新能力的一个最佳途径。


未来,建造大型对撞机将带给我们新的机会,推动已有的技术如精密机械、超高真空、高速电子学、自动控制、计算机与网络等更上一层楼;培育一批国际化企业,将低温制冷、微波功率源、超导磁铁、超导高频腔、抗辐照集成电路芯片等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并领先国际;实现高温超导、等离子体加速等变革性的关键技术突破。


CEPC 模拟图




现阶段,我国基础研究处于什么水平?


从图 1-3(数据来自OECD)可以看出,2017 年我国研发经费占 GDP 的 2.13%,基本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的 5.2%,与发达国家的(15%-20%)相比,有较大差距,且近 20 年基本没有变化。经过近十年的投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总量已有大幅增长(约 1000 亿),但仅占美国的 1/6。显然我国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是非常不足的。


图 1. 世界各国 R&D 经费投入强度


图 2. 近 20 年我国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的比例(%)


图 3. 2016 年国际基础研究占 R&D 比重对比(%)


中央也看到了这个问题,2018 年 1 月 31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从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基础研究投入和产出数据来看,我国基础研究实力较强的地区也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较大的地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金额排名前列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体上拥有较多 SCI 论文、创新领军人才和重大创新平台。


表:全国位居前列的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基础研究投入和产出(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8》)


从这个表上可以看到,江苏省底蕴很好,GDP 位于全国前列,除北京上海之外,论文产出和院士队伍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从基础研究支出占比中可以看到,江苏省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约为 3%,远低于全国平均,也低于广东、四川等省。而与 GDP 相当的韩国相比,基础研究投入差距巨大。基础研究投入的不足,会影响长远发展,近年来广东在承接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省级实验室、积极支持重点大学发展方面,支持力度很大,值得学习。


表:江苏与韩国对比


以江苏的经济总量、历史人文基础、基础研究的底蕴和人才队伍状况应该说都是不错的,跟国内其他省份相比有很大优势。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投入不足。地方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创新发展主要依赖于人才,依赖于大学。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要基地,也是基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标志。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经费总量和研发经费与全国同水平院校相比,显然偏低,与江苏这样一个经济和人才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表:我国部分高校经费总量排名(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8)》)


为解决这些问题,在此提几个建议。


第一,应该积极争取国家项目,特别是大科学装置落户江苏。有国际一流的科研项目,我们的人才参与其中,就可以成为国际一流人才。


第二是积极支持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首先要增加对人才的投入,稳定现有人才,招聘新人才;二是增加对科研平台的投入,建设一流的科研基地,争取有国际一流的成果;三是建设一批一流的科研院所,可以学习广东的经验,包括新建或改扩建。广东近年来建设省重点实验室,手笔巨大,值得学习。


最后希望能改革高考内容与方式,采取各种措施,使得我们的孩子能够爱科学,特别是热爱“硬科技”。希望我们的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有更多的跟基础科学相结合的应用科技的成果,也使得我们有更多的世界一流人才。


延伸阅读

1. 王贻芳:探索无穷

2. 王贻芳:中国的基础科学与大科学装置

3. 丘成桐:引进世界一流人才需要做什么?

4. 丘成桐:科学与历史——中国基础科学发展

欢迎关注《数理人文》杂志微信版

© International Press of Boston

微信订阅号:math_hmat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