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财政研究》吕炜:理解中国改革:一种财政的视角和方法

吕炜 财政研究 2022-04-24


理解中国改革:

一种财政的视角和方法


吕 炜




内容简介


理解和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本质内涵和实践经验是新时代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的重要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40余年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主要线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推进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改革。财政作为计划体制下政府经济管理和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在由计划向市场转轨的过程中,必然成为改革的突破口和推进改革的重要手段。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决定了财政成为观察改革实践过程的最重要视角,财政研究也因此被赋予了特殊的研究价值。
从40年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可以发现,财政作为资源配置中重要手段的变化、利益关系重构中始终发挥的“兜底”作用,以及向市场、地方政府持续分权的改革举措,对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也从而使得财政成为观察和思考中国改革过程的一个重要实践视角。同时,财政在改革历程中所发挥的这种基础性、制度性和保障性作用,还为探索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理论解释和逻辑框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制度分析方法。财政研究作为从一个重要视角解释中国经济改革的制度分析方法,可能具备进行理论研究的三个相对优势:一是财政能够反映我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两种体制转换过渡阶段的历史发展特征。二是财政包含正式制度过程和非正式制度过程的演进,从而能够体现改革过程所呈现的“包容性”制度设计和渐进演进特征。三是财政构成国家治理和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反映出改革过程中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根本目标和历史特征。
从财政的视角理解和认识中国改革的实践价值和制度意义,为形成和丰富中国自己的财政理论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场域,也蕴含着财政理论实现突破、发展的机遇和可能性贡献。通过对财政改革实践的理论研究,不仅可以阐明财政究竟为中国经济改革做了什么、做对了什么,还可以通过思考在此过程中财政改革是否以及如何引致改革向好效果的制度机理,提供一种关于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逻辑。这种扎根于中国改革实践、在改革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财政研究,可能为形成和完善中国经济改革理论做出贡献。第一,将自身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聚焦于转轨特定过程中改革实践的理论阐释,有可能丰富和拓展一般财政理论和经济理论对转轨国家改革过程的解释力。第二,发现和重视财政如何为市场经济改革提供有效制度激励,有可能构建更加有效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框架。第三,将中央政府纳入到转轨过程中的财政分析框架,有助于从理论上认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关于转轨与改革过程的国家理论



论文框架概览
点击看大图




作者简介:

吕炜,东北财经大学校长,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治理视角下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制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研究”。


(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全文刊发《财政研究》2020年第11期


----------






往期推荐

·黄立新:新时期世界税制改革发展的趋势和逻辑

·马海涛等: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财税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

·高培勇:新时代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


----------

策划:陈   龙      

采编:于婧华    刘柯彤    韩   钰(实习)

(封面图片来源:https://www.fotor.com.cn)


                      

点击“阅读原文”投稿!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