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理解“残疾” vs “残障”

喵星鱼鳍 青衫Aspie 2022-12-19

图源网络,侵删


喵星鱼鳍


确诊ADHD和ASD人士;


有企业招聘专员、教师管理和影子老师的工作经验;


Certified Rehabilitation Counselor, Independent Living Specialist, 工作旨在关注 提高残障人群的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


本人尤为关注包括ASD和ADHD在内的神经发展障碍群体及其家庭,关注成年转衔、成年早期的独立生活技能培养、职业发展及身心健康;工作中擅长优势发掘和自信提升。



本文目录


前言


第一层:道德思维/“公平世界”信念


第二层:医疗思维


第三层:社会权利思维


第四层:生理-心理-社会思维


结语


全文字数2000左右


前言


之前在分心群里,有过一个小范围的讨论,话题就是“你认不认为自己是残疾/残障人”。虽然没有明确投票,但确实感觉到大多数小伙伴并不愿意太多谈论这个话题。


我其实很能理解很多人对于“残疾”/“残障”这个标签的抗拒。但如今,思潮换了一轮又一轮,这个词背后包含的多层含义,我们需要做一个解构。


第一层:道德思维/“公平世界”信念


处在这一层的人,会把残障理解为是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果。


他们认为,世界是“公平”的,他们自身或者他人遭受到的不幸必定有其可以解释的道德理由。


最直接的例子,有些宗教和迷信的影响下,很多老一辈的人会觉得是不是这个人上辈子做了坏事,或者之前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于是受到了诅咒,“落下终身残疾”。


也许不一定是这么直接,也可能是“父母作孽,子女承受”,这时候人们往往同情残障的子女,而对照顾者内心鄙夷。


再或者,也有的人认为是这个人或者其父母“上辈子造的孽”,表现为的态度往往是:虽然同情你的不幸,该你的还是得你受着。


很多残障人士及其照顾者会内化这种信念,会以障碍为耻,极容易因此陷入低自尊甚至低求生欲的心理状态。


这种思维和态度的一大弊端是:它给出了人们对于苦难“为什么是我”这个问题的一个无法证伪的答案,但给不出一个有效的应对策略,给不出社会或者个人如何行动的方针。


因为无法证伪,所以它永远正确,也就永远无法行动。


它把问题归咎于个人,他人和社会即可心安理得,毫无建树。


第二层:医疗思维


这一层的人把一切残障解释为一种“疾病”。这是目前最广泛最常见的一种看待方式。


拿我们常见的孤独症和ADHD举例,人们常常会把相关的偏离“正常”的行为理解为“症状”,把“消除症状”当作“治愈”,当作“摘帽”;或者很多人听到“终身无法治愈”就陷入绝望,无所适从。


再或者像我父母一辈,听说我“得了一种叫孤独症/多动症的病”,第一反应就是关切地问“ 该用什么药治疗呢?”“要吃多长时间?能治好吗?”……


虽然个人不是很喜欢这样的视角,但不可否认,医疗思维是有其进步性的。


确实是这种思维,促进人类去了解和归纳“异常”,为此制定诊断标准,制作诊断工具,探究生理特性,制作假肢,以及探索治疗方式。


如果不是医疗思维的推进,孤独症人士、智力发育障碍人士以及很多精神障碍人士,仍旧会被统称为“村口那个傻子”。


如果不是医疗思维的推进,我们也不会去探索残障预防,比如保障公共安全和减少交通事故,比如孕妇的医疗和健康保障,还比如医疗安全用药的逐步规范。


和“公平世界信念”相比,它能促进有效行动,促进社会科技进步。


尽管如此,医疗思维仍旧有其局限性。


它始终没法解决的一个问题是,那些已经在残障影响下或者将长期受此影响的人,该如何自处?


从医疗角度来说,孤独症“终身无法自愈”,那似乎就暗示着,“患上”孤独症的人生是悲惨的,绝望的,受尽折磨的。


孤独症似乎是一种“恶”,除了等待医疗进步,等待有更好的武器与其对抗之外,我们别无他法。


我认为,我们常说的“病耻感”,一定程度上是医疗思维和道德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你细品?


我并不想批评那些努力寻求“脱帽”的父母,他们也是困于医疗思维的受害者。只是,如果迷信这种疾病观,我们的人生很难真正开始。


第三层:社会权利思维


社会权利思维是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全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和美国民权运动下的产物。


这种思潮认为,残障的问题不在于个体,而在于社会。是社会本身,没有为残障人士的社会参与需求而设计。



坐轮椅本身不是问题,是建筑物大门的台阶造成了问题;


耳聋本身不是问题,是课堂没有提供视觉指导造成了问题;


注意力很难集中不是问题,是无法提供较少干扰的环境造成了问题;


……



所以,应该被修正的不是个人,而是这个造成处处障碍的社会。


社会权利思维的一大进步性,在于我们不再向内归因,而是向外声讨。


我们要求路牌要有盲文指引,

要求红绿灯要有除了颜色之外的视觉图像差异,

要求新闻播报要有手语播报,

要求办公楼都要有感应门要有电梯,

要求平等地受教育,

要求残障人士也能同等程度参与社会生活。


我们要求,这个社会不应该只见得到“健全人”,残障人士的存在和障碍,也应该被看见。


也正是这样思维的影响下,我们不再说“残疾”,而说“残障”。前者是疾病,是痛惜,是耻辱;后者是接纳,是赋能,是变革。


图源网络,侵删


第四层:生理-心理-社会思维


这个层面的思维可以理解为前面两层的统合和平衡。只强调向内求索和只强调向社会声讨都可能走向一个极端。


在适当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医疗、康复和干预,让残障人士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这个社会;


同时这个社会也需要做出它力所能及的改变,让残障人士被接纳,被尊重,奉献一份不一样的光和热。


这一层面的思维,其实是对相关专业人士的要求,如果感兴趣,我可以单独再讲。



以上。所以由此来说,你对于残障的理解,在第几层?


结语


最后,关于残障一词的定义,此文暂时不做讨论。但是大家可以去想一想,结合自身的理解,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会给一个人打上“残障人士”的标签?


文章为作者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就诊避雷,请看地图文评论区,

持续更新,点击【菜单栏-资源-地图】查看。


持续接收对排版阅读友好性的反馈。


编辑 | 小寿司

中文转载请联系青衫:

qingshan.aspie@gmail.com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