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很好,很惨,很可惜

灰白,小哥 3号厅检票员工 2024-02-18

写在前面

今天聊春节档的第三部——

《我们一起摇太阳》

《我们一起摇太阳》的质量,能在我这里排春节档第二名,但和我的评价相反的是它目前的票房——春节档6部大体量电影里倒数第一。

大众可能真的对韩延有些刻板印象,绝症相关的故事拍多了,每一部都会被认为是悲剧。这部刚定档的时候就有不少人疑问,大过年为什么要去看绝症,这话没错,但这次这部和以往韩延的片子,还真有些不太一样。

片名的英文名叫viva la vida,爱听摇滚的朋友肯定很熟悉,是英国殿堂级乐队酷玩乐队的代表作,西班牙语翻译是生命万岁。

这个英文名其实就能把这个“不一样”形容出来了——以往他拍苦,一切都服务于让你哭;这次他拍苦,其实是为了礼赞,礼赞不是为了让你难过,反而是让你意识到活着的幸福感。

所以,结局也是完全的He,这是韩延的电影里,头一次没有死亡,但也是这点,让它成了韩延迄今最好的一部。


一.普通人

聊这部片的优点,还是得从之前韩延作品的缺点聊起。

韩延之前几个作品虽然总体完成度都有,但都陷入了不是过于童话,就是过于苦情的窠臼,煽情过度更是老问题,但这部最大的优点就是他终于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

这次韩延克制和成熟了非常多,一个变化是他不再大量堆砌困境了,而是写普通人的日常细节。

两个主角,一个是尿毒症患者凌敏(李庚希饰),一个是脑瘤患者吕途(彭昱畅饰)这俩病在年轻人里肯定不是像小感冒一样熟悉,会相对低概率,所以要让年轻观众对其有移情代入,最终一起抵达生命万岁的想法,是需要想办法的。

编剧在剧本上想的第一个办法,是去呈现凌敏这个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和我们的生活的同与不同。

她被写得太像一个“生病的普通年轻人”了,住在城市的房子里,要找工作,要想办法出去挣钱,要参加婚礼,要当闺蜜伴娘,也有父母在家陪伴。

家境也普通,不是极端的贫困或富裕,家庭关系总体和睦,偶有小争吵,父母也和大部分父母一样唠叨,有一场戏是爸妈出远门前,特意拉她过来交代煤气灶点火方法,这些细碎的东西充满凌敏的生活刻画里。

生活里也没有什么极端的恶人或者圣人,凌敏父母听说吕途愿意把肾给女儿,忍不住会确认一遍;

租房中介虽然想要她房子,但也按约帮她找了更好的;凌敏好友会好心帮凌敏找活,也会悄悄丢弃她送的包子。

呈现这些的同时,还在同步展现她那些因为生病而带来的小的不同,比如不能吃过咸过油的食物,肉也要用水焯过,平时走路不能一下子走太急太久,很容易累然后走不动。

不能一口气喝太多水,得嚼柠檬,一周几次去医院做透析,手臂有透析用的人造篓,不能受力等等。

因为普通人生活的建立,这些寻常生活的“不便”也不会离观众太遥远。

比如有一个关于凌敏的细节我就很喜欢,电影提到患尿毒症要嚼柠檬生津,柠檬也就反复出现。到后面凌敏跟吕途置气,回家时也是第一时间从冰箱拿了柠檬来嚼,这时不注意看甚至很难发现。

它变成了一个像我们回家拿起水杯喝一样的下意识,这一刻把我们跟凌敏的距离拉到无限近。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让人物的悲喜都有了现实依托,得重病的人物和普通观众的距离更近了。

再说编剧第二个办法,利用普世的情感——亲情和爱情,去让观众完成共情。

爱情后面会专门聊,我们先说亲情。

有一场戏是吕途母亲哀求凌敏劝吕途继续治疗,这本来是情绪浓度很高的,但韩延也处理得很聪明——他让吕途母亲和凌敏父母的痛苦完成了重叠。

她说愿意把吕途的肾给凌敏,只希望凌敏能劝他先别放弃,作为母亲她没办法不心疼孩子。在说这些话的同时,镜头慢慢摇了过去,摇到了凌敏父母那里,他们早就潸然泪下。

他们同步感受到了吕途母亲的伤痛,她的每句话也都与他们的心声不谋而合,他们想让吕途活下来,也想要让自己孩子活下来,而他们都不得不接受这很可能是冲突的。

在那一刻,个体的私心和本色的善良,二者在每个家属心里都到达了峰值,泪水也就不只是流于单薄,而是带着饱满的真实的重量,观众的共情也达到了顶峰。

二、另一种“爱情”

在这一基础之上,他们“爱情”的发生,也成为了某种必然。

这个爱情是打双引号的,因为对于这样的重症患者而言,他们对生命的渴望甚于一切,能看到每天升起的太阳是最值得高兴的,他们的爱情也就势必跟世俗意义的爱情不太一样,注定没办法那么随心所欲。

一面是更功利和更自我的,出发点大多是源于对彼此的需要,无论是实际的需要还是心理的需要,一面又是比常规爱情更纯粹的,它需要频繁面临疼痛和死亡,因此必须强烈到可以支撑甚至救赎彼此。

这就是片子的另一个优点——韩延如实呈现了这种双面性,并且找到了连接这段爱情与观众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模糊掉爱情的发生与过程,把爱情处理得极为“反常”。

一开始,他们相遇是基于“资源”的交换需求,凌敏需要肾,觉得结婚可以得到肾源优先权,而吕途愿意捐肾,为了自己的妈妈有人照顾。

随着接触,这段感情逐渐变得纯粹,所有产生变化的节点也没那么明确,只是类似凌敏对吕途说“其实,你人挺好的”“我对你有了依赖”“你就是这么看我们这桩婚姻的吗?”这种含糊的语句。

更多的时候都是落在行动上,凌敏决定了要和吕途结婚;凌敏因为疾病走不动,吕途把她背了起来;在吕途又一次手术后,他们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婚礼。

看上去很多行为是突然的,是很难摸索前后因果的,对于大部分爱情片来说很可能是问题,但是放在这部片子里,它反而是成立的,因为电影的重点始终不是情感,而是这两个患了病的人。

一切的情感描写,折射的是他们作为一个病患个体,一个不幸个体的诉求。可以说,不是爱情之必然,而是生存之必然。

所以代入到角色来看,会发现他们对于彼此的意义,本就不是简单的情感的交互,而是两个困境相同的生命的互相支撑和影响。具体展示出来,就是彼此能量不断进行交替轮换,保持平衡。

起初凌敏比较消极灰暗,苦等肾源,备受摧残,是吕途用自己关于地球和外星人的一整套法则,带给她意料之外的乐趣,让她有了更多的笑容。

后面吕途丧失信心,也为了留住家底而抗拒治疗,则是凌敏用吕途的外星幻想来安慰他,还找了一瓶百分百能开出“再来一瓶”的饮料来鼓舞他。

期间还有一个能展示这种能量流动的描写,是通过凌敏性格的前后对比来完成的:起初吕途表示会在考核后把肾给她,当时凌敏对疾病相关的事紧张且严肃。

后面他们意外得知,他们的想法太儿戏,至少要结婚三年才生效,吕途还是提出要把肾留给她,而凌敏第一次拿这件事开了一个玩笑:“留给我干嘛,烤串吗?”

你很难说清变化是哪一刻开始发生的,这也许也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始终是那些确定了的事,是彼此的存在,是共渡的期盼日出的瞬间,是相惜的个体之间碰撞出来的,对无常和苦难的人生,翻开下一页的信心。

这也是电影的最后那个彩蛋的含义,吕途对凌敏每一个日常镜头的记录,凌敏对吕途露出的每一个笑容,都是对彼此爱意的证明,更是对抓住眼前每一日,安于当下每一刻,满怀希望的证明。

这样的希望是他们需要的,也恰恰是当下,沉浮在诸多不确定之间的你我需要的,可以说,这部电影跟我们期盼尽兴而活的时代情绪,完成了一次贴合,很精准,很有效。


音乐/
配图/《我们一起摇太阳》预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很好,很惨,很可惜

灰白,小哥 3号厅检票员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