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日本小孩在屋顶上大声表白,中国小孩却在屋顶上控诉父母?

日刻 日刻 2021-02-27


作者:李昱微

视觉设计:大西

 

 

作为一个23岁的老小孩儿,中午竟因一档综艺反复哽咽。

 

综艺叫《少年说》,翻版了之前很火的日本综艺《未成年的主张》。只不过日本版是小孩子站在天台上向喜欢的人表白,中国版是除了表白的一切。

 

其中引起话题的是这样两个小孩子。

 

第一个小姑娘在台下的时候就很紧张,一直走来走去,觉得会被妈妈“怼死”。



但她其实并没有表现出唯唯诺诺的样子,说话铿锵有力、眼神坚定,看起来还是有一定的自信。


一上台,她就大声地喊出来:“今天我要吐槽的是我的妈妈”



妈妈一听,表情瞬间变了。



小姑娘先举了个例子:你们听过别人家的小孩吗?



更可怕的是,这个“别人家的孩子”近在咫尺,就是她的学霸女闺蜜。



最戳我心的是后面这句:“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跟你做朋友。”



她大声地喊出自己的诉求,听得人几乎掉眼泪:



说完后,妈妈先象征性地安抚了一下:



但她立即话锋一转,开启说教模式:



妈妈的意思是:第一,没让你只跟闺蜜比。第二,不是让你跟他们比较,而是让你跟他们学习。


但这样的解释根本无法起到作用。妈妈可能意识不到,孩子在乎的不是跟谁比、比什么,而是一句肯定。


于是小姑娘重新强调:“每次成绩下来,你总是说看看人家数学多好、英语多好,但是我的努力呢?你为什么没看到。”



耗尽了勇气的她开始低头啜泣,然而妈妈还是坚定地反驳:“因为我知道你的性格,不打击你的话会飘!”



几次反驳失败后,明显下不来台的她羞得直跺脚,只好转身跑了。


视频出来后,网友们感慨:要是我很可能就直接跳下去了。




还好她的闺蜜情商很高,在后台一直鼓励:“你也很优秀啊,你也是我妈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闺蜜随后也上场了,然而这个“别人家的孩子”过得也并不开心,因为她还是能被父母挑出毛病。



另一个小姑娘也遭遇了类似的问题。


她特别喜欢拉丁舞,然而最近却不被允许继续学下去了。



她很迷茫,不知道该不该坚持梦想。



她在台上展示了一段舞蹈。音乐一起,神情立马变了,而且跳着跳着就笑了起来。



妈妈顿时觉得自豪,于是承诺,“我会考虑你的建议”,但是要用成绩交换。



小姑娘觉得前100名要求太高,讨价还价后,和妈妈约定了要进前150名。


这些孩子的诉求让网友感到强烈共鸣,毕竟我们的父母大多相似。



然而在这样的严苛对待下,孩子会变成父母想要的样子吗?


好像不会。反而在很容易成为功利且脆弱的人。

 


在第一个小姑娘的“控诉中”,她提到了妈妈的这一一句话:“你成绩这么差,她为什么会跟你做朋友。”



或许更耳熟能详的是:“她成绩这么差,你不要和她做朋友。”“多和成绩好的孩子做朋友。”


这几句话暗含着同样的逻辑,即:成绩好才会被喜欢。


父母看似在鞭策,却灌输着这样一个潜在的道理:我们拼命学习为的是被人喜欢,是有人愿意和自己做朋友。


是不是很奇怪?


而在拉丁舞姑娘和妈妈的交流中,也呈现了同样的逻辑:只有考到前150名,才可以继续学拉丁舞。成绩是交换条件。


于是学习成了一件功利的事。努力学习为的是名次,而之所以要拿到好名次,是为了获得情感、物质的交换。


学习的兴趣也就因此减弱了,甚至替换为“为了名次不择手段”。对问题的探讨也变得点到为止,毕竟目的是名次,而不是真理。



而在上述逻辑中,爱也成了一场交易。


首先是父母的爱。


父母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要求,是因为过度付出。他们普遍为教育投入巨资,甚至放弃人生,如此,自然而然会产生这样的心态:我都付出了这么多,你一定要听我的话,也一定要让我满意。孩子也成了他们的私人财产。


而很多父母因儿时缺乏展示个体的机会,或生活贫困、个性自卑,他们高度付出的目的一方面是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辙、获得更好的资源,另一方面,亦是将孩子作为自己人生的延续,借孩子的成就当做炫耀自我的方式。


于是在潜意识里,高度付出的爱就和孩子的表现挂了钩。



其次,当孩子接受了这样的教育时,也会下意识地认为:只有我足够好别人才会喜欢我。如果别人不喜欢我,一定是我出了问题。


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也成为了一种交换。


在另外一个视频中,小姑娘想问大三岁的亲哥哥为什么疏远自己。



小时候她经常调皮地将哥哥的作业撕毁,哥哥都没有生气。但是长大后他却不理自己了。她不知道为什么,于是在台上对哥哥说出久违的“对不起”。



然而哥哥上台后告诉他:只是因为你长大了而已,我们的关系疏远了很正常。


这里仍然暴露了同样的问题:小姑娘不知道哥哥为什么不理她,也不会沟通,只好道歉,用道歉的方式弥补自己可能犯下的错误,换取哥哥的重新喜爱。


也就是说,她觉得自己一定做错了什么才得不到喜爱。而要想获得喜爱,就要有所付出。


在这样的交换逻辑下,孩子很可能不再在乎自己的感受,而把目光放在别人的好恶上,成为“讨好型人格”。


于是一旦遭到疏远和否定,很容易心态崩掉。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断寻求外物来自我肯定:朋友的认可、恋人的关注、身份的光鲜,并成为和自己的父母一样的父母,用孩子来填补自己的缺失。


相比,日本版则营造了一个相反的环境。


小孩子们在屋顶上勇敢告白,许多都被拒绝了。


小姑娘知道喜欢的人有心上人,决定放下这段感情


| 小男孩在天台上表白,连说了16遍“喜欢你”,但还是被拒绝了


但这并不羞耻。他们在“加油”声中离开,向喜欢的人说“谢谢”,然后决定放下。


爱不是交换。不是小心翼翼地求得他人关注、不是丧失自我来迎合对方,更不是任何索取。而是因为爱你的时候,我真的很开心啊。


复旦教授陈果曾说:“我们之所以去爱,是因为有那么多的爱要奉献。”对父母、朋友、恋人都是一样。


所以即使被否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我对自己的肯定不取决于你,而我在做自己的时候,也真的很开心啊。


这样我们的人格才会变得完整。



但我仍然期待有更多类似鼓励表达、沟通的节目。当许多人因为经常遭到否定而再不愿意和父母沟通、或因和朋友有误会而突然疏远时,大声喊出来,可能是修复的开始


也可能不是。





【日刻有料】影剧系列 |吴宣仪、Yamy、杨超越等《创造101》人气选手的偶像类型 | 《犬之岛》:你看那只狗,好像一个人啊 | 从麦兜、樱桃小丸子到小猪佩奇,动画片里从来都是成年人的焦虑与愿景 日本人爱杨贵妃,比《妖猫传》里的男人们深情多了



ID:reknow24

日 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