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记不清这是外国大牌第几次“辱华”了……|Vogue模特事件

日刻 日刻 2019-06-11

作者:树神


当我今天在微博看到Vogue亚裔模特风波的消息时,我还以为是错乱的时间线把数个星期前吵得不可开交的Zara雀斑模特事件重新推给了我。我费了一点力气才明白过来,哦,原来这是两件事,Tin Gao不是李静雯,Vogue也不是Zara。外国时尚大牌又一次“辱华”了。



从D&G阶级身份相差极大的“模特来了北京城”系列照片和筷子视频,到Zara微博账号选用李静雯推广最新的彩妆产品,如果说网友之前的数次愤怒还有切实的情理可依,如今Vogue遭受到的指责则不得不让人感叹,普通人不可言说的民族自尊心已经警觉到了一种杯弓蛇影的地步。


微博大号将Vogue照片解读为针对亚洲人的歧视性行为,得到很多网友的赞同、声援以及进一步延伸,许多平日的KOL也将其当作一件蔓延出时尚界的政治性事件,纷纷下场发表观点。


|Zara在广告中使用的模特李静雯因脸上带有雀斑被质疑丑化中国人


被霸权欺凌的中国审美


忽略掉那些已经是针对模特本人长相的攻击,得到许多人赞同的观点逻辑是,美虽然是一个十分主观的概念,但在全球究竟还是有一个大致的共识(尤其是女性的相貌),时尚品牌屡次在社交平台发布和中国人审美相差甚远的模特照片,迎合西方一直以来宽眼距、眯眼睛的刻板印象,所以说是一种歧视。



上述逻辑应用到Vogue事件的不妥之处在于,它非常粗暴地为自己脑补了这样几个前提:

 

1.当大牌公开发布真人入镜的照片时,它一定是受一种和“大众审美”相近的美学观念所主导。也就是说,大众可以容忍时尚对于“大众审美”的领先和偏离,但这种容忍是有限度的。


2.外国品牌使用华人模特时,它一定是在making a point,在表达自己对于中国文化及居民风貌的理解。

 

可是当我们真的打开instagram,点开这张被斥责的照片时,我们发现大号所说的“主推中国脸模特”是很明显的利用墙和语言壁垒的刻意曲解。Tin Gao的脸被许多形形色色的男女包围,显得超然而孤寂,并没有其他的中国模特和她组成一张外国人理解的中国美人图卷,Vogue对于这张照片的描述,也是完全不带有民族色彩的,因为能够体现他们的时尚主张,所以才放出这张照片。


|Vogue的instgram界面


Tin Gao的“在上海出生”和“在伦敦时装学院学习”是同等力度的描述,和她体现的对传统审美的挑战相比,真的并不重要。Vogue并没有使用任何“中国之美”,“东方韵味”类似的表达,它关注的是Tin Gao作为个体的特殊性。


|Vogue对Tin Gao的描述翻译,图片来自观察者网


日本哲学家鹫田清一一直关注着时尚领域,他认为,我们不能随时看到自己身体的全貌,如背部。但因为想象力的存在,我们的大脑里,却有一幅全身像。即我们所知道的身体,实际上是一个想象和理解的产物。所以,身体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在著作《古怪的身体》中,他写道:“我们就像摇晃一个不能打开的礼物盒子,以此猜测里面到底装着什么东西一样,我们摇晃着自己的身体,尝试各种穿衣打扮,时尚的秘密就隐藏在这个摇晃身体的过程中。


|Vogue文章中Tin Gao的其他照片,by James Perolls


时尚界及其辐射的周边社区里一直流行着类似这样的话:High fashion really isn’t about beauty(高级的时尚和美无关)。当人们因外国品牌没有用高圆圆或刘涛这样的中国美女打广告而表示谴责时,他们并不是真的不清楚走在前方的时尚在理念上和大众审美的分歧,时尚本就是一个不断模仿、再造、打破边界的过程。许多人在国际平台上苦苦寻求的一个一锤定音,能代表“中国普通人”的美丽形象,很明显另有所指。

 

共同体的荣辱观

 

开年《流浪地球》的火爆足以说明,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荣辱与共的时代,人们希望在电影、音乐、体育、时尚这样能体现软实力的行业中,让世界听到中国人的声音,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国的声音。



知名亚洲文化研究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将民族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他在《想象的共同体》中说,在所有“自然的”事物中总是都存在着某些不容选择的东西。因此,民族的属性就被融入肤色、性别、出身和出生的时代等——所有那些我们无法选择——不得不这样的事物中。而且在这些“自然的连带关系”中我们感受到了也许可以称之为“有机的共同体之美”的东西。换个方式说,正因为这种连带关系是不容选择的,它们因此就戴上了一种公正无私的光圈。

 

鲁迅把“爱国的自大”称为一种“蹲在影子里的张目摇舌”,我们处于无法选择的连带关系中,很容易将他人对民族与国家的看法跟对个人的看法等同起来,为此真心地愤恨和恼怒。国家随着经济崛起的主体意识将捍卫的责任分配给了每一个共同体的成员。人们对“辱华”的敏感体现的也是主体意识的增长,要求夺回属于自己的文化解释权。

 

但正如鲁迅所说,“他们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

 

歧视的语境

 

西方的文化霸权当然不是子虚乌有的东西,但我们的确应当在评判时结合具体的语境讨论。电影改编时将原著中的亚裔角色“洗白”,是明显的文化挪用。亚裔演员在好莱坞得不到有深度角色,薪酬也低于白人演员,也是确凿的不公正。


|《攻壳机动队》电影中斯嘉丽·约翰逊饰演亚裔主角引起许多人的不满


到了时尚业,D&G前后两起争议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的北京照片里很明显地在用普通人的相貌和穿着凸显模特们的气场和所谓的高级感,将顶尖的模特和路人放在一起,虽然模特们都是亚裔,但在这种资本/平民反差明显的比较中,大家更有认同感的街景和行人成了没有感情的低劣陪衬品。


|D&G北京街头大片


筷子视频里,D&G更是刻意使用“筷子”这一中国符号,将不知道如何吃西餐的中国模特看作了中国的化身。明显带有白人精英口吻的画外音极为高傲地“教”她如何进餐,还有“是否太大了”这样性暗示十分明显的台词。中国不仅是一个色情化的玩物,也是一个未能和西方社会接轨、需要教化的文明。


|D&G筷子视频


像Zara李静雯这样的事件中,很难说到底是设计师在坚持自己的美学理念、对真正的中国长相缺乏认识,还是消费者过于敏感、审美太过单一。类似的大牌或许傲慢,或许迟钝,侮辱二字却很难谈得上。而我们也可以用更加有效且直接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意见,消费社会里,拒绝购买就是最有力的抗议,商家总比我们想象的精明。


该内容为腾讯独家合作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日刻观】系列  翟天临 | 要不要对外卖员说谢谢 | 《啥是佩奇》 | 颜真卿《祭侄文稿》 | 田野VS徐晓冬 | 谷大白话的不安 | 伊能静的脆弱公主梦 | 郝蕾羞辱炸裂式演技 | 天一案背后的耽美文化  | 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在我国诞生,却成为希特勒式的人体实验


ID:reknow24

日 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