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名学者联名】什么是批判实在论(Critical Realism)【刘忠魏译】?

刘忠魏 Sociological理论大缸 2019-09-03

什么是批判实在论?

原作者(9位主将联名…):

Margaret Archer,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Claire Decoteau, University of Illinois,Chicago

Philip Gorski, Yale University

Daniel Littl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Doug Porpora, Drexel University 

Timothy Rutzou, Yale University

Christian Smith,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George Steinmetz, University of Michigan

Frédéric Vandenberghe, Univ of Rio de Janeiro

译自:   【PERSPECTIVES A NEWSLETTER OF THE THEORY SECTION】

译者:刘忠魏(河南辉县人,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师,社会学博士(2012),研究领域:理论社会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文化研究。学术团体:特洛伊理论社会学学会会员。联系邮箱:worldbole@126.com)


 


什么是批判实在论?


批判实在论是处理诸如存在论、因果性、结构、诸色人等,以及各类解释形式的系列哲学立场。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后实证主义危机构成了其出现的背景。批判实在论表现了那些试图改进后实证主义社会科学的社会理论家和研究者的广泛联合。批判实在论自我定位为替代性范式,它既不同于关注规律性、各类变量模型(基于回归的),以寻求近乎于法则为己任,并表现出各种科学形式的各类实证主义,也有别于聚焦各种诠释和描述,完全无视因果关系,即否定解释、偏爱阐释的具有强烈演绎主义色彩和后现代转向的理论视角。

然而,要定义批判实在论却并不容易。尽管有一箩筐的学者常常被批判实在论者提及,(例如Archer 1982,1995; Bhaskar 1975,1979; Elder-Vass 2010; Gorski2008,2013a; Lawson 1997; Little 2016; Porpora 2015; Sayer 2000; Steinmetz 1998,2003,2014; Vandenberghe 2015)但他们既没有统一的理论框架,也缺乏某种系统理论或方法论,并且也没有什么可以把批判实在论凝聚成一个整体的教义。相反,批判实在论更像是一个拥有各种相似性的家族,家族成员之间颇多共同之处,但这些共同之处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交叉、叠加。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可以定义一个家族,相反,它只是一个基于近似的基因库绘制而成的各类异质性元素的集合。批判实在论犹如某种思想源泉,各式各样的马克思主义者、布迪厄式的学者、哈贝马斯式的理论家或利奥塔式的思想家,甚至包括各色后结构主义者均从中有所汲取。如此局面,原因也简单。批判实在论既不是某种经验研究纲领,亦不是什么方法论,它甚至都不能称之为理论,因为它并不解释什么。它更像是某种元理论立场:某种反思性的哲学视角,意在从哲学层面探究那些用来引导各类经验探索的科学和社会科学。我们也可以通过三个层次的关系对这个问题予以思考:我们的经验数据,我们用来解释这些数据的各种理论,以及各类元理论——诸理论背后的理论和哲学。

尽管批判实在论只是一系列异质性的理论立场,但它仍然有一个松散的遗传学特征,可以由此将其统一为一个元理论:确立某种适宜的后实证主义哲学的理论承诺。对于科学和社会科学而言,这一承诺为规范性的议题所确立:根植于存在论的实在论,依托知识论的相对论,富于判断力的理性,以及某种审慎的、伦理性的本质主义。

根植于存在论的实在论

批判实在论的核心所在是其对存在论的认识:对各类事物本质的探究。根植于存在论的实在论宣称实在的存在和运行大多独立于我们的认识,或者也独立于我们与之有关的知识。实证调查或诠释性考察并不能全然揭示实在之所是。历史地看,社会科学曾经颇为正确地寻求将自己的基础建立在实证探究之上,但直到现在其对知识论的关注仍然是以牺牲存在论为代价的——就是说,社会学仍然聚焦于我们如何知道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而关于所知本质为何的诸多疑问则被抛诸脑后。结果便是,聚焦所在始终是各种方法或解释的形式,全然无视各类事体究竟是如何存在于社会世界,其面目为何。(有时只是天真地且误导性的关注而已)于是,社会学时常陷入如此境地:在处理经验数据时,它预设了一个隐藏的实在论;在搬弄各类形式的解释时,它又不假思索的运用相对主义。并且,似乎任何有关世界本质的说辞都可以接受。

然而,存在论并不能随意抛开。社会学(包括社会学研究)依赖于一系列社会世界本质为何的信念,正是这些信念指引着我们的各类探究。社会学家们的研究总是有赖于特定的信念,涉及秩序的本质、各类结构、多种过程、诸色人等,以及形形色色的原因。这些信念难以还原至我们的经验数据,但在我们建构各种理论时,它们却常常被视为理所应当。对于世界的诸多确定无疑的判断和重要特征的论述是无法从实证层面被验证或量化的,事实上,这些关键所在很难被硬塞进理论、日常语言、数目字、模型或实证检验之中。如此情形下,这些论断也只能通过各种追溯式的或忖度式的推论,而那些用来解释现象的理论不过是某些有关社会现象的看法而已。为了做到这一点,人们需要一个工具箱,其储备的各种概念适于并易于对社会世界的各类特定事物做出分析。因此,批判实在论者更为关注那些相对抽象或哲学性的质疑,这些质疑源于我们的经验探究并强化了它们。 

批判实在论关注诸如因果性、能动性、结构和各种关系的本质,以及我们正在运用的或隐含或明确的存在论立场。它会问人们的社会世界在实在论意义上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存在一些社会类别?是否存在诸如资本主义、阶层、国家或帝国这样的社会事体?是什么构成了某个社会事体?法西斯主义的各类特质始终如一吗?任何社会事体的各类特点是否始终如一?这些不仅是需要实证考察的问题,更是被哲学探究所深刻影响。这些元理论意义上的探究承载了我们对于社会世界的认识,但却未必能够决定任何具体的方法或实证研究,也未必能够使得这些方法或研究顺理成章。尽管实证研究需要各类模型予以解答,但我们更需要对其予以“存在论意义上的反思”,并足够“警醒”。我们需要省察我们对于社会世界本质的诸预设,以及所用术语(如结构、因果性)背后的存在论底蕴。并且,总体而言我们需要一种方案,通过它我们得以反思性地审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各种认识(Rutzou 2016)。

批判实在论者关注对社会实在的存在论特征的刻画:那些形成我们经验和实证考察的各类事实和各种事件的诸实在。就此而言,批判实在论者并不拒绝演绎主义或形形色色的统计建模。相反,解释和阐释的结合宜于实现对各种人工制品、文化、诸社会结构、各色人等以及影响人类行动和互动的历史探索之目的。然而,批判实在论者却是批判性地处理因果关系,运用我们在社会世界遭遇的部分规律、事实、事件——或是作为跳板,或是作为关卡——去理解生成这些规律、事实和事件的复杂的、分层次的和或然的诸过程或结构。此时千万不能把因果关系还原至恒定不变的连续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事件A总是紧随事件B。但是,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求一种扎实且稳健的因果关系、结构和过程认识,这样的认识足以对社会世界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做出判断。换言之,我们需要对社会世界的本质有好的洞见,而非天真地从诸色自然科学中进口各类因果模型。

依托知识论的相对论

根植于存在论的实在论提出社会实在以及我们对它的探究是相对自主的,然而,我们有关实在的知识总是被历史、社会和文化所限定。知识总是被从不同角度予以阐述,受到各种复杂的影响和兴趣的影响,并且总是被人类活动所转换——换言之,我们的知识总是有赖于特定的语境、构思和活动。批判实在论者坚信我们不能对此过于天真,并且必须接受某种形式上的依托知识论的相对论。实在论在对世界的阐释或对能动者的理解方面并无高明之处,也不会宣称其有获取实在的特权。除非是在各种具体的、或多或少是善变的历史描述中,否则人们无从知晓这个世界。我们的诸多认识值得质疑,尽管实在论也意味着对真理的承诺,但没有什么真理的价值或理性的尺度是外在于历史时间的。也因此,我们的诸多见解和各种视角都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科学同样可疑,因为我们的科学知识总是在特定的思想框架内形成的,而这些解析经验世界的思想也不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只能以不同的方式获得诸多事物的实在。洞察的深度一般来说是以牺牲其广度为代价的,反之亦然。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知识获得无望,也不意味着实在论的追求徒劳无功,它仅仅意味着我们对于世界的再现总是历史性的、思想性的和可疑的。意味着我们在其它事物方面需要方法论意义上的多元论。因此,根植于存在论的实在论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任何建构都是“实在”的,也不意味着在我们的各种认识上面盖一个准予通过的图章,当然,它也不能成为“外行免责”的借口。(Porpora 2015)相反,对于批判实在论者来说,存在论仅仅意味着知识论和阐释意义上的相对的自主性。 

富于判断力的理性

在此,我们需要第三个术语:富于判断力的理性,与判断意义上的相对主义不同,富于判断力的理性仅仅表明它是关切存在论的诸实在论者,以及关注知识论的各类相对论者。我们必须有根据地做出判断,即对于世界认识的判断标准有优劣之分。任何探究的目标都旨在创造和确定描述或解释性说明,这些描述或说明为我们探究的对象提供了像模像样的模型。但并非所有的解说都是等价的,我们能够并且需要在对立或竞争的解说之间做出决断,而且通常有相对客观的理由来肯定一种模型胜过另一种。批判实在论所作的批判也时常受到批评,即过于强调实在论的存在论基础。然而,在抛掉了对社会世界的概念依赖之后,只要强实在论可以超出它们的诸多局限,这种批判或许不就是空洞无物的。但风险确实也不容小觑,社会科学是否实实在在地揭示了世界的某些东西?我们能够在实在的各种解说之间做出裁断吗?如果可以,如何做到?我们的知识足以确保这一点吗?我们的各类解释合理吗?社会科学可以进步吗?这些都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但它们却是必须予以考察的。批判实在论者的立场是:尽管现实世界是历时的、偶然的和不断变化的,但随着时间的累积,社会科学可以改进和提升其有关现实世界的知识,也能够对实在做出相对合理的判断。

审慎的、伦理性的本质主义

最后,鉴于对实在论的承诺,一些批判实在论者也试图重新在诸事实和诸价值之间建立联系,以此抵制高估价值中立和“客观性”的态势。(Archer 2015; Gorski 2013b; Sayer 2011; Smith 2010,2015)。是”和“应该”的简单方程(本质主义者的谬误)必须避免。然而,对我们的知识而言,实在论的承诺似乎意味着某种审慎的规范性维度。事实和价值并非彼此隔离(Gorski 2013b),尽管从我们提出的描述和选择探究的现象来看,事实当然是“有价值承担的”,但价值也是“有事实承担的”的情形却时常被忽略。好坏不论,价值总是附着了“事实性”元素,这些元素扎根于对社会世界本质的、特定的内蕴存在论意味的认识之中,例如,对于各色人等或社会关系的认识。就原则而言,这意味着价值对实证探究和批判也是开放的。因此,至少从理论上说,只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与实证的和存在论意义上的探究有关,社会科学就完全有可能在诸如“什么是好生活”或“什么是好社会”,以及“人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实现繁荣”等问题上告诉我们些什么。当然,真要做到这些远比听起来难得多,并且这也是实在论者之间最具争议之处。不仅在“是”和“应该”(“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没有清晰的边界,而且社会世界虽则与历史、概念和卷入权力的各类关系密不可分,但又不能还原成这些事体。因此,任何如此这般的伦理性探究必须是审慎的和多元的。然而,如此审慎的(以及批判的)、伦理性的“本质主义”——以及根植于存在论的实在论、依托知识的相对论和富于判断力的理性相结合——为实证意义上的和存在论意义上的探究开辟出了价值空间。甚或有可能确立社会学的独特学科地位,尤其是在处理诸如价值、政治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问题时。

那么,汲取了批判实在论的实证性研究课题会是何等模样呢?且举些例子,当人们反思性地领会和总结诸特定的社会结构,并从中发现自我、聚焦生活中的关键节点时,它可以使用各类访谈重建诸个人的内部对话,(Archer 2003)。在南非艾滋感染者寻求健康的过程中,它可以是使用忖度(abduction)、抽象和追溯等探求结构与能动性关系的民族志。(Decoteau 2016)。批判实在论也可以用以阐明那些自始以来就困扰着社会科学的各类方法论议题,例如,对各类独特事件的研究,或者案例匮乏的问题研究,以及比较的逻辑等。如此眼光为历史社会学提供了保障:在否定寻求不变的历史拼图的同时,抵制对恒定连接的追逐,(Steinmetz 2003)运用较少案例建立比较分析以重构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偶然性和聚合的因果关系的本质,以此克服历史事件间的不可通约性问题。(Steinmetz 1993)正如这些例子所彰显的那样,基于富有指导意义的以及与社会学的最佳实践相一致的元理论,批判实在论的宽广框架有能力为丰富多样的实证研究提供建设性的基础。

 

References

Archer, Margaret. 1982. “Morphogenesis versus Structuration: On Combining      Structure and A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33(4): 455-83.
______. 1995. Realist Social Theor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______. 2003. Structure, Agencyand the Internal Convers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______. 2015. The Relational Subjec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haskar, Roy. 1975. A Realist Theory of Science. London: Verso.
______. 1979. 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ism. Atlantic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Decoteau, Claire Laurier. 2016. “The AART of Ethnography: A Critical Realist 

Explanatory Research Model.”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Elder-Vass, Dave. 2010. The Causal Powers of Social Structures: 

Emergence, Structureand Agenc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rski, Philip. 2008. “The ECPRES Model: ACritical Realist Approach to 

Causal Mechanism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Pp.147-94 in The Frontiers 

of Sociology, edited by Björn Wittrock and Peter Hedström. Leiden: Brill.
______. 2013a. “What is Critical Realism? And Why Should You 

Care?” Contemporary Sociology 42: 658-70.
______. 2013b. “Beyond the Fact-Value Distinction:Ethical Naturalism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Society 50: 543-53.
Lawson, Tony. 1997. Economics and Reality. London: Routledge.
Little, Daniel. 2016. New Directions in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London.Rowman & Littlefield.
Porpora, Douglas. 2015. Restructuring Sociolog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utzou, Timothy. 2016. “Reimagining Social Science.” Journalof Critical 

Realism 15(4):327-41.
Sayer, Andrew. 2000. Realism and Social Science. London: SAGE.
______. 2011. Why Things Matter to People: Social Science, Values and 

Ethical Lif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ith, Christian. 2010. What is a Pers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______. 2015. To Flourish or Destruct.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teinmetz, George. 1993. Regulating the Social: The Welfare State and Local Politicsin Imperial German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______. 1998. “Critical Realism and Historical Sociology.”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40(1):170-86.
______. 2003. “Odious Comparisons:Incommensurability, the Case Study, 

and ‘Small N’s’ in Sociology.” Sociological Theory 22(3):371-400.
______. 2014. “Comparative History and ItsCritics: A Genealogy and a 

Possible Solution.” Pp. 412-36 in A Companion to Global Historical Thought, edited by Prasenjit Duara, Viren Murthy and Andrew Sartori. 

Oxford:Blackwell.
Vandenberghe, Frédéric. 2015. What´s Critical about Critical 

Realism? London: Routledge.

 

(Sociological理论大缸第69期)


预告

【第69-71期】吕炳强、万毓泽和刘忠魏翻译【巴斯卡与批判实在论】三篇(预告)

第70期 《悼念 Roy Bhaskar(1944-2014)》

——万毓泽译

——译自:http://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4/dec/04/roy-bhaskar


第71期 《什么是批判实在论?为什么你要在乎它?》

——吕炳强译

——译自Gorski, Philip. 2013. “What is Critical Realism? And Why Should You Care?” Contemporary Sociology 42: 658-70.



链接:


——已推送相关的

第13期“涌现”这么回事:物质性人造事实与社会结构

第11期本土博士生如何出版英语专著?—万毓泽老师的经验

第6期听Smith一席话,再(不)学批判实在论


——社会学“黑历史”专辑

第68期 【再造祖先】“社会学之父”是14世纪的阿拉伯人Ibn Khaldun?

第67期【德国社会学】“历史风范”是怎么衰落的?内斗、纳粹/流亡与美帝

第66期【美国社会学】的“实证范”真的是天生吗?福特主义的“共谋”


——机制解释/因果性合辑

第55-57期【找机制、要机制、反机制】三篇推送预告

第57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机制!”—阐释论的不满与反攻

第56期民族志也能【做出】机制式因果解释?实用主义回答

第55期别太抽象理论、别太微观行动,快告诉我【机制】到底要怎么找!

第47期别想抛弃“覆盖律”!分析社会学“机制解释”的真相

第17期社会学里的因果关系有几种?




图片来源:http://margaritamooney.com/2016/04/16/books-on-critical-realism-and-sociological-research-method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