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定成败,还是拼爹娘?教育社会学的揭密

孙宇凡 社会学理论大缸 2023-08-19

文/孙宇凡

首发/23年6月8日


* 以上为化名

你现在看到的这个表格,是北京两所精英高中的高考/申请结果。该数据是来自2022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学神》(Study Gods一书及其相关论文。作者是台湾政治大学社会系的姜以琳教授。

这些精英高中的学生,有的上了北大清华、复旦同济大学,有些学生去了牛津耶鲁、康奈尔华盛顿大学。这是大多中国学生遥不可及的高考结果,也是我们儿时的梦想。

我相信,我们大多的孩子一样,都在小时候犹豫过一个问题:“今后是上北大还是上清华?”不过,残酷的现实、懵懂的成长却告诉我们:这些和我们都没关系。

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告诉自己:“不要想太多”。毕竟这些是精英、是“学神”,但我们不是。

关于高考、小镇做题家、教育内卷等议题,我写过近30篇教育社会学推送,见页底推送合集。


1 – 只要父母有钱有文化,高考就能考得好吗?

如果我说:“这些学生很优秀,我们不够优秀,”你肯定会跳出来说:“优秀?这些精英学生,不就是靠家长鸡娃、拼资源拼出来的吗?”

确实,一想到这些高中甚至大学直接出国的学生,很难不和家庭背景联系起来。毕竟,我们在拼命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时候,他们却在考SAT、学习美国历史。

我自己,也有两次明显感受到这种阶层与教育差距。

第一次是在10年前,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室友告诉我:“我当家教辅导的那个孩子,高考估计考不上了”。然而,高考后,他又告诉我:“虽然这位孩子连本科线都不够,但他父母决定送他出国了。”

后来我才听说有一首摇滚歌的歌词,描述得非常精准:“中产阶级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失败。只不过是再来一次。”

第二次的直观感受是在前不久,我回到爱丁堡大学见一位学弟。这位才上大学一年级的学弟,主动发邮件约我见面,想请教一些学习与发展的困惑。我很惊讶:一位大一的学生就有这样的主动意识。毕竟,我上大学四年,从没见过也不认识我们学校的博士生。

同时,他也告诉我:“我申请上爱丁堡大学,是因为我申请失利了。我申美国失败了。这是我最差的结果。”接着,他还说:“现在国际高中真的很卷,有的高中生就在药厂里实习工作了,毕竟那是他家的企业。也有的高中生已经在给一些教授做研究助理了。但是,我也有位同学,是真的厉害,靠自己打拼,高二的时候就已经在XX外资银行实习了。”

高二就在外资银行实习?靠自己拼出来了?你信吗?

但是到底家庭背景与高考备考、高考结果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听过太多来自底层的故事:“读书的料”、 “寒门出贵子”……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性:家庭、父母是帮不上忙的,靠自己从零开始,一步步积累和打拼,证明自己是“读书的料”。

因此,这样的故事也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程猛老师的研究专著,《“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但是,对于是精英阶层的孩子呢?为什么他们也说自己靠自己?父母没参与呢?家庭不重要呢?

姜以琳教授的这本《学神》就在揭示这个问题:到底精英阶层的孩子在准备高考的时候,父母真的发挥作用吗?

简单地讲:家里有钱就能高考考得好、上好大学吗?

姜教授在她的研究中展现了社会学的想象力——往往出人意料,又有情理之中。有钱有地位家庭的孩子,确实父母也一般不太参与和干预孩子教育。孩子在精英高中靠自己学习、靠学校教。但是,精英父母却能够在关键节点起到了“缓冲”和“扭转”作用。如果孩子考得不好,显示出“不是读书的料”的问题,那么父母能够“扶上马、送一程”,扭转局势。

因此,简单地讲:精英和底层在孩子的高考的过程中,究竟区分在哪?

不是积累优势,而是扭转局势。

底层父母要看孩子是不是“读书的料”,不是就算了,失败就是挫败。精英哪怕看到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也可能通过父母的干预与参与,让孩子重新成为“读书的料”。

还是回到那首摇滚歌曲的歌词:“中产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失败,只不过是重新再来一次”。只不过,没有中产父母,就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关于高考、小镇做题家、教育内卷等议题,我写过近30篇教育社会学推送,见页底推送合集。

2– 精英孩子的高中学习,并没有父母的参与

我们来看看姜教授的田野调查。

她的研究对象很明确:

1. 收入是中国top10%的一些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数近50万RMB

2. 来自北京的精英两所高中,甚至在北京排在前10名

3. 高考可能在国内考,也可能申请留学,所以学校里甚至直接设有国际部

姜教授的研究方法也非常深入:

1. 对24 名学生和 16 名家长进行了 58 次深度访谈

2. 进入一些家庭进行居家观察,甚至还在一位同学家里住了4天

3. 在两所高中呆了15个月做实地观察

但是,姜教授却发现,在这些精英高中里,学生们的生活和普通高中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和我们一样生活、一样作息。

1. 和你一样,精英高中学生每天在学校呆十几个小时。

2. 和你一样,到了高中阶段,精英学生也已经没有时间再参加什么补习培训了,就靠在学校学习。

3. 和你一样,精英高中学生也是面临排名竞争,也是一样在卷在做试卷。

甚至,姜教授还发现,这些精英高中学生还和你一样:

4. 都说父母其实不参加他们的学习过程,良少辅导和帮助。

5. 老师和父母之间,也没多少沟通。家长会也开得很少。只有在学校的一些总结大会,办几百人一个大场子的活动,家长才会来学校一趟。

6. 由于父母很少到学校,很少直接参与教学现场,所以姜教授也发现,有一两次看到某位同学的父母来学校的时候,这同学都会很紧张很不习惯。

可是,为什么这些精英学生和你在学校的表现没什么区别,但却大多都是“读书的料”,不是考上牛津耶鲁就是北大清华的呢?究竟高考差异是怎么通过家庭制造出来的呢?


3– 父母再帮你扶上马:当精英孩子不是“读书的料”

真正的区别就在于学生的成绩下滑或波动的时候,父母怎么办。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就显出家庭背景的差异了。

毕竟,想想你一路求学,也不太会一帆风顺。谁还没考得差、走过神呀。我就是这样。我小学到初一成绩都很好,但是从初二到高二,沉迷于《梦幻西游》这些网络游戏。妥妥的网瘾少年!!幸好高二下学期,帐号被盗,才重新开始学习,要不高考都考不上。

因此,对于底层的孩子来说,如果父母看你不是“读书的料”,那就算了,很难出现转机,父母也难以帮助。但是,在姜教授的研究中,她发现精英家庭教育的不同之处。

姜教授观察和访谈了一位高三女生,名叫诗颖(化名)。她的母亲是中文系教授。这位教授母亲说自己并不管孩子的教育。也确实,姜教授发现家庭沟通基本上是围绕几点睡觉啦、吃饭吃什么啦等等。

但是,意外发生了。这位诗颖同学在考清华大学(可能是自主招生)的时候,结果某项测试没通过。这时候,教授母亲就着急了。

教授母亲先是和孩子关于学业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在语文写作等方面的问题,然后又到学校和老师进一步了解情况,商量如何改进教学。甚至,这位教授母亲还找到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这位招生老师也给了她关于学校选择与专业建议,建议让孩子放弃选择某些难度太大专业,以免再次失利。

于是,在考前突击两个月,在教授母亲的直接介入与帮助下,诗颖在考试中重新获得了高分,最终被清华大学录取。

你看,有个教授母亲,就知道如何力挽狂澜,因为她知道如何和学校、老师打交道,也理解要辅导孩子的教学内容。

其实,这一点不仅是在中国的研究发现。甚至在英国也有同样的问题。我很喜欢剑桥大学教育学教授D. Reay(很酷很棒的学者)的研究。她还进一步做过阶级对比:底层父母和精英父母到底在和学校沟通有什么不同?在她的专著Miseducation(留意这个mis-的前缀),也同样提出:那些底层父母其实不太会解读学校政策、教育方向,不知道怎么“解码”也就不知道怎么和老师、学校打交道了。但是,这些精英父母本身的社会地位、教育背景和这些学校老师、行政人员没什么区别,大家有共同语言,所以很容易抓到教育方向。

(剑桥大学D. Reay教授及其著作)

我们最后再来看一个反例:如果精英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父母又不介入,会怎么样?

确实,在姜老师的研究中,她发现一些“不成功的案例”。一位名叫健民(化名)的精英高中生,也参加北京大学的考试(也可能是自主招生?),但却没考上。不过,父母这时候没有及时觉察,还像平时一样只关注吃饭睡觉等日常事情,没有干预介入教育。甚至,当孩子失利后,要考虑申请香港的大学作为备选,但是父母还是没有监督和帮助。于是,这位孩子最后上了非北京地区的一所非精英大学。

然而,当录取结果出来后,健民的母亲却开始自责,认为自己如何当时更负责任一些、搞清楚这些录取规则,就能够帮助到孩子,改变他的命运。姜教授最后还在大学开学两个月后拜访了这位健民同学。结果,他说自己和精英高中的同学们都失去了联系,而当他在车站离别的时候,也终于释怀地说:“我终于离开了这个家。所有人都没法对我指指点点了。”

在我看来,健民的高考命运,却提醒着我们要看姜教授的论文标题《当事情没有如愿发生》(When Things Don’t Go as Planned)。也许,不管是底层孩子的“读书的料”,还是精英孩子的“只不过再来一次”,背后蕴含了却是父母的教育期望。

也许精英父母的期望与计划在于,“我的孩子肯定会考上大学、接续成为精英”。如果“不是读书的料”,那才是意外。

但是,对于大多父母的教育期望来说:“我的孩子是不是读书的料,却要天注定。”如果真的是“读书的料”,那才是意外。


往期相关推送

《研究计划/开题报告写作六讲》开始报名(附优秀范本、评分标准)!

25篇教育社会学研究:鸡娃、反内卷、高考与政治(社会学理论大缸推送合集)

梦想+压抑+迷失=高考人格?普林斯顿大学文化社会学新书解读(视频版)

明星考编,全面击碎了中产和底层小镇做题家的大学梦

当小镇做题家考进名校,一场比拼家庭背景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文献来源:

Chiang, Yi-Lin. 2018. “When Things Don’t Go as Planned: Contingencies, Cultural Capital,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for Elite University Admission in China.”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62(4):503–21.


Chiang, Yi-Lin. 2022. Study Gods: How the New Chinese Elite Prepare for Global Competition.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