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暂停公布失业率”更悲观的,是年轻人已经彻底放弃自己

孙宇凡 社会学理论大缸 2023-08-19
文/孙宇凡
编辑/子晨、栩茜首发/23年8月17日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青年失业率数据已定格。之所以说是“定格”,是因为近日官方说明,由于经济社会形势不断变化,统计工作需要完善,所以暂停公布青年失业率数据。


 *图片来源:BBC NEWS 中文


围绕这条新闻,“知乎”上有很多关于失业的提问与回答。我摘录三个,你就明白了。


——“以后很多年轻人在家呆着,没有工作,家长可能以为是自身的问题,自己的孩子不够努力。”

——“最近贷款数据倒是公布了,大幅度缩水,说明企业融资力度大幅度缩小,无法扩大生产,岗位增长肯定也会大幅降低。”

——“阳性都是测出来的,只要不测就不会阳,川普真是版本领先。


*图片来源:Google搜索


不管是什么原因,失业的人正在失业、找不到工作的人还是找不到工作。究竟这些赶上时代洪流的年轻人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体验?


简单讲,长期失业、长期找不到工作的话,那你免不了问自己三个问题:


“为什么我找不到工作?”

“到底我哪里出了问题?”

“我真的没有脸面对家人朋友了!”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另外,关于就业/求职/失业/996等议题,我之前写过不止十篇推送,分享海外前沿学术研究,见页底的链接。


– 1 – 

越失业、越羞耻


耻辱与污名,伴随着我们。但更可怕的是,对于失业/无业的年轻人,这已经不仅是社会评价、父母评价,更是自己对自己的“内在化的污名”、“内在化的耻辱感。”


社会学家很早就关注了长期失业问题。早在大萧条还没结束的1933年,耶鲁大学劳动社会学家E. Wight Bakke就出版了专著《失业者:一项社会研究》(The Unemployed Man: A Social Study)。他也同样很早就得出了结论,也发生在我们今天:


失业,会让一个人的雄心、勤奋和快乐都慢慢消亡。


失业者:

一项社会研究

E. W 巴克(1933)

伦敦:Nibset and Co.


这种消亡,不仅是社会压力,更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和责备。社会学家总结过,这种“内在化耻辱”或“内在化的污名”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你觉得长期失业者应该在不断寻找工作,但是一旦内在耻辱化,那么在情感上很难再支撑继续找工作,很可能决定躺平、退出劳动力市场。


第二,你觉得长期失业者应该是多社交多找机会,但其实一旦内在污名化,那么痛苦感很可能让你变得越来越社恐,不愿再尝试社交。


如果你的潜意识是同意上面两个结论中的前半方面——既然失业了、找不到工作,难道不应该更卷吗?更努力吗?那么你应该再想想,这种潜在预设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


确实,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社会学家Ofer Sharone在他的著作《有缺陷的系统/有缺陷的自我》(Flawed System/Flawed Self)中就发现,很多失业人士自己也会这样想:因为TA们往往接受一种“自立自强”的个人主义奋斗文化。在书中,他指出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会告诉你:找不到工作的主要问题正在于你自己,而不是政府,也不是市场。就是你自己的问题。如果你想推到市场或政府,如果你对这种内卷文化有所怀疑,那不正说明找不到工作就是你这个“懒人”活该遭受的吗?


有缺陷的系统/

有缺陷的自我

奥弗·沙朗(2013)

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 2 – 

求职即黑洞


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社会学家Ofer Sharone也在他的另一份研究中,深度了访谈了40位长期失业者,想了解到底TA们求职是什么样的体验。结果发现大家会普遍用“黑洞”这个隐喻:你投简历都没有回应或者只是自动回复,哪怕你付出再多。


一位叫阿诺德的受访者认为,这种“黑洞”才是“真正杀死我的东西”。在他看来,“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你没有得到这个职位,你也搞不懂别人究竟靠什么来评判自己。于是,你最终会陷入巨大的黑洞或空白感之中。


为了填补这种空虚、这种无反应、这种黑洞,于是这些长期失业者会将TA们的自我怀疑感“填”进去。另一位叫丹尼的长期失业者也说,自己经常像“做过山车”一样:开始总是兴奋——“这个职位描述太适合我了!我立马申请”,接着发现自己总是没有收到任何回复,于是变得消极、令人沮丧,最后自己不断质疑自己——“怪我经验还不够吧!”


由此, Sharone教授发现有些受访者已经决定退出劳动力市场,不再找工作了。这类人,被美国劳工统计局归类为“灰心丧气的工人”。这个也确实反应了官方的意识形态——你不应该灰心丧气!


但是,正如Sharone教授提供的统计数据,这类工人太普遍了!世界各地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失业人口非常多。在2010年左右,470 万美国人已经失业超过六个月。在法国,10%以上的劳动人口没有工作。在以色列,这一比例超过7%。在希腊和西班牙,这个数字接近30%。


*图片来源:unsplash



– 3 – 

社交即羞耻


对长期失业者来说,TA们明白:我要找到工作,就必须靠关系了!因为老是求职没有回应,老是只能收系统自动回应,于是TA们不再信任正规的网申机会,认为光靠“简历”求职已经不行,必须从身边朋友或社交网络寻找更直接的机会。


道理是懂的,但做起来很难。你都已经找不到工作了,要让别人帮你,那这个人肯定已经有工作、有声誉、有面子,那你要拉下面子吗?这个人可能是你的朋友,但当你去“求”TA的时候,你会是什么感觉呢?


在Sharone教授研究中,他发现大多数长期失业的求职者的社交互动有所减少,因为在上述的自我质疑和内在污名化之后,已经丧失了自我价值感,于是更能建立人际网络了。


正如一位受访者说:失业不仅是失去工作,更是丧失社会声望。另一位受访者说也说:当人们问你——“工作找得怎么样了?”,你会发现话题就终结了。毕竟,你也不想老是向别人传递负面情绪,你也不希望总是感到尴尬、羞辱,不希望感觉自己像个失败者。


于是,你会发现:哪怕你知道你的朋友能帮上你,但你们本来的平等关系已经没了。现在你没工作、TA有工作,你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平等。这个微妙的变化,让你离朋友越来越远了。


*图片来源:unsplash


文献来源:


Sharone, Ofer. 2013. Flawed System/Flawed Self: Job Searching and Unemployment Experienc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harone, Ofer, and Alexandria Vasquez. 2017. “Sociology as a Strategy of Support for Long-Term Unemployed Workers.” The American Sociologist 48(2):246–65.



这是社会学理论大缸第771期推送



往期相关推送:


今年最后1期!《研究计划写作班》:选题到成稿、申奖全过程指导


“就业难”是什么样的社会时间心态?在等待中幻灭



小镇做题家如何在求职面试时避坑与逆袭?尽在这本社会学名著



30篇10万字教育社会学研究:小镇做题家、内卷与大学(社会学理论大缸推送合集)


五一劳动节书单| 狗屁工作、职场性骚扰与小镇做题家:50篇论文10本社会学专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