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一本视角新颖的中国古代政治史,探寻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得失

兴亡 雅书品iRead 2022-08-10

黑格尔曾经评论,中国古代没有历史,只有王朝的循环,甚至连发生的事情都是重复的。这意味着中国帝制时期构成了不断循环的国家治理体系,并且治理体系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自秦政权统一天下,中国古代国家政权进入了两千余年的帝制治理周期。其中经历了多个王朝的更替和转换,既有大一统盛世的文治武功,又有大分裂血腥的至暗时刻,但以天命传授为合法性来源的皇权系统始终未变,只是更换了不同的帝王家族。


在古代通讯、交通都较为落后的情况下,维持巨型帝制国家政权循环运营,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


在古代中国治理体系成熟过程中,帝制运营系统从成型、发展、崩溃到重启,在独立环境中发展出的许多治理经验和教训,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治理文明的重要贡献。


由沈刚所著的《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就从一个特别的框架和视角——把统治者、朝代和历史阶段,乃至帝制时期整体的国家治理体系视为一段段可被研究的系统模型,为读者总结了古代中国治理变迁中的得失成败。


《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

作者:沈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6月

本书是一本视角新颖的中国古代政治史,全新揭示了秦统一后帝制国家皇权系统的运营逻辑,并力图从中找寻变迁规律,揭示王朝循环的原因,总结历史得失。

作者将数十位帝王的故事与大历史视野相结合,既是一部中国历代皇帝评说总集,又梳理了两千年中国政治历史,便于读者快速理解帝制中国两千年兴亡得失的机理,为现代组织管理寻找历史回答。


01

具有大历史观


进入帝制时期两千年以来,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即秦汉第一帝国阶段、魏晋南北朝大分裂阶段、隋唐第二帝国阶段、五代辽宋金对立阶段,以及元明清第三帝国阶段。帝制治理体系在历史进程中从创制、重构、调整到完善和固化。


本书从帝制时期五个历史阶段里,根据时间线索从秦讲到明清,时间跨度长,涵盖帝制运营系统创立、瓶颈、发展、中兴与崩溃各个时期,基本包含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


例如秦始皇嬴政直接将郡县制推广至原关东六国,汉高祖刘邦采取折中的郡国并行制,隋文帝开启科举考试取士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直接统辖六郡,帝制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皇权的强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地方政治制度变革是为了方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步增强中央集权,取士制度变革是为巩固皇权,为国家提供更优秀的人才,这些政治制度的变革本质上都是为强化皇权、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进行的改革,揭示了帝制运营系统发展过程中的调整和完善。作者通过这些分析,讲透了帝制盛衰的真相。


作者将这种大历史观贯穿全书,从整体上观察历史的脉动,重新研究、叙述历史,通过对不同时期帝王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帝制时期最为优质的统治者理政样本,并用长远的眼光将以往历史的内在逻辑和现在作比较,提示历史和未来的问题,为现代组织管理提供范本




02
多角度审视王朝兴衰


作者本人并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他独辟蹊径,从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审视王朝兴衰,综合了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从不同角度来探寻朝代循环的根源,对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体系提出了全新的诠释模型。


作者以微观、具象的角度入手,从环境、价值观、方法论、组织和资源多个维度去分析两千年历代治理的成败得失。


环境即国家政权的大环境,包括境外对立政权等外部状态,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内部因素,这些都反映了绝大多数人群的利益需求,是当时社会矛盾的体现。


价值观即官方的统治理论,来源于宗教、学术流派等思想积淀,表现为统治者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


方法论即政权的统治策略,是运营系统中的决定性的因素,可细分为多种局部的分策略,分别对应于不同时期、区域和人群的阶段性需求。


组织指统治集团组织体制的保障,涵盖团队和机构两大方面,是皇权系统正常运营的必要前提。


资源指国家人力、财力和其他物力资源的动员水平,体现皇权系统的综合实力。


正如强大的组织可以动员充足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强大的资源也可以促成更加完备的组织体制,环境、价值观、方法论、组织和资源相辅相成,推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良性成长和正向发展。


本书文字凝练,道理深刻,为历史的思考提供了更多新颖的角度,充分体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




03
论述框架清晰

本书综合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势,既深刻地剖析每个时期的国家治理体系,又绘声绘色地勾画出40余位有代表性的统治者形象,连接起来则是一部两千年的帝制政治史,历史叙述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


作者选择四十余位最高统治者进行观察和研究,以九大相对处于统一朝代的皇帝为主,包括部分具有代表意义的位处分裂时期的王朝君主。


本书聚焦于他们对于运营系统环境、价值、策略、组织和资源五者平衡关系的把握,关注治理体系不断成熟的五个阶段进程中,产生了哪些良性或有效的运营形式,哪些统治者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除了从当时的大环境出发,剖析统治者维护帝制的解决方案对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的作用,作者更从历史进步的角度,解读每个时期运营系统的价值、策略、组织和资源等方面,对于不同历史阶段治理体系模型成熟的贡献。


作者不仅探讨了帝王、朝代具体的治理得失,而且阐述了帝制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来龙去脉,透视两千余年中国政治变迁的概貌。




04
葛剑雄、马勇等著名学者一致推荐

本书行文流畅质朴,论出有据,紧扣史实,得到了诸多学者的一致推荐。

作者并非专业研究者,却具有旁观者的清醒和独特视角,值得一读!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


读后一个至深印象是,秦以来两千年王朝政治就是兴盛衰亡四个字。如何走出历史循环这一死结,作者通过皇权系统运营的五个维度,给出共情且新颖的解释,读后很受启发。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企业管理者眼中的中华千年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方法。读者能从中吸取经验,治国、做企业都是一回事。希望你读了这本书也有相同的感悟。

——刘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从一个特别的框架和视角出发,分别为中国四十余位有代表性的统治者撰写评传,连接起来又是一部两千年的帝制政治史,相当有创意,值得企业领导、政府官员和历史爱好者一读!

——姜鸣(晚清史、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专家)


本书以中国历史上的帝制运行作为研究对象,剖解每个时期的治理体系和有代表性的样本,让历史的经络骨骼豁然而出,是一部有独特视角和创造力的研究之作。

——秦朔 《第一财经日报》创办人)






阅读这本书,就如同置身于与古代王侯将相相同的处境中,体会到个人与时代命运的环绕纠葛,这里边既有受制于大环境的无奈,又有突围而出的雄才伟略。

中国以皇帝为中心的运营系统消失已经一百多年了,但治理变迁中的得失成败仍需我们去审视和理解,进而获得鉴识,运用于当下。

是什么导致王朝循环的迷局?皇座之上如何破局?相信每个人在阅读这本书后都会有所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

 新书福利 
附文字‍“企业管理者眼中的中华千年史”‍分享本条推送至朋友圈,截图发送至后台,将有机会获得图书,名额三位。即日起至7月21日12:00,均可参与。




· 相关推荐 ·
1.“我要和溥仪离婚”:民国名人婚恋的那些事,都被这本书说尽了
2.如果女性从不抵抗,权力的拥有者也就没有必要恐惧
3.新书 | 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

4.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启蒙人严复的权威传记,看启蒙先驱,如何笔醒山河

— end —

文 | 言小乔(实习生)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yujiang579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企业管理者眼中的中华千年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