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努力在文凭面前不值一提...

lencx 浮之静 2024-05-20

昨天聊到关于学历的话题,没想到炸了,在 X 上已经破四十万浏览...。每条帖子有 300 字的限制,很多内容无法用小篇幅,碎片化的方式表达清楚。为了系统性阐述我的观点,就决定开一篇文章。

原帖

国内大厂,猎头招聘都会卡学历。聊的越多失望越多,到后来只要有猎头找,我直接以“我是大专学历”终结对话。

我是机械自动化专业,大专毕业后开始接触编程(自学走过几年弯路)。身边也有人劝我说考个学历能少碰点壁。而我却认为学历或许可以辅助我找工作,但并不能帮我胜任工作,在我看来没啥意义。


学历我没有说过不重要,但是如果一直“唯学历论”在我看来就很...,当然既然你无法打破规则,你就只能遵守规则,所以没什么好说的...

我在《致而立之年的自己》里写过:

其实国内卡学历的不仅仅是大厂,猎头。很多小公司也是如此要求。什么 985,211,相关专业本科,这些随便打开一个招聘软件都可以看得到。因为类似的猎头,公司 HR 我接触得太多了,与其聊了一大堆,到最后发现学历不符。倒不如开门见山,直接了当的说“我是大专学历”结束对话来的痛快。

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选择机会,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当然,你可以去选择复读(其实当年高中老师多次联系我说复读的事情,被我拒绝了,重复学习是我无法忍受的),选择重新开始,但那都不是第一次。据我所知,一些大厂认可的是你的第一学历,所以你去参加个成人自考有时候并不能改变什么,学历的有色眼镜在你第一次没有抓住机会时就已经被牢牢扣在了你的头上,任凭你如何努力,也难以摘除(其实很像两个陌生人见面的第一印象)。所以在这里我想问“真的是我们做错了什么吗?罪犯尚且有改过自新的机会,而学历的事实却会伴随你一生,无法被改变。所以究竟是自己病了,还是我们这个社会病了,我不知道...”

其实很多人都清楚,筛选用人会牵扯到一个成本问题(它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毕竟资本不是慈善机构)。与其在 100 个人里去发现那一颗金子,为啥不选择在一堆金子里去挑些品质好的?这或许就是所谓的镀金,有了这金色的外壳,哪怕你的本质是颗石头,也会轻而易举秒杀很多人(起点低的,正在努力的)。所以并不是你的努力不值钱,而是你的努力如果没有大到在一堆金子里都可以闪闪发光时,大概率不会有人注意到你。为了填补过去的坑(先天的不足,或后天的选择),你要付出的努力可能是千万倍,这就是现实。

所以在我看来人生面临的每一次抉择都是一条不归路,有些你可以选择,但有些你只能被动接受。但是错过了,失去了就很难再回到原点。选择重来,弥补,修正等等,有时候真的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时间线

记忆中的一些细节正在变得模糊,我想尽可能地把这 30 年按时间线梳理出来。

  • 1993:我出生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

  • 16 年的学业生涯

    • 1998 - 2005:大小班 2 年,小学 5 年

    • 2005 - 2008:初中 3 年

    • 2008 - 2011:高中 3 年

    • 2011 - 2014:大专 3 年(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 混乱与平庸,最为坎坷的 5 年

    • 2014 年初:学校开始进入实习期,因为我学的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后来学校就将我们统一安排到了山东烟台的一家电子厂(我记忆深刻,是组装小米 2 手机的流水线,具体哪些岗位记不清楚了,但我是负责给手机屏幕贴背光灯的,依稀记得当时每天的要求好像是上千,粘贴不合格好像还要扣钱)。

    • 2014.07 - 2017.03:卖过保险,也被培训机构坑过,遇到过公司倒闭的,不发工资的,以及各种奇葩理由辞退的。当时很绝望,也很没有安全感,会常常会陷入自我怀疑。压垮信念的往往是最后一根稻草(试用期 2 个月,我所有任务均完成,看似一切顺利,但转正的前一天被通知,不合适),我当时整个人都懵了,一度以为我不再适合技术这条路。于是就卷铺盖从上海回了老家,暗下决心说上海这个地方我再也不会来了。在老家一呆就是半年,总结了这两年所发生的事情,开始为自己制定了自学编程计划(每天打卡,其实我也不知道学那些还有什么用...)。

    • 2017.03 - 2018.10:重新出发,再次来到上海...,在一家做出国留学的机构担任前端开发工程师。比较离谱的是,后来离职时我竟然还给老板写了一篇离职感言...

  • 2018.10.25:入职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担任前端开发。

  • 2022.08.29:在裁员浪潮的大背景下,通知被优化。

  • 2022.09.23:办完离职手续,前所未有的舒畅感。

  • 2022.09.27 - 至今:躺平中,也在尝试一些自我探索,试图寻找新赛道。

软件培训机构

要问我有后悔过吗?如果放在刚开始那几年,我会痛恨这样的骗子机构,但现在我释怀了。他们虽然垃圾,不好,但他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未来的命运。

我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2014 年大专毕业后开始找工作,第一次感受到这个社会的不友善。当你迈出校园,一张白纸,前路渺茫,不知从何开始时...。刚开始投简历时,简历上只能写着行业不限,地区不限,工作内容不限。接到的面试电话几乎百分百都是销售(房地产,保险等等)。

毕业初期我干过两周的房地产销售,两个月的保险电话销售。我很肯定地知道这些不是我想要的。离职后,我很迷茫,感觉世界很大,却没有我的容身之地。之后我回老家了,在家里呆了几个月后,在 2015 年初,来到上海,在那个编程培训机构遍地开花的年代,被坑入行,开始接触学习编程。

那或许也是我最有梦想的时光了,在培训机构学习编程的那段时间,我连一台属于自己的笔记本电脑都没有。后来培训机构购买了一批劣质电脑(成本在 1500 元左右)发放给学员,但是需要签订一个协议,不得损坏到期归还啥的。我就这样每天背着这个破电脑,开始了自己的梦想。

大概是在 2015 年 3 月中旬开始的培训,在 4 月中旬就结束了。然后开始了所谓的找工作环节(培训机构扬言的包分配其实就是帮你给公司投个简历而已,然后就是自己不断的面试,面试不过,一直帮你投,仅此而已)。很幸运的是,我在 6 月份的时候找到了第一份工作,试用期半年,我在最后一天被辞退(辞退理由是:你的学习能力不符合我们预期)。

📌 有多坑

我们当时是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学费是 12000+ 元,分 12 期,算上利息,好像超过一万五了。这对 2015 年遍地开花的培训机构而言,也算是高的离谱了。我记得达内啥的,为期三个月还是六个月的培训也是一万多的费用。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坑的,我其实是被这家培训机构坑的第一个人。在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他们连场地都还没找好。第一次约我见面,去的都是一个类似咖啡厅的地方,说我们机构最近换了地方,正在装修,大概需要等一周多才可以搬过去(两个男的,一个负责所谓的技术,另一个负责所谓的运营)。然后跟我聊了一大堆梦想啥的,说实话,我当时哪里见过这些世面,所以被忽悠的云里雾里。

我真就傻不拉几的等了他们一周,在等待的这一周里,他们为了稳住我,和我约了每天差不多两个小时的学习(我地铁公交来回换乘,每次往返大概需要三四个小时),去了其实也就是讲一些有的没的东西,还说这几天对你培训内容算是额外赠送,不算在那一个月的培训时间里...,现在想来,我真的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场地装修好了,他们忽悠到了不少人,就开班了(到后来其实我觉得装修就是一个幌子,他们是在等凑够人数开班)。大概有十七八号人吧,他们有些人在来的时候还带了电脑,也有些人没有电脑,比如我。

后来事实证明是培训的老师是真的垃圾,讲的东西基本都是过时淘汰的技术。比如,如何用大白菜制作一个 U 盘启动器,装个操作系统,如何在 Windows 上启动一个 IIS Server 啥的,配置及其复杂。

Web 开发只讲了一些简单的 HTML,CSS 用法,然后跟我们说 JavaScript 你们不需要写,公司里专门有写 JavaScript 的工程师,你们只需要写点 HTML 的静态页面足够了。其实工作后才发现 JavaScript 才是 Web 编程的精髓,只学 HTML,CSS 等于没学编程。也逐渐知道了他们或许不是不想教 JavaScript,而是他们估计也不会...,再到后来,听说那家培训机构没开两年就被人举报查封了。

离职感言

2018.09.30 发给老板的微信,现在看来挺幼稚的,但却充满了真诚。因为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转正后的工作,所以我很珍惜。

您好,不好意思,打扰到您了,有件事我觉得应该跟您说一声。

我已经跟公司提出了离职申请。10 月 24 号离职。离职的原因不是在公司工作不开心,而是我们公司的技术栈或者是我所负责的前端,网站部分主要的技术还是我在主导选择。我对自己的能力很清楚,虽然这几年自学也成长了很多,但是想有比较系统的和更高层次的发展,感觉自己一个人遇到了一些瓶颈。这次有别的公司愿意给我一次成长的机会,我想把握住。我认为一个人只有能力强了才能做更多的事情,我认为个人借助团队的力量可以成长的更快。

当然,跟您说这些也不是为了跟您表明我的想法,我想说的是我很看好您现在所提“教育仪表盘”这个项目。我也自己想过很多,这个项目如果一直做下去将是一个平台级的产品。我不认为自己有这么大的能力,可以把这个项目做好。这次去别的公司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而且听说我过去后做的项目是类似于管理系统的企业级产品,服务于自己公司和其他企业。

假如说我两三年后能够在技术中有所提升,我更希望能够把自己所学的技术再带回公司。我认为我对公司是有感情的。此次离职我也纠结了好长时间。最终还是因为那边的技术而吸引到了我。

公司将来也一定能够吸引到更棒更好的技术人才。可能到时候也不需要我这种小角色了。但如果有机会,我还是希望能够回来做更多的事情。

之后我也会做好自己的交接工作。现在我们公司的官网也是我从无到有一点点搭建起来的,随着业务的不断增长,网站所承载的内容也将越来越多,所以之前的技术或者框架可能已经显露出了一些弊端,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网站的性能,模块的划分,业务越来越多之前的所搭建的框架是否依然适用,以及一个比较火的概念,如何把要开发的功能业务进行组件化,提高工作效率) 。而要做一个好的产品同样如此,前期不可能想到诸多的细节,随着产品的不断迭代,暴露出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如果我前期能够在有了产品蓝图的情况下,每深入思考一分细节或者可能遇到的问题,后期我就会少走一些弯路。当细节问题积累的一个临界点时,就必须要重新去思考自己的产品和架构了,因为如果不将其推倒重构,只会越长越畸形。(说这些,其实是想表达一个好的灵感或 idea 可能需要的不仅仅只是蓝图,思考的深度将决定这个 idea 能够走多远,这是我自己的理解,也不一定正确)

关于工作

离职的上家公司,我不想过度描述,因为离开了,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我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被优化的理由:“你所折腾的技术,对公司来说,并没有落地的可能性,这里只会限制你的发展,也希望你可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我当时很想问问:”难道业余折腾也影响工作吗?“,最后忍住了,只是简单回了一句:“了解”。

在上家公司差不多工作了 4 年(2018.10.25 - 2022.09.23),没想到会以这样的结局草草收尾。我一度认为我所有的折腾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并没有影响任何工作进度。虽说业务做的中规中矩,但在项目的几次大改版及需求迭代中,由我主要开发维护,按时上线,期间也并未出过什么生产事故。但是完成业务并不能给你带来一个好绩效,在领导们眼中,一些所谓的团队建设,目标 KPI... 才是更有说服力的东西。

想不通,所以我气愤过,想通了,我也就释然了。

我虽然不懂市场,没读过书。但是关于 KPI 我想谈谈自己的观点:公司设定目标既是一个企业的立命之本,也是对股东们的一个交代。但是当一切的目标沦为形而上的 KPI 时,其实就是在内耗。绞尽脑汁地突发奇想,还不如专心把现有的产品打磨的更好。企业需要试错,需要发现市场中的机遇,但是并不等同于在盲目试错中暴力碰撞出那个机遇。本人有幸经历过一大批这样的项目,甚至可以说,在上家公司的前两年,我几乎每一到两周就会接触到一个新的项目(俗称救火队,到处支援)。我那会常跟朋友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永远不知道我明天要面对的是什么...”。我印象中最深的一个项目,号称:"区块链 + XXX"。从需求 KT 到项目上线总共就两周时间(从零到一,涵盖支付,拉新,订单,区块链等等)。第一周完成初版,领导看了不太满意(难道是在看到 Demo 后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于是全部推翻重来,又花一周搞了 2.0 版本,直到我把项目做完也没明白区块链体现在哪里,结果做完没两天就夭折了。很多项目基本都是出生即夭折,当需求脱离市场,成为一个拍脑门决定的事情时,它往往在开始时就显得那么不靠谱

工作的本质就是价值利益的交换。工作认真负责,按时完成任务,在领导看来那只是你的本职工作,所以当你在完成工作的同时需要思考,如何去解决更大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降本增效,所以对待工作的态度很重要,如果只是单纯的用打工者的心态做事,你可能会失去很多。不管是员工还是老板,本质都是为资本打工,只是对象不同罢了。虽说技术水平是职场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如果只关注自身技术,大概率不会过的“很好”。人际关系,沟通交流,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我也在努力学习中。有时候适当的妥协,审时度势或许就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顺畅一些。但是丢掉了一些原则,工作再赚钱,还能再开心吗

躺平了

在通知被优化的那会,我和一个朋友微信聊天说(原话):

  • 昨晚失眠了,心里很乱,就打游戏到三点半

  • 没事,就是矫情一下,早上走在上班的路上,忽然很感慨,这条路走了四年,马上就要结束了

  • 与其说不舍,更多的可能是习惯了吧

  • 四年来两点一线,一下子切换回来还是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

上班的这些年,我平时几乎不请假,年假基本都是在过年过节的前后几天用掉,直到离职前,还有近 20 天的调休未使用。不喜欢请假,与其说是一份责任,倒不如说是从学生时代带来的习惯,因为请假会耽误学习进度。虽然学习没偷过什么懒,但成绩一直马马虎虎,只上了一个大专。

我很宅,即使请假,也不知道该去哪里。如果漫无目的走在街上,就感觉自己像个傻子一样,一脸茫然,不知所措(严重缺乏社交活动)。我跟一些朋友说过:”只要有吃有喝有电脑,半年不出门,我也不会有任何问题(这正是现在的状态,它变为了现实)“。

这些话在失业期间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我在 2022.09.27 回家后,本想过完十一就回来找工作,但是因为疫情原因,一直拖到了 11.03 号才回到上海。在老家的那段时间,我基本每天就是吃饭,睡觉,写代码,偶尔打游戏,看动漫,刷视频(非抖音,属于科普故事类视频)。回到上海后,尝试在招聘 APP 上聊过几个,但是感觉在大的裁员浪潮下,很多 HR 积极性并不高,我索性就放弃了,开始了躺平状态。唯一不同的是没人做饭了,需要自己动手。每次做饭前前后后需要花费一两个小时,为了节约时间(主要是懒,但再麻烦,也不想点外卖),我经常做一次吃两顿。

虽然失业,但我有时的周编码时长可以达到 40 个小时以上。我很享受那种状态,没有任何约束,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写代码,写文章,写厌烦了就打游戏,玩腻了,就去刷动漫,刷视频。每天可以带着未解决的问题去睡觉。

编程可以培养我的思维逻辑,但是却无法带我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所以刷动漫,看各种杂乱的视频(种类太多了,比如:纪录,科普,宇宙,自然,动物,奇闻逸事等等),是为了和这个世界建立一定的联系。而打游戏纯粹就是为了消遣,非要说有什么用,那可能就是练手速了,防止老年痴呆吧。

看看宇宙自然,万事万物,再看看自己,就会感觉到人类的渺小。心境变了,烦恼自然也就会少很多。一切的焦虑都源自于欲望,放不下,得不到,苦苦挣扎

证明自己

不断扩大个人影响力,可以用来弥补一些先天的不足或后天的选择性失误,但这是一条很难成功的路。聚沙成塔,一直坚持下去,它可能会产生难以估量的价值。构建个人影响力可以通过写文章,录视频,做开源软件等等方式来实现。

终身学习

在工作中,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有些人十年如一日,有些人十日抵一年。你的去留不会对公司造成任何的影响,离开公司这个平台,我们能够学到或带走的东西是什么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面对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业务,虽然主线任务都差不多,但我们却有权利选择不同的副本。

说了这么多,最后想来点实际的,谈谈我是如何学习的。其实关于学习,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具体的高效的适合所有人的方法论。理论再好也架不住不实战...,能做的也唯有坚持和不断强化吧。

从专业领域到泛领域,因为我是从编程入行的,所以我想以编程作为切入点来聊聊学习。多年下来培养的编程思维确实改变了我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如果懂编程的人都会知道,技术的迭代更新速度其实非常之快,以至于快到我经常会对自己说“如果三个月不学习,我就被淘汰了”。

  • 知识其实是分层的:

    • 底层(稳定):基础认知,应该掌握。但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就像小孩学说话一样,不一定要懂每一个字才能去表达)。

    • 胶水层(半稳定):用来连接底层和应用层,随着解决问题的场景和需求等外部因素的变化,随时会被颠覆(需要接触庞大的信息,容易迷失自我)。

    • 应用层(极不稳定):灵活运用,需要的是理解沟通力。理解需求是分析拆解问题的关键,而最佳的解决方案往往来源于经验的累积(理解沟通力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对需求最后的实施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理解偏差,沟通无效,一切都是无用功)。

    • 延伸层(意外惊喜):扩展阅读会不断辐射出新的知识点,这是将知识从点扩展到面的关键性一步(举个例子,看一篇文章,如果遇到一些不懂的术语名词,你去 wiki 搜索了解一下,发现又会连接出新的知识点)。

  • 免费信息其实足够多

    • 不管你想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在了解入门阶段,免费的资源已经足够多,所以在未知的情况下,盲目付费大概率都是智商税(收藏癖真的不好,想想自己买了吃灰的东西有多少)。

    • 检索信息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建议学习一下搜索引擎如何高效搜索,主要是通过关键词来进行信息检索(如何提取关键词是核心)。

    • 在 AI 时代,ChatGPT 这类基于自然语言对话形式的通用大模型进一步拉低了学习知识的门槛(可作为辅助参考)。

  • 尚未对一个领域建立基本认知时,不要试图寻找捷径(各种主观性结论可能会带你走向极端)。

  • ...

最后对想入门编程却不知从何处下手的小伙伴提一些建议:

  • Web 网站开发看权威文档 MDN[1],它支持中文。

  • 注册一个 GitHub[2] 账号,它是全球最大的开源代码托管社区,在这里可以接触到各种全球各种顶级项目的源代码(它们都是你可以学习模仿的对象)。

  • 如果完全零基础,看文档是很吃力的。有点无从下手时,可以尝试去找一些入门视频来辅助(入门视频其实都差不多,B 站,油管上搜点击量高的,浅尝辄止即可)。

  • 最大的编程问题解决社区 Stack Overflow[3],在这里你不但可以搜索问题答案,还可以学习提问者和回答者描述解决问题的方式(编程的第一步就是先学会描述一个问题,让别人听懂你在说什么)。

  • 把你学到的知识点尽可能的运用到项目实战中去(比如搭建一个 blog,不断优化增加有趣的功能)。

References

[1]

MDN: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zh-CN

[2]

GitHub: https://github.com

[3]

Stack Overflow: https://stackoverflow.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