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粹主义、取消文化、公共知识、迁徙反思

林三土 林三土 2020-11-02



【一】讲座录音《民粹主义和民主政治的衰败:以美国为例

这是我在2018年做的一场“选·美”线下讲座,现将录音上传我的个人播客《催稿拉黑》,欢迎大家收听。

RSS订阅: https://anchor.fm/s/27c34048/podcast/rss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VZG6jJGfRi4BSSr1Ws88y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feed/id1519857963

小宇宙: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5f2ada689504bbdb777c31b1


【二】专访《自相矛盾的公开信与取消文化的正当性

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607507

这是本月初接受《澎湃新闻》的专访,谈了前段时间美国文化圈吵得火热的“哈泼斯公开信(Harper's Letter)”事件,以及相应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之争。专访中谈到的一些点,可以与之前关于“政治正确”等问题的几篇文章互为补充(《「政治正确」与言论自由》、《跳出「(反)政治正确」论述框架的思维陷阱》、《当我们谈论「身份政治」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多重身份与歧视的交叉性》)。比如言论自由问题与劳动法保障、工会制度、雇员权利之间的关系:


再比如“以公开信形式反对取消文化”这种做法本身的自相矛盾之处:

其它还聊到了很多方面,这里就不一一贴出了,感兴趣的读者可前往《澎湃新闻》阅读。

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607507


【三】《时差》播客第四期《知识的公共生态

RSS订阅:https://feeds.buzzsprout.com/1171871.rss

Buzzsprout: https://www.buzzsprout.com/1171871/4816997-04

小宇宙: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5f26faf59504bbdb7790bdc1

本期播客的文字整理稿(删节版)即将由《澎湃新闻》发布,敬请期待。


主播:

郭婷(香港大学性别研究所客座助理教授)

林垚(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耶鲁大学法律博士候选人)


嘉宾:

涂丰恩(哈佛东亚系博士,《故事》创办人,台湾联经出版总编辑)

淡豹(写作者,「郭婷和林垚的朋友」,小说集《美满》全新上市)


Show notes(由郭婷撰写):

这一期我们请到了两位好久不见的老朋友:台湾传承悠远的出版社联经的新任总编辑涂丰恩,和大家都非常喜爱的、刚出版小说集《美满》的作家淡豹。丰恩提到的台湾知识界、媒体和公众之间的传统联系,2000年前后和最近几年的改变; 知识生产在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经济和实际生态; 淡豹谈到中国出版、创作的丰富生态,还有知识生产与公众之间的生态; 大家说的跨越性:跨越语境,跨越社会,跨越团体。团体本身是吊诡的,因为团结的同时势必排他,所以必须有更多的团体合作,形成连接、转译和跨越,形成更多元、多维、开放互动的生态。 我原本预想这一期的标题是「知识的公共性」,现在觉得更好的标题是「知识的公共生态」。这个时代的团结和力量,也一定会包括层层转译的生态(所以文科是有用的)。


10:41 「知识普及」vs 知识和媒介会结合在一起并产生互动

13:38 今天博士从学院毕业后的职业走向,学院之外的可能性

19:29 台湾的公共知识传统

28:15 纸媒在新一波的兴旺中出现了怎样的新的变化? 

36:16 学术播客可以促进学者和大众之间的互动和理解,他们的对话不是单向的 

45:41 什么是「mass intelligence」?小众和大众都可以成为知识分子。

48:46 学术界太习惯理论式、抽象式思考,要让大众理解,这未必是一个最好的方式。要传播知识,「storytelling」是一个很好的的方式。 

50:57 非虚构写作与政治气候的关系。台湾和中国大陆在这方面有什么异同?

57:46 面向大众时,学者如何写作?术语库、说理方式、注意弧等问题。学者需要适应大众的阅读习惯。 

1:06:02 「讲故事」与个人命运有什么关系?

1:08:21 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学者积极参与讨论,这是可喜的变化。关键是媒体和我们如何将学界讨论向公众传译,并且建立有效的传译链条。

1:28:13 「东北文艺复兴」,作家、学者、媒体和读者之间的联动。

1:34:27 联经《思想》的电子化和国际化,在华语知识界的跨越与链接。

 

【四】《时差》播客第五期《两极化时代的异乡人

RSS订阅:https://feeds.buzzsprout.com/1171871.rss

Buzzsprout: https://www.buzzsprout.com/1171871/5088386-05

小宇宙: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5f40edab9504bbdb77c4b3e4


张晨晨,郭婷,林垚,李翰伦


音乐:

片头:五条人《上县城》

片尾:李志《这个世界会好吗》


Show notes「作为异乡人的我们,以及,在两极化的时代寻求多元化论述的可能」(由张晨晨撰写):


这期节目的前一个小时是「讲故事」,我们从各自的迁徙经历谈起,因为都是话痨,谈到了城市与小镇/县城,离开与留下,大西洋两岸的差异,北京大院和美国郊区的相似之处,新西兰年轻新移民的身份认同等等。



后半部分呼应到播客的英文名称“In-betweenness”。如果说「墙」是双向的,如何在「脱钩」的时代增进普通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如何在避免比烂主义的同时寻求多元化论述的可能和超越国境的相互支持?如果说,国际流动性和跨文化视角也是一种特权,如何能够利用相对的「特权」,「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希望之为虚妄,正与绝望相同」。我们没有答案,但我们会继续探索与尝试。


1:00 大家的迁徙经历
5:00 从英国到美国
8:00 从北方小镇到上海 vs 从南方小镇到北京
16:05 2000年左右北大学生的阶层,当时的海淀区掠影,以及关于食堂菜价的详细描述
23:50 上海的工人阶级文化,早期作为移民城市的流动性和开放性逐渐淡化,“上海身份”变得更加排他
29:30 从相对更有“世界性”的北京到新西兰郊区,试图融入郊区白人文化,将本地对“Asianness”的歧视和排斥内在化
34:11 美国的低密度社区如何维持阶层分化
39:40 美国的“familial nationalism”. 美国税法如何通过减税政策鼓励结婚和女性成为家庭主妇。
43:15 小镇与城市有各自的逻辑,离开与留下
50:00 逃离小镇的动机,选择住在小镇的理由
59:30 英语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和呈现倾向于扁平化,“墙”是双向的
1:05:00 不同世界观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世界的纠缠性,疫情早期欧洲应对中体现的东方主义
1:16:00 对最近几篇文章的评论
1:20:00 舆论的两极化,大多数观点都被极端的两边同时攻击
1:24:00 “站队”是站的什么队?跨越边境的相互支持。比较不一定是比烂主义。
1:27:00 国际流动性和跨文化视角是一种特权,如何利用相对的特权做一些事情
1:30:10 党员与非党员,体制外与体制内,推特的“state-affiliated media”
1:38:10 名言放送时间


「众筹给土师买个音质好点儿的麦克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