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哲学研究》2022年第1-12期分类总目录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 2024-02-05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2022年第1-12期分类总目录

迎接党的二十大

中国式现代化的唯物史观意蕴

董慧(6·5)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更好发展“中国蓝图”

马峰(6·13)

新发展理念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精髓

侯衍社(7·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体系研究——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理论

叶海涛(8·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王伟光(9·5)

庆祝党的二十大

从大历史观看人类文明新形态

漆思(10·5)

新时代新哲学·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哲学阐释

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赵剑英(11·5)

把握历史主动的伟大实践斗争——中国共产党对于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鄢一龙(11·18)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智慧品格

贺来(12·5)

马克思时间范畴的文明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

孟庆龙(12·15)

学习、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

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

孙正聿(1·5)

“人”之视野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王正(1·1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体系的形成机制及其哲学意蕴

鲁品越(2·5)

世界大变局与人类文明的重建

陈曙光(3·5)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人类共同价值——基于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的视角

沈湘平(4·5)

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和理论品格

黄承梁(4·15)

生态正义的中国意涵与逻辑进路

王岩(5·5)

大历史观与中国道路的哲学审思

张明(5·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研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种新型现代发展理论

乔茂林(9·13)

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

“做中国哲学”中的经典与文明——读赵汀阳先生《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

陈壁生(3·74)

建构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

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

吴晓明(7·14)

中国哲学史的问题意识与主体性

郭齐勇(8·47)

道器形上学新论

陈少明(10·43)

马克思主义哲学

论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兼谈辩证法、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逻辑关系

韩庆祥(2·15)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分与融合——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未来社会思想

黄学胜(2·26)

马克思与犬儒主义批判

刘森林(3·1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思想突破

陈铮(3·26)

拉克劳的人民概念及其批判——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李西祥(3·34)

《资本论》:“应用”还是“构建”了辩证法?

白刚(4·24)

《资本论》的“三重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建构

郗戈(4·36)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文明观

李慧娟(5·26)

作为话语的个性及其辩证的历史逻辑

包大为(5·34)

作为哲学性质和路向的实践哲学概念——兼论历史唯物主义在西方哲学实践转向中的地位

罗骞(6·22)

“塔克-伍德”命题的恩格斯视角解读

郑伟(6·32)

重思感性活动——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

侯继迎(6·42)

市民社会批判意识下的“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再阐释

谭清华(7·29)

中国特色劳动伦理的理论阐释

谭泓(7·39)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

张盾(8·14)

论作为中介的《危机笔记》——从黑格尔《逻辑学》到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

陈长安(8·26)

劳动所有权原则的历史界域与双重规律

黄建军(8·37)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资本论》的解读

王峰明(9·21)

马克思“机器论片断”的机器技术哲学叙事

涂良川(9·32)

后马克思主义激进技术批判理论及其反思

卓承芳(9·40)

马克思对黑格尔知识财产权思想的扬弃

张文喜(10·12)

资产阶级法权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

李灵婕(10·22)

“人的本质”的自我生成何以可能——《德意志意识形态》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重构

梁爽(10·31)

文化的实践合理性逻辑与优良心灵秩序的生成——马克思文化哲学及其时代启示

袁祖社(11·27)

辩证法与人的教化——论教化的辩证本性

张岩磊(11·36)

工艺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深层构境——马克思《伦敦笔记》中的“工艺学笔记”研究

张一兵(12·23)

论马克思对“平均”概念的两种理解及其理论效应

黄志军(12·38)

文化哲学研究

关于生命意识的哲学思考

陈新汉(1·20)

“文化实践”:在实践哲学的谱系内——早期文化研究思潮的“文化实践”理论

丁立群(1·30)

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反思

反启蒙与新文明探索:俄罗斯反思西方现代化的思想路径

车玉玲(2·35)

中国哲学

论朱子学“未发之前气不用事”的思想

陈来(1·41)

《老子》之自然的独特性——多元视角的思考与发现

刘笑敢(1·52)

从“得意忘象”到“举本统末”:由王弼《周易注》的特点看汉魏之际的学术更迭

刘震(1·66)

孟子的义利之辨:一种形而上式的理解

王鑫(1·77)

奠基与敞开:玄义在汉魏时期的融贯与分途

程乐松(2·45)

本心与实学——兼论象山对心学谱系的疏证

何俊(2·56)

朱子《太极解义》中的“体用”观念

陈睿超(2·67)

为什么《墨经》的“明同异”是“正当性”思想

姚裕瑞(2·77)

论阳明心学存在的偏颇

杨泽波(3·44)

黄宗羲的泰州批判与晚明儒学转型

顾家宁(3·52)

激活儒家思想的批判性——蒙文通的“儒史相资”论表微

王锐(3·63)

河图洛书与中国传统数学的历史关联——以方中通《数度衍》为中心

朱一文(4·65)

“河洛”批评与自觉——基于黄宗羲、黄宗炎的《河图》《洛书》批评及再研究

胡士颍(4·76)

比较视域中的孟庄心学

李振纲(5·43)

儒家哲学与公共生活

朱承(5·53)

“太虚无形”与“太虚即气”的语言分析

路传颂(5·63)

从“师道”与“君道”关系看晚明清初社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三种路向——以王艮、管志道、黄宗羲为中心

高海波(5·72)

《老子》对“虚”“静”的哲学提升

白奚(6·62)

“兴”:“诗”与“仁”的对接——论“孔子诗学”的哲学意义

许春华(6·70)

《诗》学在中国哲学建构中的回归与复位——以马一浮为中心的讨论

李虎群(6·78)

谢灵运的诗与玄——从《辨宗论》中的“宗极”与“凭无”读谢公山水诗

郑泽绵(7·48)

似一件事又似两件事:朱子论克己、复礼关系

郭园兰(7·60)

章学诚历史哲学中的知识问题

李长春(7·69)

万物一体论的近代形态——理学视域下谭嗣同万物一体论的考察

吕存凯(7·78)

德的生成——竹简《五行》篇的德行生成论及其思想史意义

何益鑫(8·53)

乐在其中——重思先秦时期乐之情的哲学意蕴

黄少微(8·64)

坤复说辨:朱子论未发时心之知觉

翟奎凤(8·73)

董仲舒人性论新说

黄开国(9·48)

戴震哲学的方法论反思

吴震(9·57)

原则与美德之后:儒家伦理中的“专注”与“动机移位”

李明书(9·67)

义利之际:道德原则与历史判断——以唐代维州事的评判为例

赵金刚(9·77)

所禀即所值:朱子解《孟子》性命之辨章

李春颖(10·55)

朱熹仁论的观念结构及其演变历程

张新国(10·65)

再思“差序格局”:两个思想传统下的中国社会现实

许瀚艺(10·74)

工夫与教化——论朱子“学之大小”思想结构的形成与特点

何青翰(11·46)

刘蕺山喜怒哀乐说与儒家气论之发展

李存山(11·57)

心、生为性——早期“性”观念的发生学考察

任蜜林(11·68)

中国哲学的元问题、组成部分与基本结构

郭沂(11·79)

名言与心识:《齐物论释》对佛教语言哲学的阐发

王颂(12·45)

南北朝佛教哲学的“体相用”范畴

王帅(12·54)

战国中后期“理”的政治哲学内涵及政治理性的多维表现

荆雨(12·63)

“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论道德行为中的情感因素

伍龙(12·73)

中国哲学基本概念研究

传什么与谁来传:对朱子“道统论”的两点辨难

田智忠(4·46)

唐宋“道统”概念的演进

郭畑(4·54)

中西哲学会通

政治中的代表性与正当性

杨国荣(6·51)

关于“情感认识论”的探讨

情感认识论中的主体与对象

谢文郁(1·84)

情感认识论:一个反现代性的知识学方案

张俊(1·97)

外国哲学

宽宏,“cogito, ergo sum”的“最确定”表达?——马里翁对笛卡尔“宽宏”概念的分析及其问题

贾江鸿(1·107)

确定性与梯度——富莫尔顿亲历理论的困境

张小星(1·116)

海德格尔哲学的“伦理学问题”——以《存在与时间》为中心的辨析

张志伟(2·88)

鱼之乐与真理之本质——论海德格尔解《庄子》“濠上观鱼”

张柯(2·97)

瞬间与无性——海德格尔关于《巴门尼德篇》第三条进路的存在论阐释

邓定(2·109)

查尔斯·泰勒实在论思想辩难——兼论泰勒与罗蒂之争

陈志伟(2·119)

知识是绝对的,还是有程度的?

曹剑波(6·87)

存在何以“不可预思”——谢林论理性的最终奠基

王丁(6·98)

活动类连续行动的逻辑刻画

贾青(6·107)

罗素类型论的一种唯名论解释

林静霞(6·117)

美诺悖论:知识何以拥有理性的保障?

费多益(7·88)

灵魂作为内在形式:亚里士多德对灵魂与身体的质形论理解

田书峰(7·97)

自由伦理的重构——论黑格尔对合法性与道德性之分离的克服

黄钰洲(7·108)

身体与空间构造——胡塞尔通往超越论现象学的新路径

单斌(7·118)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哲学与法权哲学的内在融贯

刘小枫(8·84)

哲学知识、想象变更与探究困境——论胡塞尔本质变更机制的可靠性

李忠伟(9·86)

动物意识的分布问题

王球(9·97)

康德自律原则的两大解读及其批判

李科政(9·107)

何谓“实在”?何以“必然”?——康德的“存在神论”批判及其形而上学要义

谢裕伟(9·118)

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范畴表征难题

刘哲(10·85)

意识生命的本质与还原:从狄尔泰到胡塞尔

王嘉新(10·97)

目的与善好——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卷II中作为原因的两种目的

魏梁钰(10·106)

爱的德性与奥古斯丁的幸福伦理学

胡艾忻(10·117)

逻辑与哲学——亚里士多德和弗雷格给我们的启示

王路(11·91)

早期德国浪漫派与康德在道德和宗教问题上的争辩

罗久(11·100)

什么是《逻辑哲学论》中的“对象”?

楼巍(11·112)

反表征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元哲学向度

何朝安(11·120)

情绪恰当性评价的普适主义前提合理吗?——对当代价值新情感主义的一个批评

安冬(12·81)

知觉内容的逻辑形式

张志伟(12·93)

理解、诠释与翻译——基于施莱尔马赫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翻译理论

牛文君(12·105)

论印度传统哲学多元思维模式

成建华(12·116)

政治哲学、伦理学

罗尔斯论个人应得

徐向东(3·84)

威廉斯“合法性解释”批判

周濂(3·96)

技治时代的隐私困境与危机超越

王金柱(3·105)

愤怒是一种不自制(Akrasia)现象吗?——重思塞涅卡的愤怒学说

于江霞(3·115)

论休谟对哈奇森道德感理论的改造和发展

李薇(4·84)

再论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兼论康德的道德目的论的意义

贺磊(4·96)

罗尔斯应得观念的不对称性

吴楼平(8·97)

平等主义与特殊主义

唐英英(8·108)

后人类政治哲学的地平线——对当代欧陆激进思想的一个重新审视

吴冠军(8·117)

因果性研究

同时性因果和物理学论证

汤志恒(4·108)

物理世界的心理因果性何以可能?——基于对干预主义因果论的形而上学之思

李珍(4·118)

道体与心性

论心性——道体学气论导言

丁耘(5·81)

存在之例外与无限之发生——论列维纳斯后期哲学中的主体性

朱刚(5·94)

类比的崩溃:中世纪晚期的单义性革命与一本二元问题

雷思温(5·106)

道体与道德——道体学内外的牟宗三

张程业(5·118)


扫描二维码 | 欢迎关注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相关人士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微信编辑:杨慧宇

投稿地址:http://zxyj.cbpt.cnki.net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哲学研究》2022年第1-12期分类总目录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