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闻拾趣|安迪·沃霍尔的时代日记

Irene Cooper ZiWU誌屋 2022-10-08


“人们应该闭着眼坠入爱河,闭上眼睛吧,不要看。因为幻想正是问题的根源。如果没有幻想,人就不会有问题。因为你只会逆来顺受。”
——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


艺术评论者该如何描述安迪·沃霍尔?


他是波普艺术的代名词,将好莱坞明星制度包装出的商品二次加工,变成色彩斑斓、无限复制的文化符号;他是“工厂”的建造者,商业版图从杂志到电视电影逐一囊括;他是巴斯奎特的导师,两人共同创造的作品将纽约下东城的新浪潮推向整个世界;他是受伤的爱人,在找寻身份认同中跌跌撞撞始终没有割舍对爱与友谊的执着。


网飞2022年纪录片《安迪·沃霍尔:时代日记》用了6集时长抽丝剥茧,采访安迪身边的挚友与家人,艺术评论家与文化研究者,以宛若实验电影的形式向观众娓娓道来安迪·沃霍尔最真实的秘密。在纪录片带着虚无主义感伤的独白里,让我们一起走进安迪·沃霍尔的内心世界,见证一个时代的狂欢与叹息。


Netflix纪录片《安迪·沃霍尔:时代日记》


沃霍尔工厂

艺术与商业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eric Jameson)在《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称,安迪·沃霍尔将文化变成了一件商品,文中以沃霍尔的《钻石星尘鞋》(Diamond Dust Shoe,1999)与梵高的《农民鞋》(Peasont Shoe, 1886)进行对照。如果说梵高的作品是对乌托邦理想田园生活的怀旧,那么沃霍尔便是肤浅文化的狂欢,表明文化与艺术对于人民的影响与教育意义在逐渐远去。


《钻石星尘鞋》,1999


沃霍尔在世时一直认为他没有获得主流文化的认同,这或许是因为艺评者将他一度视作“高雅文化的反面典型”。评论家们觉得沃霍尔模糊了高雅文化(High Culture)与大众文化(Low Culture)的界限,将“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共置一屋。玛丽莲·梦露的肖像,金宝汤罐头,这些烙印在后现代艺术的标志性成像被社会学者概括为“对消费主义的庆祝与歌颂”。广告上无穷无尽的可口可乐罐通过大众媒体渗入人们的生活,日常触手可及的物体变成了摆放在博物馆里、带有距离感的“艺术反讽”。沃霍尔的批判者与赞扬者都惊叹于他将庸俗日常变成艺术品的创举,这种被定调为“拜物教”的审美观彻底颠覆了当代文化的评判标准。


玛丽莲·梦露肖像


艺术与商业在当下逐渐融为一体,沃霍尔将艺术家本人的概念延伸,创造并重塑现代艺术的过程成为了后世明星公关体系的完美模板。他将内心深处那位饱受歧视与排挤的匹兹堡小男孩藏的密不透风,展现于世人面前的是掩盖在厚重化妆之下、故作强大的狂野外表。他利用为名人绘制肖像获取的资金负担他发行杂志《Interview》的费用,用纯粹的商业来喂养他的艺术野心。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的全新角度:镜头前的虚假伪装与作品里的真情流露,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我?


沃霍尔变装登上《Interview》封面


自我找寻

身份与爱人


“我想知道是否有天长地久的恋爱,若你已经结婚30年,你正在为爱人做早餐,他走进来后你是否会小鹿乱撞?我不知道,但能吃到自己做的早餐就很不错。”对于爱情,沃霍尔早期总是保持悲观主义,直到他遇到杰德·约翰逊(Jed Johnson)。一个从病患与护工开始的经典爱情故事,如果只是这样描述或许太过随便。在沃霍尔遭受枪击之后,他身体上的创伤蔓延到了心里,他与杰德小心翼翼的爱情像是一个美好童话的开始。只不过童话都有“Happy Ending”(幸福结局),而生活却总要继续。


左为杰德·约翰逊


“最棒的爱情故事就是两只笼中鸟。”Studio 54的灯火喧嚣在杰德看来是颓废与逃避,渐行渐远的两人最终分道扬镳。俗话说,忘却旧情的方式就是重新坠入爱河。沃霍尔这次终于找到了那位可以让他赠予玫瑰之人,来自美国传统白人家庭的乔恩·古尔德(Jon Gould)有着詹姆斯·迪恩的雅痞风流。乔恩身上有着沃霍尔当时所追求却从未拥有的一切,良好的家庭背景,受人尊重的阶级地位。他就是今年时尚界又再度风靡的《学院风指南》(Preppy Handbook)里的完美男友,从穿搭到谈吐都是上流社会熏染出的好品味。只是有一点,他不能背离性别的传统道德观。很长一段时间里,沃霍尔提到乔恩都用他的公司名“派拉蒙”(Paramount)代替,因为乔恩不同意他将自己的名字写入日记。


沃霍尔因为杰德学会了如何爱人,学会了如何勇敢地将爱传递给对方;而乔恩则是沃霍尔人生的避风港,由此他向世人证明了他还有爱的能力。


左为乔恩·古尔德


“局外人”

导师与挚友


多年以前,沃霍尔曾在格林尼治村遇到过一个黑人小孩,小孩常常坐在街边往白T恤上涂鸦。看到这个小孩时沃霍尔总是会给他10美元,让他去把画好的涂鸦T恤卖了。这个小孩就是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当沃霍尔在巴斯奎特成名后再度遇见他时,巴斯奎特说要把沃霍尔借给自己的40美元还给他。沃霍尔听完很是愧疚,他没想到自己一共只给了巴斯奎特这么点钱。这就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良善之人在回馈他人的感恩时做出的反应,他并没有洋洋得意自己曾经的善举,而是反过来自我愧疚,愧疚自己做的还不够多。


沃霍尔与巴斯奎特(右)


80年代的纽约,粗糙、原始、不羁的社会氛围孕育了下城区的街头文化。沃霍尔作为窥见这股浪潮的掌灯者,将包含色彩、滋味与乐趣的涂鸦艺术带入了当代文化论述中。巴斯奎特年轻人的创造力触类旁通激发了沃霍尔绘画的初心,他们之间的合作是双方对彼此文本素材的解构与再版。每一次创作都是由沃霍尔先画出一个具体可辨的内容,大多来自于商标和报纸头条;随后巴斯奎特将其破坏掉,加入他自己的注解。巴斯奎特作为少数族裔,其反抗主流文化的精神感染到了沃霍尔,两者的共鸣可以看作是沃霍尔在帮助街头文化的同时,对自我创造回路的修复。


沃霍尔与巴斯奎特合作作品:

沃霍尔加入了自己的个人情感元素Paramount



社会边缘

迷彩与伤痕


不仅致力于扶植少数族裔文化艺术,沃霍尔也从未忘记对于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从1975年的《淑女与绅士》对性别身份为“they”人群的观察,到《罗夏墨迹测试》对心理问题的探究,甚至是沃霍尔晚期的《氧化画》与《迷彩》,都以自身创伤揭露为切口,通过想象为观者展示其作品中所关注事物的个性。


《淑女与绅士》,1975


沃霍尔在创作生涯最后回归到了对其生长环境、宗教信仰的自我认同,作品《最后的晚餐》以重复、迷彩、倒转组合的形式揭开了沃霍尔经营多年的面具。他的天主教背景,对于耶稣及其门徒产生的认同感,对乔恩死亡的回应以及80年代冷峻的社会氛围。沃霍尔继承了杜尚“让观者完成艺术品”的概念——观者通过将自己的个人经验置于画作中,使得观赏画作这一行为产生全新意义。


《最后的晚餐》,1986


“我得对某件事保持信仰,因为事情总有可能会变得更糟。”坚信墨菲定律的沃霍尔始终是个对艺术充满困惑的“局外人”,他在社会边缘徘徊,尝试融入主流但内心依旧格格不入。沃霍尔的人生以中国文学语境描述大概是“情深不寿,慧极必伤”。这些伤痕是他对抗虚无的勋章,帮助他隐藏弱点,装点疯狂。


沃霍尔与他的波普动物


誌屋相关书籍推荐:

安迪·沃霍尔:

宝丽来1958-1987

No.

01


By 理查德 B.伍德沃德


本书与安迪·沃霍尔基金会合作创作,展示了这位艺术家的数百张即时照片。从自画像到静物,从匿名裸体到纽约上流社会,从Cabbage Patch到Dolly Parton,从Keith Haring到奥黛丽·赫本,这些即兴创作提供了沃霍尔世界的独特价值观。宝丽来照片通常是原始的,它记录了沃霍尔的时代——就像Instagram捕捉我们自己的时代一样,定格了波普艺术大师和现代主义巨匠背后的生活、世界和愿景。


图片来源于Galleria d'Arte Maggiore, Sotheby's, Sleek Magazine, Pinterest, The WOW Report, Artsy, Netflix, Amazon


往期精彩内容

  • EDITOR'S LETTER|生命意义在于探索与推动梦想

  • 《誌屋Journal》Vol.26|无止境的追寻

  • 元宇宙誌屋|第四座精神理想居所首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