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家有没有发现,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不回村里过年了

烟语法 烟语法明 2024-03-31


马上春节假期就要结束了,尽管习俗是不出正月十五还算过年,但对于大多数上班族而言,上班开始就要迅速摆脱过年的放飞意识了。总结这个2024年春节,烟语君最大的感触就是,年味越来越淡了,以至于很多城里人根本不回老家过年了。昨天一位网约车司机跟烟语君讲,现在的过年,不过就是一个时间长点的假期罢了。



由于家中老人有病的缘故,在经历了两个春节期间都在病房或是照顾病人的过程中度过的之后,今年还是秉持家里老人的命令,待在城里过年。用家里老人的话是,很久不回家住了,为了过年回家收拾一顿的住不几天,不值得。再说了,村里的左右邻居、长辈亲戚,这些年几乎“走”了一大半,回去了也没有几个人来往了。

尽管所在地区已经下发了禁燃令,可大年三十的一晚上,周围远近包括小区里,还是传来了烟花爆竹的声音,也没见路旁停放的警车有所动作。不过,烟花爆竹的起起落落,远没有路边及小区里十字路口,燃烧的祭纸来得节日气氛烘托,提醒路人回忆起那三年沉痛的经历。

大年初一的早上,没有出现往年春节期间城里路上空无车辆的情况,只是比往日的车辆少了一些而已,路边的商店大多开着门。看来,跟自己一样,选择待在城里不回乡下村里过年的人这么多。

这样的认识下午再次得到了印证。初一的下午,待在家里没事,就全家老小的到海边转了一圈,发现海边的人太多了。风力不小的冬天海边,即便是什么景点也没有的沙滩上,也有很多人走在湿沙滩上,在海边退潮的石头上扒拉着什么。久在海边的人都知道,那里除了冷,啥也没有啊!

回来的路上,还发生了堵车,这在往年的春节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路过几个商场的路段,简直可以用人员拥挤来形容,家里的老人还说,他们都不在家过年,跑出来干啥?

正月初三,领孩子去公园看灯会,还是人山人海,走到哪里都是人。卖的东西价格几乎是平时的两倍,还是不少人在买。回来的路上,网约车的司机也认为,这年味越来越淡了,大家都不回老家过年了,在加上很多外地人跑来这边旅游过年,所以今年城里人特别多,他们的生意也特别好。

近几天的情况也应该大致如此。无论是从地方媒体报道看,还是身边人发的自媒体视频图片看,周边景点组织的灯会、庙会,都是人从众模式,有人甚至在自媒体里呼喊着,根本走不动,大家都出来了。

为何大家都不回农村的老年过年了呢?有人说是老家几乎没有老人了,有人说假期太短没有时间,还有人混得不好没脸回去了......昨天,烟语君回了一趟老家的村里,回来感触颇多。

如今的老家,尽管还是有些陪伴着自己从小长大的亲戚,但也只是具有熟悉的脸庞和扯不断地亲属关系,但只要一谈及具体内容的聊天,就会发现越来越难以沟通和包容的观点分歧。

有亲戚发现烟语君长胖了,就开始长篇大论的开始灌输如何控制饮食、每日三餐如何安排以及不这么做的各种危害后果,不忘介绍自己是如何保持完美提醒的,俨然忘了自己年纪不大,已经顶着一头斑驳的白发了。

有亲戚被问及去年的收入如何后,立马转入了国内国际形势的分析,不忘开讲外国的形势不好如何影响到国内,引用各个领军人物的名言及事例来分析各行各业的形势,包括烟语君所从事的法律行业,也能知道行业内部的指导出一二三来。

再深入问及去年一年的具体情况时,大多三缄其口,拾趣的交谈就应该到此为止、各自道别了。毕竟,本是不同行业的自谋生计,隔行如隔山,互相帮不了什么,人家知道跟你吐露难处你也帮不上什么忙,反倒容易被轻视;知道了别人的难处又帮不上什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根本没必要说,也没必要知道。

尤其是那些长辈,除了问候他们的健康,发现几乎再无共同话题。他们能够传输和教导的,还是仅限于电视新闻的内容,为数不多几个会上网的,接受的信息多是领鸡蛋等讲座上被“喂投”的虚假信息。

也许,这就是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不愿意回村里过年的原因吧。父母在农村的,当然还是要回去过年的,父母不在农村而仅是过年拜年的,大多不愿回去了。

平日里,早就习惯了活在各自的生活工作圈子里,跟价值观相投的朋友来往,摸索形成了能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独有的生存发展模式,早就离还停留在一成不变、变化末端的故乡越来越远了。

那些平日里久不联系,只有过年才能聚到一起的儿时同伴、远近亲戚,稍一交谈就会发现,他们早淹没迷失在这各地观点对立、势同水火的网络世界里。除了熟悉的面孔之外,交谈的话题稍一展开,就可以发现其看法多来自某大v或是专家的片段化理解,稍不注意,就是一场不欢而散、谁也说服不了谁的辩论。、

记忆中,村里的故乡,每个人的脸上都应该是和善和充满希望的,大家聚在一起的话题是相近而且可以互相帮助的,长辈们的话是深邃而有指导价值的,可如今呢?除了美好的记忆,如今没有了父母旧居的老家,已经越来越远离社会的乡村、已经观点越来越分歧的亲戚朋友,还有必要回去过年吗?

个人观点哈,不喜勿喷。

  往期文章:“法不应向不法让步”的前提,违法者要受到及时担责和有力惩罚


  往期文章:《第二十条》令人感动之余:法条上的权利实现从来不是水到渠成


  往期文章:什么情况?超60万网友在财政部评论区热情许愿,求缴“45%个税”


  往期文章:堵在高速5天,吃光带回的年货...天灾之外,是否应该有人承担法律责任?


  为方便与网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组建法萌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本号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其他媒体(不包括朋友圈)进行转载,侵权追究法律责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