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参考法律公司的“网推”模式,执业一年半的律师,年收入超过七位数

烟语法 烟语法明 2024-04-29

昨天,写了《现实何以如此:高歌猛进的法律公司,哀鸿遍野的律师们》一文,本意就是自己发现了法律公司在不少律师都在叙说行业不景气时人家如何不断扩张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文章获得不少赞同和反思之外,也不出意外的引来了,正规律师要抵制法律公司、不能低价竞争等声音,甚至还出现了文章是在贩卖焦虑、为自己开法律公司引流等等阴谋论的攻击,真是充分体现了认知的多样性。


律师行业性的遇冷是本号提出的吗?那是新华社“半月谈”的文章最近提出的啊!阅读上万的文章阅读量,有一个读者能提出本号为哪个律师、哪个法律公司暗自引流过吗(那些明确标注广告的除外)?之所以写文,就是要提醒法律行业的个体,大环境如此,社会现实如此,而且未来还是这样的趋势。需要从业者思考自己如何应对,尤其是那些深感窘境的,能否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昨天的文章发出后,有律师微信网友(其多次叮嘱,不要暴露他的信息)发来这样一段私聊,“那个创投圈播主的专访视频我看过,我觉得律师自己也搞个流水线的交付方式是可行的”,“我倒是觉得市场开发挺好的,大家竞争呗,律师是干得赢法律咨询公司的,就看能不能吃苦了”。


为了证明这样的观点,律师拿自己的经历作为证明,称自己执业一年半,已经年收入达到七位数。



这位律师,我们是老网友了。2023年5月份本号发过的一篇《咨询案件6元、10元,还要抢...资本介入下的律师业内竞争残酷超过想象,文中提到潜伏在法律公司群里抢5元、10元、20元法律咨询单子的律师,而且向本号提供了群里抢单截图的,就是这位网友。





记得当时我俩有段对话是,法律公司标价200元、300元咨询一次的法律服务,只给律师10元、20元的,服务质量能让人放心吗?给律师这么点不是打发要饭的吗?这位律师的回复是,我也是吃不上饭的,瞎操心,我去接单去了......



没想的是,一年前还是“吃不上饭”10元20元咨询费的接单律师,如今已经年收入七位数了。为了打消烟语君的怀疑,网友甚至不惜晒出了自己今年前三个月的收入表。
真是不看不知道,他一个月的收入,赶得上烟语君一年的收入了。不过,他也强调,这些都是“从早干到晚的,都是血汗钱”的。



他是如何获得案源的呢?——网推。据他讲,文章写的太对了,就是很多律师思路不转变,这个市场环境,就不要想开张吃三年的事了;自己是独立获客,不跟咨询公司合作,反而是咨询公司经常挖他的客户;去年只做本地的,今年在作全国的了,现在江苏那边需求量很大,今年接了好几个了。


他的获客之道就是自媒体,具体而言就是短视频平台。据他讲,他在某音上有粉丝22万,私域 5000 个,微信好友 3500 人,不过粉丝量其实不是重点,重点是粉丝精准和流量。现在很多法律公司割律师的韭菜,其实律师完全可以学习他们的获客之道,就看能不能转变思路。

一说到网上获客之道,某些人就会想到坑蒙拐骗。为此,网友还专门截取了他跟客户的聊天记录,来说明他真的不是靠坑蒙拐骗来接单的。每次客户询问时,他都把不能承诺胜率挂在嘴上。



很多律师认为网上案源都是小案子,不屑一顾,而且当事人事多,可这位网友认为,“去年五月的时候我还在跟你说接 5 块 10 块的咨询电话,底部市场我觉得真的卷不动,但是律师还是应该钻研下中下沉市场,这里案件质量不高,但是量大啊!”

有些律师看不起网上发自媒体发短视频的律师,甚至还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哗众取宠,甚至瞧不起那些在市场上挨个商户“地推”的律师。用他们的话是,真正的律师,哪有上网或是走街串巷推销自己的?




这位网友认为,“有的律师还在用扫楼做比喻”,“扫楼达不到这种效果的,9个月接触不了 1.8亿人,但是网络可以,这里面转化个零头,就是上百万的变现了。”只要留下微信号,自然就有需要的客户加了过来,就这么简单。
今天聊天的最后,网友总结到,“我觉得新人能够突破前辈案源垄断的方法就是通过互联网啊,低价就低价呗,大不了累点,年轻人累点又不怕。”
昨天的文章,很多网友评论道,怎么只写了现象,没有给出评论对错,以及背后的合法合规合理性。其实,当下这环境,各行各业哪个不是在喊着不好过?大环境是写几篇文章就能改变的吗?让身在行业其中的人,能够看清楚现实,思考自己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啊!
大环境不好,律师行业二八分化严重,通过法考者源源不断涌入,律师执业环境逼仄等等,这些确实应该考虑到,但是身为个体,天天盯着这些一时半会无法改变的问题,能解决自己的吃饭养家糊口等现实问题吗?
不是有人曾经说过吗?即便是再竞争激烈的行业,对于个体从业而言,行业的万分之一业务你能揽到,已经足以令自己忙不过来、盆满钵满了。所以,不要老盯着行业大况,将自己的失意寄希望于行业性的改观起色,要做的是适应变化,顺势而为。

多少人内心还在抵触律师“地推”、“网推”模式,看不起网上案源那几千元代理费(每个月二十多个案子,平均一个案子也就是几千元代理费)时,这文网友已经将自己的收入达到了七位数。归咎起来,其成功的秘诀就是,当别人都看不起、放不下身段的时候,人家已经转变思路、乐在其中了。


秉持网友的多次叮嘱,不能曝光他,也防止有人又说,本文是为其引流的软广告。只是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那些收入不善的律师有所帮助、有所借鉴。当然,你也可以继续怀疑本号写文的目的不良性,也可以怀疑文中这位网友的真实性。毕竟,人的遭遇,都是自己认知的买单而已。


  往期文章:司法文书校对是个良心活儿,除了增加人手和提高待遇,别无他法


  往期文章:不要意外判决书100多处错误,很多法院已不堪重负、疲于结案


  往期文章:最高法院离职担任首席风控官的颜茂昆被带走,法律人如何风控他人及自己?


  往期文章:为解决案多人少矛盾,法学教授建议增设助理法官检察官,可行吗?


  为方便与网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以组建法明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本号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其他媒体(不包括朋友圈)进行转载,侵权追究法律责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