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卡片笔记写作法”读《智识的生产技术》含流程方法与笔记示范 | 学习骇客

LeoChanXY 学习骇客 2022-06-08

《智识的生产技术》可以说是《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姊妹篇,读这本书依然是坚持“学习、思考、记录和复习”的最小闭环。

先读书思考,然后标记下有启发的地方,整本书读完以后回头记笔记,笔记记到Roam Research里,按 tools2anki 系列方案的格式记,前三级记文献信息(书名作者章节名等信息),第四级写问题,第五级写答案。

通过 tools2anki系列 方案转入ANKI复习后的效果如下图,LEO经常使用的另一种回顾笔记的方式就是 听笔记 ,利用诸如出门遛狗的时间就可以把笔记回顾很多遍了。在这个回顾的过程中,LEO就会把学到的知识试着去学以致用。

这种非应试类的复习一般只进行一两个月,然后删掉,之后就回到Roam Research里回顾。在Page页面,根据下方的文献笔记整理某个主题的永久笔记,比如下图所示的“记笔记”,已经聚集了七八本书(红色标记)关于记笔记的知识。这样的主题还有很多,会随着读书阅读而积累得越多,会使我们对于某些方面的理解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以下是《智识的生产技术》这本书的读书笔记,读者朋友可以借鉴记笔记的形式和角度,也可以参考笔记自己也去读一读。按照 为什么看书学习没有别人那么多的收获 一文的观点 ,借鉴别人的笔记也有助于我们收获更多。


0 序论

问题:P2 本书为什么不叫做 [[ 学习方法 ]] ?
答案:因为想到学习方法,人们往往认为是帮助在学校 [[ 考试 ]] 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方法技巧,但本书并不是讲这方面内容。


问题:P3 中学和大学在教授 [[ 方法 ]] 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答案:更多关注 [[ 知识 ]] 本身,却很少教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研究学问的方法。


问题:P5 作者如何看待现在很多的研究者?
答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 [[ 研究方法 ]] 的学习,很多研究者的学术研究的方法很糟糕,基本素养存在缺陷。


问题:P6 由于没有较好的资料整理 [[ 技术 ]] ,研究者常常出现什么问题?
答案:他们会尽可能的限制自己的研究范围,视野变得越来越狭窄,学术 [[ 生产力 ]] 变得非常贫乏。


问题:P7 人们对 [[ 技术 ]] 性问题常常有哪些 [[ 偏见 ]] ?
答案:认为技术是细枝末节的,是表面性的,是非本质性的。


问题:P9 什么是本书所讲的智识生产?
答案:就是运用自己的大脑,以人们明白无误的形式提出一种新的东西,也就是新颖 [[ 信息 ]] 。


问题:P9 智识生产这个概念有哪两方面含义?
答案:一方面它与一切智识活动以外的 [[ 生产 ]] 概念相对立;另一方面,它还与智识 [[ 消费 ]] 的概念相对立。


问题:P10 如何看待我们业余的 [[ 读书 ]] ?
答案:在业余时间以打发时间为目的的读书属于智识消费,和打麻将一样,而本书所主张的读书是“智识生产”。


1 发现记事簿

问题:P29 作者所说的“发现记事簿”类似于卢曼的哪一种笔记?
答案:类似于 [[ 闪念笔记 ]] ,用来捕捉发现。


问题:P32 作者为什么主张一张 [[ 卡片 ]] 只记一件事?
答案:方便日后利用。


问题:P32 作者对 [[ 卡片 ]] 有什么内容上的要求?
答案:第一,一张卡片只记一件事;第二,每张卡片的顶端都写上简明的标题。


问题:P33 我们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 [[ 思想 ]] ?
答案:对自己的知识 [[ 卡片 ]] 加以整理,找出他们之间的相互 [[ 联系 ]] ,反复不断的进行这样的工作,我们就能够自然而然的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


2 由笔记本到卡片

问题:P38 作者为什么要给 [[ 卡片 ]] 写上简短的标题(或提 [[ 问题 ]] )?
答案:醒目易看,检索方便,方便在长期的整理笔记过程中发现 [[ 联系 ]] 。
补充:类似学习骇客的tools2anki里的五级方案,四级写问题,五级写答案,前三级写文献信息。


问题:P39 作者为什么放弃笔记本,转而选择使用 [[ 卡片 ]] 呢?
答案:卡片更方便携带;整理起来也更灵活,更容易发现笔记之间的联系。


问题:P47 在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中, [[ 卡片 ]] 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样式统一且书写方式一致的卡片连接了众多科学研究者起到了纽带作用。
补充:标准化的卡片,既然可以连接同一时期不同的研究者,那么也可以连接不同时期的自己,将自己在不同时期的想法连接起来。


问题:P50 作者在本书中所说的 [[ 卡片 ]] 叫什么?
答案:京大型卡片,因作者将专利权转让给京都大学使用而得名。


3 卡片及其使用方法

问题:P52 关于 [[ 卡片 ]] 的大小篇幅,作者是怎么看的?
答案:作者建议卡片应该尽量做的大一点,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复杂的知识写完整,但依然还是一张卡片只记一件事。


问题:P53 什么情况下 [[ 卡片 ]] 会失去意义?
答案:卡片记完了以后要经常翻阅,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寻找 [[ 联系 ]] 催化想法),卡片就失去了意义。


问题:P55 作者如何看待 [[ 卡片 ]] 样式的复杂程度与可用程度的关系?
答案:卡片越单纯,样式越简单越,能发挥卡片系统的效果。越是花里胡哨,其用途也就越发狭窄。


问题:P55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 [[ 卡片 ]] 的作用,我们需要怎么做?
答案:必须随时随地随身携带卡片。
补充:如今可以使用电子笔记实现便携性,但需要注意还是要养成经常打开查看的习惯。


问题:P57 作者如何看待 [[ 卡片 ]] 内容的完整性?
答案:卡片不是便条,卡片一定要一丝不苟的写成完完整整的短文。这样不论是给别人看,还是将来自己忘记了重新回来看,都能一目了然。


问题:P58 作者为什么要在 [[ 卡片 ]] 上添加 [[ 时间 ]] ?
答案:用来区分笔记的先后关系。
补充:读一本书如果要读几遍就有先有后,那么就需要用电子笔记的日期功能去区分先后,来对比在读同一本书时不同的体会。


问题:P59 在执行一张卡片在执行“一张卡片只记一件事情”时,什么样的笔记算“一件事情”?
答案:只能通过 [[ 实践 ]] 经验摸索,别无他法。
补充:就像记ANKI笔记时怎么确认合适的相对最小信息量一样,需要去实践去感受。


问题:P60 作者如何进行智识生产作业?
答案:操作卡片将卡片进行重新组合,将知识与知识翻来覆去进行多方组合,从而发现意想不到的 [[ 联系 ]] 。


问题:P60 启发:目前通过 [[ 双链笔记 ]] 的括号引用去发现 [[ 联系 ]] 有什么不足?
答案:自己主动添加双链引用的地方都是已知联系,但是使用双链笔记或者卡片笔记更重要的目标是去发现未知的联系,得到创新性的想法。所以,尽管可以主动添加双链,但还要经常去翻阅去组合卡片,去发现不曾注意到的联系。


问题:P60 使用 [[ 卡片 ]] 笔记进行写作有哪些例子?
答案:本书就是运用卡片的方式写成的。


问题:P63 作者如何看待 [[ 卡片 ]] 笔记相对于笔记本笔记的优势?
答案:一个笔记本写完几乎同时就陷入了沉睡状态,很难随时候命,很难随时唤醒。而卡片笔记召之即来,来之能用,如同探囊取物一样简单。


问题: P63 为什么作者说“ [[ 卡片 ]] 方法是一种再现历史的记述,是一种变 [[ 时间 ]] 为物质的绝招呢”?
答案:以往我们用笔记本记忆知识,记完了就陷入沉睡状态了。但是卡片更容易唤醒,召之即来,来之能用。通过卡片笔记法,我们甚至可以将多年以前的知识或构思,顷刻之间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补充:卡片法提升了笔记的复用率(复利价值)。


问题:P64 人们害怕使用 [[ 卡片 ]] 的一个原因是什么?
答案:认为卡片太小,无法承载自己丰富的 [[ 思想 ]] 。
补充:就像有些人想构建 [[ 知识网络 ]] ,自己学不下知识,却又不愿意用ANKI去打结一样,没有“结”何来“网”,没有“知识卡片”何来“思想体系”。


问题:P65 启发:用一个成语来形容“ [[ 显性知识 ]] ”和“ [[ 隐性知识 ]] ”的关系?
答案:熟能生巧,只有对“显性知识”熟悉了,才有可能发现和运用“隐性知识”。
补充:还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显性知识),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隐性知识);师父领(显性知识)进门修行(隐性知识)在个人。


问题:P66 如何看待 [[ 卡片 ]] 笔记法中的“积累效应”?
答案:需要坚持积累才能看到效果,如果不是常年坚持不懈地使用,就会收效甚微。


4 剪贴与标准

问题:P74 作者认为 [[ 卡片 ]] 笔记标准化规范化有什么好处?
答案:在处理时可以处理不同类型不同篇幅的材料;在整理复用时也更加方便。


6 读书

问题:P101 智识生产的技术( [[ 卡片笔记 ]] ),包括哪两个部分?
答案:方式方法(如何读如何写)和硬件装置(卡片)
补充:类似于原理与工具


问题:P106 作者为什么要区分“看过”和“读过”?
答案:因为作者认为要想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从头到尾全部通读一遍,这样才能叫“读过”,而如果仅仅是选读了一部分,只能叫“看过”。


问题:P108 作者的 [[ 卡片 ]] 上包含了哪些额外信息?
答案:关于书的名称、出版社名称、作者姓名等,以及自己读完的时间记录等。


问题:P110 作者如何看待分散着读和一鼓作气集中读?
答案: [[ 读书 ]] 时,一鼓作气集中读并读完,更有利于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问题:P111 作者如何看待 [[ 记笔记 ]] 的时机问题?
答案:作者反对一边读书一边记笔记,因为那样会陷入细枝末节当中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书都没读完。作者的做法是先全书浏览一遍,浏览的过程中做标记,整体浏览完以后再回头集中做笔记。
补充:实践下来确实如作者所有,第二遍再记笔记有助于过滤细枝末节的信息,但前提是能浏览一遍能读完再来。


问题:P113 作者如何看待通过读书改善方方面面?
答案:如果要想通过读书起到一定作用,就不能读过就扔到一边,那样效果十分有限,读完书以后还要 [[ 记笔记 ]] 做卡片笔记。


问题:P115 作者主张的 [[ 读书 ]] 方法是什么?
答案:两遍法(P117 双重读书)。第一遍,一鼓作气,阅读思考并做标记;第二遍,冷静下来,根据标记重新审视如何做笔记。


问题:P116 作者如何选择 [[ 记笔记 ]] 的内容?
答案:第一,对作者来说重要的;第二,对读者来说有趣的。
补充:有点类似威廉厄姆在 [[ 《心智与阅读》 ]] 里说的两点,即作者讲了什么,和读者想到了什么。



以上就是这本书里记的笔记,整体给我的改变大概有以下几点:

多年以来,我都形成了一个“只要不能记笔记和复习,就宁可不读书”的习惯,这样的习惯有个好处就是虽然学得少,但是学得很扎实,甚至不少学生都以为LEO老师读过很多书,其实不是。只是我凡是读书必做笔记,凡是做笔记必复习,所以学过的东西流失得少。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一边读一边记导致记很多细枝末节,但是不记的话又担心“洞见转瞬即逝”。但是《智识的生产技术》这本书给了我启发,也让我看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作者提倡两遍读书法,第一遍快速读,碰到有启发的地方做好标记,但是不记笔记;第二遍读时根据标记再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考,然后做笔记。现在呈现出来的笔记是46条,其实在第一遍阅读时标记的地方还要多50%,但是当我第二遍再看时真的就发现很多无关紧要的标记根本就不需要记笔记。

印证了LEO在 tools2anki 系列方案里的做法,即笔记都要有问题,而作者说的是每张卡片都要有标题,方便日后快速查找。我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记笔记主要是出于很多心理学因素的考虑,比如启发思考、激发动机、保持专注等等。书中的说法又给我的做法增加了一次印证,同时也验证了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好处,即对于某一方面的认识会随着相关联的卡片增多而深化。

另一个启发我的地方是作者说“卡片如果不能经常回顾,就失去了意义”,想我之前用Roam Research都是按Daily Notes打开就记,结果一年下来几百个页面,就非常不利于回顾,我反思这也是我不想打开Roam Research的原因之一。现在我单独做了一个“书单”页面,根据书名快速进入以往笔记。这也是《卡片笔记写作法》的作者在书中说过的,即虽然不用分类,但也可以给经常用的卡片制作一个快速进入的索引,只是经过实践再加上《智识的生产技术》重提,我的认识又更加完善了。

最后分享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让我们快乐的不是知识,而是将知识付诸实践后得到的能力。


相关文章

1、 tools2anki系列

2、 如何改善通过“听”学习的效果

3、 为什么看书学习没有别人那么多的收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上周演示双链笔记的直播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