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学第一课|刘宪权:天下第一好事与人生第一要事

刘宪权 光石法学苑 2024-04-27

天下第一好事与人生第一要事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刘宪权


人生就像一件刺绣品。年轻时看到的是刺绣品的正面,鲜花着锦,永不凋零。年纪渐长后会留意刺绣品的背面,虽不那么美丽,却给人以教益,因为它完整地展现了针脚的轨迹。


这正是我欣然接受桑磊主编的邀约,为年轻的你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


你正伫足于刺绣品正面,尚未转到它的背面去,而我已细细摩挲过其正反两面,自觉已领悟到针脚应当如何走线才能绣出更精美的作品。我很愿意将我的“领悟”说给你听。就像贾宝玉初见林黛玉,问她“可也有玉没有?”玉是他最重要的东西,他希望最重要的人也能拥有。


我的“领悟”不敢以“玉”自比,或许只是一块“石头”吧,但石头未尝不可以拿来垫垫脚。在你趟河涉水无处落脚时,希望这块石头能为你提供一点助力。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你能想到的天下第一等好事是什么?如果认为除读书之外,还有更大的好事等着你去做,那么你便不会用尽全力去读书。明白读书究竟有多大好处,远比获得读书的方法更重要。前者使你愿意为读书下一番功夫,而下足了功夫自然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所谓读书,就是与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人对话。你不可能经历的事情,他们替你经历了;你不可能悟出的道理,他们先于你悟出了。将他们的故事与领悟汲取过来,就好比你的一头两臂上又长出了“千头万臂”,你的一辈子延伸出了千辈子万辈子。试想,世上还有比这更强大的力量吗?
恐怕上天入地、穿越时空、长生不老也不过如此罢了。时下上天入地人类已经做到了,穿越时空、长生不老在人工智能时代也未必不可期,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千千万万人的知识积累并没有停止,滚雪球似的仍在越滚越大。眼下于读者而言,读书是至今为止穿越时空的唯一办法;于作者而言,著书立说,使后人愿意穿越时空与之对话,便也无异于长生不老了。


你可能会问,如果不想拥有“千头万臂”、千辈子万辈子,也不追求上天入地、穿越时空、长生不老,只想平平淡淡地过一生,那么是不是就可以不读书、少读书呢?恐怕还是不能。人生之路并非坦途,总会遭遇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困难、风险与抉择,仅凭一己之力却不借鉴更多人的经验与智慧,这路势必走得不轻松,甚至也不会“平淡”。除非运气好到一生都不发生问题或没有遇到困难,但世上真有这样好运气的人?你可能信,反正我不信!


即便有这样的好运气,也不能不读书。人们来这世上走一遭,是为游览风景而暂居旅店,就像苏东坡所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千千万万的行人为不枉此行,穷尽一生领略生命的本质与奥秘,留下了宝贵的足迹。如果你对这些都无动于衷、漠不关心,那便是人在旅途竟不知身在何处,徒有跋涉之苦却寻不着景色,这难道不是一件很令人遗憾的事情吗?《论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听闻了真理,便是晚上死去也愿意,可见“闻道”本身有着接近生命乃至超越生命的意义。


“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姚文田)



读书人应学做插花人

法学是一座神秘花园,法学院的学生是有幸探秘于这片花海的人。


当然,你可能是一个不太情愿的误闯者,阴差阳错地进来,想尽办法出去。这样的误闯者似乎还不少。我不会以“风景这边独好”的理由劝阻你,而认为人之天性禀赋本就不同,所能心领神会的事物也各不相同。亚里士多德说:“能够不受阻碍地培养、发挥一个人的才能,不管这种才能是什么,是为真正的幸福。”在找到真正的幸福之前,希望你不要停下寻觅的脚步。


假使你觉得此处风景甚合你意,愿意继续待在园子里,那么接下来不妨想一想,应当如何做才不辜负这满园春色。
在花园里,我曾见有的人赏花,有的人采花,有的人插花,也有的人什么都不做,瞧见一处杂草地便懒懒地躺下去。站累了是可以偶尔躺一躺的,但“躺”绝不能成为读书人的常态。曾国藩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不能不为之警醒。唯有克服惰性、培养意志力,才有可能将这偌大的花园努力瞧个千分之一。


赏花人、采花人、插花人都已是较勤奋的人了,但他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赏花人隔着观赏的距离,并不与花发生亲密接触,在花前驻足的时间也不会很长,赏完即走,很快便将花的形貌、气味抛诸脑后;采花人则不满足于远观,而是将花枝采下,攥在手里往前走,无论走出多远,都可以随时将花取出来再睹芳容;插花人却是怀着艺术的构想而来,并非漫无目的地逢花便采,他先观察此花与彼花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只采花色相融、气质相近的品种,再分出花之主辅、疏密、高低、虚实,删其旁条,剪其稚枝,插入瓶中,移至房内,无时不刻不沉醉于花香之中。


读书人应学做插花人,而不满足于做赏花人、采花人。赏花式读书仅有“眼到”,看过便忘;采花式读书实现了“眼到”、“手到”,边看边记,时时重温;插花式读书则为解决心中困惑而来,先读遍同一主题下的可得书籍,再分析此书与彼书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无联系、区别何在、孰对孰错、孰优孰劣,最后运用自己的判断力与审美观,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写出一篇或评或议的属于自己的感想来,此时才算是真正践行了“眼到”、“手到”、“心到”的读书三原则,人与书发生了深层次的互动与交融,花插在了心田里,书读到了心中去。


郑也夫先生也有一句很妙的比喻:“你记下你怎么想的,你再想的时候就像登台阶一样走得更高了,而不是像拉磨一样在转圈。”记下“你怎么想的”,而不是只记下“你看到的”,这是插花与采花最大的不同。


当你亲手采撷过成千上万枝花,插花技艺日臻纯熟,直到发觉现有花材已不够为你所用时,你才有可能尝试着去栽花,为法学的秘境花园再添一缕芬芳。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法学大花园里的栽花人的。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诗经》)



人生第一要事乃是健康

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那么不论是第一等好事还是最末等好事,便都做不了,更做不好。抗疫英雄钟南山院士直言:“到现在我还能为社会干点事、还不太糊涂,关键还是有个健康的身体。”可见健康是人生第一要事。


18岁的你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正爬着人生的上坡路,朝气蓬勃,活力焕发,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大概不存在生理上的健康问题。但令人忧虑的是,近年来大学生心理上的健康问题有愈来愈严重的趋势,甚至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抑郁症患者轻生的事件也频频见诸报端。人生的刺绣尚未铺开便被绞断,每每看到这样的悲剧,我痛惜不已。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症状,一定要勇于向老师、医生求助。得了生理上的感冒,人们都知道要看病吃药,得了心理上的感冒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同样是得了感冒,有的人好得快,有的人好得慢,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自身免疫力。增强生理上的免疫力可以通过摄入高质量蛋白质、加强锻炼的方式实现。张文宏教授认为,每天早上必须吃鸡蛋,喝牛奶,不要喝粥,这便是最简单易行的办法。而我每日傍晚必做的事是带着我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同事去学校对面的中山公园里或在刚刚建成的苏州河步道上快走一小时,肢体得到了舒展,情绪和灵感也会舒展开来。


那么如何增强心理上的免疫力呢?我特别建议你多读书,刚才谈到读书是天下第一好事,正因为它能使我们内心强大,帮助我们解决人生中的难题。读书可以使你沉浸于书中的世界,暂时忘却外部事物的纷扰,回归心灵的平静;通过阅读体验那些你还不曾经历过的人类的更大苦难,你会发觉当下的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读的书多了,好比与千千万万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对话,看待问题会有更多的视角和维度,或许自己就可以总结出排解的办法。


叶嘉莹先生曾惨遭夫妻双双入狱、女儿女婿车祸身亡的痛苦,她在诗词全集的总序中说:“我是在极端痛苦中曾经亲自把自己的情感杀死过的人,我现在的余生之精神情感之所系,就只剩下了引文讲授之传承的一个支撑点。我原来写过‘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屈杜魂’的话,其实那不仅是为了‘报国’,原来也是为了给自己的生命寻找一个意义。”杨绛先生在文革期间被抄家、批斗、羞辱、罚扫厕所、剃阴阳头,她道出自己坚持下去的原因:“支撑我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对文化的信仰。我绝对不相信,我们传承几千年的宝贵文化会被暴力全部摧毁于一旦,我们这个曾创造如此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会泯灭人性,就此沉沦。”


两位先生所遭遇的苦难放在一般人身上都是灾难。但她们一个在古典诗词中领略人间的美好,找到生命的意义;一个在历史文化中看透人世的沉浮,坚定生存的信仰。她们并没有消灭苦难,却以更强大的精神力量超越了苦难。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吧:


“使我们快乐或者忧伤的事物,不是那些客观、真实的事物,而是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把握。”(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写在最后

亲爱的年轻人,也许你刺绣的时间并不漫长,供你刺绣的布料也仅有一匹。在你正要起针落线之际,我所能叮嘱的还是那最重要的两句话:读书是天下第一好事,健康是人生第一要事。望你以健康为针,以读书为线,一针一线,最终绣出不留遗憾的人生。


刘宪权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法学博士。现任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刑法学研究,重点研究人工智能刑法规制、经济犯罪、网络犯罪、职务犯罪等领域。独著和参著学术著作80余部,曾分别获全国法学科研成果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人民日报》等权威期刊、报刊发表论文800余篇。


入选首批“国家万人计划”,曾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系上海市唯一荣获“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的高校文科教师。连续10年荣获“中国法学高产作者”,连续20年被华东政法大学全校学生投票评为“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并因此获得“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终身成就奖”。


本文摘自《法学第一课》桑磊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3年7月


点击阅读本系列文章:

法学第一课|王涌:写给十八岁的法学少年卡尔(上)
法学第一课|王涌:写给十八岁的法学少年卡尔(下)
法学第一课|劳东燕:偶遇十八岁的你
法学第一课|朱庆育:一盏秋灯夜读书
法学第一课|刘东亮:人生有很多奇妙的想不到
法学第一课|西南政法大学付子堂校长访谈录:法之理在法外
法学第一课|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教授访谈录:做一个“完全的法律人”
法学第一课|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教授访谈录:根深深地植入泥土,而花苞和花瓣向天空伸展
法学第一课|祁春轶:法学院苹果酒屋法则
法学第一课|清华大学周光权教授访谈录:法律和法学能够让所有人都活得更安心
法学第一课|中国人民大学陈卫东教授访谈录:追寻心目中的正义
法学第一课|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黄进教授访谈录:高素质的法律人应做到情、法、理的有机结合
法学第一课|金可可:民法学习漫谈
法学第一课|陈兴良:刑法思维的方法入门
法学第一课|张明楷:刑法第一课
法学第一课|唐勇:以民法为业——抽丝剥茧、鲁钝致远
法学第一课|李立众:刑法学修习大法
法学第一课|陈杭平:学会与不确定的世界相处
法学第一课|吴志伟:民事诉讼法学派“修炼指南”
法学第一课|张丽英:涉外法律人才在大学期间的设计

法学第一课|霍政欣:开启国际私法的探索之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