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闭理财业绩基准仍在3.5%以上

刘郁 郁言债市 2023-09-13


摘 要   


3月以来,各类代表产品净值保持稳定增速,其中短债产品增长最大。3月1-31日,短债、偏债混合、中长债理财,合成净值区间收益率分别为0.43%、0.38%、0.30%。全部理财子破净率及业绩不达标占比在3月基本延续下行趋势。


2023年3月,新发银行理财产品共2933只,同比增长3%,募集规模或在6079亿元,同比增加26%,然而环比下降3%。同时,3月以来周度理财新发产品数量保持在620只以上高位,募集规模则逐周小幅回落。


3月以来(截至31日),理财子公司新发公募产品共689只,已公布募集规模达2748亿元,其中混合估值产品有516只,占比75%。这些混合估值产品主要以运作周期在1-2年(含)的封闭型产品为主,募集规模占比36%,此外2年以上期限的募集规模则逐步升至12%。


虽然春节之后,1年左右信用债收益率下行幅度超过50bp,但是截至2023年3月末,期限为1-2年(含)、2-3年(含)、6个月-1年(含)的理财产品业绩基准下限中位数,分别较1月末仅下降20bp、20bp、15bp至3.80%、4.30%和3.50%。能满足这些收益率要求的资产在不断减少,新发产品的难度或进一步上升。而如果理财的业绩基准匹配资产收益率下降,其对老百姓的吸引力可能会减弱。


4月定开型理财产品打开规模或将与3月基本持平,稳定在2.06万亿元,其中运作周期在30天内的规模可达1.1万亿元。而封闭型产品在4月到期规模或将回落1200亿元至3200亿元左右。同时伴随3月破净率及业绩不达标占比整体下行,4月破净及业绩不达标的定开和封闭产品到期(打开)规模预计将从6122亿元下降至5413亿元。


展望4月,在存量理财产品可能继续被赎回的背景下,新发产品如果由于刚性收益要求而进一步放缓(1-2年封闭式理财产品的业绩基准下限仍在3.8%),可能使得信用债市场的增量资金减少,信用利差很难全面压缩,更多是特定收益资产荒。


核心假设风险。银行理财产品过去收益不代表未来,不构成对理财产品的推荐。银行理财数据信息披露不完善,统计存在偏差。后续监管政策变化可能带来不确定性风险。



1部分经济数据有所修复,或受低基数推动

银行理财净值持续上涨


3月以来,各类代表产品净值保持稳定增速,其中短债产品增长最大。3月1-31日,短债、偏债混合、中长债理财,合成净值区间收益率分别为0.43%、0.38%、0.30%。2023年一季度(截至3月31日),偏债混合、短债、中长债代表理财产品合成净值区间分别为1.12%、1.05%、1.03%。

伴随代表性理财产品净值稳步增长,3月全部理财子产品破净率延续下降趋势,仅3月最后一周微增。截至3月31日全部理财子破净率较2月末下降2.2pct至5.2%,然而较3月24日破净率微幅上升0.1pct。其中,股份行和国有行理财子产品破净率较2月末分别下降2.8pct、0.6pct至4.3%、8.0%。

与破净率走势相似,全部理财子产品业绩不达标占比保持微幅下降,仅3月最后一周微升0.1pct。截至31日,全部理财子业绩不达标占比为23.0%,较2月末下降0.9pct。其中,股份行理财子,业绩不达标规模占比为9.7%,其次是国有行理财子和城农商行理财子,业绩不达标占比分别为39.3%、22.7%。


2

新发银行理财数量规模稳增,混合估值占主导


2023年3月,新发银行理财产品共2933只,已公布募集规模达3834亿元,理财募集规模数据更新较为滞后,公布率为63%。


为更好对比不同时期的募集规模情况,我们根据已公布募集规模数据,计算单只产品的平均募集规模,以此用于估算月度整体募集规模。从估算规模来看,3月新发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规模或在6079亿元,同比增长26%,环比下降3%。


3月周度理财新发产品数量整体持续增长,募集规模则小幅回落。3月6日当周新发产品增至642只,预估募集规模较前一周下降194亿元至1356亿元;3月13日当周新发产品数量升至658只,募集规模估算为1255亿元;3月20日当周,理财新发产品数量微降至622只,估计募集规模为1234亿元;而3月27日当周,新发理财数量达632只,预估规模进一步降至1126亿元。



从投资分类来看,2023年以来纯固收类产品新发数量占比较为稳定,不可投股票股票固收+新发数量占比同环比均上升,而可投股票固收+新发数量占比同环比均下降。截至3月末,纯固收类、不可投股票固收+、可投股票固收+及现金管理类产品数量占比分别为37.6%、34.0%、25.2%、1.1%,同比变化+1.7pct、+2.0、-3.7pct、+1.1pct。募集规模占比来看,不可投股票固收+同比增幅最大,增长26.5pct至56.4%,可投股票固收+及纯固收类产品募集规模占比则同比分别下降14.0pct、12.6pct至33.2%、8.8%。



从运作模式来看,封闭式理财产品仍为新发理财的主要类型,募集规模占比逐步上升,数量占比持续保持在90%左右高位。2023年3月,封闭型、定开型的募集规模占比分别为94.9%、3.2%,其中封闭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同比增长近16个百分点,环比降1.7pct,而定开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则同比下降15pct,环比升0.9pct。



由于封闭型产品为主要新发品种,因此我们重点关注新发封闭型产品各期限类型分布及募集情况。3月新发封闭型产品募集规模仍以1-2年(含)期限为主,数量及募集规模占比同比均增。具体来看,期限为1-2年(含)的新发封闭型产品募集规模占比最大达36.4%,同比增2.6pct,环比降5.2pct;期限为3-6个月(含)募集规模占比位列第二,同比增7.6pct至26.9%,环比增1.3pct;其次是6个月-1年(含)、2-3年(含),募集规模占比分别为23.7%、7.9%,同比变化-4.0pct、+0.2pct,环比分别变化+0.2pct、0.6pct。



根据资管新规以及《资产管理产品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目前仅现金管理类理财,及封闭期在半年以上且投资债券资产以持有到期为目的的固收类理财产品可使用摊余成本估值方法,组合中的资产需按照持有目的进行分类估值。经历了2022年11-12月的债市冲击之后,混合估值方法的产品逐步进入大众视野,兼具摊余成本法稳定净值以及市值法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特点。基于产品说明书中的估值方法及理财公司宣介材料,我们统计了2023年以来新发公募理财子产品的估值方法分布情况,具体估值方法确定详见附录。


2023年一季度,理财子公司新发公募产品共1649只,已公布募集规模达8013亿元(公布率达91%),其中混合估值产品数量为1281只,占比78%,位列第一;其次是市值法估值产品共247只;此外摊余成本法估值产品为113只(81只为现金管理类理财)。从募集规模来看,混合估值、市值法、摊余成本法产品占比分别为91%、7%、1%。


3月以来(截至31日),新发的689只公募理财子产品中,混合估值产品达516只,募集规模达2457亿元,占比89%。混合估值产品以封闭型产品为主,募集规模占比达99%,其中期限为1-2年(含)的产品募集规模占比达36%,3-6个月(含)的产品募集规模占比位列第二,为28%。此外,期限为2-3年(含)的封闭型混合估值产品募集规模由1月末的7%升至3月末的11%。




3

3月存量理财规模持续下降


与2022年12月银行业理财登记中心披露的银行理财规模数据相对比,普益标准覆盖的理财规模比例从88%逐步升至92%,因而我们以此外推估算全市场的银行理财产品存量规模(包括银行理财子及没有成立理财子的银行资管产品)。不过由于理财产品规模的更新日期不及时且不统一,所以目前理财存量规模或只能捕捉部分变化。
3月以来银行理财存量规模连续4周下降,前三周分别下降10亿元、1000亿元、300亿元,3月27日当周降幅增至1600亿元。截至3月31日,银行理财存量规模降至27.7万亿元,与12月末存量规模持平。其中,理财子存续规模也同步连续3周下降,由3月10日的23.87万亿元降至17日的23.83万亿元,3月24日当周规模继续下滑300亿元至23.80万亿元,截至3月31日,理财子存续规模再次下降1400亿元达到23.66万亿元。不过由于产品更新规模相对滞后,所以可能并没有完全反应出真实的降幅。

从不同投资类型的分类来看,2023年3月以来各投资分类产品,除不可投股票固收+之外,存续规模均微幅下降。截至3月31日,可投股票固收+、现金管理类、不可投股票固收+、纯固收类及权益偏股类产品,规模占比分别为33%、31%、25%、9%及0.3%。

从不同申赎类型的分类来看,3月定开型理财产品占比持续下降,同比下降7.5%至29%,规模最不稳定。得益于今年以来新发带动,封闭型理财产品规模同比下降幅度缩小至1pct内,较2022年12月末上升1.1%。而最小持有型产品年初以来存续规模不断下降,规模占比较12月末则下降0.3pct至14.7%。每日开放型产品规模占比同比增长2.8pct,今年以来存续规模增幅不及封闭型产品,规模占比较12月末微降0.1pct至35.8%。


具体到各类型理财子公司来看,除城农商行理财子外,其他各类型理财子公司存续规模均在下降。截至3月31日,股份行、国有行、城农商行及合资理财子的存量规模分别为10.6万亿元、8.4万亿元、2.7万亿元、0.06万亿元,较2月末分别变化-543亿元、-735亿元、+380亿元、-27亿元。


4

4月理财配置或仍面临刚性收益要求


伴随存量规模下降,3月以来银行理财净买入水平较2月有所下降,月度净买入金额从2173亿元回落至1240亿元。其中,3月最后一周(3月27日-4月2日),受季末到期产品规模较大因素驱动,银行理财结束连续9周的净买入,再次转为卖盘(净卖出245亿元)。与此同时,其他资管类机构(部分为理财产品的通道)恢复买盘角色,3月净买入487亿元(2月净卖出418亿元)。
从结构上来看,仍以1年以下信用债品种为主,但配置力量逐周减弱,其次为1年以下利率债。信用债方面,周度理财净买入水平由276亿元逐步下降至80亿元,3月净买入信用债达816亿元,较2月小幅回落。3月以来,利率债每周均保持少量净买入规模,周净买入水平约70亿元;同业存单方面,3月银行理财净买入较2月大幅回缩1106亿元至276亿元,3月第2-3周保持200亿元以上净买入水平,第4周则大幅下降至34亿元,最后一周则转为卖出325亿元。此外,银行理财仍在卖出其他债券(主要是银行资本债),净卖出规模达157亿元。
其他资管类机构(部分为理财产品的通道), 3月转为净买入487亿元,利率债净买入达326亿元,主要为7-10年政金债;信用债方面净买入218亿元,仍以一年以下信用债为主;对于同业存单的交易则在月中由买转卖,最后两周均卖出超100亿元。


对于接下来理财行为对债市的影响来说,我们仍然着重关注定开型及封闭型理财产品的到期。从整体存量产品中定开型的开放规模分布来看,4月开放规模或将与3月基本持平,稳定在2.06万亿元,其中运作周期在30天内的到期规模可达1.1万亿元。而封闭型产品到期规模则或将从4500亿元左右回落至3263亿元。

3月破净率及业绩不达标占比整体下行,4月破净及业绩不达标的定开和封闭产品到期(打开)规模预计从6122亿元下降至5413亿元。截至3月31日,破净的定开型产品在4月开放规模将升至215亿元;破净的封闭型产品到期规模或将回落至49亿元。业绩不达标的定开型产品4月打开规模预计仍在3600亿元左右,与3月打开规模基本持平,其中运作周期在30天以内的规模为1704亿元;业绩不达标的封闭型产品4月到期规模预计1542亿元,相对3月的2252亿元有所下降。

而在理财新发产品方面,募集规模逐周下降。从2月中旬的高点1700多亿元下降至3月最后一周的1100多亿元。在这期间,虽然1年左右信用债收益率下行幅度超过50bp,但是截至2023年3月末,期限为1-2年(含)、2-3年(含)、6个月-1年(含)的理财产品业绩基准下限中位数,分别较1月末仅下降20bp、20bp、15bp至3.80%、4.30%和3.50%。能满足这些收益率要求的资产在不断减少,新发产品的难度或进一步上升。而如果理财的业绩基准匹配资产收益率下降,其对老百姓的吸引力可能会减弱。
展望4月,在存量理财产品可能继续被赎回的背景下,新发产品如果由于刚性收益要求而进一步放缓,可能使得信用债市场的增量资金减少,信用利差很难全面压缩。



5
附录:理财产品估值方法确定
理财子产品估值方法确定均基于各理财公司或代销机构所披露的产品说明书、销售文件、风险揭示报告及官方公众号宣介材料。
首先,针对产品说明书进行全文搜索“估值方法”章节,估值原则中声明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即为摊余成本法;估值原则中表示以公允价值计算为原则的则进行“摊余”字样检索,若存在该字样,则为混合估值,否则为市值法。
其次,部分没有直接查询到单只产品说明书的产品,则通过查找同一系列,同一运作模式,同一期限类型且12月之后发行的产品说明书进行估值方法的全文检索,具体估值方法确定与前述一致。
若无同系列产品说明书,则通过各理财公司官方公众号中的披露的产品宣介材料进行估值方法确定。
以上估值方法均基于产品合同确定,具体产品运作中可能存在估值方法的偏离。


风险提示:

银行理财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理财产品的未来表现受宏观环境、市场波动、风格转换等多重因素影响,存在一定波动风险,不构成对理财产品的推荐。银行理财数据信息披露不完善,统计存在偏差。后续监管政策变化可能带来一定不确定性风险。

理财月报:

2月理财或仍有波澜

3月封闭型理财到期压力陡升



   
已外发报告标题《封闭理财业绩基准仍在3.5%以上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4月7日

作者:

刘   郁,SAC 执证号:S0260520010001,SFC CE No.BPM217,邮箱:shliuyu@gf.com.cn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您的星标、点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