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拟聘为火化工,那些不想进工厂的年轻人 | 二湘空间

空间作者 二湘的七维空间 2024-04-28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年轻人不想进工厂的背后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文/云淡风轻


最近有一个引发舆论关注与年轻人有关的话题,是香港大学哲学硕士拟聘为火化工”。这是一份名单:


 图源网络


在这个名单上,有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的郑某某、广东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尤某某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哲学(佛学研究)专业的刘某,拟聘为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遗体火化工,其中,郑某某、尤某某二人为学士学位,刘某为硕士学位。


华南理工是985,香港中文大学更是名声在外,不是说殡仪馆不好,但是一个要做夜班的火化工都要求这么高了,不仅让人一惊,现在大学生就业这样卷了吗?


广州民政局也做了正式回应:


图源潇湘晨报网页截图


来自潇湘晨报的报道,第一句醒目的加了黑体,直属事业单位,也许这就是对网友疑问的有力回答吧。


其实大学生们也可以进工厂做工人,但是在殡仪馆和进工厂之间,年轻人选择了前者。真得是感觉到时代变了。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进工厂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后备选择,就是说最差最差实在找不到工作了才会考虑进工厂做个工人。


当然,在自由择业的现在,推动他们作出选择的是潮起潮落的行业大趋势。互联网、金融、外企、房地产、教培;有的光鲜,有的前卫,但无一例外以赚钱多少为排行标准。而如今这些热门行业不再有过去那样的强大吸引力,也是因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能够赚到大钱了,比如房地产、比如教培,比如殡仪馆。即便如此,许多年轻人也不愿意去工厂,不愿意进制造业,在他们看来蓝领、车间、流水线、厂仔和厂妹,无论如何不是个好工作。因为他们觉得既单调又不赚钱,他们宁愿去送外卖。你要是说:在工作中能够找到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理想,他们会直接喷你一脸:工作的目的难道不只是为了赚钱吗?跟个人生活有什么关系!殡仪馆怎么了?能赚到钱,个人觉得合适就挺好。


我觉得这些年轻人直白的非常可爱,比我们这一代坦率,比我们上一代清醒,这代年人可爱极了。



有一回跟女儿讨论工作、职业与人生的问题,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工作就是为了赚钱,找职业选工作首要目的当然是收入,人生跟工作和职业其实没有多大关系,只有不需要以赚钱为目的工作才是自由发挥的人生。现在的时代,你怎么知道我一个人在家里在网上就是摆烂!然后她指指对门,那里住着一对年轻人,大门上新帖的对联:多吃不胖身体棒,有钱有闲钞票多。横批:人生赢家。门前的脚踏小地毡上写着:允许这户人家先富起来。


这么直白!面对他们,说我们当年如何如何显得何其苍白无力!


有人说这是某种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倒退;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不能吃苦。其实我想说的是在职业的选择上,几代人的不同里蕴含了社会的进步,人对自身权利的醒悟! 


我的父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直到九十年代退休,一直是教师,他们那一代人把工作当成是终生的职业去兢兢业业地经营,在他们心里,工作就是生活,当家庭、当私人生活与工作有冲突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工作,比如为了工作把孩子长期留给农村的爷爷奶奶,比如忍受长期的夫妻分居。我母亲当年是小学语文老师、班主任,她整天从早忙到晚,上课、家访,晚上要批改学生作文到深夜,而他们,终其一生很少有与命运抗争的时间,甚至连想都不会去想:什么闹着涨工资,换个收入好的工作等等;在父母亲那一辈,自己的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在国家中是最最不重要的那部分,他们为了工作废寝忘食,激情满怀,自己告诉自己一切为了祖国为了事业,生来就要吃苦。


他们绝对不会因为工资加不上而闹情绪,他们努力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养家,因为他们心里其实也明白:无论怎样告诉自己工作如何如何伟大崇高,实际上它不过是收入的来源,养家的工具。母亲晚年说过一句很悲凉的话:当了几十年的老师,到了现在这个时代,我已经不适合这个职业了,我唯一的财富只有你们几个孩子,但却忽视了你们的成长。父亲晚年时常解嘲当年的迂腐,然后说:我要争取多活几年,因为每活一个月就能多拿好多钱!当时他的退休工资有四百多块,这让他很满足。



我们这一代所处的环境有点特别,赶上了高考,前半段的参照系是父母那一辈,大学包分配,理工科大学生毕业进工厂,很是理所当然。


我的工作单位是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当时叫做洪都机械厂,毕业工作了很开心,说实话那开心主要是因为可以拿工资了,而不是有机会为人民服务或者实现宏大理想了,我自己都觉得人生境界实在太低,从来不好意思跟别人承认这个。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原来大部分同学竟然都跟我想的一样。


洪都在当时是个有二万多职工的超大军工国企,在当地名头很响,据说当地的姑娘都以能嫁个洪都人为荣。工厂管理极严,早上上班需要向门卫出示工作证,然后把工作证放进考勤箱,上班铃响过后,有专门的考勤员锁起考勤箱,直到下班铃响才打开,各人取走自己的工作证下班回家。那工作证极端重要,是入厂凭证,门卫是认证不认人的。每天如此,上午、下午,一年如一日,数年也如一日。


上班后门卫会锁起大门,留一个小门给必要的人员出入,何为必要的呢?有出门条的,比如我们如果要去哪个车间,哪个部门办理工作上的事情,需要跟考勤员申请出门条,填写原因,找领导签字,再给考勤员留底,你才可以出门不被扣工资。对!那个时候我们就有出门条,前几年口罩时期的出门条让我有时光倒流的悲哀。


就这么上班了,然后明白了名牌学历在这样的工厂什么也算不上,记得当时我那个组里连我一共五个人,组长陈师傅不到五十岁,是个老大学生,另外两位是三十多岁的组员前辈,他们都已经结婚生子并家在本厂,我和另外一个年轻人从外地分来。这样老中青的组合,没有什么事情是真的需要年轻人的,唯一能做的是跟在他们后面做一些琐碎的事情熬资历而已。想到一辈子就要这样度过,不免感到深深的悲哀。


可是,希望在哪里呢?我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要怎么活下去。


还好有了深圳,还好不管不顾地来了深圳。多年过去,再回头想想:当时来深圳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我这一生大部分职场生涯在深圳度过,早已完全丢弃了大学时的专业。那么,我爱自己的工作吗?还是只爱这份工作给自己带来的生活上的富足?


职业与生活这个问题是个带点玄学的哲学问题,又好像是个无解的轮回。工作这东西是应该干了再爱还是爱了才干,你不去干又如何能爱?还是工作这种东西除了赚钱别无它用,与爱根本无关?


生活,是一种让人直面现实的艺术,这不是心肠变硬,这是成熟,成年人的江湖本就如此。


至于人生来要吃苦,这完全是个悖论,必要时谁都可以吃苦,但是鼓励别人吃苦就不对了。苦这种东西,谁吃谁知道,如果有人鼓励你吃,吃得越多越光荣,吃得越多越证明自己了不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就混蛋了,吃苦唯一目的是成为人上人,难道活着就是为了这个?把成人上人定为人生目标,累不累?王朔这句话很惊艳:这个世界上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与苦难,当作励志的故事来糊弄底层人。


而且,吃苦这个事情,有时候因人而异,比如那些把铺盖搬到办公室通宵达旦搞科研的年轻人;他们辛苦,他们也在得到快乐。


说回进工厂,现在的年轻人需要的是生活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会让人心里踏实。人活一世,要的不就是踏实吗? 佛家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既然一切都是虚的,都是稍纵即逝,都是不确定,那我们何不做确定性的事? 比如好好赚钱,比如好好过日子。



时代在发生巨变,而且是不知不觉中的巨变,春江水暖鸭先知与温水煮青蛙,有时就是一念之差。年轻一代强过我们的是:他们知道这变化,他们在适应这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职业的选择。年轻人现在的择业选择,其实是一种进步。在一个不算很自由的时代里,他们对自我的意识在觉醒,他们在为自己而活,为家人而活,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有可能间歇性的辞职、旅行、自由职业或者吃喝玩乐,而其中的个体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的自我有多大程度是真实的、不受外界干扰和侵袭的,很难一概而论,不像我们这一代,人到中年方才醒悟,更不像我父母的那一代,人到晚年才无可奈何地醒悟。


在年轻一代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不带引号的自由,他们在和外界的碰撞中,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找到自己,有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和内心秩序;他们不愿意被励志,不愿被规训和异化;他们所做的保全自我,保全人之为人的部分的生活实验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再说了,完全不用担心传统制造业后继无人,年轻人自有自己的选择,只要一份这份工作有它自己的魅力和包容力,那么它就不会消失。当制造业不再变得面目粗粝,当制造业更加兼容了传统和新兴的工作形态,它自会成为一根恰好出现的救命稻草,挽救困在就业市场的年轻人,他们一定能像敏锐的候鸟一样找到热腾腾的能够被接纳的地方。


所以,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实际上代表了社会和时代的潮流与趋势,一方面我觉得是这个时代很内卷,工作是真不好找,另一方面也是新一代自我意识的觉醒。我们这老一辈职场人,不能做阿Q,也不要做九斤老太。




作者简介

云淡风轻,六零后理工女,现居深圳。退休后闲适散淡。喜爱美食美景兼顾读书与瑜伽。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the end~
二湘好物空间最新活动4月23日早6点30-4月25日晚24点整

第一盘货:咖啡。之前上过一次,反馈挺好的,喜欢的朋友可以囤点。

第二盘货:加设遮阳伞专业做伞的,品质很好,小巧、方便携带。儿童伞特别可爱,小小的一把,非常的萌。

第三盘货:家纺清仓。价格相对还是非常有优势的。

第四盘货:童装清仓。品牌货源,品质很在线,价格很实惠。

更多选择点击此链接
关注”二湘好物空间“第一时间买好物

更多往期精粹

李云迪又刷屏了

生活越来越无味,但看到这些,我的心柔软下来

二湘:小概率事件,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戏剧性

香椿鸡蛋母亲她们好象一口都没吃,都让给我们吃了

父亲去世时41岁,梦中的他还是年少的清澈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