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大人到基层|博士生洪略:坚定理想,埋头向下,扎根祖国大地

人民大学研究生会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 2022-07-02

编者按:80余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一代代人大学子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回报祖国和人民。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四十周年和2018届研究生毕业之际,校研会特推出“人大人到基层”系列报道,让即将扎根基层的选调生走进我们,畅谈他们的求学、生活、志向与选择。读书期间,他们是有理想、有志向、有情怀的人大学子。如今,他们即将奔赴到祖国的大江南北,行走于田间地头,将理想与情怀转化为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用苦干实干诠释“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洪略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


洪略,江西余干人,1991年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江西省从中国人民大学定向选调的第一批博士,入职后将挂职乡镇副职领导干部,在基层锻炼两年后择优安排副处级职务。洪略曾任人民大学研究生会战略规划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主席;曾获第十七届“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学术论坛”征文一等奖、校三好学生、校文体优秀一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学生干部一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长风破浪会有时”

——坚定理想,始终如一


洪略的人生选择受家庭环境影响较大。他母亲曾说过一句话——“人要有追求,但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欲望是火,玩火者必自焚”,字字铿锵,令他至今难忘。


此外,他也谈到对我们所成长的时代的理解。洪略说,每一代人都有其特殊性,都有不同的人生际遇。他说:“我们90后出生的一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代。孩童时期抓住了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的尾巴,感受过老家乡村千百年未变的家家户户种田养猪的生活方式;青少年时期则见证了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兴盛,城乡二元结构被逐步打破的历史变迁,并且亲身经历了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过程,同时也目睹了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新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随着国家整体快速的发展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向未来,为了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我们这一代人,更需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不懈奋斗。”而他为之奋斗的方式,就是扎根到祖国大地的深处去,拥抱最真实、最接地气的中国梦。


在人大五年的求学经历也让他对国家和民族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和使命感。洪略提到,在这五年中,得益于学校提供的学习和锻炼机会,他去过很多地方。在重庆渣滓洞,他看到了狱中先烈留下的歌词——“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意把这牢底坐穿!”;在上海外滩,他看到近代西方建筑上飘扬的五星红旗,仿佛切身体会到了百年前在此乘船出洋的周恩来看到这些建筑上各国国旗时的悲痛之情。正是在这些学习和调研过程中,洪略切实增强自己的民族荣誉感、历史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愈发坚定了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追求。


洪略在重庆红岩村参观革命遗迹 


最后,洪略介绍说:“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中国共产党28年民主革命的征程中,自1927年7月底至1934年11月中旬主要在江西这片可爱的红土地上活动。中国共产党8年多革命活动的历史,为江西增添了南昌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方志敏精神等一系列红色光辉,为江西铸就了代代相传的红色之魂。”身为江西人的洪略,自然也是对这一片红色土地爱的深沉。于是在临近毕业之际,他便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家乡基层干部队伍,扎根家乡的基层。


洪略在浙江某镇做讲座


从洪略的求学、求职经历中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理想的追求十分执着,也十分坚定。他生活的座右铭是“有梦想就一定要去追寻”,他强调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不要有太多的考虑和迁就,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因为选择本身就是放弃的过程。

 

“知屋漏者在宇下”

——埋头向下,实践出真知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是洪略在阅读《毛泽东选集》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毛泽东用这句话批评那些只相信书本,不懂得实践的人和现象。为了在实践中求真知,他参与过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合作社、生猪养殖、扶贫开发等多种社会实践课题,走过甘肃张掖、山东鲁西南和福建宁德等多个地区。


洪略认为,求学期间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也让他深刻地体会到基层工作的重要意义。他提到,曾经有次参与山东一个扶贫项目的调研,一位八旬老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老人照料瘫痪在床的老伴三十多年。当时是以问卷的形式开展调研,所以他一条一条问,有没有彩电,有没有汽车,有没有桌子,有没有电饭煲,有没有高压锅,问的很具体,老人就用山东方言回答道:“没有没有,啥也没有”。老人的生活现状和众多相似的场景深深触动了洪略,他意识到在祖国大地上还有很多老百姓需要帮助,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真正能够为老百姓做事的基层干部。这些经历也更加坚定了他要扎根基层,为百姓谋福利的决心。


洪略在山东某农村调研


当谈到将来的工作规划和工作重心时,洪略说“自己一定要贴近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人民群众中赢得一个好口碑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上,根据中央、省、市、县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因地因时制宜地落实好各方面政策。另外洪略也提到,在工作中保持心态的平衡很重要,他觉得扎根基层,就一定要有“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进取心,同时也要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


“人情练达即文章”

——服务师生,锻炼自己


除了丰富的基层社会实践以外,洪略也有非常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在校期间他曾担任人民大学研究生会战略规划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主席。从访谈中可以看出,洪略是一个十分热情开朗、善于沟通的人,这与他这几年的学生工作经历分不开。


 洪略参加第十七届“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学术论坛


谈到印象比较深的一次学生活动,洪略提起了他在读博期间参与筹备的全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生论坛,当时论坛邀请了全国60多所高校的400多位研究生同学参会。在整个活动过程有个小插曲,让他记忆尤深。前期工作人员在给座位放置座签的时候,由于工作疏忽,导致开会当天,来自某高校的四位学生代表未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当时对方情绪很激动,表示十分不满,甚至有一位同学提议直接离场。洪略冷静地向他们道歉,详细说明原因,并且“机智”地请来一位本科出自该校的人大在读研究生跟他们进一步沟通和协调。洪略说,通过这次小插曲,他总结出的经验就是,办活动、做工作一定要细致,细致是第一位,实在有一些小地方做的不够细致,那下一步就是要进行沟通,有效沟通才能解决问题。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

——不断成长,丰富生活


在访谈过程中,谈到人大,洪略眼里总会有很明亮的光彩。他表示十分感谢母校的培养,这五年在人大的学习生涯,让他获益良多。洪略把这些收获总结成了以下三点。


第一,增长了见识。洪略说,他在人大见到了很多真正有学识、有格局的人,看到了这些人在自己的事业上扎扎实实地付出,为社会和国家兢兢业业地奉献。他有次拜访陈先达教授,发现教授家里一半以上的地方摆的全是书籍,有五十年代的书、六十年代的书、七十年代的书……一直到去年的书。这让洪略感到很震撼,这样一个令人敬仰的大学者生活如此简朴,同时他也认识到,学习和科研永远是这些受人尊敬学者的生活重心。这些经历让洪略不断反思自己,纠正自己,提高自己。


第二,端正了认识。洪略说,自己过去对很多事情的认识存有很多的错误和偏差,而这些错误则在这五年的求学生涯中得到了矫正。尤其是结合中国近现代和当代中国历史,通读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选集》《摆脱贫困》《之江新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后,才认识到,这些文字其实非常扎实,对社会现象的洞悉也十分深刻。他说,这里面的很多东西,你认真去做了,思考了,有收获了,再回头走出来看,就会发现不一样的、更广阔的世界,很多过去似是而非的认识得以纠正,这就是端正认识的一个过程。


第三,提升了本领。这五年,洪略积累了知识,完善了性格,为人处世也变得更加沉稳有度,他认为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人大这个平台带给自己的大量学习机会与实践机会。


最后,洪略结合自己的过往经历,对师弟师妹们提出了以下几条寄语。首先,心态上要平衡好进取心和平常心的关系,不要过于用他人世俗的眼光来衡量自己。其次,在与朋友交往上,可遵循以下原则——彼此认可,彼此信任,彼此不勉强、不干涉,为对方的高兴而高兴,为对方的难过而难过。最后,借用曾国藩推崇的“勤、俭、谦”和“败人二字,非惰即傲”,与师弟师妹们共勉! 


访谈成员与洪略师兄合影




文字:王盛凯、周雅倩

图片:佘欣璐

编辑:褚天舒

审核:李恒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