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

其他

RUCer请查收 | 留校学子清凉夏日福利来袭~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X北京一商宇洁商贸有限公司希望填满这个夏天的只有——郊游野餐游泳冲浪放肆快乐放飞自我RUCer请查收福利环节炎炎夏日,
2023年7月13日
其他

教授人生沙龙 | 干字当头、迭代生长的社会学者——冯仕政的人生交流

“野蛮生长”意在鼓励同学们不要过分担心。“好多事情干着干着,也就慢慢有了解决方法。”冯老师鼓励大家走出房门、接触社会:“人不能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一定要走出去才行。”
2022年12月2日
其他

人大半小时 | 书以启智,阅享人生,睡前阅读计划来袭!

不知不觉学期又过半读书充电计划进度如何?锻炼目标是否已经达成?想背的单词到今天还停留在Abandon?不用叹息!小研和小会为你专属打造“人大半小时习惯养成计划”系列活动30分钟努力21天陪伴一起让细小的平凡汇集成非凡!是否还在睡前追剧、追番和刷小视频?是否睡眠不足却依旧翻着手机到深夜?现在正式邀请你加入“睡前阅读计划”快来一起养成阅读好习惯吧!活动概况READING活动时间:2022年5月16日至2022年6月5日活动地点:打卡圈小程序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方“加入”按照提示认证个人信息即可加入“人大半小时|睡前阅读计划”圈子记得将圈子昵称修改为“姓名+学号”哦~活动安排READING活动报名1转发本推送至朋友圈,配以文案“人大半小时睡前阅读计划,让细小的平凡汇集成非凡!”,集齐10个赞。2将朋友圈点赞截图与第一日打卡内容共同上传打卡圈,即视为报名成功。活动安排参与同学可自行制定睡前阅读计划,包括但不限于纸质版或电子版书籍、报刊、杂志等等。
其他

乐动RUC|第一弹:全民KTV等你来唱!

全民KTV等你来唱~明媚的阳光,盛放的蔷薇初夏的气息叩响我们的心致浪漫的夏季我想大声唱出来
其他

人大-北航:“人”海茫茫 · “航”程有你线上联谊会

“雪融化会变成什么?”“是春天吧。”送别经久的冬,春日悄然而至。像三月的风扑击明亮的草垛,春天在每个夜晚数她的花朵。你看图书馆前的山桃,那一勺池旁的晚樱,那求是园里的玉兰;四季初始,佳期如许;春日不迟,相逢有时。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为丰富同学们的校园学习生活,创造春日里的一场浪漫邂逅。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会联合举办“人”海茫茫
2022年4月15日
其他

新青年 | 王颖飞:另一种锋芒——水不争先而争滔滔不绝

她是“美女学霸”,亦是“十佳模特”、辩论能手、运动健将,她是很多人心目中“始于颜值,陷于才华,久于善良,终于人品”的完美代表,也被认为是《令人心动的offer2》里最可惜的实习生。她是王颖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9级民诉法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同期的实习生瞿泽林形容她: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梁律师建议她,人生当如金庸先生所言: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视频弹幕里经常出现:她好佛系,似乎并没有真正要抓住的东西。
其他

人大人到基层「特别栏目」丨战“疫”医疗队领队刘立飞:“与新发传染病异地角力。”

北京市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人大公管学院15级硕士刘立飞2020年1月27日,新冠肺炎爆发后,刘立飞带队从北京连夜奔赴武汉,火线支援,深入疫情风暴最中心——医院。对口援助医院为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这是一支最先抵达武汉协和医院进行支援的医疗队。他也成为了援助该医院的首位医疗队队长。这个世界,本没有超级英雄,只有一个个平凡肉体里住着的温暖灵魂。他和医疗队成员是疫情的见证者,援助者,参与者,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同时间赛跑,什么叫与病魔较量。春节期间原本就坚守岗位的他们,仅用一天,便完成了从人员到物资的集结,迅速进入战时状态。鏖战至今,疫情降温,武汉方舱医院全部休舱,余下的一些危重症患者转移至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等定点医院,战斗仍在继续。视频:北京市属医院援鄂医疗队——我们等你们安全回家“我们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与新发传染病异地角力,是一场遭遇战。”——刘立飞生与死的考验彰显信仰的力量。疫情告急,武汉不是孤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的医疗队也纷纷组成“精锐部队”,从四面八方奔赴武汉,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注:截止目前,已有344支医疗队,42322医务人员从全国各地支援武汉2020年3月2日,《人大人到基层》特别栏目连线了北京市属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刘立飞。接连奋战一个多月,从他嘶哑的声音中我们似乎能强烈感知这场遭遇战所带来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冲击。但短暂调整后,他依然拿出了最好的状态面对了我们的专访。自2003年非典那年大学毕业以来,他怀着卫生防疫事业梦想,进入卫生行业工作;他以人大公管人的专业思维,此刻扛起责任,在短时间内形成医疗队的“战疫”文化;他以医疗队队长的第一视角,向我们分享与剖析了一些关于疫情、医院、社会、现行医疗体制等热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为了还原事件的真实性与逻辑性,我们保留了大量对话者的第一描述。所以,这篇文章的写作是特殊的。在与师兄的交谈过程中,他的睿智,冷静,温暖,理性与感性彼此交织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也希望文中所提到的一些细节能为不在一线的读者打开一条缝隙,向内窥探一些真实。真实自有万钧之力。01
其他

人大人到基层「特别栏目」丨战“疫”基层选调生:“我们是一粒沙,一粒石。”

“疫情就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习总书记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的时候,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生动比喻成了“魔鬼”。其实与“魔鬼”生死搏斗的战场不仅仅是在医院,还在一线基层的农村与社区,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而基层抗疫工作者就遍布在这些角落。他们不是医生与护士,却始终活跃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前线”;他们不仅要努力地敲开一扇扇关闭的家门,更要真诚地打开一扇扇焦躁的心门;他们要保护别人的家——却没有回过自己的家。“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中国人民大学基层选调生,始终奋进在时代的最前列。此次专访,我们连线了在基层工作的三位选调生,借此展现广大基层工作者的抗疫图景。他们当中,有的经历过非典而现在身在湖北疫区、有的家在湖北却始终坚守在新疆、也有的守在西北边陲小镇。他们平凡的守候里有着许多不平凡的喜怒哀乐。“沼泽处,你的心智要成为纤夫。精神明朗坚定,情绪安稳平和,助国家渡过危难。”我们现在,把他们的故事讲给你来听。他们一辈子就是这么过来的。他们对抗干旱、洪水、水稻小麦和水果蔬菜价格的暴跌以及人民的各种病痛。他们起早贪黑,从来不抱怨,却经常为他人流泪。「江俊」“我在疫情严重区,冒险逆流而上,却感动于八方支援”江俊,人大2001级财政金融学,
其他

人大人到基层「特别栏目」丨战“疫”记者敖慕麟:“这一次我选择独自向前。”

人物简介敖慕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5级本科生,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新闻专业硕士。2010年,被学校推荐至凤凰卫视担任出镜记者,后任新闻主编。2017年离职,从业七年。
其他

人大人到基层丨宋岩:八千里路云和月 我心归处在新疆

在孤寂的帕米尔高原,抵达了万物与生灵的最高极限;在空荡的塔里木盆地,触碰了天空与荒漠的美丽创伤。偏见有如夜幕,和大山一起将阿克陶围困。跋涉西北边疆,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带着最初的誓言和未了的心愿,她来到了新疆。她——是人大学子投身祖国基层建设的代表;她——是帕米尔高原上的一朵闪耀的雪莲花。
其他

人大人到基层 | 石嫣:与“泥”分享收获故事

人物介绍石嫣,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全国健康家庭联盟健康传播大使。研究方向:可持续农业与公平贸易,国内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学生,原小毛驴市民农园名誉园长。现为分享收获CSA项目创始人与负责人并于2011年创办分享收获农场。中国社区支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推动者。至今发表过20余篇有关农村发展的论文,并翻译了《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日本的永续农业》、《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指导手册》《慢是美好的:慢钱的魅力》三部相关著作,著有《我在美国当农民》一书。2016年3月16日,石嫣当选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石嫣师姐的分享收获农场人奔城市我奔农——逆潮流转变Q1
其他

人大人到基层∣林麦凌:她也成为了一星微光

二十多岁的我们,年轻气盛,总想着自己要闯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能做点什么改变世界的事儿,但多数的我们却是平凡的普通人。然而值得确信的是,平凡的我们哪怕是让周围人的生活变好一点点,也是在改变这个世界。点滴微光,凝聚在一起就是明亮的光源,在岁月中熠熠生辉。有这样一群人,在毕业后选择回到基层,扎根百姓,从大学生化身“基层干部”,每天做着进村入户倾听群众诉求这样接地气的工作,只为了能最真切地感受普通群众的生活,在和人民群众面对面碰撞的最前沿,在保护人民利益的“最后一公里”,为基层百姓做着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却意义非凡的小事。平凡的他们回到了广袤的大地上,虽然力量微小,但却在寥寥寒夜里发出了最明亮的光…人物介绍林麦凌,福建福州人,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乡发展与规划专业,2018年夏天毕业。本科期间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报副团长和班级团支书。通过参加福建省委组织部的人才引进项目,成为福建省引进生,现就职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城峰镇,任科技副镇长一职。从城市到农村:化身“基层干部”麦凌作为福建福州人,由于从小在城市中长大,从没有在乡镇生活过的她,初次到岗,难免会有些许不适应。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比较简朴,工作中所接触的大多是年龄比自己大的同事和村民,人生经历的不同难免产生对事物认知的差别,再加上顶着人大高材生的光环来到基层,一上任就担任“副镇长”一职,作为年纪最小的干部,难免遭受到了质疑和不信任。面对这些,乐观的她并没有垂头丧气,相反,她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和处理事情。比如,她认为即使乡镇生活条件比不上城市,但在镇里上下班每天可以节省下大量的通勤时间用来做其它事情;面对村民一开始对自己的不信任,她逐渐学会从村民的角度出发倾听诉求并及时处理,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面对与同事之间的隔阂,她首先会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对,放平姿态,工作上的事一律亲力亲为,即使作为“领导”,自己能做的事绝不会让他人去做,并且还会帮助自己的“下属”完成一些事情,用大家能够接受的方式与其相处。一段时间过后,周围的领导和同事逐渐了解到她的为人,慢慢消除对她的距离感,而她也成为了大家眼中公认的“好脾气”。从学校到工作:微光女孩不忘初心在本科毕业时,原本可以保送本专业的她选择了与城乡建设关系更密切的城乡发展与规划专业,这冥冥之中好似命中注定。在研究生期间麦凌曾和老师去过一次青海玉树,当地壮丽的高原风光让她内心产生了触动,似乎回归原野也是不错的人生选择。除此以外,玉树艰苦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也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要是能为基层百姓做些什么就好了。麦凌的内心开始规划着未来,内心产生了毕业后回到福建、建设家乡的想法。曾在北京一家规划院参加实习的她在实习期满后收到了留任邀请,她可以继续在原来的岗位上任职,待遇好并且发展潜力大。面对留任北京和回到福建基层两种选择,经过深思熟虑后她选择了后者。对于这个很多人可能不会理解的选择,她这样解释,因为自己是福州人,内心对这一片土地充满感情,而基层的工作也并非是大家所以为的“一眼就能望到底”,在基层的生活依然有许许多多有趣的小事和大大小小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在基层能够做实事,能够一点一滴地帮助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在这样的过程中自我价值也得以实现,这让她的内心感到十分富足和快乐。走访看望脱贫户由于负责分管科技、文化、旅游、环保、城乡规划和地方志等方面的工作,麦凌的工作内容跨度很大,从上任时的措手不及到后来变得熟练娴熟,她说自己很荣幸有有信心胜任这份工作并且在这一年中积累了许多令自己难忘的工作经历,比如在去年11月被任命包村的第二天,她就带领工作队和村干部到村民家中协调金沙村生猪屠宰场修建的村民上山便道的征地问题直到深夜;今年5月,所包村庄-芋际村、金沙村遭受台风暴雨侵袭,她便带领工作队和村干部徒步5公里到受灾现场查看并紧急疏散可能的受灾群众…大暴雨到所包村金沙村水毁现场查看
其他

人大人到基层|邹子龙:象牙塔至农场,步履不停

绿手指中途搬过两次家,经历了没水、没电、没钱、土地产权问题、黑社会威胁,和不计其数的台风。Q:经历过这么多的困难,你就没有想过放弃吗?也像其他同学一样,去国企、单位或是大公司,至少不用如此颠沛流离。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人大学人 | 梅嘉妮:寻常一样故宫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我一直觉得成为“故宫人”是我和故宫的缘分,有幸来到这里,希望能够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让所有人看到更美好的故宫。人物介绍梅嘉妮,1995年生,湖北黄冈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2016级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在校期间曾任党支部书记、清风学社外联部部长,曾赴丹麦奥尔堡大学交流访学半年,获历史学院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毕业后进入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工作。01从人大人到故宫人梅嘉妮从本科开始学习的就是历史专业,而且对清史尤为感兴趣。“人大的清史研究可以称得上是全国最好的,在人大学习的三年让我收获颇多。”梅嘉妮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她逐渐发现了历史的魅力所在,也希望自己以后的工作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比较紧密的联系。每个学历史的人都对故宫有着一种情怀,梅嘉妮也不例外,她一直向往着在故宫里工作,于她而言,故宫吸引着她的不仅仅是故宫恢弘的建筑和它所承办的全国最顶尖的展览,还有它承载着的无可比拟的历史意义。问:进入故宫工作后,主要负责什么方面的工作?我在故宫工作的部门主要是负责故宫的展览,包括在故宫里举办的中外历史文化展和文物展,以及在世界各地举办的故宫文物展。我选择并且热爱这份工作是因为我能够发挥我所学专业的价值。展览是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渠道,我们希望每个观众都能有好的观展体验,在观展的过程中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问:作为新入职的故宫工作者,是如何适应工作或者克服困难的呢?故宫有一点做得非常好,就是会对所有新入职的员工进行一个全面的岗前培训,让新人对故宫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轮岗实习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故宫的运作,从不同的展厅和岗位和观众直接的接触,了解了观众的期求。适应工作最重要的是调整心态。首先我在开始工作之前就要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经历轮岗实习后也逐渐适应了工作的节奏。其次,保持学习的心态很重要。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相比学习设计的学生来讲,因为缺乏操作建模软件的技术,会在展览部的工作中上手更慢,但我觉得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自己本专业的运用只是工作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对新事物的潜心学习,多向有资历的老师和前辈请教。另外,正是因为自己真心热爱和珍惜这一份工作,非常想要把它做好,因而也不会把遇到的事情当做困难来看待。问:工作中哪些经历让你印象深刻?由于入职时间较短,很多工作我还没有深入了解。在轮岗的过程中参与的消防演习让我印象很深刻,故宫的消防演习是非常严格的,因为安全对于故宫来说永远是第一位的。从故宫的博物馆性质来讲,保护文物是非常重要的,那次消防演习并不是走过场,而是非常正式、真实而严肃的,令人真切地感受到故宫安保工作的重要性。02中西文化求同存异
其他

人大学人 | 大国铁翼,铸梦长空——专访2006届经济学院毕业生欧旭军

人物介绍欧旭军,中国人民大学2006届经济学院毕业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曾任校研究生会骨干,毕业后就职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现任中航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处长。(一)回望来时路,初心照征程——“做学习和实践的有心人”从人大走向工作岗位,从学校走向社会,务本求实是欧旭军的处事原则,波澜不惊是他的人生态度,欧旭军用脚踏实地的作风彰显一代人大人的精神风貌。谈及人大校园生活,身为学生,求知若渴的欧旭军师兄,自将学习视为“天职”,不仅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积极旁听名家大咖的讲座,拓宽视野,感受学海之无涯。学不思则罔。欧旭军师兄注重对知识的反思总结,讲求“顿悟”,在长期艰苦的思索后,总是在不经意的一刻忽然融会贯通。实践出真知。欧旭军师兄认为,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总结出切身的经验和体会,给自己带来人生的智慧。上学期间,他不仅参加了人民大学研究生会,积极锻炼自己的组织策划的能力,同时不断积累实习经验,先后在某评级公司和咨询公司实习,策划项目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在人大的丰富的学习和实践,铺就了欧旭军师兄未来的道路。来者有言,欧旭军师兄作为“过来人”,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他更希望年轻的人大学子们力争做好三个字——学、思、动。即对知识,要广泛涉猎,融会贯通;对世事,要理性思考,不人云亦云;对自己,要强健体魄,深入实践。(二)默守平凡岗,铁翼展雄姿——“我很幸运能够见证辉煌”欧旭军师兄自2006年毕业起,就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基层单位工作,后调入集团总部。从规划师到党建,再到政策研究工作,无论在哪一个岗位,欧旭军师兄始终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以螺丝钉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本职工作做好。在这期间,他见证了中航工业集团的历史变迁:为适应市场化经济的发展,更好地以市场反哺军工,集团逐渐完成公司化,成为国有独资公司。尽管实现了公司化,但中航工业人航空强国与航空报国的初心使命没有变,赶超世界顶尖潮流的决心信心没有变。中航工业集团,门口树立的歼-10战斗机,是优秀第三代战斗机的代表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中国没有自己的飞机制造业和强大的空军,美军飞机在朝鲜上空肆意妄为,甚至把炸弹投在了中国境内。中国人下定决心要搞出自己的军机来。于是,1951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即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浴火而生。在此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航空工业经历了初步发展。改革开放后至二十一世纪前夕,航空工业落实改革开放政策,实现了从政府部门到市场主体的巨大转变,同时实现了孕育第三代战斗机、二代机系列化发展,1998年歼10飞机和歼11A飞机的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空军迈入三代机时代。1999年-2011年,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发展跃升,航空武器装备和民用飞机齐头并进,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空工业迈上了加快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新征程,航空武器装备和民用飞机研制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如2016年,歼20在珠海航展首次公开飞行,标志着战斗机从第三代到第四代的跨越。2017年5月,C919国产大型客机首飞成功。一飞冲天的歼-20隐形战机,隐形战机是皇冠上的宝石,至今只有中美俄能够研制说到这里,欧旭军师兄很兴奋:“我当年刚加入集团时,中国军机实在落后美国太多。美国那时已经开始大量生产装备先进的第四代隐形战机,我们的空军主力还依然停留在第二代战机。这种代差是很可怕的,我们损失几十架乃至上百架,都不见得能打美国一架下来。”那时欧旭军师兄经常浏览国内军事论坛,看到论坛上网友想象出的一些出奇制胜击落美机的怪招,尽管很不切实际,但是那种拳拳之心,另他感动不已,同时心中又有些许惭愧。“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我国迅速实现了从第二代战机到第四代战机的跨越。尤其是歼20隐形战机的诞生,让我们大幅甩开了日本、欧洲,超过俄罗斯,比肩美国”,欧旭军师兄自豪的谈到,“这是我们中航工业人,数十年筚路蓝缕,厚积薄发的结果。我没有经历那个厚积的过程,而是直接见证了开花结果的历史,我真的感到自己是很幸运很幸运。”访谈中,欧旭军师兄谈到了航母舰载机之父——罗阳:“那天我们刚刚获知我们的舰载机试飞成功,一片喜悦,谁知就传来消息说,罗总走了。他长期积劳,身体一直不好,连续七天试飞,他一直没有从航母上下来。挨到最后一次试飞完,大家都在欢呼时,他当场就感到身体不适,送医途中就去世了。当时我们得到这个消息,都悲痛不已。”中国的航空工业,正是有着无数像罗阳这样牺牲奉献在岗位上的人,才铸就了共和国海空最坚固的利盾。航母舰载机之父——罗阳(三)练核心绝艺,行踏实步履——“青年学子要打造核心竞争力”聊起当前的形势,欧旭军师兄谈到:“从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可以看出,光单纯靠空洞的爱国理想是实现不了发展进步的,必须要有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长期不懈奋斗,打下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才能实现。新时代,是国际形势风云变化的时代,中国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休戚相关。面对中美贸易战的严峻挑战,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无疑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努力实现自足,特别是核心技术的自主,提升航空工业的科技发展水平,摆脱美国对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限制,真正实现航空技术的独立自主发展,避免受制于人;也要保障市场自主,促进民航工业的稳定发展。另外,我们也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做好长期投入,攻坚克难,积极实现中国航空工业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
其他

人大学人|刘源 寄语青年学子:胸怀天下 使命担当——专访1992届计统学院博士刘源

人物介绍刘源,中国人民大学1992届计统学院(区域所)博士,毕业后到国家计划委员会(现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研究所工作。1996年调至国家经贸委综合司,2002~2003年挂职汉中市副市长,后在国务院国家资产委员会业绩考核局、综合局工作,现任综合局局长。2019年8月6日,我们有幸访问了刘源师兄,亲自聆听了他对青年一代人大学子的淳淳教诲和热切期待。(一)人世在勤,不索何获——“学习是一生的事业”学习,是刘源师兄给我们谈的第一个话题。他回忆:“当年在人大念书的时候,以为只要在校努力学习打好基础,以后工作就足够用了。工作之后才发现,大学学到的知识只有一部分能用到工作中,工作所需的知识很多是在大学里面学不到的。于是我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精神状态,让学习成为我的一个日常习惯。曾经有一次,我开展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需要运用到很多财务与会计知识,需要制定业绩责任书等等,这些都是我的短板。但为了高质高效完成工作,每天一有时间我就去钻研相关知识,买很多书来看,一边干一边学。所幸我有经济相关的知识积累,学习起来还算容易。这是与专业有关的。还有完全无关的:我曾经负责过安全生产相关的工作,这与大学专业毫无关系,但为了工作,必须硬着头皮去学去干,很有一股不服输的拼劲。结果自然也是令人欣慰的。”谈到这里,刘源师兄感慨良多。他与我们分享了三点最重要的学习经验:“1、大学专业知识一定要打牢,这是基础。2、培养较高的学习能力,这需要勤奋。3、要不断提高眼界,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二)仰望星空
其他

人大人到基层 | 叶舟舟:这是一封令人动容的来信

输人生最好莫少年,一叶扁舟入大江。青春拥有无数种可能,有的如天空般广阔,有的如大山般坚韧,有的则如流水般细腻幽润。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最好的时光,投身到祖国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将是当今时代少年中国之内涵。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而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位,立志于国家建设中散发光热的基层干部。她是叶舟舟,亦是这时代长河中的一叶小小扁舟。叶舟舟叶舟舟,女,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毕业,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专业硕士在读,2017年湖南省委定向选调生,先后在永州市冷水滩区上岭桥镇、牛角坝镇工作,现任牛角坝镇扶贫专干、团委书记,2018年6月,当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2017年获冷水滩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不忘初心:舞蹈“公主”变身最美
其他

人大学人|陈星:大城市很繁华,但我更愿意扎根基层

人物介绍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人大学人」栏目将在未来推出系列优秀师兄师姐的青春故事——今天讲述的是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2017届商学院硕士毕业生陈星。陈星,江西新余人。2011年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专业,本科期间综合成绩名列前茅,成功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2017年,陈星在研究生毕业后响应家乡号召,成为一名江西省新余市委组织部选调生。目前,正在江西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挂职锻炼。(一)职业选择——“我想掌握机器的总开关!”
其他

人大人到基层|硕士生冷清文:扎根基层,学以致用

冷清文,江西修水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2018年江西省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入职后将挂乡镇副职领导干部,在基层锻炼两年后择优安排正科级职务。本科就读于吉林大学,保送至人民大学就读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校优秀学生等荣誉。研究生期间赴日本北海道大学交换访学一年。
其他

人大人到基层|硕士生朱青:脚踏实地,学有所用

博士生洪略:坚定理想,埋头向下,扎根祖国大地文字:佘欣璐、程鸽图片:佘欣璐、徐蓓编辑:褚天舒审核:李恒森、朱凯
其他

人大人到基层|博士生洪略:坚定理想,埋头向下,扎根祖国大地

编者按:80余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一代代人大学子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回报祖国和人民。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四十周年和2018届研究生毕业之际,校研会特推出“人大人到基层”系列报道,让即将扎根基层的选调生走进我们,畅谈他们的求学、生活、志向与选择。读书期间,他们是有理想、有志向、有情怀的人大学子。如今,他们即将奔赴到祖国的大江南北,行走于田间地头,将理想与情怀转化为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用苦干实干诠释“国民表率、社会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