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大人到基层「特别栏目」丨战“疫”基层选调生:“我们是一粒沙,一粒石。”

人大研会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 2022-07-02

“疫情就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习总书记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的时候,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生动比喻成了“魔鬼”。其实与“魔鬼”生死搏斗的战场不仅仅是在医院,还在一线基层的农村与社区,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而基层抗疫工作者就遍布在这些角落。他们不是医生与护士,却始终活跃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前线”;他们不仅要努力地敲开一扇扇关闭的家门,更要真诚地打开一扇扇焦躁的心门;他们要保护别人的家——却没有回过自己的家。“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中国人民大学基层选调生,始终奋进在时代的最前列。此次专访,我们连线了在基层工作的三位选调生,借此展现广大基层工作者的抗疫图景。他们当中,有的经历过非典而现在身在湖北疫区、有的家在湖北却始终坚守在新疆、也有的守在西北边陲小镇。他们平凡的守候里有着许多不平凡的喜怒哀乐。


“沼泽处,你的心智要成为纤夫。精神明朗坚定,情绪安稳平和,助国家渡过危难。”


我们现在,把他们的故事讲给你来听。


他们一辈子就是这么过来的。他们对抗干旱、洪水、水稻小麦和水果蔬菜价格的暴跌以及人民的各种病痛。他们起早贪黑,从来不抱怨,却经常为他人流泪。


「江俊」

“我在疫情严重区,冒险逆流而上,却感动于八方支援”

江俊,人大2001级财政金融学, 2010年到湖北省基层工作,现处湖北黄冈抗疫一线。


在湖北黄冈市红安县永佳河镇,静悄悄的,偶尔有几声狗吠。任永佳河镇党外副镇长的江俊给一户人家送完物资后,一个人走在空旷的田埂边,看到满天繁星,突然生出一丝渺小之感:“有一天,你突然不能够畅快地呼吸,那种感觉,又来了。


2003年非典,我在人大校园隔离

2020年新冠,我在湖北黄冈抗疫

2003年冬春至仲夏,源自广东的SARS(又称非典型肺炎)自南向北袭击了中国。当时,江俊正在北京,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里隔离。身为学生的他,和其他同学一样,听从学校的疫情防控安排,呆在校园无所适从:“那是我第一次经历如此大的公共卫生事件。”2020年新春伊始,2019-nCoV(2019新型冠状病毒)从武汉迅速扩散至全国。时隔17年,江俊的身份已然转变,从一名被护佑的学生变成了一位为人民保驾护航的基层干部。图:二〇〇三年五月,北京东城区草厂东巷,一名医务人员正在等待接收 “非典”疑似患者(CFP图片)

图:二〇二〇年二月,武汉某小巷,消毒人员正在作业


「自己不畏惧才能让群众感到安心」。现在的江俊每天都在接触着各式各样、各行各业的群众。有居家隔离的人、确诊病人的家人,潜藏的发热病人,普通村民、各地志愿者、乡村医生、同事,等等。接触人数总量的逐渐增多,不断加大着江俊的心理压力与精神负担。村里的人也时常问江俊,每天就戴着一个口罩去接触确诊病人周边的人,害不害怕。江俊嘴上说不怕,其实心里有过不安,但他一想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为了不让群众恐慌,江俊总是习惯性地闷在口罩里回答这么一句“不怕”。——话在嘴边,情在心头。

图:基层抗疫工作百态


「乐呵呵的老太太,暖洋洋的小伙子」。平常的工作除了排查走访、地毯式消毒、带领志愿者送爱心物资、值勤外,还有给村民代购。爱心物资多虽多,但村民们的需求涵盖广且需求量大,于是江俊和其他干部们还得时不时跑村里的小超市,小超市通风差闷得慌,戴着口罩进去,出来就得一大嘴巴子的汗,像是经历了盛夏一般。每日对其进行消杀也无济于事,通风实在不好。村里有一位74岁高龄的老太太,因47岁的女儿确诊被送到医院,独自一人在家,生活诸多不便。隔离期后,江俊便带着干部没事就往老太太家里跑,提着生活物资,跟老太太唠唠家常。老太太从一开始的盯着房顶愣神到现在整天乐呵呵听听广播看看戏曲,这种转变让江俊心里觉得暖洋洋的。——看着老太太,便想起了自己在远方的亲人。

图:江俊和当地志愿者冒雪给老奶奶送山东等地捐的大蒜


「洗个热水澡变成了今年的愿望之一」。从防疫指令下达的那一刻直到现在,他没有回过家,一直住在单位或是村里单独的房间里。村里条件不好,所以到现在也没能洗一个热水澡,他笑着说:“等疫情结束,我要痛痛快快地洗一个很久的热水澡。初次下村工作时,他抱着一床被褥就直接进村了。还顺便在车上塞满蔬菜和其他医疗物资,以防群众需要,满满当当。——他的心里也满满当当,那是一种我辈终于成长可以保护人民的荣誉感与使命感。

图:后备箱装满了蔬菜和一些物资


「有时也想哭」。在村里有不少外出打工的人,江俊在疫情前期看到武汉封城后有些农民工还在武汉的一些公交站等着公交车,“他们不知道,公交车再也不会来了,他们回不去了。特别是年老一些的农民工,他们往往与网络电视、与手机讯息这些信息源“隔离”,就只是为一家人的生计而奔波着,也许关于人生想得很单纯:孩子上学有学费,高堂在上不生病,自己今年一切平安,早点回家过年。“所以容易受委屈的,其实就是他们。你跟他们讲隔离讲防疫,但你的确没法帮他们交房租水电、一日三餐。”江俊补充道,“我们也在积极去做这方面的工作,尽力帮助他们联系家人,一了解到难处就帮忙解决。但还是经常会感到无力,会想哭,更会觉得自责。”——他觉得他们本来能做更多的。

图:二〇二〇年一月二十三日,航拍下街头空空荡荡的武汉

图:武汉街头仍有少数不知情的老人在等公交车


「最近心里总会涌出热流」。这种心底涌出一股热流的感觉,他之前也有过,可是这次的像是被放大了一样。一位人大88级校友最近主动和他取得联系并捐赠了大量的急需物资,然而,这位校友却始终不肯透露姓名。100万只口罩,6万件药品和医疗物资,10多万只M8口罩,40台灭毒新风机,各种消毒液和抗炎药品,护目镜,医用手套——这不仅是来自人大校友最真诚的友情帮扶,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中国精神的典型体现。“虽然处在疫情重点区,肩上的担子很重,有时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是这股暖流,能消融冬雪。”——春天总会来的。

图:人大校友从各地捐来物资


「这就是我应该做的」。采访的最后,我们不经意“拔高”了话语的基调,江俊停顿了片刻,十分严肃地回复我们:“请诸位在报道中讲究事实,无需夸大我此时此刻的行为举动和精神面貌,我只是做了自己份内的事——作为一名人大学子,我始终牢记“实事求是”的校训,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我理应扎根在祖国大地上,和人民群众的命运紧密相连;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必须始终为人民服务,这既是责任,更是义务。可惜很多人错把义务当做功劳,比起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人,世界总归是需要兢兢业业做实事的人。还有一点,我希望中国青年不妨听听鲁迅先生的建议:‘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心中有信仰,眼里就有光。


「汤伟」

“我在边疆,家在湖北,思念埋在心底化作对人民的爱”

汤伟,人大2013级本科,历史学院考古文博专业,2017年毕业赴南疆基层工作,现任新疆阿克苏市依干其乡长兴社区书记,目前在抗疫一线。


新疆阿克苏市,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古代为西域姑墨国旧地。常住人口中有37个民族。

年前,任社区书记快一年的汤伟打开出行软件,滑动了一会,瞥到充足的新疆到湖北襄阳的余票,想了想转而郑重决定今年要留在新疆,陪社区留守干部一起过年。

图:新疆阿克苏市依干其乡长兴社区工业园区旁的公路,往日车水马龙,如今寂静无声


「心中的思念,是藏着的」。大年三十晚,汤伟忙完手头的事,坐在社区宿舍里与同事们一同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盯着电视许久却愣是什么也没看进去。他不时打开手机刷着疫情的相关新闻,心中越发不安,也不知远在湖北的家人们怎么样了、有没有重视疫情、有没有足够的口罩和储备。有那么一刹那他想要马上就奔赴回家,陪在父母身边,哪怕是不说话,就静静看着父母亲,数数他们头上的银发是否又多了也比隔着千万里好。这种情绪如同冬日黑色的土壤,被茫茫白雪覆盖着,潜伏在暗处,但是不时踩上一脚就会露出土壤来。而到了元宵节晚上,外边的街道噼里啪啦响起鞭炮声,汤伟听着热闹的鞭炮声,对家人的思念又止不住地涌出来,不爱吃汤圆的他吃了整整一大碗,好像吃下去的汤圆能磨平心中那种暗暗的焦虑和担心似的。但是他作为社区干部们的主心骨,在这个时候必须镇定,不能把这种焦虑难安表现出来。——于是又用雪盖住土壤。

图:疫情下空荡荡的街道(图片来源网络)


「像是在经历着,一段宏大的历史」。从大年初一开始,在接到上级对疫情防控的通知后,他便带领着社区干部们挨家挨户走访宣传政策,解答群众困惑、收集解决困难诉求、关心关注居民健康,给居家观察人员测体温,给辖区群众送物资上门,换液化气、买菜米面油、送药、购买防护用品和生活物资等。偶尔有个别群众不理解跑出门遛弯,汤伟怒目一睁再加上有力的劝解,就能让人立马乖乖回到家配合起来,辖区群众都亲切地叫“汤书记”,他突然没有办法去描述那一瞬间的感动,“我们可能都是一样的……那种感觉是经历了一段宏大的历史,我们普通平凡的人都被放大成为时代的前行者,因为自己这时的举措真真切切被群众以最大感官感受着。”

图:汤伟宣传走访


「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他每天都能接到一两百个电话,都是群众打来的,是他当初为了便民服务亲自给各家各户留的。但疫情时刻这种电话的迫切突然被放大。一家人焦急地问 :“汤书记,这都立春了,我们啥时能去红枣地里剪枝?”又有一家从内地回来的人反映:“我们住在小区里不让出来,能不能帮忙喂一下地里的狗?”,这些汤伟都耐心回复,也协调周边邻居帮忙喂狗。同样的问题一天能回答十几遍,尽管有便民微信群,但群众还是习惯直接电话询问。接到后面他着实心中有些不耐烦,有一天他去居民家里走访,有几户人家对他亲切如家人,从不喊“汤书记”,就喊他的名字,他看着“哥”和“嫂子”脸上温暖的笑容,那种烦躁突然就被抚平了:“这是我辖区的人民,人将心比心,你对他们真心,他们就对你真心。”——人和人的羁绊就是这样来的。”

图:汤伟给群众送菜送物资


「也有愤怒的时候」。有一次夜里11点左右,汤伟带着干部在劝导点搭帐篷,接下来要在那儿分流进区的人群。阿克苏的夜晚寒风刺骨,大家都咬着牙冻着手,搭着帐篷。突然一辆车横冲出来,撞开了拦路用的锥桶才停下。他火气噌的一下冒上来,前几天在全区走家访户,用喇叭喊‘关键时期不要外出’,这还是不听劝告偷跑出来。他快步冲到车前站住,呵斥让车里的两人下车。一问才知道这两人不是本辖区居民,夜里开车是想偷跑出去接朋友。汤伟便严厉批评他们的行为,见他们不理解还反驳,也没继续批评,而是让两人站在外面,直到二十分钟后,帐篷搭完才又理他们,“同样是血肉之躯,我们不眠不休地工作,就是为了所有人的健康,希望你们真正理解和支持!”两人满面羞惭,不住向干部们道歉后才离开。他看新闻看到有些地区有些人对工作人员辱骂耍横,也气:“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作为一个成年公民,你得对自己负责,也得有不给别人添乱的觉悟。这些人就得被好好教育一番,转变观念!其实说到底,我们就是担心大家的安全。”

图:基层工作人员驻扎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图片来源网络)


「也有充满挑战的时候」。在这次疫情中,汤伟发现工作的挑战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内部挑战在于基层干部的精力被分散,开会、报表、迎检、做档案等等。就像前几天人民日报发的锐评一样:基层干部不能变成“三头六臂”,弦松无声,弦紧则断。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种迫切的挑战也是对干部担当作为能力的考验,要解决问题得多动脑筋,各方协力进行突破,基层干部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得到锻炼。外部挑战则是群众的多方面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目前勉强能做到生活物资方面的保障;再有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前群众无论企业还是承包户,生产和生活的诉求强烈,跟现在的封闭式管理存在一定矛盾:不解决群众生产生活诉求不行,群众看着近在眼前的田地心急如焚;但是开放管理也不行,群众的健康不是儿戏。有时候,来自不同出发点的不同选项,本身就有着错位甚至对冲,越是想求全,越是难保不出问题。但这些挑战汤伟认为是良性的,“我认为有了这次的经验,我们干部能够更好地去处理以后的工作,我们的党和政府会越来越强大,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也会更加紧密。”

图:基层工作人员没有“三头六臂”(图片来源网络)


「妈,今年我就不回来了」。父母在湖北襄阳,亲戚在武汉,都处于疫情重区,说不担心那是假的。他其实1月21日得知病毒可能出现人传人的情况时,便凭着直觉给家里老人和亲戚们挨个打了电话,建议囤物资、买口罩、少出门。他也多次想过买票回去,但是看到辖区充满期盼的群众,突然就坚定了起来。这次防疫工作,既是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坚定想法的那天他忙完回到房间,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妈,回家的事,可能要推迟几个月啦,陪你们旅游的事儿咱们延后,你和爸保重身体。”汤伟在电话里对母亲说到,手紧紧地拽着衣角,口罩贴在他的鼻子上一起一伏。——他想着,等疫情结束,再回家。

图:基层工作缩影(图片来源网络)


「离开家越久,越明白成长的含义」。“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时还不知道,一旦离开家工作,和家里人见面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尤其是相隔千里的时候。然而我现在明白,聚少离多在未来会是常态,年纪越大,阻止自己回家的因素越多,习惯这个过程就是人长大的过程。我想,我在新疆好好对待这边的群众,像对待父母一样,我家乡的干部党员也会像我一样好好照顾我的父母亲人。”那一天他刚想到这一点,手机屏幕就亮了,一条微信短信:“儿子元宵节快乐,我们一切都好,勿挂念。”


「阳哲东」

“我在非疫情重点区,但我会守住防线”

阳哲东,人大2016届硕士毕业生,农发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赴宁夏基层工作。


同一时刻,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发生一例从境外输入的确诊新冠肺炎病人,该患者系中宁人,从伊朗转俄罗斯回国,此事引起了高度重视。因此在中卫市中宁县鸣沙镇任镇长的阳哲东完全不敢松懈下来,夜里也不敢熟睡,心中的一根弦绷着:“虽然我们镇上到目前为止没有一起确诊病例,但是我们被宁夏疫情较为严重的区县包围了,周边还有境外输入的病例,一旦放松警惕,后果不堪设想。

图:鸣沙镇党员对着党旗重温入党誓词


「千山万水返回岗位」。其实就在大年三十,阳哲东还待在湖南老家邵阳。得知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并有蔓延的趋势时,没回几天家的他立马就和单位联系,预定了机票准备返岗。然而由于疫情影响,他多次订购的航班都被迫取消了。那时他心急如焚,在家待着总觉得有蚂蚁在心口爬,他放不下镇里的乡亲们。他父亲见他如此担忧,坚决要和他一同驾车赶回宁夏中宁——父亲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开那么久的路。但是,湖南到宁夏必须经过湖北,湖北全境的高速封闭,无奈之下他们又被迫返回邵阳。他又立刻买了正月初三长沙到西安的G96次高铁(途径武汉),匆匆赶赴战场。在高铁上他注意到,车上的人都带着口罩,坐得零零散散,人与人的距离被刻意拉大。但下车时一个小女孩隔着口罩对他笑,他的心瞬间暖起来。——人有距离,但人心没有隔阂。

图:带着口罩的小女孩


「主动请缨参加战斗」。到西安后,他站在西安火车站大厅的中间,突然感到很不是滋味:曾经的火车站是熙熙攘攘的人群,然而现在的火车站里是他从未见过的冷清,除了少数匆匆的乘客,还有一些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当晚他乘坐K1296次绿皮火车奔赴银川,火车缓缓行驶了一晚上,到正月初五阳哲东终于抵达中宁。县委书记陈宏说:“你们其实都在一线啊!一定要防控好,绝不允许疫情在我们这里爆发!”在到达鸣沙镇后,他经过隔离并体检后,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到战斗中。——鸣沙镇是他日夜为之操劳的“大家”,而自己的“小家”却成为了他照顾不到的“远方”。

图:空荡荡的西安北站广场

图:西安火车站统一调集人员进行防控


「感动,都在心里」。“你问我有没有感动的时候,其实所有人在自己的位置上普通却不平凡的坚守在我心中就是最大的感动。在一线奋力拼搏的医护人员们、几十天在外面忙着抗疫不回家的基层工作者们、为了不给他人添乱乖乖待在家里几十天的群众们,这个时期很多感受和行动都被放大了,我从这些行为中感受到的是平凡中的伟大。”他郑重地说。以及群众和志愿者们看到基层干部们辛苦付出时自发给他们送些水果和干粮的时候,干部们听到命令齐心协力一晚上就把各村的关卡和帐篷就搭起来的时候,这些阳哲东都悄悄放在心里记着。——有些情即使不说出口,也是暖的。

图:阳哲东和基层干部们一晚上就搭起来的帐篷


「特殊时期,红事推迟,丧事简办」。前几天,鸣沙镇薛营村一名老人因病去世,按照村里的习俗,村民家属得办丧宴,举行吊唁仪式。阳哲东知道情况后便与村干部第一时间赶到村民家中。屋里的气氛十分沉重,老人的儿子面带悲色。阳哲东及时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安抚家属情绪,并耐心劝说家属特殊时期要丧事简办。经过1个多小时的沟通,家属终于表示支持工作。走出村民家,阳哲东额头都沁出了细细的汗:“其实我们也理解,家里有亲人逝世,想要办丧宴来表达情感,这是人之常情。但特殊时期,只能以大局为重。这些支持工作的村民们,也是为他人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牺牲,我们也很感激。” ——整个鸣沙镇共推迟红事26起,丧事简办16起。

图:阳哲东在村民家摸查并了解情况


「白白净净地立在一片红色中」。我们在采访前做过数据调查,发现鸣沙镇周边的几个县区多则十几例,少则四五例,而鸣沙镇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例。我们惊叹于鸣沙镇的防控能力,便了解到了鸣沙镇的管理措施。一是严格按照‘五个凡是’对外来人群和车辆进行防控,对镇内居民进行排查。二是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村里从早到晚循环播放着疫情相关的内容,有村民乐呵呵说道:“一走上街,头顶就响着:‘不要出门’。听着广播就觉得自己有愧疚感。嗬!这让我不敢出门了”;除此之外,村干部们在交通要道、人口密集处贴满了宣传通告和疫情防控知识的画报,在鸣沙镇公众号上也发布了一些通俗易懂的有关疫情的推送文章,群众们直夸接地气。三是结合实际,设置有奖举报制度,充分发挥群众。在宁夏这边的村镇有大片广阔的田野和黄色的山头,可以翻山头,可以越过田野,这种大自然的“路”不好管控——既不能影响疫情结束后群众的春耕,又得严防有人窜来窜去。“只有将群众发动起来,才能让病毒无处藏身。” 群众们便开始行动起来:一发现可疑人员,便向巡逻小组举报。

图:临时交通卫生检疫站和检测点


「喜怒哀乐,都与群众有关」。阳哲东这几天没怎么睡过好觉,有时睡在帐篷里,有时因为要在镇上负责,就在办公室凑合一宿,24小时心里的弦都绷着,以防有突发事件。不过阳哲东在繁忙的抗疫工作中发现了一件大事——通过全镇干部的努力,鸣沙镇的信息系统建立起来了,家庭成员、务工人数、货车司机、房屋空置率等信息一清二楚。他十分激动:“通过这次大摸查我们对镇上的这些信息知道得一清二楚。这些信息对鸣沙镇来说,尤为重要,是帮助群众解难排忧的重要基础。”

图:阳哲东在检测点、给村民家消毒


一天中午阳哲东吃完中饭好不容易得闲,靠着帐篷坐着个小板凳,他用手挡着眼晒着太阳,指缝中迸发着耀眼的红光。看着这片迷人的土地,他想:我现在的愿望就是好好为党和人民工作,不辜负这片土地。


结语

三个故事,三个地点,三个人物在时代的洪流里书写动人篇章同一个中国,同一个目标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冲刷疫时的寒冷他们只是无数疫时基层工作者的缩影在这背后还有千千万万个——江俊,汤伟,阳哲东。


“一起摘下口罩,去见我们爱的人”


“我们基层干部就是黎明

还没到来之前存在的光。而我想说

抗疫一线有我,请放心”


“深夜的巴彦塔拉大街是我二十年

从未见过的安静。”


“镇上有什么口罩、消毒液、方便面,

第一个想到就是要给村民送。”


“我们战风雪,斗严寒”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基层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是我,我一定去”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越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习总书记的话振奋人心。我们相信,华夏大地终将驱散阴霾,迎来胜利的曙光!


文末有全球人大人祝福视频彩蛋,不要错过!


往期回顾


洪略朱青杨思睿冷清文任雅楠陈星叶舟舟刘源欧旭军林麦凌梅嘉妮邹子龙石嫣宋岩敖慕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