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5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传奇丨杨炳章:从烈士遗孤到文革囚徒,从北大到哈佛

新三界 2021-04-24


人物简历

杨炳章

(1945-2020.9.30)


杨炳章,1945年出生于山东,烈士遗孤。1963年从北京101中学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外语学院,1964年退学在北京大学旁听自学。1966年“文革”初期因反江青及“中央文革”而遭关押,1968年获释遣送原籍。1978年考上北京大学哲学所硕士研究生,1981年提前毕业赴美国留学,考取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博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担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员,1996年回国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出版中英文著作《从北大到哈佛》《不平则鸣》《邓小平大传》《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等。


从烈士遗孤到文革囚徒

从北京大学到哈佛大学

杨炳章的传奇一生




转载微信公号學人


杨炳章和他的最后一任女友、重庆姑娘小邓


据亲属杨小冬消息,杨炳章先生疑似突发脑淤血,2020年9月30日在重庆突然逝世,终年75岁

(参见杨小冬舅舅走了


外甥杨小冬写道:


舅舅(杨炳章)是母亲唯一的弟弟,1945年出生时妈妈已经12岁。当年,就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他们的父亲战死沙场,留下了刚刚满月的舅舅和已经是抗日子弟学校学员的母亲。姥姥是只会做家务的小脚山东农村妇女,漂亮,贤惠,不识字,不管事儿。老爷生前给母亲的嘱托,要她一定要把弟弟带大,励志成才,建设新中国,像那个年代出生的很多孩子一样,舅舅的小名叫“建国”,他父亲要他励志建设新中国。


1957年,舅舅12岁,妈妈已经在人民大学毕业,成了北大经济系的一名年轻教师,远在寿光老家的建国到了上初中的年龄。舅舅进了北京101中学,一所延安搬来的干部子弟中学。舅舅操着一口山东土话,一头扎进了红二代扎堆儿的北京101中学。

初到北京,他兴高采烈地操着山东土话告诉姐姐:“这个北京的汽车有个十辆八辆的”。他在班里给同学们说山东快书:“狼里格狼,狼里格狼……”丝毫没有察觉他正在被班里的高干子弟们调侃。

很快,这个山东乡下孩子异军突起,凭着他百米十一秒以内的成绩,在压轴的第四棒带领101中学获得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4 X 100米冠军。他优异的学习成绩,烈士子弟的出身和英俊的仪表,开始让老师同学刮目相看。


1964年,高中毕业,考上了张家口军事外语学院。入学不到半年,校方通知妈妈,杨炳章要退学。妈妈急忙抱着我赶去张家口。他指着穿军服的教官们对妈妈说:“姐姐,你要我一辈子像他们一样碌碌无为地活着吗?!”舅舅终于不听劝阻,退学了。

1965年他来到北大,20岁,没有户口,没有工作,没有学历,只有姐姐。他住在北大44楼,图书馆食堂教室三点一线,靠着姐姐的经济来源和人脉,到哲学系申请了一张旁听证,他要研究黑格尔,还有康德什么的。


文革经历

1966年7月25日,中央文革小组到北大召开万人大会,江青在会上的讲话引起了他们的反感。7月26日上午,杨勋、杨炳章姐弟带上他们写好的一封信和几张大字报手抄件,来到中南海新华门,门岗叫他们去接待站,登记后被戚本禹带到钓鱼台国宾馆,见到了江青。杨炳章要见毛泽东,江青说毛很忙不能见,信件可以交给她代转。杨炳章只好把信和材料交给了江青。信的内容是:“建议毛不要让江青出来领导文化革命,不然会给毛主席老人家带来麻烦。”署名杨勋、杨炳章(杨勋弟)。可想而知江青看到信后会是什么反应。
   
杨勋从1966年8月到11月陆续贴出反对聂元梓的大字报,称聂元梓是“北大文化革命的扒手”。1966年12月20日北大文革组织在大饭厅批斗“虎山行”战斗队反对中央文革的“罪行”,大会即将结束时,收到一张署名杨炳章的纸条,要为“虎山行”辩护。于是群起攻之,当场将杨炳章抓了起来,关在学生宿舍。又派人到他的住处搜查,抄出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红旗十五期社论摘评”等文字,于是认定他为攻击中央文革的反革命分子,把他扭送至北京第一监狱(半步桥)。

23日,聂元梓又派人把刚外出串联回来的杨勋抓走,也送到了第一监狱。两天后他们被拉回北大批斗,杨炳章的罪名是“现行反革命分子”。他的“红旗十五期社论摘评”被抄写成大字报公布在北大校园里,被称为当时“最反动最恶毒的攻击中央文革”的言论。
   
杨勋姐弟坐了几年监狱后被释放,“四人帮”垮台后得到平反。改革开放后杨勋致力于研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安徽调研时写出的调查报告曾受到万里的好评。她的著作有《马寅初传》《中国农村改革的道路》《乡村三十年》等,其代表作《中国农村社会变迁》,获1996年国家图书奖。2004年,杨勋的自传《心路——良知的命运》,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杨炳章被释放后回家乡当了几年中学教师,1978年考上北大哲学研究所研究生,1980年去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


延伸阅读
杨炳章:从北大到哈佛




口述:杨炳章
采写:张   弘


作为学者的杨炳章颇有烟瘾,考研究生时就曾经中途跑出来抽烟。现在他案头上的烟灰缸里更是时时装满了烟头。

杨炳章语录

 
 ◎《伊索寓言》中云雀的故事不可轻率忘怀。随便把中国社会文化同美国社会文化截然对立起来,要么就认为国内处处苦、国外处处甜,要么就认为国内事事易、国外事事难,恐怕都是不对头的。我还是那句话:人同此心,心同此情,情同此理!

  ◎行而不思、思而不决、决而不行,如此周而复始,在原地绕圈子———这便是庸夫俗子的人生三部曲。



◎中国有句古话,“睚眦必怒,含饭必报”。前一句话是要不得,后一句则是忘不得。


考研时跑出来抽了两支“大前门”

  由于1977年只招大学生,取消了研究生入学考试,我只有准备1978年的研究生考试,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我挑选了北大外国哲学所。


我读过几本黑格尔的哲学书,马列主义的哲学书也读过一些,这里面掌握住分寸,还能有所发挥,外国哲学方面问题不大。外语的考试,当然更应该是我自己的拿手,一门是必考的英语,一门是参考的俄语。

  英语是在北大新建的图书馆考的,考试共计一百分,其中七十分是一篇英译汉文章,记得是关于列宁在拉滋里夫流放中坚持学习的故事,还有五道汉译英短题,每道题六分,共三十分。几乎所有考生都在皱眉头的时候,我自己却不免暗自得意。三个小时的考试,我大约一个半小时就答完了。我一向不主张逞能提前交卷,中间借口上厕所,在楼道里吸了两支“大前门”,又回到考场对答案仔细过滤了二三遍,提前五分钟交上卷子。当时是首次外文考试,允许带字典,英汉词典、汉语词典我都带齐了。考试结果,所有汉译英没丢一分。英译汉部分,丢了一点分,整个考试成绩是九十七点五分。

  除了政治和英语之外,还要考基础课和专业课。由于我选择的是外哲所,基础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由于专业课比较难准备,我就找哲学系西方哲学史教研室的朱德生和李真老师请教。

  考试完毕没等成绩下来,我得回山东去教书。过了几周就从北大得到非正式消息。赵宝煦是管辖北大四所的党总支书记,又是我中学班主任陈司寇的丈夫,他见到我姐姐、经济系的杨勋时说,“杨炳章考得成绩很好,录取应该不成问题,只要政治上不出大事。”正式录取通知也很快下来,直接寄到寿光县中学。我接到通知的欢乐心情,很有点“范进中举”的味道。


杨炳章著作《从北大到哈佛》《不平则鸣》

同时被耶鲁、哈佛录取

  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比较早想到了出国,而且愿望很强烈。1979年秋天,我原来教书的山东寿光从美国回来了一个人,他叫刘实。我急忙从北京赶回,向他求教出国留学的事宜。他答应回去以后,给哈佛大学打一个电话,让他们把有关申请表格寄给我。

  1980年9月,我收到了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寄来的全部表格。

  填写完毕以后,我又想,为了保险起见,何不多申请几所大学呢?接着,我申请了哈佛文理学院历史学、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我还找到了北大副校长冯定、历史系主任邓广铭、以及我的指导教授任华做哈佛的推荐人。在出国之前,我通过了论文答辩。

  到美国以后,我最先收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只字未提奖学金。这对我来说实在不能接受的。没办法,我只有闯耶鲁和哈佛。

  我首先去的是耶鲁。在耶鲁大学两天,晚上住宿在耶鲁法学院一位女生的公寓里,那位女生名叫爱伦,我是通过哈佛学院一位男生吉姆在电话上联络到的。爱伦和吉姆都曾在北大留学过,我在北大时只认识吉姆,并不认识爱伦。第二天由爱伦先联系,约好时间去见耶鲁文理学院院长。

  我和爱伦准时走进了斯宾赛院长的私人办公室,我发现里面几乎全是书,而且不少中国古典线装书,有《辞海》《词源》《史记》《资治通鉴》之类,令我肃然起敬。但是我守着一条原则,在这种场合下无论如何我是绝不能图轻松,说中文的,再说爱伦的中文也说不了几句。

  刚一见面时,斯宾赛教授过来同我握手时说了一句“你好”,我立即用英文“很高兴见到你”挡住,剩下的由爱伦接过来,随后便一直使用英文,谈了大半个钟头。我说我是从北大外哲所来的,正在申请耶鲁政治系;斯宾赛同爱伦交换了一些我不清楚的耶鲁人事,然后又询问了一些我在北大学习的情况,以及我申请耶鲁的想法,如此等等。大家又随便议论一年前邓小平访美和中国的农村改革,整个谈话很轻松。

  我的英语可能好到七分,而爱伦的英语当然是十分好,这样就把我们整个英文水平拉成了八九分,谈话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了。由我和爱伦小姐一起互相配合,似乎斯宾赛教授没有发现我任何语言阻碍,我们的表演显然是成功的。斯宾赛教授告诉我,他是历史系的,不是政治系的,同时又是文理学院院长,负责全院各系工作。他最后答应写一封信寄给政治系,以他私人名义推荐我。

  之后我又去了哈佛,通过北大留学生吉姆见到了我后来的导师本杰明·施瓦茨和费立普·孔恩(即孔飞力)。

  他们问了我在北大上学的经历,来哈佛上学的目的等问题。面谈结束刚走出大楼,吉姆就说孔恩要我了。

  3月下旬以后,一份接一份的录取通知书发下来了,全都寄到了纽约上州斯卡德尔刘实先生家中。除去哥伦比亚大学以外,其他几个学校,包括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都是博士班,而且都是免学费外加奖学金。最终,我选择了哈佛。


杨炳章著作《邓小平大传》《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


写博士论文时遭遇精神危机

  在哈佛我修的16门课中,同中国有关的有6门。我采用孔恩教授的写作方式,写过一篇《中国农村基层行政的变迁和人民公社的建立》,把人民公社当作一个农村社会的演化过程,而不只是毛泽东的个人意志。这篇文章赢得了麦克法克教授的赞赏,给了我一个A不说,还被接受为博士资格要求的三篇“Seminar”论文之一。

  博士资格考通过以后,我必须准备博士论文。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陷入了精神危机,竟然一个字也不想写,白白发了一个月的愣。

  接下来一个月,我经常去陆惠凤开的新亚书店,跟他下围棋。直到有一天陆太太找到店里,夫妻俩吵架我才中止了这种生活。

  这时,我才开始准备写论文。我先想好了题,再定好了章节,于是开始做了起来。

  一旦进入情绪,那股劲儿和下围棋也差不多。趴在打字机上从早打到晚,饿了渴了喝一杯牛奶,憋尿了上一趟厕所。一天那么五六页,一周就是一章,总共十章,文初稿四五百页也就这样出来了。

  有一天系办公室女秘书给我打电话,说大半年过去了,我应该交论文提纲了。我告诉她:“论文我已经写出来了。”女秘书玛莉听罢又吃惊又喜悦,当然不提论文提纲的事了。几天之后我把厚厚的一摞稿纸交到玛莉手里,由她再交给我的导师施瓦茨教授。

  经过文字校订之后,打印成一式两份,交给两位评审教授,施瓦茨和麦克法克。

  施瓦茨教授没有什么意见,麦克法克教授做了不少批示。我按照批示再次修改,又退交两位教授最终审查,俩人签字表示批准。1986年6月上旬,我获得了用拉丁文书写、哈佛校长和学院院长签字的学位证书。


2020年8月,杨炳章与众多亲友,在北京为姐姐杨勋庆生


编后:作为新三届人中的研究生,杨炳章先生75岁的人生极其绚丽多彩。红色、黑色、绿色、白色、灰色,最后猝然弥散于蔚蓝的天际。

在这个文本里,杨炳章还有一段经历没有被叙述。文革中他曾偷渡鸭绿江,在朝鲜流浪大半年,后来被发现给遣送回来了……


文字图片部分选自杨小冬《舅舅走了》
延伸阅读原载《新京报》 2006年7月27日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北大新三届逝者
陶海粟:奇人邓英淘
刘国新:我和邓英淘交往二三事

梁左:他有趣又深刻,热闹又孤独

郭彦东:考上北大让我一生骄傲
杨百揆:学者要立足于事实的大地上
袁钢:他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道汤
高远东:在忌日纪念海子
骆一禾:在目送海子中离去
熊国胜:追忆同窗挚友骆一禾

熊国胜:骆一禾的“背影”(上)

熊国胜:骆一禾的“背影”(下)

熊国胜:拓宇是寿者,骄傲的寿者
雪汉青:为了漂泊的灵魂
查曙明披露胞兄鲜为人知的故事
海子生前生后事,
北大同学与海子家人的40年情缘
于慈江:回望诗的80年代兼谈海子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